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6 16:57:33

第1篇:高考作文

豆腐的诞生是一场华丽的逆转,彻底改变了黯淡无光的命运,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自我的探索与改变,往往于平凡中促成伟大。也许只是宝刀佩于少侠,丝竹赠与巧手,也许只要一点柔软的变通,一次幡然悔悟的转头,就能够完成自我的升华。

倘若马克·吐温仍旧沉溺于商海之中不能自拔,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将无法流传于世。打印机计划的血本无归,出版公司的无奈破产,无一不给他沉重的打击。好在两次失败的教训,终于让马克·吐温意识到自己经商的无能。他没有选择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是选择了自我的改变与升华。幽默风趣的他因巡回演讲而名声大噪,演讲间隙埋头写作的辛苦也终于换来收获。这一份成功,尤为可贵;这一份精彩,来源于突破的力量。

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就人生的精彩,不局限于困境的人才能拯救荆棘缠身的自己。愚者只是放错地方的智者,智者只是在偌大的空间找寻到了自身的归属地,一步一步完成了自我的升华。

正如肯德基的创始人山德士,曾经在无情的生活里摸爬滚打。参军、卖保险、经营渡船、学习法律,三百六十行似乎行行都对不上他的胃口。你可以认为他是天生愚笨,被社会所抛弃,但更多的可能是他在为自我的升华积蓄力量。于不变中寻求转变,于束缚中求得升华,只要发现了密室里透进的那一缕微光,希望的火种便停留在了你的身上。

第2篇:高考作文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对曲折复杂的客观事物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以文章的形式把它恰当地反映出来,不可能是一挥而就的,必须经过反复研究,不断地修改,才能臻于完美。修改是对人们思维不周密的一种必要的弥补。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事例无不证明了修改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讲“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高考作文的具体情况决定了我们既不可能如鲁迅所言,文章写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句”。更不可能像曹雪芹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高考是限时作文,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冷处理”,没有推倒重来的可能性,甚至连最后重新誊抄的时间都没有。那么高考作文是否就不存在修改的问题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怎样过好高考作文修改关呢?针对高考作文的具体特点,我认为在以下三个阶段上下功夫。

一、 成文前的修改。

修改往往被认为是初稿完成后才开始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修改工作是贯穿在写作过程始终的。动笔前构思时对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布局谋篇等推敲的过程,都带有修改的性质。成文前注重构思的修改,可避免文章写到一半甚至写成后动大手术,这是考试作文的大忌。变“治疗”为“预防”,这不失为事半功倍的一种好方法。

就构思而言,此时的修改是对思维的修正。不论作文题目类型如何,接触到话题第一步工作便是审题、构思,许多考生对这步工作往往是不重视的。事先没有成竹在胸,匆匆落笔,行文时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无形中加大了成文后修改的难度,而且时间上不允许。构思的工作就像是在脑海中绘就一幅“草图”,既然是“草图”必定是粗糙、不完善的,因而就有修改的必要,对它的修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根据命题者规定的话题来确定自己的文章的主题。把自己认为最有必要写的内容限定在某一点上,其它的意思都不必谈。那么这个被限定的意思就形成了主题。然后用一句话把主题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使自己形成一个十分明确的观点,反复修改这一主旨句或中心论点句,直至认为最能体现题目要求,使之成为统摄全文的“魂”。这样动笔时就不致出现主题模糊和离题或扣题不紧的毛病。

2.主题确定后,许多材料会在脑海中浮现,对材料进行取舍,首先要求作者有“对象感”,要确定文章的假定读者对象,从特定的读者对象出发来考虑材料的取舍、斟酌用语的得体,例如同样是写一封信,写给母亲的信和写给朋友的就应该有很大的差别的;其次要选择令读者信服的、对主题最有支持力的材料,否则,哪怕手头的材料再新,再感人,也只能忍痛割爱。

3.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考的作文的真正读者(可能是唯一的读者)就是阅卷老师,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不可能投其所好,但至少不能把对老师大不敬的“另类”语言视作“创新”,也要尽可能避免对一些敏感话题作出偏激的议论。

4.编写提纲。这是用文字固定思维的过程,它会使我们考虑问题更加周密,思维更有条理,便于总体把握主题,不致偏离方向。“磨刀不误砍柴工”,许多同学却不习惯这样做,边写边想,难免造成文笔散漫、结构混乱。对提纲的修改要求使材料的排列既能合乎客观事物的条理、人们思维的条理,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且要能突出地表现主题。如果不下一番功夫修改调整,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

二、成文中发现问题的修改。

有了精密周到的构思,又列出了详尽的提纲,按理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了,但高考这样特殊的作文环境,什么样的问题都可能出现。文章写了一半,却发现偏离了主题,怎么办?推倒重来是不可能了,这时修改就体现在将错就错,大错化小,小错化了,要善于对已成的文字加以利用、挖掘,化“腐朽”为“神奇”,这是高考作文修改的技巧,也是文章修改的艺术,具体可采用:

1.纠偏归正法:如果考生在写作过半时,发现思路不清,没有始终以主题思想来统一材料,甚至偏离了主题,那么这时首先要做的是停下笔,理清思路。在保留现有文字的前提下,从已使用的材料中发掘与主题的联系,在原文中加入几句点题之笔,当然要力求衔接自然,切忌生硬粘贴。并尽量在后半篇中增补一些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用篇尾的强调主题思想的语句来扣题,人为地把“迷途的马车”拉回“正途”。

2.以偏为正法:相比前面的方法,以偏为正法更主动,没有斧凿的痕迹。所谓以偏为正,即将错就错。既然主题转了,那么顺其自然,从已成的文章中重新立意,变换主题,快速调整思路,另辟蹊径。同一个题目、同一个材料,往往有不同的角度,换一个角度或许会令人耳目一新,使文章顿然生色,在近年高考以话题作文为主要考查方式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尤为适用。

三、成文后的修改。

文章写成后,很多同学以为大功告成,为了保持文面的整洁,不敢轻易动笔修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面是形式,形式必须在内容正确的前提下才显得重要。所以,修改文章,使之主题鲜明、材料充分、文句顺畅,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修改应是多就少改,尽量使已有的文字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

1.从已成文章的材料中发掘、概括主题,并用议论性的语言、抒情的文字来升华主题,点明题意,甚至可以 发掘新意,使普通文章升格。

2.书写正确,文从句顺,是写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力争消灭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是文章写成之后修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边默读边改,用语感来弥补阅读自己文章时所容易形成的心理定势,及时发现毛病,修改毛病。

3.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文章格式的规范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方面,有些同学作文不注意使用标点,通篇都是小圆点,句逗不分。通过最后的修改,规范标点,调整格式,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4.成文之后的修改,带来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破坏了文面的整洁,这样,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就显得尤为重要。修改符号写得合乎习惯、清楚、美观,既便于阅卷老师理解你的修改意图,同时也避免了随意删改带来的文面凌乱、不整洁的毛病。

总之,高考作文的修改要本着变“治疗”为“预防”,化“腐朽”为“神奇”的原则,下笔前重构思修正,行文时及时补救,成文后多就少改,以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

第3篇:高考作文

人们曾说过,一个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遗憾的,的确如此,高考可以说是人生起点里的第一次转折点。

高考这场风暴,在慢慢的酝酿,越是临近越发觉得可怖,却又莫名的感到兴奋,那种兴奋是一种少年满腔的热血澎湃,面对风暴时的初生牛犊不怕虎。

学习的压力越发的繁重,这仿佛是高考施用的小鬼计,有些同学不堪重负,早早的丢盔弃甲,正中了这高考的阴谋,还有的咬牙坚持,想要拼他个头破血流,再有些聪明者,便是寻得学习技巧,化繁为简,从冗长的'学习任务里偷得浮生半日闲。

高考这场暴风雨,考验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更加考验的是心理,考验的是面对风暴临危不惧的勇气,这关很少有人能过的去,即使挺过也是胆颤心惊了一番,更多者是畏畏缩缩,没曾与那暴风雨对视呢,便就敛起了自己的翅膀,不敢翱翔。俗话说的好,壮士进攻前,往往收拳;雄鹰起飞时,常常敛翅。想必那些真正的勇者,即使退后一步,也是为着积蓄力量。

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学习的猛士也是如此,敢于面对高考,才能真正的战胜高考。

借高尔基一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六月总会是晴天,当暴风雨过后,每个人都会像太阳一样温暖的笑。

第4篇:高考作文

有一个男生,数学特棒,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得过一等奖。他对自己高考数学的定位是满分,可是这个定位,对他却是一个心理压力,弄得他过于紧张了。

高考那天,这个男生满心想拿满分。卷子发下后,他就摆出一副拿满分的阵势来做题。结果,考题刚做到一半,他就听到身后的考生开始翻卷子。这一翻卷惊动了他,他就想了:这是咋回事?难道还有人做得比我快?他也不知道身后的考生是个什么人物。因为按照规定,各考场的同学都来自不同学校,互不认识,他又不能回头看,心里就有点儿乱了。

他好不容易把自己的情绪调整过来,继续做题,可是身后那个考生又翻上卷子了。更可怕的事还在后面,考试结束前半小时,身后那个考生就提前交卷了。这一交卷,把这个男生给吓着了,他觉得自己在北京市就够厉害了,可今天是怎么回事?他就开始怀疑自己不行了,满脑子胡思乱想:是不是我做题慢了?是不是我不适应这个题?你想,就两个小时考试时间,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脑子里一起作用,他还能考好吗?最后出来以后,他就非常沮丧,对我说: 王老师,这回我得不到满分了。

我问:怎么啦?

他就把情况说了一遍,我说:那下午我去看看那个考生是个什么人物。

下午,我一了解,你猜怎么着?原来,身后那个学生是个体育特长生。人家数学就是考50来分照样能上大学,完全是考着玩!结果却把我这个学生给弄惨了。你看,学生的心理脆弱到什么程度?

以我理解,具备应考能力,本身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从教25年,我一直与应试教育战斗,但我并不把考试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相反,我一向认为,考试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实现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双赢。

如今,中考高考完全让社会上炒作起来了,大家看得太重。我认为,一个顽强的孩子,什么问题都可以应对。参加中考高考,应该顺其自然。

有一年高考,在我们学校门口,停着几辆白色的救护车,并且灯光闪闪,如临大敌。我觉得这简直是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你叫个救护车来干什么?管事的人说,怕有些学生缺氧。我过去一看,真的有一堆学生躺在那个输氧车上吸氧。

我觉得高考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事。说实在的,高考的题目设计得挺好,由易到难,利于每一个学生正常发挥。这些救护车、氧气车,可以作为应急之用,但不该停在最显眼的地方。

有一年我在青岛,高考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有一些家长,怕从考场附近路过的汽车影响到孩子的发挥,便自发地组成人墙挡在马路上,不准车辆通行,结果是哪个地方有考场,哪个地方的交通就处于瘫痪状态。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连这点儿干扰都经受不住,他的心理该脆弱到什么程度?我们国家要是培养这样的人还有希望吗?你搞得大张旗鼓的,除了给学生增加心理压力和紧张程度,不会带来任何益处。

我想讲讲历史上两个相反的案例。美国有个名人叫瓦伦达,是一个高空钢索表演者。有一次,他在一个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上场前,他不断提醒自己: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

然而,他在表演中不幸坠地身亡。他的妻子后来说:瓦伦达以前并不像这次。每次表演前,他总是专心准备,总是想着怎么走钢索,从不关心其他事,也不会为成败担心。而这次太看重成功了,反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件事,后来成为心理学上的经典案例,叫做瓦论达心态。

还有一个相反的例子发生在数学史上。1796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有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岁学生叫高斯。每天,高斯要做出老师布置的三道数学作业。这天,他顺利做完了前面的两道题,可是,第三道题,他做得非常吃力。这道题的要求是: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17边形。他用尽所学知识而毫无进展。于是,他尝试着用超常规的方法去解开这道数学题。

第二天,他把答案交给了导师。导师看过后,非常惊奇,问道:这是你做出来的吗?高斯回答:是我用一个通宵做出来的。导师激动地喊道:你解开了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原来,多年来,这位导师一直试图解开这道题,而他把这道题误交给了高斯。高斯后来回忆说:如果知道这道题两千年来无人能解,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解开它。

这就是心态奇妙的力量。

第5篇:高考作文

当下世界,两件事最热,高考状元与世界杯。一则南非的世界杯小组赛,二则中国的"高考状元"出炉。您要说了,中国南方大水不也是大事么--哎,关注这事的人明显不多啊。昨晚的电视屏幕,清晰地呈现:意大利队,这个上届世界杯冠军,惨遭小组赛淘汰。

而不久前,上届世界杯亚军,法国队,也同遭此厄运。足球的好玩,体现在不可预期。四年一个轮回,大力神杯不相信眼泪。谁能捧杯,仍不可知。"这是实力,也是概率。"昨日昨晚的报纸电视网络们,还在热议另一话题:各地高考状元们陆续出炉。央视新闻1+1透露一消息,说,某地,某内裤品牌代言人,竟然是高考状元。当然,更多的状元们,更喜欢代言复读机、口服液之类。至此,忽而想起老詹当年一作《高考经济学》。其所言,是用经济学原理指导报考的事。今个,咱则联想到--状元经济学。状元一出,立刻身价不菲。

除代言挣钱,走穴演讲同样收获不菲。南方周末一报道说,一状元家境甚为富庶,然,走穴挣钱时,偏偏要假说出身寒门。当然,各地各校对状元的物质奖励,则是状元经济的大头。

据说,现在某地奖励状元的额度已达百万,而某校为吸引状元,入学奖也水涨船高,而今已近10万元。状元帽子,不仅给状元自身带来收入。母校不惜大条幅打出广告:咱校出状元了啊!接下来,就等着大批的学子们和他们家长,挤破头皮地前来择校了。什么,要高价一万赚学费?!好,为了俺孩的未来,俺出了。家长们不惜成本,学子们趋之若鹜。状元不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据某状元回忆,其所在高中校长,在其成为状元后,"顺理成章"地升格为县教育局副局长,其班主任也升级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20xx高考《高考状元与世界杯》。真个一人得道,那啥升天。

当然,状元还是心理学、教育学(他们的经验被后来者奉为至宝)…并归根结底地成为一种社会学。中了状元,如同在云端,貌似有力却绵软。一日成状元,一辈子状元?暑假一过,进入新的大学,马上开始新的比拼,以前比成绩,现在却要比综合素质--组织能力、演讲口才等等,还要面临男友交友上选与被选。到了毕业,则要面临找工作,工作了,又要面临是否适应并胜任工作,及建立家庭是否顺利,等等。作为高考中的金字塔尖,能一直是尖子吗?能一直成功吗?去年,曾有一项带着酸葡萄味的调研结果显示:高考状元工作后,仍是同龄人中的金字塔尖的,不太多了。当然,他们大部分仍是社会的上端。于是,"状元成功学"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状元啊状元。社会赋予他们身上太过沉重的寄托。特别特别期望,媒体们,少些挤压状元。社会,多给状元一些空间。而,站在状元经济学、状元政治学、状元成功学甚嚣尘上的今日,是否需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和导向。教育中,一味以分数竞争趋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引用一个高考状元的话说:这是"猫逮耗子,我们只是追求比别人逮得多逮得快,却忘记了为什么要逮耗子。"同世界杯一样,得状元是"实力"和"概率"的共同作用。我们为什么要"逮耗子"呢?

第6篇: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攻略

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德国世界杯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八分之一决赛中,央视足球评论员黄健翔在最后三分钟的解说词中出现的“意大利万岁!”“神圣的意大利,让澳大利亚滚回家”等言论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人说,黄健翔“失声、失态、失礼、失常”,有损央视解说员的形象;也有人说,足球需要的就是激情,黄健翔在那一刻声嘶力竭的呐喊,是足球场上流淌的美妙乐章。

对黄健翔颇有争议的评论,你有何感想或看法?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构思指津】

“德国世界杯”是大家近来关注的一个焦点,对于”黄健翔激情解说”一事,社会更是议论纷纷。你对这种激情解说是否有一种认同感呢?

写作此文时,可持肯定态度,阐释激情是足球的魅力所在,是解说员乃至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可持否定态度,指出作为央视的解说员应该站在一个中立的位置,不应该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也可以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既指出激情是足球本色的一面,又指出解说要理智,不要忘乎所以,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成就最完美的解说员形象。

第7篇:高考作文

走近香山之命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的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的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

同踩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便鞋子上沾满土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室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地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中就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他们却给他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她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电视与电脑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小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之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又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第8篇:高考作文

(一)

小刘得知自己居然成了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的最后三名候选人之一,感觉像在做一个梦,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当初几个年轻人怂恿他去参加这个活动的情景:

小陈拍了小刘肩膀,怂恿说:“你怕什么东东?听哥一句,你看啊!已经报名的那个大李,他是很牛逼,居然率团队跻身到国际学术最前沿,是很牛掰。不过小刘你千万别灰心,你看啊,他是用科学来破解生命科学之谜,听起来挺那个……挺高深莫测。我想就是想办法延长生命什么的!你有你的优势啊。你是用你独特的眼光,用相片,不是,准确来说是用美,来丰富我们的生命嘛!”

小刘自己挠了挠头,自己倒没往这方面想。平时挺支持小刘的小王也凑过来:“小刘,兄弟,哥知道你喜欢摄影,一出去就是咔擦。别看已经报名的有个老王,我小王可是支持我们的小刘。那老王似乎也特牛哄,还什么爱岗敬业,一个搞电焊的搞成了‘大国工匠’”,不过咱不长他人志气,灭我们小刘的威风。如果中国不搞工业化城镇化,我看他也没那机会!小刘你正好跟他对着干,工业化破坏了环境,我们来留住乡愁。”

小王只这一说,寝室居然很多人符合:“对对!我们就要留住乡愁。以前以为大学多好,现在觉得还不如咱乡下安逸,水多清,天空多蓝……”

小刘想着,觉得自己参加这个活动有了意义,就是在工业化的今天,尽自己的力量留住乡愁。

(二)

评选结果揭晓那一天,一帮年轻人都很高兴。

那天天气晴好,但在晴天高高兴兴外出的人,最后却可能被雨淋成落汤鸡,因为什么?因为天有不测风云。

几个年轻人今天抢了小刘的照相机,说今天我们不留住乡愁,要留住小刘最美丽的笑脸,一个个准备给小刘来个特写。

小刘只好由他们闹去。

大家就等着网上公布最后的人选。

终于,结果出来了,大大的标题是:当代风采人物并列获此殊荣!寝室一片欢呼声,并列,那肯定有小刘。

随着鼠标往下,大家看到了跻身国际学术的大李的名字,也看到了成为大国工匠的老王的名字……

虽说并列,没有小刘的名字。

大家不甘心,还是往下看,就看到了大李和老王的入选理由,因为他们的事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李是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而老王是敬业。

大家都很扫兴,纷纷走开,有人还抱怨一句:“那大李,怎么就爱国了,进入国际学术就是爱国?怕是不爱国都不行了吧?”

小王又来拍小刘肩膀,来一句:“我们小刘,是爱乡愁。”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刘觉得自己真的爱乡愁,而乡愁离人们似乎越来越远。

(三)

接下来,小刘把自己的博客名称,昵称全部改了名,用的都是一个名字,叫“留住乡愁”。还是一有空就四处去游山玩水,只是没有人知道,每次去一个地方拍下来的图片,自己都经过精心处理,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再创作,剪辑出更加独特的视角,调配好最合适的色调,还有配上一些简短而富有诗意的句子。

终于,他的图片被一些报社刊载,还有些许的稿费。

在一次采访活动中,他跟我谈起参加风采人物评选的经历,到最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我看来,我不能像大李一样用科学来延长人的生命,但我可以用美来丰富人的生命,甚至是生命的觉醒,这是我的意义,我相信更是我的意义。我也没有成为老王那样的大国工匠,但我用我的努力去留住乡愁,留住青山绿水,这就是我最大的风采。”

我沉默了,在第二天对小刘的专访报道里,我用他的姓氏来做了一点文章,我写下这样一段报道:“小刘的‘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他留住乡愁的举动,其意义也许高过科学家甚至企业家。因为一个民族,骨子里不能缺少美,我们需要乡愁。因此,我愿意为我心目中最有风采的小刘点赞。”

第9篇:高考作文

学校夏季运动会的最后一天,很多班级都被淘汰出局了,但是对于三班和四班的同学们来说,还要经过最后的考验,因为他们是两支最强的队伍,在前几天的比赛中,他们的成绩是5:5平,而今天的最后一个项目“山羊过独木桥”,将决定谁是最后的冠军。

最后的较量马上就要开始了,而两队派出的队员,也将是本届运动会最大的看点:

三班的韩大三 vs 四班的郭小四。

三班的队长韩大三,平时就是一个体育健将,虽然他最钟爱的体育项目是赛车,但是在这次运动会上,三班之所以能坚持到最后,都是因为他在很多项目中都取得了最好的成绩。他也是很多女生心目中的偶像,比如在那次自行车比赛中,他在第一个越过终点之后,双手脱把,回眸一笑,引起了看台上女生们的一片尖叫,虽然最后因为自行车轧到了跑道上的矿泉水瓶,摔得很难看,但丝毫都不能遮挡他身上的光环。

而四班的郭小四平时不大怎么爱运动,长得瘦瘦小小的。四班之所以派出他来参加最后这场比赛,是因为四班的队员在前几天的比赛中全都受伤了,本来最有实力的队长李大嘴,在前两天的自行车比赛中因为没踩住刹车,在五班队长韩大三摔倒后,以180迈的速度跟着撞了过去,整个人被甩到了操场墙外的马路上,现在还躺在医院里。而现在,全班胜利的希望就寄托在郭小四身上。

临近中午,烈日当头,操场上一点风也没有,只有一阵阵汗水的味道。比赛使用的独木桥就搭在操场的中央,在烈日的照射下,发着耀眼的白光。

两个人上场了,一左一右,朝着中间的独木桥缓缓走去,看台上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

俩人越走越近,直到独木桥的两端,停了下来,这时候看台上也突然安静下来,就像一切都静止了,而平时觉着不大的操场,在烈日的照射下也显得格外的空旷,远远看去,两人就像两个小点,中间划着一条细细的直线。

随着裁判一声哨响,两人上了独木桥,看台上又一次沸腾起来,呐喊声尖叫声连成一片。

而独木桥上的两个人,却显得格外沉着,两个人各自站在桥的两端,一动不动,凝视着对方,似乎在寻找着对方的破绽。

此时,看台上也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两个人接下来的生死搏斗。

一分钟过去了,俩人还是一动不动。

五分钟过去了,俩人依然一动不动,只是死死盯着对方。

此时已接近中午,看台上有些同学开始变得躁动起来,而两个人还是一动不动,一些没有耐心的同学开始起哄了。

就在这时,只听韩大三低声说:“你自己跳下去吧,这样是不会有结果的。”

郭小四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说:“你就这么看重输赢么?”

韩大三没有想到郭小四会这么问,愣了一下,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此时突然他从郭小四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东西,这个东西通过目光传到了他的眼睛里,变成一滴眼泪,流过他的脸颊,到了他的嘴里,有一点咸,更多的是清凉。

他刚要开口,只听郭小四接着说:“我跳,你会跟我一起跳么?”

韩大三沉默了一会儿,原本刚毅的目光突然变得那么温柔,说:“我们都不跳。”

说完朝着郭小四的方向跑了过去,紧紧的抱住了他。

他也抱住了他。

看台上又一次变得安静下来,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安静。

就这样他们拥抱了很久,只见韩大三轻轻将郭小四抱起,转了一下身子,俩人原本的位置就调换了过来。

韩大三松开双臂,轻轻的说:“你先过。”

“还是你先过。”

“你先过。”

“我们一起过。”

然后俩人就朝着独木桥的另一头走了过去。

看台上再次沸腾起来,异口同声地喊“一起过!一起过!”

“安静!”突然大喇叭里传出了一声怒喝,说话的是作为本次比赛的裁判的校长,对于刚才的比赛,他似乎显得有点激动,他继续高声喝道:“我宣布刚才的比赛无效,独木桥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这事关运动会的严肃性,以及学校的荣誉问题,比赛重新进行!你们俩……哎,刚才那两位同学……哎……你们俩个我回来!!!”

校长的话还没说完,只见俩人手牵手消失在操场的尽头……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