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逍遥游》读书心得
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教学读书心得。笔者对《逍遥游》现行注本○1(包括高中课文注释)提出了一些疑问,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笔者认为,现行注本把《逍遥游》中“有所待”“无所待”的“待”,注释为“凭借,依赖”,是不妥的,它导致对全文理解的错误。
笔者认为,“待”应训为“呆”,即滞留。限止之意。“有所待”即有所滞碍,有所局限;“无所待”就是无拘无碍,自由逍遥。那“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为“逍遥游”之形也;而乘正御气“以游无穷”的“至者”,为“逍遥游”之神也。形神契合,构成“逍遥游”之“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2的境界。
笔者对《逍遥游》的篇旨,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逍遥游》新解读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高中语文课文《逍遥游》节选自它的第一部分。它境界高远,思想深邃,文辞汪洋恣肆,确属难得的佳作。
但是,对于《逍遥游》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意见。现行的注释,本两晋郭象。支道林之说,颇为时人接受,其实也有诸多滞碍不通之处。现在,谨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一、小大之辨
1、如何理解大鹏的形象?
我认为,《逍遥游》中的大鹏,是庄子塑造的一个“伟大,高傲的形象”○3。它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展翅高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我感到,这就是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写照,这就是象征他崇高理想的“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
2、蜩。学鸠。斥鴳是什么形象?
我认为,它们是与大鹏相对立的形象。它们目光短浅,苟活于世,生命卑微而庸俗。它们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和境界,反而讥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在文章中以十分轻蔑的口气斥责它们,“之二虫又何知?”并且认为,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郡,而征一国”者,被功名利禄所束缚,就像斥鴳一样,“所见甚小”。它们才是值得嘲笑和鄙视的。
庄子把它们跟大鹏作对比,明确指出:“此小大之辨也。”从而突出了大鹏高远的境界。
而现行的注释因袭前人之说,认为大鹏与斥鴳皆属“有所待”,同为一类,跟“无所待”的“至人”之类相对立,这就在理解上出现了矛盾。
二。现行注释中的种种矛盾
1、对“无所待”的注释的矛盾
《逍遥游》第三段末,写到一种“精神上绝对自由”○4的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按照现行的注释,“待:凭借,依赖”,“恶乎待”就是无所凭借,无所依赖。“乘天地之正”,就是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御六气之辨”,就是驾御六气的变化。并特别注明: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
现行的注释由此解释说,斥鴳。大鹏,均为“有所凭借”,只有“游无穷”的“至人”,才是“无所凭借”。
这就让人想不通了。
顺一物之性,被视为“有所凭借”,何以顺万物之性,却反而成了“无所凭借”了呢?大鹏乘风而起,是为“有所凭借”,而“游无穷”的“至人”驾御着阴。阳。风。雨。晦。明这么多物事,怎么反倒是“无所凭借”了呢?是因为它驾御的东西特别多么?那样一来,他要凭借。依赖的东西不也就更多了么?
或许有人说,这就是辩证法。“无所不凭借”就是“无所凭借”。但是,这样一辨证,似乎斥鴳。大鹏跟“至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力够不够大,所凭借之物够不够多;“至人”也者,乃无所不能之至强之人也。——这显然已背离“逍遥游”的题中之义了。
2、对“顺乎自然”的解说的矛盾
有注本解释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的意思,实质上就是“顺乎自然”○5。这样,“彼且恶乎待哉“,也就得到了"绝对自由"。
但按照现行注本对“有所待”的解释来推论,什么都顺应外物,这应是最大的不自由。
我所说的矛盾还不止于此。
我在思考,什么叫顺乎自然?“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固然是顺乎自然;“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又何尝不是顺乎自然?大鹏高飞九万里,似乎有违自然,但它“抟扶摇而上”。“去以六月息者”,难道不是顺乎自然?
其实,西晋的向秀和郭象在谈到《逍遥游》的篇旨时就曾指出,大鹏与斥鴳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逍遥的。所谓“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6。
这样看来,世间万物,原无等差。庄子所向往的`“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原来跟“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郡,而征一国”之流,属同一货色!
思路至此,忽至蹶踬。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看,把“有所待”的“待”字理解为凭借。依赖之义,并以此划出“有所凭借”。“无所凭借”之类,应是此中的症结。
我们可以来试着作一下这样的推理:
斥鴳。大鹏都要凭借风力而飞,所以是有所凭借;
而“至人”乘正御气,顺应自然,所以是无所凭借。
但从“顺应自然”来说,能飞则飞,不能飞则不飞;能高飞则高飞,不能高飞则不高飞,小大之为,岂不都是顺应自然?
再从“凭借”来说,“至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是为无所凭借;斥鴳之流,无能为力,干脆不乘不御,难道不是无所凭借?
由此可以推出结论:小大无差,万物皆逍遥。
这样一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说法,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3、对“游无穷”的理解的矛盾
针对向秀。郭象“小大皆逍遥”○7的观点,东晋学者支道林提出反对的意见。他说:“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8
在支道林看来,大鹏和斥鴳都不为逍遥。“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鴳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9,它们都只是一时的。相对的满足。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才是“至足”,才是真正的逍遥。○10
在这里,支道林对“至足”作了两种表述。他先是打比方,说“至足”就像尽量地永远地吃饱喝足那样,是欲望的最大限度的满足;然后他又阐发说,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游无穷”,才是“至足”。
这就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了。
大鹏高飞万里,是为“营生之路旷”,而“至人”“游无穷”,何以就不为“路旷”?大鹏乘风而起,是为“失适于体外”,而“至人”“乘天地之正”,难道就纯乎自得于“体内”?
况且,从事理上讲,作无穷之游者,必当有无穷之不满足也。既已至足,何再游为?
看来,支道林的说法,也很难站得住脚。细细分析,它的问题,仍然在于对“有所待”。“无所待”的错误理解。照他看,无论大鹏之飞如何高远,但因其“有所凭借”,所以终将“失适于体外”;而“游无穷者”“无所凭借”,所以就有了“绝对的满足”。
然而,诚如我上文已论及的,对于“天地之正”,“六气之辨”,只要有“御”有“乘”,就应为“有所凭借”;对于“无穷”之境界,只要去“游”,就已包含了一时的,相对的内容。“高兴”也罢,“放浪”也罢,都不是问题的实质了。
4,对文意。文理的分析的矛盾
让我们来理一理课文《逍遥游(节选)》的三个段落的思路。
第一段,极写大鹏之飞。然后以蜩。学鸠跟大鹏作对比,并斥责其对大鹏的嘲笑,“之二虫又何知?”
第二段,开头一句,就是承上启下的评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接着列举了诸多小大之对比作为例证。最后,作者再一次描绘了大鹏高飞万里的形象,又以斥鴳作对比,指出:“此小大之辨也。”
应该说,第二段中庄子对大鹏的再一次描写,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已被提升到“小大之辨”这样一个理论的高度,并以此提示全篇的主旨。
第三段,以“故夫”一词领起下文,表明是在承接一二段进行总结。文章把“知效一官”之流跟“游无穷者”进行对比,也是在和一二段中学鸠斥鴳一类跟大鹏的对比形成照应,并对“小大之辨”的主旨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证。在这个基础上,最后推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语。
但是,在现行的注释和解说中,却把蜩。鸠。斥鴳和大鹏这两类作为对比的形象,讲成皆为“有所凭借”,同属一类。这样一来,一二段对大鹏的赞誉,被全盘推翻;而第三段的对比,也失去了前文的照应。更为严重的是,它使“至人”的形象,只剩下干瘪的空壳;也使最后的结语,孤悬文外,失去了坚实的支撑。
从文意上说,这种讲法,已使上下文大为扞格;从文理上说,否定了大鹏,又何以表现“游无穷者”的广大。高远的境界呢?
三.我对《逍遥游》的解读
1、我对“待”字的理解
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对“有所待”。“无所待”中的“待”字的理解。
查《说文解字》,“待”的注释是:竢也。从“彳”,“寺”音。而“竢”的注释是:待也。从“立”,“矣”音。据此可知,“待”。“竢”二字,实为互训。
从文字学的知识来讲,古代的形声字,形旁。声旁实际上都有表意的作用。我认为,细细地分析上面两字的结构组合,对于我们理解“待”字的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先看“待”字的两个部分。“彳”,小步也;“寺”,寸土也。小步行于寸土,其势必为滞碍也。
再看“竢”字,就更有意思了。拆开分明就是“立”“矣”二字,限止滞留之意,已然明矣。
再查《辞海》。“待”:○二(dai)犹“呆”,停留,逗留意。《新华字典》也有解释:“待○二dai停留,逗留,迟延,也作“呆”。
据此,并根据上文对现行注本诸多矛盾的分析,我认为,把“有所待”的“待”注释为凭借,依赖,有所不妥。
我的理解是:“待",犹"呆"也;滞留也,限止也。“有所待”,应是有所滞碍,有所限止的意思;而“无所待",则应是无拘无碍,自由自在之谓也。
2、我对课文《逍遥游(节选)》第三段的简析
现在,试按照我的理解简析课文第三段。
本段以“故夫”一词领起,承接上文,写出三种境界。
一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此属斥鴳之流。
二是宋荣子。列子一类。
请注意庄子的表述。宋荣子是“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但“犹有未树也”;列子是“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但“犹有所待也”。意思是,二人虽然没有汲汲乎追求世俗的名利,但都还有局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将此二人并举,文字上也两两对应,说明“犹有所待也”跟“犹有未树也”意义相近,是指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虽然“泠然善也”。“能免于行”,但终究有所限止(“有所待”),非能如大鹏万里之飞也。
现行注本将仅对列子所作的评语“有所待”,解释为“有所凭借”,并由此推扩开去,认为斥鴳。大鹏,均为“有所凭借”,而“游无穷”的“至人”,才为“无所凭借”,遂在全文的理解上,造成种种的矛盾和困惑。
我认为,本段最后写到的“游无穷”的“至人”,实际上是对一二段中大鹏形象的总结。
我们不妨来细细地对照一下。
第三段在末尾写到“至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里,所谓“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万物运行之道,所谓“六气之辨”,就是“阴。阳。风。雨。晦。明”变化之形。
而一二段是怎样描写大鹏高飞的呢?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里所言之“海运”,之“六月息”,之“野马。尘埃”,之“扶摇。羊角”,不正是“天道”。“六气”的具体的内容吗?
而大鹏高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不正是“游无穷”的形象描写吗?(时人或以为九万里为实指,并以此辩其非为“无穷”,此说殊难苟同也。)
第三段末把这种形象总结为“彼且恶乎待哉”,“恶乎待”者,无所拘碍,自由翱翔之谓也——此即为庄子之“逍遥游”也。
可以看出,第三段是紧承一二段中的“小大之辨”,并进一步对之作了精辟地阐释。实际上,一二段中那高飞的大鹏,是为“逍遥游”之形也;而第三段中那乘正御气以“游无穷”的“至人”,是为“逍遥游”之神也。形神契合,前后相扣,何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划分呢?
3。《逍遥游》篇旨之我见
何谓“逍遥”?
“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逍遥”即“翱翔”。
《庄子》本篇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大宗师》篇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又与“彷徨”义同。
“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意思。
《逍遥游》极写大鹏之飞,运用一系列对比,阐释了“小大之辨”,并揭示了庄子精神上的理想境界:摆脱世俗的羁绊,驾乘着“道”,像大鹏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翱翔。
这就是《逍遥游》的篇旨。
这里,“世俗的羁绊”主要指个人内心对名利的追求,为至小;“道”是指心灵对宇宙万物的真谛的认识,为至大。这,就是全文阐释的“小大之辨”。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语,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
4。简析《逍遥游》的后两个部分
按照现行注本对《逍遥游》段落的划分来看,高中课本节选的只是它的第一部分,后面还有第二。第三部分。
那么,后面两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它们是在围绕上文所论的《逍遥游》的篇旨进行论述吗?
让我们来简析一下它们的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三个故事。
(一)尧让天下与许由,许由不受。
(二)肩吾与连叔的对话,谈论藐姑射山的神人。
(三)“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窅然丧其天下焉。”
治理天下,俗人认为是大事,许由看作是俗务,惟其小者,当然不受。
再看那位藐姑射山的神人,“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神游于四海之外……”
连叔是怎么赞美她的呢?“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秕糠,将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注意,在庄子笔下,藐姑射山的神人,是多么高洁,多么美丽!她“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的形象,不令我们想起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吗?而她那“磅礴万物以为一,”不以俗务为事的高远的情操,不也令我们想到那“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吗?
至于尧往见藐姑射山的四位高士,就窅然忘掉了天下的故事,其意略与上同。
这里,贯穿的是“小大之辨”,赞美的是自由“逍遥”,哪里涉及到“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划分呢?
《逍遥游》的第三部分,拟写了庄子与惠施的一段对话,辨析了两个有关“大”的问题。
(一)惠施讲了一个无用的大匏的故事。庄子以不龟手之药的不同运用为喻,指出:“此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匏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二)惠施又讲到一棵“臃肿而不中绳墨”的大樗树,并以此喻指庄子说:“今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也用比喻,讲了一个故事:狸狌“东西跳梁”,为了获取猎物,“中于机辟,死于网罟”。而那棵无用的大樗树呢,则可以“树之以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让人能够“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可以看出,在这里,“大”与“逍遥”,相合相通,互为依存,共同构成了一种广大自由的精神境界。
清人王先谦在此段之末评注曰:“惠以庄言为无用,不知庄之游于无穷,所谓大知小知之异也,”○11
在这里,庄子反复论述的“小大之辨”,不是与第一部分所揭示的篇旨紧紧相承吗?庄子鄙弃世俗,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不是与第一部分所描述的大鹏和“至人”的境界紧密相合吗?
从思想上说,《逍遥游》全文所贯穿的,正是庄子典型的相对主义哲学,所谓追求“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12云云,又何从谈起呢?而现行注本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为根据所作的分类和解说,又何能通达呢?
时人惟叹《庄子》“扑朔迷离……难以进行流畅地解读”○13,为何不静下心来,反省其中的误读呢?
四.后记
有人说,正确地理解《逍遥游》的篇旨,是解读《庄子》的钥匙。持此以试,“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部《庄子》,实际上都贯穿着这样一条思想的主线:以至大之“道”,来解释世俗纷纷之“小”(所谓是非。善恶。利害。穷达等等),目的是摆脱世俗的羁绊,而达于无拘无碍,自由逍遥之境界。
以此来理解“小大皆逍遥”的观点,就可以豁然开朗:这里并不是说,斥鴳。大鹏没有区别,而是说,像斥鴳那样生活于俗世的人,只要能够摆脱羁绊,顺乎自然,就可以达到“逍遥”的境界。
以此读《齐物论》,读《养生主》,……读《大宗师》,读《应帝王》,前后瞻顾,亦都或有通豁之悟。
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论之范围,惟衷心期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及有兴趣者,对此有所指正阐发也。
20xx年6月28日初稿
20xx年7月1日改稿
参考书目:
1.《庄子集解》清。王先谦编注
2.《庄子选译》马美信译注章培恒审阅
3.高中语文第四册教科书(人教社20xx年第2版)
4.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同上)
5.《庄子》刘德煊评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6.《庄子现代版》流沙河(成都出版社)
引文出处:
○1指参考书目中各书的注释。下同。
○2○3引自《庄子选译》前言第7页。
○4○12引自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文《逍遥游(节选)》课前提示。
○5○6○7○8○9○10○13均见高四册语文教师用书184——193页。
○11引自《庄子集解》卷一第9页。
第2篇:《逍遥游》读书心得
北冥有鱼,其名为鹍,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天池也。
语出庄子《逍遥游》。何为逍遥?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者逍遥。”但凡人无法得到逍遥因为会有所凭借有所限制,做人无论如何也会受到寿命的限制。如此怎样也不得逍遥。庄子因此说:“此之悲矣。”于是,与其说是鹏的逍遥游,不如说是庄子的逍遥叹吧?
庄子说,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旋向上直冲九万星高空,背负青天,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鷃却因此讥笑他。此则小大之辩矣。
是啊,鹏鸟之志,斥鷃又岂知哉?因此那此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顺应一方群众才能可以取信一国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禄他们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鷃一样所见甚小。
是啊!昔日绕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说:“天下已经治理好了,我接替你岂不是为名而来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难道我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可是不去追求地位,不去追求名利,不去追求成就,能同大鹏版超然,也只有庄周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周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的妻子死了,他竟还能“鼓盁而歌,送妻升遐”可见他参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遥了。
仿佛和那庄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业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圣人如何?我们都是斥鷃罢了。可即使如此,和庄周一般无为,又对了吗?宿命论强加在我们身上,只有庄周才能看的开吧?因此,大小之辩也无法言对错。
如是命运早有安排,谁还会击打破既定的命运?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庄周,我无法理解他的'超然却渴望宋荣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无为,却追求鲲鹏般的高飞,我尚未参透生死,却追求庄周般的逍遥。
第3篇:《逍遥游》读书心得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第4篇:《逍遥游》读书心得
听过于丹教授讲《庄子》心得,今天没有午休,也找来一篇庄子的《逍遥游》翻看一番。
我为这位两千多年前先哲精辟深邃的思想,不得不由衷的赞叹:化蝶飞身去,九天梦中来,一日游万仞,纵横五千年。
遥想春秋时代,只做过几天漆园小吏的庄周,有时无米下锅,但是快乐与思想从来没有停留过。想想当今,物欲情欲横流,人们被利益,金钱,地位,名誉所困扰,每天都在紧张的重复者昨日的生活。前几天我看网上做一个调查,说是周末有六成白领选择在家睡觉,两三成人在家做家务。物质是越来越丰富了,但是快乐好像离人们越来越远。在世俗的困顿中,人们失去了最根本的“快乐”。
很多精神病人,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那个世界一定是一个充满欢乐,没有哀愁的世界。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非要让他们离开那个只有幼时童话里才有的世界?
人活在世间,也就是几十年,最多也就100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仔细想一下:不要说有地球以来,即使说有人类社会以来,据考证也有七八十万年了,一个个的勇士,一个个的帝王,最后还不是被雨打风吹去?想想自己,不过是草民一个,不会留下什么名声,更不会留下什么万世基业。想想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老婆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自己别的.还有什么呢?自己小楼?还是自己微薄的存款?股神巴菲特,盖兹不是要裸捐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与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这是多么大的境界?这是有什么样心胸的人才有的思想?
庄子一篇逍遥游,上天入地,纵横古今,穿越生死,看透名利,让今天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游字,把人世的沧桑,世间的真谛说的是那样干净明了。每个人在人世间只不过是一个游客,看的淡然一些,会是一片海阔天空。如果再加上逍遥二字,人活在世间就会洒脱不羁,愉悦的面对日出日落。
每个人要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则,上天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其自然才是人生大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渺小,但是自己心胸都可以无限的扩大。所以说我希望:闭上自己的眼睛,宇宙就在自己的胸中!
第5篇:《逍遥游》读书心得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
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第6篇:《逍遥游》读书心得
《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肆意,却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一篇文章读下来,哪怕并不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和自由逍遥的气息所感染。
其实,文中不论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还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这篇文章借此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成为真正的“逍遥”。里面的大道理,对于我来说或许很难一时去理解,但我能体会到,文章中每一词,每一句所散发出来的自由和逍遥的感觉。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境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能是真正的“逍遥者”。
我很向往那种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遥、什么是忘我。在如今这个诱惑极多、十分嘈杂的世界里,有谁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个现代的“逍遥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我对追求逍遥的理解就是减少对物质上的需求,我们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