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04 18:58:11

第1篇:高考作文

人生旅途,谁都希望欣赏到美妙的风景。然而,我们在途中也可能会遭遇险滩,绝壁。一位曾经遭受过非常磨难的人有这样的感悟:“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 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面对困境,一颗冰冷的心灵,对别人一脸寒霜,对世事表情木然,采取消极的态度,封冻了自己,也会伤及别人。

如果说:“水的温度决定了水的状态,心灵的温度决定了人生的态度”的话,那么足以让我的心灵温度降到冰点以下。但是,在困难面前,我并没有低头,没有退却,没有乞求,我坚忍着、默默地燃烧着自己青春的激情。

每个人儿时都曾拥有梦想,然而在我儿时,我就曾想过当一名舞蹈家,在舞台上随着那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那是多么的优雅,多么的美啊!曾经懵懂的我渐渐长大,如今已踏入初中校园,拥有着美好的青春年华。原本觉得选择是件幸福的事,现在并不这么觉得。初中学习紧张,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就是:舞蹈与学习两件艰巨的任务。如果我全力以赴地学习,就或许会失去当一名舞蹈家的梦想。如果我选择跳舞,作为好强的我又不愿在学习的战场上输给别人。老师曾对我说:“路由你自己选择,如果你选择两条路,并且都成功了,那你就是人才中的人才。”想要成功,就必须摆脱自卑的困扰,点亮自信的明灯!居里夫人曾说过:“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活着的人总要照常工作。”我将用成绩证明我的付出,用舞蹈舞出精彩人生。成为学习的强者,生活中的强者,我的青春年华将因此而瑰丽闪烁。

明天是一叶灵动的扁舟,承载着今日的艰辛与希望,驶向成功彼岸。做为身体健全的我们何不乘着梦想的翅膀,勇敢去追,去飞翔。

无论我们身处逆境、顺境还是平淡的环境,那都是我们值得燃烧的青春,就让我们在这激情燃烧的青春中获得人生的真谛吧!

第2篇:高考作文

树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顽强抗拒风暴的欺凌,十年以后,它枝繁叶茂,笑傲春风。

——题记

如果你能坚持攀登雾霭迷蒙的雪山,那么山顶的雪莲就会绽放它迷人的芬芳;

如果你能坚持穿越漫长的黑夜,那么明亮的启明星就会毫不犹豫地为你指明方向;

如果你能坚持走过一路的坎坷,那么蔚蓝的大海就会张开它宽广的臂膀。

坚持是如此的美丽,它散发着理性的光芒,又充满了力量,支撑着我们追求真理,走向成功。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们闻一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个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苹果的味道。在苏格拉底的一再追问下,更多的学生认为是苹果的味道。最后只有一个学生没有举手,苏格拉底问:“难道你真的没有闻到苹果的味道?”在其他学生异样的眼光中,这个学生坚定地点一点头。最后,苏格拉底指着这个学生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柏拉图,他坚持自己真实的感觉,不苟同他人,几年后,他成为了著名的哲学家。

离开了坚持,真理常常与我们擦肩而过,而事业离开了坚持也很难成功。

他是一个神话,一个物理界的传奇人物,他提出了相对论,开启了科学历程的新纪元,但他在黑洞研究中,却中途放弃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结论与他预想的相反。几年后,他的这一结论被另一位物理学家证明,他懊悔地说:“我本来是可以成功的,但我放弃了。”

上帝是公平的,他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放在了山的那一边。坚持走过去,成功的曙光就会毫不吝惜地照向你;一旦放弃,就算近在咫尺,胜利女神也会悄然离去。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就是坚持的力量,它不.仅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由之路,甚至就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根本,我们都知道那个挖井的故事,如果他能坚持一处挖下去,就会找到水源,也不会落个渴死的下场,功亏一篑最让人惋惜。激情也许可以启动前行的脚步,但只有坚持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做那棵坚持的树吧,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坚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第3篇:高考作文

所谓“故乡”

杜甫诗中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哪里不是幽蓝的夜空和象牙白的月亮,为何偏偏在“故乡”看到的那一颗,分外地明亮皎洁呢?

中国人常常对故乡有一种奇怪的执念。尤其是那些带着一身酸气的文人骚客,那些身居海外的漂泊游子,人至中年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始怀念故乡,寻找故乡,时不时感叹一句,再也回不到记忆中的“故乡”。

而这也不难理解。他们中的许多人怀念的,是在那个“故乡”中,他们所度过的童年与青春。我们的传统总是鄙弃喜新厌旧之辈,因而也就造就了更多怀旧,恋旧的人。他们对故乡的留恋,其实是一种“忆往昔”,他们的乡愁,愁的是自己回忆中最为美好无忧,却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这其中的另一些人,他们所寻找的,则是自己的“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文化,便是从这样一个“源”,一个“根”,伸展出繁茂壮丽的无数枝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躯体生于父母,因而要重孝道。他的思想源于自然的伟大和祖先的智慧,这些“根”,在他最初开始的地方。他们寻找记忆中的故乡,寻的是这思想的源头,寻的是自己的“根”,有些人与他的父母、长辈不生长在一个地方,他其实有两个故乡。这两个地方思想、文化的共同引导,才成就他这样一个完整的人!

人们对故乡的感情往往十分复杂。它常会让人有“家”的归属感,也会产生“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认同感。少年人常常想要离开家乡,他们所想要的,是外面能让他们自由飞翔的广阔天空;中年人常常想要回到家乡,他们所想要的,是故乡记忆中的童年快乐和年少轻狂。人生像一个无休止的循环,从蹒跚学步到步履蹒跚,大家急着离去,最终又匆匆归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生,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醒来,又睡去;活着,便走向死亡。曾经在故乡看腻了的黄橙橙的月亮,成了长大后眼中最明亮的一颗牵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你历尽沧桑,别忘了回家的路,那个笼罩着皎洁月光的故乡,还在等待着当年那个轻狂少年人!

人生三读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有言:见天地,见自己,见苍生。这与一位作家的“人生三书”论不谋而合。读“有字之书”,即见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读“无字之书”,即见芸芸苍生的社会迹象,读“心灵之书”,即见自己内心的所欲所求。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使自己既不读死书,又不汲汲于世,也不闭锁内心呢?想必,以知识和社会经验来丰富内心,剔除纷扰,才是“读书”之途。

现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普及早已使“有字之书”谙熟于每个人的心中,而网络的大潮则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带到人们面前。可以说,“有字之书”中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喷薄而出。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一体化和泛娱乐化的兴起,各种从所未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被写在了如今的“无字之书”上。然而,一位哲人曾说“不知情权比知情权更加重要”,它可以让高尚的心灵不被无用的言论所累。面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便格外重要。只有在“心灵之书”中读得坚定,读出信念,读出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读出道德律令和精神准则,才能拒绝动摇,读到真实的自我与内心。否则,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爱的东西。”而知识和社会阅历同样可以成为人的武装,从书本和社会中剔除糟粕与流俗,才能达到心灵的上升。

同样,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理解。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方得与宋人同情。赫尔曼·黑塞在谈及读书时,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亲和力》时,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由此可见,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读书”更加聪慧的耳目。

诚然,无论哪一本书,多读未必有益,精读却又怕陷入“牛角尖”的困局,然而这三“读”互相作用,又互相反作用,以知识和社会阅历丰富内心,升华的内心又从社会和书本中去除杂质,淘得真金,在不断循环中臻于完美。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所得,重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晶。

如此一来,人生三读,岂不快哉?

读心为魂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辟,但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鼓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诗,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级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它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阅读从领悟“心灵之书”出发!这保有人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

第4篇: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创造生活的“作家”范文参考

美,无处不在——晨曦时满天露珠折射朝霞的光影,中午艳阳下点缀着蝉鸣仿佛在假寐的山林,夕阳里来势汹汹卷走回翔暮鸦的火烧云,还有那忽明忽暗的彩云追月。美,就在那一刹那,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盛夏,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一家四口围在井边,大人从清澈甘冽的井水中取出冰镇西瓜,清脆一刀,凉气袭人。不远处的山林传来了断断续续的蝉鸣声,显得整片山林昏昏欲睡。一道道阳光透过密密层层的树叶,照在一些蝉的背上,凸显出他们清高的一面,难道这不美么?夏风起了,夏风没有春风的温柔,没有秋风的萧瑟,也没有冬风的凛冽,他有他自己独特的魅力——澎湃。突然,暴风雨来临,让人们始料不及,逃也逃不掉,但是当你静下心来,用心聆听,你也能感受到雨的美。

夜幕依依不舍地退去,留下一轮残月,晨曦悄悄地入侵,当第一缕阳光来临,焕发出生机,新的一天又来临,美,又将重新。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但是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并不是美,而是发现。”

巷道鸡鸣、炊烟袅袅预示着新的一天来临了。从远处杨柳岸吹来的晓风伴随着断断续续的鸡鸣声,透过缓缓上升的炊烟,其中又夹杂着大小不一的露珠。当高高悬挂在空中的残月渐渐地退出不属于他的舞台,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突然迸发出来——满天晶莹的露珠又将光影折射开来,这稍纵即逝的美,将这一切渲染得朦胧而又温馨!

一抹夕阳将稻田变得金灿灿的,又为海面洒下了一道道金光,徐徐微风轻轻拂过,稻田里的稻穗随风摇曳,美不胜收;当风经过海面,风中便夹杂着稻穗的香味与海水的咸味,海面上的细浪来回翻涌,波光粼粼;烧云欲追赶暮鸦,江海共长天一色,岂不美哉?寂静的夜空中繁星点点,偶尔会有一两架飞机划过天边。若是在静谧的夏夜,就会有成群的萤火虫在茂盛的草丛中载歌载舞,闪烁着迷离的光,令人陶醉。一轮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半空,为大地洒下了温柔的光。在她的周围,有一抹七彩的晕,与旁边几片追赶着她的彩云,给她增添了几丝如梦如幻的神秘与娇羞。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