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02 21:55:17

第1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说起写日记,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小学里老师逼着写也就写了,在中学和大学,也能坚持着写一写。工作后,总感觉自己在学校太忙太累,上课、批作业,回家后只想好好放松一下自己,哪还会想到记日记。有时上课时或课后发生了一两件觉得有意思或值得重视的事,当时想记,但却没有付诸行动,等到想写下来时,早已忘得精光。写案例反思、论文时,苦苦回忆课堂的情形,但有的时间相隔太长,根本想不起来了,所以只能就近取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总是想,要是当初记下来该多好啊。

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一文,颇有感想。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我想,这些话对我们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是鼓励和鞭策。我们年轻,富有旺盛的精力和激情;我们年轻,有着充足的时间。我们如果每天少聊一次天,少打一次牌,少上一次网,少看一集电视剧……我们就能挤出一些时间用来写教育日记,我们就会感觉生活的充实。长期坚持下来,当我们回首的时候,一种成就感会油然而生。我们又何尝找不到教育生活中的快乐呢?

文中还说: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确实,在写日记的时候,此时的我们往往能静下心来,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有思考,我们的'教育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有思考,我们的思想才能逐渐走向成熟;有思考,我们的大脑才能变得更加智慧。如果没有思考,我们与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是创造者,我们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我们工作的对象也是富有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离开思考,我们的工作将像一潭死水;离开思考,我们将不能被称为人民教师。

“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的确,如果我们真的去做了,坚持了,那我们将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如果我们都有教育理想的话,如果我们想成功的话,如果我们想不枉被称作人民教师的话,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每天都写一篇教育日记。每天想一点,每天记一点,到将来那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2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虽然没有读完整,但感受颇多。对于我们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来说,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惑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共有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最多的就是读书,他讲到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是用终生来备课,那么怎么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他讲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不想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就要多读学术著作,这样,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在谈到对“后进生”的教育上,他认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交给他思考,而思考又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也就越敏锐了。他还讲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书籍应当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他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个人藏书,而且藏书中应当有这三类书籍:第一,学术著作方面;第二,青年学习榜样的人物事迹的书;第三,心理学方面的书。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思维情况的关心。他还谈到每个家庭也应有最低限度的藏书目录,让学生有书可读,也让家长了解一些关于人的基本知识等等。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每天不断地阅读,还要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边读书边思考。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博学多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始终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从书中汲取智慧,完善自己,并且要将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阅读,我们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加,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就不在停留在简单的教教材,而是更多的去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让我们的历史学科真正做到“让历史照亮现实,让人文充满课堂”。

第3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其它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教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学的知识范围内,让孩子得到更多,把自己仅有的都奉献给孩子,这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从中在每天的生活中获得满足。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

第4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氏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这是有道理的。孔子在20xx多年以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一种体力劳动有的孩子能一口气顺利完成,有的孩子就要分成几步才能达到要求,而有的孩子则无法按要求做到。这是因为人的体质是有差别的。同样道理,"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所以苏氏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在日常教育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一点大多教师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师都是这样去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是做到这一点,估计就有点难了。其他原因且不说,单就学生人数来讲,就能让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推行"小班教学",大部分地区,特别在农村学校,班级人数都在60人以上,我所教的.班级人数都在80人以上。在这样"臃肿"的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谈何容易!个别对待学生,这是一条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关键要看执行的条件是否可行。当然,不是说条件允许就不个别对待学生了,而是我们要尽量去达成条件。严格限制班级人数,是急需要做的,做不到这一点,再去谈什么提高教学质量,那不是笑话吗本人带两个初三班级的英语,160多人,每天光改作业就把我忙得焦头烂额,哪还有时间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呀。况且我带的两个班是普通班,学生原始的英语成绩及格率是20%,说得通俗一点是,"差生一大把"。好多学生连初一的内容都不会,别说没法给他们补课,就是补也不知该从哪补起。况且,教师的精力能来得了吗

提高教学质量,不从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入手,仅仅是一味地靠挤榨教师的能量,能搞到教学吗一旦老师们都累倒了,学校也就垮台了!这和部队作战一样,没有强大而有效的后勤保障,前线的士兵是不能打胜仗的。让士兵饿着肚子,拿着落后的武器装备去打赢一场现代化战役,这不是拿他们的生命开玩笑吗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学生受到教育的呵护,教师也应该受到尊重。在要求他们积极工作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要努力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是教育的管理者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否则,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头支票,让教师个别对待学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5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品读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个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仅从下面几个从该书中列出来的目录来看,就很能给人以启示: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么会是一个好教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第6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确实很少,然而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也使我感受颇深。

首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坚持阅读。

“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现在看来,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学生需要自来水。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坚持阅读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其次,我觉得要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就要学会倾听。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第三,永不放弃是信念。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只有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只有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我们才能收获为人师的感动,才能获得从教的幸福感。

以上只是我读了本书后的点滴想法,读着著作中的每个建议,就像正在一步步登上新的台阶,也使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同时对自己的职业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我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书是必不可少的。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吧!成长吧!

第7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第8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本学期我仔细的阅读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感触颇深。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毕业就走入教育行业的人来说,里面的许多道理都给予了我启迪,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少走些弯路,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有将工作做到极致的心态,要有责任心、感恩之心和平常心,要将学习当成是一种习惯,培养良好的师德等等,让我感受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属不易,需要不断的努力。书中每个讲述的主题都有相应的案例,我从案例中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学习去分析案例,并与后面的案例剖析进行比较,培养总结与概括能力。其中的心灵感悟中,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建议与方法来帮助我们成长。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感悟。

1.保持积极的心态

泰戈尔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但态度是首要决定的问题,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工作,并从中感受到快乐,这样才能把自己打造成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的心态像每天东升的朝阳,享受快乐人生的每一天,同时教师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才会豁达而不失节制。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端正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呢?

首先对工作我们要充满激情,对工作我们要心怀感激,其次工作中要学会释放压力,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敬业精神。

2.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得阳光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书中举了一个经典案例,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案例说的是有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时候看不到x号,而是用“?”做记号,而且每份作业的后面都有老师的评语:“祝贺你,进步了!”“今天怎么了,小马虎找上你啦?”“老师相信你能做对,是吗?”老师的评语犹如阳光播撒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着自己,并且愿意随时给予帮助。让我体会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爱,能改变一切,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换位思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一些批评和惩罚。

3.做细心的教师

“教育无小事”这是我们常常听到了一句话,这也时时提醒我们要从教育的小事做起,书中讲了一个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时期的故事,古英格兰的一首著名的歌谣讲到:“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了百分百的失败,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线青年教师,只要认真地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就会柳暗花明,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在以下细节中多多注意,首先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其次课堂上要充满激情,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一定是要奔腾豪放,只要热爱学生,你的平静平和中蕴藏的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会更细心,更有耐心;接着要让你的眼睛会说话,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以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不光要注意眼神上的交流,同时也要注意说话的语调,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祈祷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最后,要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小脸蛋等,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

4.不做有惰性的人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误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生活中,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托词的专家,事实上把事情“太困难、太无头绪、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的确要比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勤奋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但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却不能遇到困难就找借口,首先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是做人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要相信一句话:没有什么不可能,在说“难”前,先问自己是否竭尽全力,只要努力想办法,一定能有好方法。

前言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是一位哲人曾经写道: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露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是的,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努力的是打开心灵,沐浴阳光,踏着轻快的步伐,向快乐出发!

第9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了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而且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这些基本上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读着他的这本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也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总感觉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从早忙到晚还是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备课,上课,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动……我也深知读书有多么重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可说是我们一生的收益,可是我们该怎么做呢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时间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我记得上学期我在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明确的提出"每天读书半小时",我这样要求着学生,可是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么什么时候读书呢我曾经提议学生读书可以利用晚上放学完成作业后或者早上起床后.其实这两个时间段也是我们老师读书的好时机.当然每天读书半小时也需要下决心.只要你有了决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这半小时.桌子上放一本,沙发上放一本,床头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无意能读书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书.

由此我更想到了学生读书,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在其中设"采蜜集","知识角"等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妙词句,逸闻趣事,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面就大大地提高了.

当然,平时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故事,其他学生听故事,.这样一方面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就能通过听故事,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从而产生爱听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不过,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地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但最终总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后我一定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多读书,争取和学生一起爱上读书.

第10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人类进入21世纪,书籍——这一古老的传媒似乎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性、功利性也越来越强,为考试而读,为作文而读,为娱乐而读,我们已越来越欣赏“快餐式”的文化,而我们的文化底蕴也变得越来越浅薄。

我利用近两年的时间,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该书是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很多都是他在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实生动。读完之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是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能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如《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谈淡教师的教育素养》等,因为这些是我在工作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看了后,对我帮助很大。在这里我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启发。

一、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苦衷

体谅学生的苦衷,是一个讲不讲人道的问题,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问题。你只有去体谅学生,以他的苦为苦,你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将他作为提高你教育业绩的工具。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是说你体谅他的苦衷,你就会尽力去除那些能导致他苦衷的'方法。这些方法因为让学生极不舒服,所以一定是不科学或不艺术的。你体谅学生的苦衷,你被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了,你就握着一把钥匙,一把让学生学业成功,也同时让你事业成功的钥匙。其中这句话最值得我们深思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二、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宽容是精神,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甚至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独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无法沟通,那么我们没有学会宽容。我们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要具有宽容精神。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三、教师要学会敬畏

我们教师敬畏什么?要敬畏真理。学校是传达真理的地方。敬畏真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师生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变为现实。教师要敬畏权威。一所学校里有多个权威代表一所学校的实力。敬畏权威很重要,敬畏权威就意味不妒能忌贤,意味着对权威的某些缺陷保持宽容。学校应有权威的氛围,才能催生出众多权威。教师要敬畏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生命体,即使你看到的学生再厌恶,你也应把他视为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爱每个孩子。学会敬畏的人,格外谦逊,格外自足。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我们往往通过外部手段让学生读书,这些外部手段合起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逼”!用批评、教育、帮助、指导、训练、惩罚的办法来逼,或用表扬、奖励、哄骗、引诱的方法来逼。外部手段往往有效,却没有长效。最持久的办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力量。对知识的渴望是人的本能,没有比本能更大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孩子。

五、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学习

我认为学校要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特色。师生共同学习,首先是一种姿态,一种教师将自身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的姿态。在许多方面,师生之间不可能完全平等,平等是有条件的,如果教师和学生都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则师生同时面对知识,才可能平等起来。师生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教师和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就会激发起很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教学才会更有效。师生共同学习,更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课堂组织的技巧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师生的共同学习对教师课堂控制方式是个挑战。

六、教师应当与书籍结下“终生之缘”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天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些问题。我寻找答案。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而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创造、自我提高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

第11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应星光读书会之约,拿出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再次品读,不知不觉读了一个小时,读了前5篇,掩卷沉思,苏翁说得很多,我目前虽然还做不到,但至少在教育理念上,还是有所提高的,现在稍作总结一下。

苏翁说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理解为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好每一位学生求知欲望,要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都能够着桃子,能更好地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力所能及的不同的任务去完成,或有成就感,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这样上课就不会出现调皮和做小动作的孩子。

苏翁举例子说,一个历史老师课上的很精彩,他是在用一辈子备课,真正备这一节课才花了15钟,让我感悟到厚积薄发的力量,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语文观,只有多读名家大家的学术著作,站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在课堂上驾驭住学生,知道把学生往哪里引领,在课堂上才不会只重视对知识的讲解,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思维、识记方面,才会主动注重训练学生的智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牛弹琴”的情况不会再出现。

苏翁说:“阅读要跟学习紧密结合地联系起来,如果能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使用“两套教学大纲”,我读后豁然开朗,我理解为挖树根的原理,每节课要传授的知识,就好比是要挖的大树根,树根太大怎么能挖出来?先绕着树根周边挖,当树根周边一圈都挖空了了,树根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在这一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为了帮助儿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必须重视学科中“关键”知识的牢固识记,而要促进这种牢固识记,就必须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他明确指出:“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结合他在文中列举的物理和生物教学案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提出的“两套教学大纲”:一套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套是促进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和基本技能有效内化的背景资料。正如他在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提出的:“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熟记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

我们要思考的是,“智力背景”到底指的是什么?

以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为例,我们如何更清楚的理解“智力背景”。一篇课文,学生读通读顺并不难,而要理解事实和情感却不容易,因为其间既有知识的隔膜,更有历史的隔阂。认知和经验决定了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进行思考的艰难,学生需要一个阅读思考的'支点和平台。给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必要的背景文字或“链接”文字的阅读,对文本形成立体的感受,学生才能与文本展开无隔膜的对话,才能读有所得,所以要尽力扩大学生相关阅读的知识面。

我们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创建了“1+X”的阅读形态,是不是苏霍姆林斯基这种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呢?如:同主题阅读,同题材阅读,比较阅读,回顾性阅读。这些延展在教读课文的练习、自读课文阅读提示后会有提出。统编教材一直在倡导这一理念:要把语文课堂,语文学习,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不只在课堂上发生,不只是课堂上的事情,课外也是重要阵地。

以上是我今天读老霍后一些粗浅的体会,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拍砖!由衷感谢余芳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星空读书会提供的平台,我相信团队的力量,跟着团队一起飞翔!

第12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这本书是由有了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的B.A.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里面的一百多条对于中小学生教师的建议,有实践故事和理论性。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是非同凡响的!

从开始对孩子的解读和教师的意义到教育的工作以及教育的引进,这是有着真正教育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做出的。

书中的一些的事情写得非常的详细。是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定型都与家长,老师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家长和老师之间应该保证的一种良好的关系,两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应该好好的商量解决。

每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除了为孩子们上课,还要许多的时间为孩子们的课程、未来而努力着,我们教师的时间应该就如鲁迅说的这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是我们为了教育事业的付出。

对于学习,要让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心甘情愿。要做到这样首先得让课堂丰富起来,让孩子从学习中早到快乐,一旦这样,孩子们就会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现在的学习当中,不要让孩子只从课本上得到知识,比起课本上的知识,一下课外可能会让孩子懂得更多,我们要让孩子得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切都必须从小做起。

小学老师的责任是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更加的懂得教育工作的内容,可以从书中,前辈那里获得相对的知识,但我们也应该好好的让自己对孩子们负责!

这是我对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所明白的,我们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本书对于教师来说实在是意义颇大。

第13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家对后进生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说: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咱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所以,我们要从小学阶段开始,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并且,把阅读当作作业来布置。这也正应了一句话:读书能治“愚”。

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有时会被上课调皮,做小动作的孩子弄得心情焦躁、筋疲力尽,不得不拿出很多精力来管理他们,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我们说: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教师就不必紧张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不必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用调皮行为来“招待”老师的.机灵而坐立不稳的孩子,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的学习啊!要想让学生愿意听我们的课,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改变我们的课堂。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