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
萨缪尔贝克特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
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19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19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回到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仅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终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明白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期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能够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明白,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期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那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此刻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明白到底再等待什么,并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
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杯具,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资料上到达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杯具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第2篇:等待戈多读后感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等待,是花儿的绽放;等待,是梦想的启航。但很多时候,等待却是一种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他曾写过一部有趣且无厘头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剧中描写了两个人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来打发无聊时光,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剧的结尾,他们要等待的戈多也没有来。那么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这部荒诞离奇的戏剧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来,人们慢慢领会到这部看似离奇、不知所云的戏剧主旨之一便是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无谓等待而进行的辛辣讽刺。
初读此文时,我甚至怀疑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是不是一个个脑袋发热,不开窍所至的呢!渐渐地,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没有明确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贝克特的高明之处!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寻着戈多究竟是谁…为此,贝克特给了一个解释:“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等待戈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等待戈多》。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为耽于无聊的等待而错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要知道,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幸运女神往往只眷顾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只是坐着静静等待而不去积极争取的人能轻易成功吗?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荐”的故事是老调重弹。它之所以能得以流传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种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毛遂不仅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华的人,他还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进取的人。试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极地等待,而不去积极地推荐自己,纵然他满腹才华,也不会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为国家出力?哪还会有“毛遂自荐”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将以篡君谋权之罪而被诛杀;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前稍做等待,恐怕“贞观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镜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无谓的盲目的等待却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不免会让人错失良机,导致失败。
说到这里,如果你正为自己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而懊恼,请不要等待,马上拿起书本,奋发苦读,因为青春经不起等待;如果你为自己即将毕业却无从就业而茫然,请不要等待,马上带上简历,整装出发,因为年轻经得起失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朋友们,你我如果是那静卧马厩的千里马,与其等待伯乐的赏识,不如勇敢地驰骋赛马场,让人们惊叹你的英姿,让自己勇敢地对伯乐说:“伯乐,我们无需等待!”
第3篇:等待戈多读后感
一天的时间让我看完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整个心情沉浸在父亲的爱与后悔里,哀叹生命的神秘与偶然,亲情缘分的真挚与不舍,其中对人应该怎样活着的思考是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他的女儿是出生后不久就发现了病疾,而且她就在短短的18个月里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在还没有学会悲哀就离开了,在还没有学会留恋就走了,可以说她无所谓失去,她得到了他父亲最深层的爱。可有很多人不是那么幸运的,他们生活多年以后,才发现上帝在允许他们来到人间时,就剥夺了他们可以和平常人一样拥有的'幸福。幸福,就是对失去的别人却拥有的平凡之物的羡慕。当他们知道了自己不同于别人,不能和大家一样去生活,而他们不能选择死,他们留恋生,留恋人世间的爱,留恋爱他们的父母,留恋每天新生的阳光。他们不能去诉说自己的痛苦,如果说同情是一种自己曾经经历后沉淀下的感情,在别人遭遇同样的事情时能交换的感情,那么有些痛苦,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的被上帝选中。看着那些万分之一的幸运都百分之百的降临在自己身上时,不得不怀疑,这是垂青还是折磨。我不想说苦难可以洗涤人的灵魂,苦难就是苦难。没有谁愿意放弃幸福、快乐而选择苦难的,因为苦难意味着忍,意味着不可言说,意味着在无望与绝望中等待,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着虚幻的希望,也自欺欺人。
妞妞是幸运的,她在懵懂中离开,尚未深陷红尘,尚未对这世界有爱与恨,尚未懂得留恋。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如果我的母亲知道,我会有今天的无奈,她会那么幸喜的迎接我的来到吗?她会那么艰辛的把我拉扯大吗?还会那么无私的去委曲求全吗?而现在我为了她的付出,而无奈着。我有时真想,如果我这样的来到这世界,上帝能给我机会去交换一些东西,我愿意就是一个世俗间平凡的女子,或者在我出生的时候,让我就失去更多,那么我的父母可能就不会在我身上寄予那么多的希望,可上天在我身体里种下的定时炸弹,迟迟不引爆,我在等待着他引爆,那么我的小小世界就彻底的崩塌。而上帝就这样,在最好与最坏之间给了我选择,我不知道我选择了这条路,会是什么结果,更可怕的是我选择了这条,放弃那条,就永远也不知道如果选择那条会是什么结果,一切其实是没有选择的。就像我只能朝前走,没有后头看另一条的路的权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妞妞,被抛入这的世界去经历生死离别,经历苦痛欢乐,给我们的亲人希望和悲伤,我们最后都会回到上帝的祭坛上,而伏在我们身上哭泣的是我们挚爱也挚爱我们的人。
第4篇: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
萨缪尔贝克特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
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19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19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这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
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悲剧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第5篇:等待戈多读后感
残阳似血的黄昏,在一个荒无人烟的野路上,两个年迈的流浪汉,相遇了。他们睁着黄浊的眼睛,眼神空洞,神情麻木地开始做同一件事——等待戈多。他们衣衫褴褛,瘦骨嶙峋,脸上道道深如沟壑的皱纹,诉说着生活对他们的摧残。他们从何而来,他们要到哪里去,都无法得知。他们只是在等待戈多。然而戈多依旧没有来。
这一部曾经获得奥斯卡奖,荒诞派的奠基之作之一的剧作,用一种全新的写作手法,颠覆了传统的剧作规则,展现了在20世纪那个年代人们的苦闷挣扎的生活。我不得不承认,阅读这部剧作的时候花了极其大的耐心和精力。没有任何的情节起伏安排,没有任何的逻辑线索,甚至连人物背景,地点时间都没有一个确切的交代。阅读着它,我似乎被硬生生地带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当我克服内心对陌生世界的本能反抗后,我看着两个流浪汉的等待全过程,一种莫名的力量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
尽管没有戏剧冲突,只有杂乱的无头绪的对话和插曲,但是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一种荒凉,凄清,绝望的气息,就像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一样。两位流浪汉的`落魄和无所事事,也恰恰是当时社会人们的缩影——被悲苦的生活折磨得形骸落魄,精神受尽生活压力阶级压力的摧残,。两位流浪汉其实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他们只知道要等待戈多,而戈多到底是什么样的,也没有人能够说出来,戈多什么时候来,他们更不知道。但是我却看得出在他们心里,戈多就是一个解脱一个拯救的化身。他们也许都没法表达为什么要等待戈多,但是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极尽百般无聊,他们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如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当波桌主仆出现的时候,他们一度那么欢喜,然后知道戈多不会出现的时候他们是那么伤痛,虽然上吊的把戏看起来是那么荒诞而苍白无力,但是我真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内心那种已经绝望到极点却无奈地承受来自生活的欺骗的那种痛楚。他们第二天依然来等待戈多,戈多就像是一种信仰,这让我不禁深思到底是不是戈多的到来就会带他们走出困境?答案我无从得知,因为最后的戈多也没有来。但是,戈多至少就是人们心底里那个希望,只有希望才会让人们坚持等待,只有希望才会在已经麻木的人们的心里形成一种信仰,散发出一种力量,驱使人们行动。然后希望,却是那么难实现,实现之前也还有那么多的失望。
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已经不同于当时,人们至少已经没有被生活摧残的形神俱灭的感觉。但是,我在想,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总会遇见很多挫折,我们总有时候陷入迷茫,陷入无助,不知何处何从的感觉。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难道不也是人生路上那两个流浪汉?
关于高中生读后感600字_有关高中生读后感600字
第6篇:等待戈多读后感
偶然间,在八卦看到经年前感动过自己的那篇《记那对住在我隔壁储藏室的大学刚毕业的小夫妻》,鼓起勇气想重新再看一遍,无奈看了一半,便难过的难以复加,心情好沉重,眼泪都要出来了。
读书时,看这个故事,想自己若是沦落到此,是否会似文中那对夫妻一样的坚强乐观地笑对人生,在工作还未有着落时,很害怕自己的将来一片渺茫。广州我去过,我记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园对面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丧让我一下子老了好多岁。我心里一直都是做好毕业后从社会底层做起的准备的,缘于我的家世虽然清白,却也并不是什么大权大贵之家,我的父母并没有安排我进我家乡任何一家单位的能力,我不想他们把辛辛苦苦积攒一生的积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当权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毕业时我就明确告知家中我铁定不回故里,我想凭着自己,只要有单位能正正经经的录用我,哪怕会客死异乡,再艰难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现在说这些,也许有人会以为我是矫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风顺,但我确是体味过临毕业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扩招的第二届,“毕业就等于失业”在我大学二年级时就成为系主任开年级大会时每次的必谈,有时候觉得生活真是残酷,19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就被灌输如此绝望的理念。那时候的我们躺在宿舍的床上,讨论着25岁的我们一定是意气风发的,有一个温婉的妻,而我们也该事业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时遥想25岁,该是个多么成熟的年纪,却发现自己依然害怕长大。在这个城市里漂浮,不知道还要漂多久,也不知道哪里是终点。眼睁睁的看着房价一天天攀升却无能为力,这次回老家在家乡那个小城的马路上,看到川流而过的人群,忽然羡慕起他们来,可以过称心如意的生活。而我,在这个所谓的霓虹都市里,在这个看一张电影票80元,在饭店吃顿最普通的饭120元,出租车10元起步价、晚上11点以后涨成13元……的都市里小心翼翼的吝啬生活,又好到哪里去?
有时候觉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却无人接受,愿意接收的单位领导无一不贪婪。最后阴差阳错的来到这千里之外的北国,八号回来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无一人的马路上,清洁工人在清扫落叶,向她们问路,很热心的指路,那份热忱让我很温暖,其实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层生活着,无奈着,却也在奋斗着。
想起那幕著名的话剧《等待戈多》,我忽然觉到了一点幸福。虽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个传说中的戈多,在被我无限的等待吗?无论它是否会到来,但是——希望在明天。
本文标题:等待戈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