高考作文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2 19:07:09

第1篇:高考作文

温儒敏先生是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知名教授,国家语文新课标组修订版召集人。近几年他对语文教育关注甚多,其言其行已经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已出版《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集、二集;北大出版社20xx年7月)。其中许多篇章论及到高考作文。如《谈谈高考作文与作文教学》一文,立论宏富,内容充实,许多观点,不仅切中时弊,而且务实客观,对语文教育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因为所谈观点甚多,内容又有些驳杂,有些观点我认同,有些观点我觉得似乎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试着用片言讨论的方式,就温教授所谈的一些问题,再作一点分析,以此向温先生求教。

传媒过分关注高考作文不一定是好事

1、温教授认为传媒过分关注高考作文,不见得是好事,因为这样做会干扰正常的学术讨论。而且作文教学不是痛快文章所能解决的,传媒的过分关注往往会帮倒忙。这一说法,我是同意的。我也非常反感媒体过度关注高考作文,尤其反对炒作高考作文命题。每年语文高考一结束,媒体上对作文命题马上做出铺天盖地的报道,有唱赞歌的,有痛批的,有仿写的,有调侃的,不亦热乎!更有甚者,不惜用大版面大篇幅,对某些学校和个人猜题押题肆意炒作,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我以为这是很不严肃的。这样做,只有一个好处,就是帮媒体赚足了眼球,至于学校、考生、家长和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只能是忙中添乱;既影响社会稳定,也消解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严肃性。所以,我认为,媒体炒作高考作文命题可以休矣!

高考作文的四大问题

2、温先生尽管是大学教授,但古道热肠,有平民情怀;他对高考作文的现状并不陌生,相反他很熟悉,这说明温先生平时很关注语文教育。温先生自己说,这是一种知识传统的延续――在民国时期,大学教授都是很关注中小学教育的,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和知名作家都曾在中小学里兼课。也因为此,温先生带头组建了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希望以此为契机,为语文教育的研究做点实事。

温先生在20xx年5月接受《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时,把高考作文的现状概括为四个方面。他说,第一,“趋中率”居高不下和“文艺腔”成风尚;第二,宿构、抄袭和套写成风;第三,语文的衰落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作文也不例外;第四,高考作文阅卷演变成了教师培训。应该说,温先生的基本判断是符合事实的。

所谓“趋中率”,就是打保险分。本来高考作文是语文试卷中最有区分度的一块,但现在失去了这一功能,许多老师阅卷时打保险分。温先生说,“据北京、福建等多个省市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作文卷占75%――80%……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可见打保险分十分严重!

所谓“文艺腔”,就是文辞漂亮,假大空。温先生说,“上海某个杂志登载了三十多篇模范作文,我看了觉得文艺腔过浓,要么非常忧国忧民,要么就是曾经沧海般的无限感慨,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年龄完全不相符。”可见写“漂亮”文章已成为一种恶劣的风气。

温先生对宿构、套写的问题也看得很准。他说,“近年已经出现有些考生只写开头、结尾,中间摘抄大段备选材料的填充式‘馅饼作文’。这使得大量宿构、套写,甚至抄袭的作文也能混进二等文范围”。宿构、套写,甚至抄袭作文,不仅败坏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胃口,也造成了新的不公平,还使得许多有才华的学生不敢贸然下笔,因此一类文这些年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很坏的风气,必须坚决扭转。

温先生还对语文教育的衰落趋势表示担忧。他说,“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已发生巨变,大家不再像以前那么专心阅读、记忆、积累与熏陶,遇到问题上网一查就有了。可以明显感觉到,人的感性能力在萎缩。……过去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读书更多地处于功利目的,或者是职业性阅读”。阅读的萎缩,直接导致作文思想的苍白,导致作文格调的庸俗,导致作文内容的贫乏。阅读和写作变得十分功利,许多考生甚至只读考试书,这是温先生十分痛心的。温先生认为,要警惕互联网时代的这种变化,要通过大量阅读,开心启智,澡雪精神,对此,我深表赞同。

还有一点,温先生也看得很透,他说,高考作文阅卷已经演变成了教师培训,这是一种严重的变异。本来高考作文阅卷是一件高水准的事情,应该选派眼光高远、视野开阔、有一定的作文判别能力的老师参与,但现实情况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和复习,许多学校把高考作文阅卷变成了一个培训机会,每一年都轮流着让年轻老师参加阅卷,以此来了解阅卷现场的信息,指导自己的工作。这样一来,高考作文的质量还能保证吗?这真是让人担忧!(以上观点主要见于《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中《高考作文,改起来并不难》一文)

高考作文到底要不要套路训练?

3、温教授用较大篇幅讨论了高考作文要不要套路训练的问题。照温教授看,还是不要套路的好。温教授重点谈了两个问题。第一,反对剑走偏锋;第二,反对套路训练。这两个问题,我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下面逐一分析。

温教授说,如果写作太文学、太自由、不着边际,甚至有意冒险走偏锋,难免给评分的控制带来难度,考生也可能吃亏。温教授的话说得很实在,但还没有把意思说透。从现实出发,的确要避免剑走偏锋,避免冒险,因为作文60分或者70分,举足轻重,的确不容许考生随意冒险,以免影响整个考试成绩。但如果着眼于语文教育的未来,我又要大声疾呼:就应该剑走偏锋,就应该冒险!回顾高考作文走过的道路,那些至今还能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好作文,哪一篇不是剑走偏锋、冒险写出的?江苏考生用戏剧形式写出《四幕剧》,四川考生用病历诊断书写出《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江苏考生用文言文写成《赤兔之死》,湖北考生用古体长诗写出《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门前》,……所谓剑走偏锋、冒险,说穿了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一种敢于打破作文套式训练的新异作文,难道我们不提倡创新作文吗?只有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的好作文,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尊重个性,我们倡导个性化的语文教育才能有望真正实现!需要变革的,是目前基本上没有创造出剑走偏锋、敢于冒险的作文环境,而不是反对剑走偏锋;我们还不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甚至不敢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我们最习惯走老路,按部就班。这不能不说是高考作文指导者的悲哀! 温教授说,考上大学的学生看不起高考作文,对作文套路深恶痛绝,认为败坏了作文学习的胃口,“喜分数之高,悲文章之差”,就那么回事,高考作文是一块敲门砖。是的,高考作文的确是一块敲门砖,没有人平常写作文会像高考作文这么写,要靓丽的标题,要别出心裁的开头,要典型的例子,要回扣的结尾,要主题鲜明,只有这样,高考作文才能在一两分钟之内迅速赢得阅卷人的青睐,才能赢得一个好分数。但谁让你阅卷是这个样子啊?!

还必须承认,高考作文是一块很特殊的敲门砖,它同样有含金量,而且含金量还很高。像温教授这样,把作文能力和水平的低下,归咎于套路训练,也是错杀无辜。写文章,总得有一定的套路,没有这个套路,就有那个套路,完全没有套路的作文或许还没有。学套路,不仅是作文的起步,还是写作必须历练的过程。古今中外,许多大作家都是从学套路起步的。莫泊桑从福楼拜学写作,是从“画”人物肖像开始的;曹禺学写戏剧,是从研磨“三一律”成名的。《七步诗》《滕王阁序》虽然是命题作文,不照样名垂青史?《雷雨》《狂人日记》虽然带有模仿痕迹,不照样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依我看,目前作文状况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学生普遍说假话,写文章缺乏真情实感,这才是当下作文的病根子。

文学性命题就一定是偏向考查想象力吗?

4、温教授说,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不是文人教育。这话固然不错,但也要具体分析。温教授批评有些省市命题过于文学和抒情,比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安徽卷“弯道超越”、湖南卷“踮起脚尖”等,认为这些命题侧重考查想象力,有些飘,不容易抓住,适合女生和文笔较好的学生写。相比之下,温教授比较欣赏那些有规定性、又可以发挥,而且主要考查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题目。这里的一些说法,我不能认同。第一,必须弄清楚,所有的命题其适众性都是有限的,一个题目偏向说理,就可能适合喜欢思辨的同学写,偏向想象,就可能适合文学修养好的学生写,这是肯定的。第二,不是文学性强的题目学生就抓不住,而说理性强的题目学生就容易抓住,跑不跑题,跟题目有一定的关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果强,写什么题目也不会跑题。第三,并不是“有规定性”的题目才能考查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才可以发挥,只要是作文题目都能考查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甚至没有题目,只要学生下笔了,照样可以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至于讲到“发挥”,恐怕文学性强的题目更容易便于学生的发挥和想象吧?!因为高中生正好就处于一个“文学性”的年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也需要深入讨论。温教授好像对文学和想象力有偏见,认为考查文学性和想象力,就是考查抒情啊,文笔啊,文采啊,这真是大大的误解。文学性和想象力,显而易见,并不仅仅是指文采、文笔、语言、抒情等,文学性和想象力对人的思想情感的开掘怕是一般的理论著作难以企及的。翻开中外文学史,随手可见想象力丰富和抒情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和情感的深度何异于九丈之渊?屈原的《离骚》,其想象力不可谓不丰富,文学性不可谓不强,抒情的色彩不可谓不浓,但它思想情感的深度我们几人能够达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很显然也属于抒情色彩很浓厚、文学性很强和想象力很丰富的作品,它对人性的挖掘之深,不仅在同时代,在自己的国家,即便是拿到现在,放眼世界,又有几人能够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是想象力很丰富和抒情色彩极为浓厚的作品,它的博大精深,不仅影响了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思想史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想,这样的例子不用枚举太多,总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深度,总是令那些理论著作相形见绌。既然如此,文学性命题怎么就一定是偏于考查想象力呢?

多读跟作文能力的提高成正比吗?

5、温教授认为多读比多写更能提高写作能力。温教授说,写作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作文本身不能解决作文能力。温教授还说,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可以获取大量的写作素材,词汇量大增,语感形成;阅读量的增加,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成正比的。这里的一些说法,有的我认同,有的我不认同。说作文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作文本身不能解决作文能力,这一观点,我认同,但还想补充说明之。必须明确,作文本身为什么不能解决作文能力的问题,因为,这恰恰说明作文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所谓作文本身,是指作文的审题、选材、构思、表达和修改润色等等,这一些是作文本身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作文的其他问题,比如作者的认识是深刻还是肤浅的问题,作者的心灵是健康还是龌龊的问题,作者对社会和生命的情感态度是敏感还是冷漠的问题,作者的心胸是开阔还是狭隘的问题,这一些问题很显然,是作文本身解决不了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要想提高作文能力,除了要练习作文本身的基本功以外,还必须练习做人的基本功。只有这两种基本功都练习好了,作文能力才能整体提升。

至于说到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我认为也需要商榷。阅读量的增加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真的成正比吗?对此,我很怀疑。因为,中外文学史上,从来就没见过一个靠读书读出来的作家,而总是靠写作靠不断的写作写出来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固然离不开读书的积累,但阅读的能力代替不了写作能力。说到底,阅读和写作是两种既密切相关又各自有自己的训练系统的能力。写作能力自成一个能力系统。大学里甚至还专门开设了一门写作课呢!可见写作自有其规律。

把阅读视为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不是从温教授开始,早在叶圣陶先生那儿就开始了,而且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直在遵循着这种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以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根”的主张使阅读教学终于成为语文教学重中之重,写作教学自然就慢慢削弱了。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有合理的因素,当今这个时代,人心浮躁,不读书几乎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教师不读书尤其是语文教师不读书也成了普遍现象,所以适当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强调过头,也会带来负面效应,那就是写作教学不断被边缘化。如今,编写语文教材,主要是选好阅读篇目,编好阅读题目,至于作文,就算了吧,反正也编不好。这是写作教学在教材中的被削弱。在课堂上,老师讲课几乎就等同于一篇一篇地分析文章,至于作文,布置布置,讲评讲评,大致上也就可以了,反正也讲不好。这是作文教学在课堂上的被削弱。这两个主渠道都在日盛一日地削弱写作,作文教学又怎能逃脱不被边缘化的命运?!

在提高写作能力上,我还是认同古人积累的经验,多读多写,双管齐下;而且必须跟学做人结合起来,三管齐下。这样做,或许才能真正提高作文能力。

关于高考作文的七条建议

这两年,教语文,有点奇怪,许多年不能扬眉吐气,被数理化和外语压着,却突然受到重视了。听见许多人在呼吁要给语文考试加分,给作文考试加分。这与温教授的呼吁是一致的。但现实总是非常吊诡,没有人呼吁给语文课加时间,语文与数学和外语仍然是一样的课时。语文总还是那么尴尬。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得好,语文教育担负着给学生强根固本的作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担子是压在语文老师身上的,语文老师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要多给语文老师一些关怀。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自己也应该坚守自己的教学理想,不能被社会的浮躁所动摇,要多为语文教学的探索,为作文教学的改革,为高考作文质量的提高,艰苦研究,执着求索。浮躁时代,语文老师何为?唯有以人为本,以品读为本,以习作为本,三本合一,方能创造出语文教育的春天!

第2篇:高考作文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和别人共处同一境遇时,别人都迷惑茫然,而他却能冷静下来,找准正确的方向以获得最终的成功。

仰望历史的星河,总有因找准伟大方向的星光绚丽夺目。

我打开历史。

于是孔子走来了。他深知自己不是善辩的说客,在周游列国政见终不被接受时,在对鲁国的政治失望时,毅然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正确伟大的方向。孔子后来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找准伟大的方向,成就了千古圣人孔子。

于是勾践走来了。当吴国的铁骑踏过了自己的都城,自己也成了吴国奴隶之时,勾践清醒地认识到只要吸取教训、休养生息定能东山再起这一伟大的方向,并且努力践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受尽非人待遇的勾践坚持着自己的方向,终于三千越甲踏过了吴国坚固的城池。找准伟大的方向,成就了春秋最后一个霸主勾践。

俯瞰现实的海洋,总有因找准伟大方向的水滴格外晶莹。

我放眼现实。

于是袁隆平走来了。当他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学教师时,他就认准了要搞科学研究这一伟大的方向。“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他成功了,饱满的杂交水稻不仅使中国人填饱了肚子,也使世界上很多人摆脱了饥饿的困扰。找准伟大的方向,成就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于是俞敏洪走来了。他高考数次落榜,出国梦想屡次破灭;他沉寂了七年,在北大教书,也思考了七年。他找准了自己创业这一伟大的方向,于是他勇敢地抛弃了工作,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几年后,学校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俞敏洪获得了巨大成功,被媒体评为最具升值潜力的十大企业新星之一,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他企业家之一。找准伟大的方向,成就了 “留学教父”俞敏洪。

人生的方向,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找准方向,是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个合理的目标,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找准方向,我们才能在生命的征程中沿着轨迹稳步前行;找准方向,我们才能用一生的力量,实现最大的梦想。

第3篇:高考作文

站在山脚,抬头仰望上方直入云端的高峰,不由有些心悸,山上遍布着密密麻麻的游客,有上有下。我有些不放心,随便找了一个刚从山上下来的游客,问道:“山上的风景好么?”被我拦住的人虽然气喘吁吁,被中午灼热的太阳晒得满脸通红,但依旧是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很好看。”

我感谢一声,凝望着前方不见边际的阶梯,最终还是有些犹豫的向山顶攀去。从先开始的如履平地到后来的精疲力尽,只是很少的一段路,但在我看来,已经爬了很久了。回头看看身后,不由有些失望:照这个速度,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到啊!于是,我休息片刻,再次拦住了一个背着相机,满脸喜色的路人:“从这到山顶,还有多久?”“大概两个多小时吧。”我点点头,随意地问了一句:“山顶的风景好么?”没想到他一下子兴奋了,激动地两眼放光:“好哇!当然好啊!我在山顶照了好多相呢!”

我想退回去的想法不由有些动摇,思考良久,我依旧选择了向上爬去。我就那样闷声闷气地爬着枯燥无味的楼梯,累了就休息一下,片刻之后,继续头也不抬地走着,目不斜视,眼里只有那一些高不可攀的阶梯。最终,我沉不住气了,又一次问了一个路人:“还有多久啊。”“差不多快到了吧。”行人思索片刻,回答道。“山上好看么?”我本就准备爬上去,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那人耸耸肩:“没什么好看的,当初我坐缆车上来的,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我叹息一声,已经爬了这么久,不能就这么退下去吧!于是乎,我苦着脸,闷闷不乐地继续走去。

不知道多了多久,也不知道中途休息了多少次,我总算爬上了山顶,向下鸟瞰,不由大失所望:这座山的风景和我以前看过的没有什么不同,无非就是多了几朵花而已。草草照了几张相,我便匆匆离开了。我下去的速度很快,因为我的心头很是郁闷:早知道就不来爬山了,何必为这些千篇一律的景致而浪费我的大好时光。由于速度太快,又没怎么看路,我一不小心与一个正在照相的人撞了个满怀。对于我的道歉,她只是微微一笑,随即继续拍着自己的照片。

我不禁大奇,到底是怎样的秀丽风景,令她这般着迷?随着她的目光一看,我顿时心头懊悔:只顾着爬山,竟然没有看见这般亮丽的景致!惠子曰:“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一件事,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种看法,不要仅仅只是为了终点的风景而劳累奔波,沿路的风景和收获才是人生旅途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人生不只如此,惟有在无数失望与如愿之间,才懂得欣赏人生不同的风景。那么有人看的是风景,有人看的是心情。

下山的路上,我放慢了速度,细细欣赏着沿路的风景,结果固然重要,而过程同样重要,风景就在那里,它不会变,只有看你是否会发现它,欣赏它。

史铁生在《活着的事》中这样写道:世界上唯一你可以拥有的东西就是过程,而时间是永远流逝的。所以唯有经历,才是最美的风景。不要去询问山顶的风景美不美,只需放慢脚步,亲身经历,繁花定会灿烂,绿叶必然静美,人生更会与众不同的风景。旅途如是,人生如斯!

第4篇:高考作文

它立在这儿是有年头了。

夏天,它站在西安如火的骄阳下,古朴的土黄色皮肤上不渗出一滴汗,慈恩寺内,佛音清净,大雁塔已稳重地屹立千年。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西安如同中国西部的一口大钟,发出的钟声穿越古今,纵横四海,吸引着八方来客。

黄皮肤的人来了,他们尽力读着千年前的文字;黑皮肤、白皮肤的人来了,他们尽情地在大雁塔广场喷泉间嬉戏。

大雁塔,你是否感觉这场景似曾相识?千年前,当这里还被叫做“长安”——那个响彻世界的城市,这里居住着一群富足、快乐、以胖为美的人们,他们开放、包容,眉宇间透着一种无可比拟的自信,举手投足都是一派盛唐气象。

然而大雁塔又不忍再想,“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这是诗圣登塔所思所想。举目四望,边疆的战士穷兵黩武,却屡战屡败;骊山的灯火夜夜通明,鼓舞醉人,朝堂上的天子却不知何处去了;长安城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民的眼睛失去了色彩,呆滞地垂下,盯着自己空空的肚子……

大雁塔不忍再看一看,闭上眼,沉沉地睡去。

一睡千年。

千年后的大雁塔被一阵喧闹声吵醒,它抹了抹睡眼千年积起的尘土,它看见面前又出现各色皮肤的游客,人们眼睛不再黯淡,闪着千年前同样自信的光芒;它看见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孩童在追逐嬉戏;它看见在水帘挂起的片刻,情侣热情地拥抱;它看见喷泉旁,老人吼一段底气十足的秦腔。

也有它看不见的,它试着挪动着身子,踮起脚尖,怎么也看不见南湖,看不见皇城,只能看见后辈建筑高耸的脊梁,光洁外表反射着刺眼的光。它只好自嘲年老了,身材也显得矮小了。

也有它似曾相识的,它听说在曾经的浐灞边上,绿树成荫,百花向全世界招手,世园会上的各个会馆让它不禁想起唐时各具风情的建筑;它听说在它之前已醒来的钟楼被川流不息的人群环绕,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货物在那里流通,它又想起同样商业繁荣的东市西市,当时它们还离钟楼很远呢,什么使它们位置变了?

是时代,是一个崛起的中国。

大雁塔静静地站在它深爱的土地上,已过千年,也许下一个千年这七层塔前还有更多的辉煌。

第5篇:高考作文

其实一开始我是抱着主演去看的,谭杰希,吴俊余,陆翊这些主演也足够的养眼,但后来深深被剧情打动,一个人坐在影院哭到不行,也许我看的不是电影,是一段岁月,一段青春的怀念吧。

一开始高考的倒计时牌子,仿佛我也回到了那段日子,夏天,我们和他们一样,桌子上面堆满了书籍,老师天天对着我们说着高考还有多少天,我们面对家长和父母的压力,我们也有过挣扎,也过无奈,也过迷茫,曾经晚上在家里大哭着不高考,那又怎么样,只是一种发泄罢了,第二天一样的背起书包去上学,现在想起,那些令我们厌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想起也是怀念了,只是可惜那些日子我们回不去了。

再说说影片,也许他们只是每个班一些人的体现,秦鹏的才气,敢和老师叫嚣的勇气,对什么都不屑一顾,大小姐的任雪,也许我没有那么富有,但是我和她一样敢和命运做斗争,好学生的贺帆,还有林叶,都吸引了我的目光。

也许每个班上都有个如秦鹏一样的学生,他可以足够搞笑,他可以足够的有才气,他可以足够的有勇气,可以和老师叫板,特别是和老师一起pk唱歌的那段,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存在,所以说来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边看边看,我想起了自己的高考生活,想起了高中的同学,高中的你们,如今你们还好吗,会不会偶尔想起那段我们一起经历的一切。

也许命运就是那么的不公,让贺帆遭遇了那么多不幸,先是父亲出事,然后就是自己高考那天自己出车祸,看着他在读着自己要写的作文,我泪如雨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背负着父亲和自己的愿望,好在命运也是公平的让他也上了大学。

最感动我的是最后,高考后的狂欢,有才的秦鹏背着吉他和其他同学一起为范老师唱歌,那一刻他们哭了,老师也哭了,之前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歌词也深深打动了每个人,十年后我们还是朋友吗,相聚是会哭会笑,那就足够了,那是我们的青春。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人陪你看细水长流,我们要学着一个人成长。

第6篇:高考作文

【高考经验】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20xx--20xx)9

20xx---20xx年各省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17)

20xx高考作文题

新课标卷(河南、陕西、陕西等地区)

材料作文: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许多老工匠不敢尝试,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有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请根据以上材料作文。

全国卷(适用省:贵州甘肃青海西藏云南河北黑龙江海南吉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北京卷

题目: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功能一定会让这个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了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这或许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怎么样的想法和思考?

上海卷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

(2)全文不少于800字;

(3)不要写成诗歌。

天津卷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湖南卷

作文是二选一:

1、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2、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重庆卷

材料作文,以大豆为题材,具体如下: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

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要求:

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问题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9

浙江卷

三句话看青春

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英国作家说,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说,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伟大的王国就是成人。根据材料作文。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湖北卷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

江苏卷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支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要求:阅读材料、自选角度,写篇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江西卷

围绕“中学时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但有些学生却喜欢前面的?两怕?”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题目自拟。

辽宁卷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福建卷

根据顾城的《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文体不限(不含诗歌),不少于800字。

四川卷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安徽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广西卷

材料大意:

年轻人捡到尚先生的手机,尚先生要求归还,可年轻人不愿意。后来尚先生出20xx元把手机买回来,可是年轻人又改变主意,无条件归还。原因是年轻人看见手机里面很多内容是关于地震尚先生捐助的内容。

20xx高考作文题

新课标卷(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陕西、海南、山西、新疆、云南、内蒙古、河北)给材料作文: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800字作文。

大纲卷(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第7篇:高考作文

假如有一天,你变得一无所有,难么不要忘了,你还拥有选择的力量,你能够改善现在这种狼狈的状况。当然,前提是你得有一颗足够勇敢的心,正如这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现在,有千千万万的人和你和我一样处在迷茫中,犹豫中,他们总是喜欢幻想,渴望不劳而获。计划永远都只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看这样子,似是与行动坚持绝缘了。我知道的你和我一样都渴望天上掉馅饼,可是再分析一下重力加速度的话也许你就不那么想了,天上的馅饼要是真砸到你怀里的话,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你不敢去接住它。言归正传,你现在问一下自己,你是个勇敢的人吗?嘘,别说出来,答案你自己知道就好。听过西红柿的故事吗?基于古人对越美的东西毒性就越强的认知,如果当时让你第一个去吃这种东西,你是否敢尝试那。

我想勇敢一定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它凌驾在美貌与学历,智慧与野心之上。我说勇敢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你信吗?在世界上还没有出现电话之前,它只是存在贝尔脑子里一种能传达声音的想法,在阿里巴巴还没有上市之前,它也不过在马云的脑子里存在着。在这之前,谁有把握就说自己一定会成功,可是在这之后,它们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来任何好的想法只有你勇敢的付诸实践了,它才有可能会成功。

可是我不知道现在的我们究竟是怎么了,颓废,悲观,不思进取,安逸现状,或许用个文雅的词儿应该这样形容,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是静好,安稳这这两个词实在是太过沉重,你我都不是能轻易背负起的。若无百万将士的誓死八年抗战,若无红军不计死生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我们现在又岂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他们的勇敢那是以生命为代价,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秀丽江山,为了子孙后代的盛世太平,岁月无忧。这世上你可还能再找出一颗比这更勇敢的心?

我想勇敢的人上天总是特别眷顾的,就像前两天在网上看到有个学生用了四十二天的时间就把成绩从三百多分提到了六百二以上,他从没问来不来得及,只是这样单纯的做了,不惧失败,无关成就。就只是坚定着内心,守着勇敢这样做了。写到这里,那现在那,你是否可以选择勇敢,是否能带着一份毫无根据的自信为一年后的高考勇敢一次那?

第8篇:高考作文

问:文中蓝色窗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答:我看见窗帘就是蓝色的。

如此错位的问答,一个来自一张试卷的阅读理解问题,一个是这篇阅读理解文章原作者的回答。

几年前,原作者说笑着调侃这张试卷,说问题处处都是“陷阱”。近几天,网上流传的一套高考模拟试卷给了我同样的尴尬:我的一篇文章成为阅读理解的材料,而我答不对文后列出的问题。

文章源自20xx年9月26日《中国青年报》3版的报道《揭秘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选址过程——如何为“中国天眼”找到合适的家》。文章见报前一天,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竣工。

这篇阅读理解的第一题给出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在这道没有说明单选还是多选的问题中,“不符合”是设下的第一个“坑”。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正确答案是“科研团队在选址实地考察中得到过当地政府和一些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试卷摘录的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到这句话,只写明一些地方官员打听到选址消息后千方百计联系科研团队,希望项目落地,但科研团队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选址结果要靠科学计算得出。

通读过《中国青年报》原文的读者才会发现,原文中的一句话被考卷摘录时删去了,“调查途中遇到困难,科研团队也不敢求助,当时,这还是一项保密的科研任务。科研团队同时回避着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关’”。这句试卷上没有的话,能直接说明科研团队得到过地方政府和官员的大力支持表述是错误的。命题者这里就误解了我的“作者原意”。

第二题要求选出与文章内容相符的两项。标准答案中,“科研团队有时考察一个‘窝’就要花一天时间”应为“科研团队有时考察一个‘窝’路上要花一天时间”;“‘中国天眼’落户贵州,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的发展”应为“‘中国天眼’落户贵州,会极大地促进贵州的发展”。这道题没看答案时,我也做错了。

第三题问:科研团队在选址过程中展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并简要分析。此题5分,标准答案是攻坚克难、崇尚科学、开拓创新、团队合作和坚持原则。

我看到有考生答卷写的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韧、创新系统,应该勉强拿到4分吧。在紧张的考场上,估计我也就能保证3分到手。

由此看来,这篇12分的阅读理解我最多只能拿到6分,处于不及格的边缘,看上去略显尴尬。但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挖了那么多“坑”的考题究竟能不能很好地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实,作为一篇科普性的文章,理应考查学生到底能不能读懂、有没有消化、会不会转述。作为原作者,我更倾向于请学生分析文中体现的大型望远镜选址核心技术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选址难题?大射电望远镜的落成可能会带来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才更有可能测试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综合知识积累。

“挖坑”式的命题思维,只会让越来越多必须应试的师生陷入对“坑”的研究,少一些这样的套路,学生才可能远离技巧训练,真诚拥抱知识。

第9篇:高考作文

从高考考场传出的第一道试题,从来都是作文题。高考结束后的社会舆论,也多半在作文。就连评价高考是否科学,考题是否优良,也往往用作文来说话。究其原因,除了作文是考卷中分值最大的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在试题评判中,作文是评分误差最大的题。记得高考之前,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作文来问我:“老师,我这篇作文高考能得多少分?”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每个有过高三语文教学经历的老师都遇到过的。有时候我真想回答一句:“看你的试卷碰在哪个阅卷人手里啦。”可是为了避免给考生带来对高考不必要的不信任感,我欲言又止。“要我给的话……”,每每回答这个问题时,我都习惯性地在分数前加上这么一个状语。看着学生离去的背影,我只有在心里祝他好运。

事实就是如此。

当然,说作文评判误差问题,绝不是否定或怀疑阅卷人的水平或良心,而是感慨“文章”本来的纷繁芜杂——文学主张不一,创作流派繁多,审美趣味多元。我们似乎真的很难将作文的评判统一为一个标准,但是,这绝不是我们回避探究作文评判标准的借口,也不应该是我们给作文评判误差问题披上的遮羞布。

本文不谈文学创作本身的优劣评判问题,那涉及的是文学理论的责任;我只想谈谈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讨的几个观念问题,供语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给0分吗?

我是主张作文可以给0分的。

不过,我的这一主张迄今为止只要说出,其后果就是自找没趣。得到的反对理由是:“语文是母语教学,一个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岂不意味着他连母语都不会说了吗?岂不全盘否定了他的母语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见的现象是,无论某考生的作文写得多么糟糕,只要够了字数(甚至是只要写了几个字几句话),总是能得到些分数的。这分数被戏称为“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语表达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说,该考生虽然无法写出像样的文章,但是,他起码还是能够使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虽然文意不合题目要求,但起码所写的文句还是表达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话!

考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如果在一份高考试卷中,考生呈现出的水平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判?一个小学生凭借他背诵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数学试卷肯定是0分,可为什么他到高考语文考场里,就能凭借几个常用汉字拿上可观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题字音题,题型为选择。一考生错将A选成了B,于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这时候怎么就没有“辛苦分”一说了呢?这个时候怎么就可以因为考生对某个或某几个字音的误判,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许会说,那是选择题,属于客观题,只有满分和0分两种评判,实属无奈。那么请问,阅读题里的主观问答题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吗?为什么能因为他对某一词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误,就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的全部阅读能力呢?

再说考卷不止作文一题,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别的题来展示他的“母语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场作文评判准则来看,如果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严重偏离题意、中心绝对不明、内容非常空洞、感情明显虚假、显然不合文体、结构十分混乱、文句极不通顺、语病很多、字迹难辨。——想来几百万考生答卷中应该是有这样(或接近于这样)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阅卷场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标准得了0分。

实在是找不到不能给0分的理由。

记得我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写作部分得了0分,因为没太看懂题目要求。可是,我是会说“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过了四级考试的啊,怎么不给我一点“辛苦分”啊,哪怕就一点点呀!——然而我从没觉得委屈——我连题都没审明白,堆砌了几个单词就给我分?我还觉得害臊呢。

二、作文评判中的“平均主义”

这里所说的“平均主义”有两层意思:1.平均分先行;2.区分度过小。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

多数老师在评判作文的时候,习惯性地先给自己定一个分数标准,也就是先确定班级(年级或是总体考生)的平均得分,之后所给分数便“有计划”地在这个平均线上下波动。于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并美其名曰“标准统一”“评判科学”。于是,作文得分,在班与班之间成了一件“没有可比性”的东西。可是,教过书的老师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就作文水平而言,不同的班级原本相去甚远(起码是有差距的)。难怪很多学校在统计分数的时候,都要将语文总分拆分成“基础”、“作文”两个部分单独计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师“手松”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师“手紧”了。

究其原因,似乎没有答案。不过,在反思该问题的过程之中,脑海里却掠过这样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级统考,试卷判完,分数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低。舆论哗然:“故意压分,居心叵测。”

这还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高,并因此在总分上也缩小了与别班的差距,甚或显现了优势。舆论惊然:“暗地抬分,沽名钓誉。”

在中国,凡事一旦与道德挂上钩,就没有理由可辩了。即便是事实,在面对道德舆论的时候,往往也只能闭嘴。

再谈谈第二个问题。

我没有参与过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没有切实体验,也就没有发言权。总觉得判作文是件难事。不过,一个多年参与此项工作的好友一语道破:“其实很简单,别出风头,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问,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么关系?对曰:“别给高分,别给低分。如此,领导不找你麻烦。”我恍然大悟。

平时教学中的作文评判虽无“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碍于“不要助长好学生的自满心,也不要增添差学生的自卑心”,于是,也纷纷“平均主义”起来。高的50来分,低的40来分。题目本身区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评判的时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确有助于“打击骄傲,保护自尊”,但是,学生对于写作水平的自我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进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灭了呢?学生们平时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宁肯问你某字的读音,也很少问一问写作的问题。一道分值最高的题,就这样被遗忘在“平均主义”的旗帜下,这不就是很鲜活的证明吗?

“谦受益,满招损。”这的确是真理。不过,不顾事实、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谓“真理”还是真理吗?

三、作文评判可以“分项肢解”吗?

“分项肢解”的作文评判方式的诞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为了降低评判误差。的确,当一个独立项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时,其误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于是,这便被作为一个“进步”而被公认了。

只是我们没有想过,我们肢解得是否科学合理。请看评分标准:

(图略)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现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当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办,依照标准,给21~25分的内容分。或者正好表现为“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文句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显然是篇差文,那也好办,依照标准,给0~10分的表达分。可是,真正的评定实践中,这样的作文是少数中的少数,多数作文是优缺点并存且各异的。比如,如果有这么一篇作文: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单薄,感情虚假。请问,怎么给分?“内容”如此,“表达”也一样。写作实践中,许多优点和缺点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轻?似乎从表格中难以得知。

正因为以上表格难以体现作文评判标准中的项目权重问题,所以,面对各式各样的作文,阅卷者自然也无法清晰地进行“分项肢解”。因此,实际阅卷过程中,阅卷者不会也没法按照“分项肢解”的方式去赋分,而所给分数仍然是“总体印象”分值。

事实上,我认为,作文的评判方式里,给“总体印象分”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写作是一种创造艺术美的活动,那么,作文评判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活动。对于一个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判断,是无法也不应该进行肢解的。断臂的维纳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项肢解”法,那么它将在“结构完整”上被扣除相当的分数,因为它竟然连胳膊都没有。如此评判,那当然是艺术笑话了。因此,许多“分项”是无法接受独立评判的。对于作文来说,内容和表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之间,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与其难以分开,不如不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