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一本书其实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的一个或多个答案。关于一本书,你最好提出四个问题: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说的?说得有道理吗?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题记
在机缘巧合地读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光看书名,还以为这是一本“手把手”传授阅读方法论,教我如何去更好阅读的书。但是读完此书,却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在资讯泛滥的今天,媒介化生存的我们往往无所适从,丰饶经济催生了选择困难症。正如书中所说,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此,掌握正确且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将阅读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实际也是由易到难的四种阅读方法: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语言层面的无障碍阅读,检视阅读是检索式的浏览性阅读,分析阅读是透视性的精读,而主题阅读则是基于某个主题做横向的比较性阅读。四个层次,越往后,对阅读的要求越高,阅读就越主动,收获也越多。如果阅读仅为娱乐消遣,则基础阅读即可,若为获取资讯,则检视阅读即可,若要加强理解,则需分析阅读,而要增长心智,则需主题阅读。
“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阅读有别于倾听,倾听是向一位“在场的老师”学习,而阅读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因此,阅读特别需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书中,作者认为,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很多阅读方法基于“越快越好”的`理念,往往不遗余力地教我们如何快速阅读,但是,真正优质的阅读应该是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书中作者提醒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就像我们读黑格尔的哲学也许一天只能读一页,而读杜拉斯的小说却可以一天读一本,但是二者带给我们的启发同样意味深长。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喜欢读书的朋友们,不妨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月阅读一本高出自己境界与能力的书籍,让书成为你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书服务于自己,也适当做书的仆人,让自己主动去“服务”书。
第2篇: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书,如何走进你?
我们都知道:阅读,很好;阅读,要多。
我买书是从不手软。书架上一排排的书,各种各样,看着就心情舒畅。而这边,又是一箱书寄到。心里天天想着、念着今天看什么,明天要看什么。但可惜的是,那几本书还一直安静地躺在那里。
于是,我困惑了。我喜欢书是毋庸置疑的。我想要阅读的动机是充分而强烈的。那么,为什么我离阅读却越发远了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是书?还是我?
在这个时候,《如何阅读一本书》跳入了我的眼睛,钻入了我的耳朵。看到书名的一瞬间,我惊恐万分——阅读是有方法的,而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想起那些半途而废的书,难道是我阅读的方法有误?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果然收获颇丰,不禁后悔之前那错过的时间和书籍。
这是本什么书?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有骨、有肉、有血。肌肉包着骨头,血液在其间流动,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书是盛装而来。作为一个阅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一本书,用它的名字、副标题、目录,用它“母亲”的序言、摘要介绍及索引,以及书衣上出版者的宣传文案向我们介绍自己,我们能够知道作者向我们传递的讯号,大概了解到“这是一本什么书?”。但我在阅读中常常忽略这些直接、明确的讯号,以致于阅读完一本书,也无法说明“这是一本什么书?”。而这将对未来的阅读造成很大的障碍。
如何与你相处?
弄清楚了你阅读的对象,那我们就可以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阅读想象文学,阅读故事、戏剧与诗,阅读历史故事,阅读科学与数学,阅读哲学书,阅读社会科学,这本书都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法。
比如说,阅读故事书的第一个建议是: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理想上来说,一个故事应该一口气读完。想想那些搁置一边的故事书,还真都因为各种事情抢占了读书时间,结果前后连不上,丧失了味道,最终导致它们的“早夭”。
诗,一直是天边的云霞,美而不可及。我总认为自己读不懂诗,虽然我觉得它很棒。阅读抒情诗的第一个规则: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否则会因为无法立即了解这一行诗,便以为整首诗都是如此而放弃了。规则二: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说出来的字句可以帮助你更了解这首诗。最后,多了解关于作者及背景的资料。当然,最重要的是一遍又一遍地读。看来我犯了“不放声、反复读”的错误,让我的诗集落上灰尘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这样明确、清晰地指出我的错误,告诉我正确的阅读方法。想象一下,我用阅读诗的方法去读哲学书,用阅读想象文学的方法去阅读社会科学,用阅读实用型的'书的方法去阅读历史故事,结果不言而喻。所以,知道“这是本什么书?”,再结合正确的阅读方法,才不会让书长困于书架上。
同你一起行走
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书,但真正能与你一起并肩前行的却少之又少。阅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越是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越多。当你成功阅读了一本难读的一本好书,你的阅读技巧必然提升。更重要的是,一本好书教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
重读一本书时,你发现书与你共同成长了。它让你看到全新的事物,你在以前的阅读中没有看到过的。那么,请欣喜吧,你遇到了一本好书。珍藏它,时不时地与它对对话。因为,对于独一无二的你来说,这样与你共同成长的书,很少很少。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能与我们共同成长的书,寻找对我们又特殊价值的书。然后利用《如何阅读一本书》教给我们的方法,阅读它们的内容,品味它们的内涵,体会它们的深意,最后,获得自己的理解。
与书同行,与好书同行,路上定能披荆斩棘,收获美丽与幸福。
第3篇: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如果说一本书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你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如果说阅读是一门艺术,是每个读书人都必修的一门功课,这本书正是"阅读艺术课"的入门导引。
这本书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书的作者是美国人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比起那些赫赫有名的作家,这两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其实他们都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
阅读到底有多重要?美国教育界认为,指导年轻人阅读,以最基本的阅读概念来阅读,是最重要的教育问题。而对阅读的认识,国内很多老师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我曾经就是其中一个。嫁给语文20年,一直想做个好语文老师,然而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语文老师呢?年轻时的我一度认为:让学生考高分。所以,很多年很多年,我的学生都是做题破万卷,基本不读书。一直到有一年我教初三,有一个题目是写出《水浒》108将中一个人的姓名、绰号和故事,我的一个很好的学生回答是西门庆,我意识到再也不能把名著当作问答题来背诵了,必须走进经典里面去;一直到我看到李希贵校长的《语文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一直到我看到于树泉老师的《读书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加入杨老师工作室以后,我才彻悟:一个好语文老师应该是陪着孩子一起读书、思考和写作的老师,唯读书和写作能力才是修炼孩子的“内功”之道。而一个孩子一旦有读写能力这个“九阳神功”护体,学什么能不快呢?
这本书谈到了常人阅读的三个目标: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并且告诉我们只有最后一种目的的阅读能帮助阅读者增长心智,不断成长。
我老实承认,我个人很多年的阅读目标基本上都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不必说琼瑶三毛的浪漫文学,也不必说海瓴辛夷坞的情感大戏,单是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武侠,我都不止看了一遍,以至于我终于从张无忌习武过程看出语文课改的诀窍应是修炼学生的内功,即读写能力。加入工作室以后,很幸运地遇到了一批有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的人,在大家的'影响和带动下,我终于改变了阅读的目标,由娱乐消遣转化为增进理解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我的阅读开始向多方面涉猎,诸如美学、哲学、心理学,当然更多的是教育学,为了增进理解力,我坚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学会了用思维导入梳理读书内容。
从我个人身上吸取教训,我决心教会我的孩子们,让他们从青年时代起,阅读就不能仅以娱乐消遣和获得咨询为目标,而是以增进理解力为目标。怎样增进理解力呢?开读书交流会,进行思维碰撞;读写结合,加深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生活的认知,以文字为桥梁,把作者灵魂深处的东西送达孩子们内心深处。比如,我们读《草房子》,选题写研究性论文,开聊书会;比如我们读《童年》,开以“跟高尔基学写作,跟阿廖沙学成长”为主题的交流会。
在书中,作者说,阅读就是学习,学习分两种类型:指导型学习(辅助型)和自我发现型学习(非辅助型)。指导型学习(辅助型)是老师出席的学习,是我们每个人在校园里完成的;自我发现型学习(非辅助型)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是一个人通过阅读可以抵达达的终身学习。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出校园,脱离指导型学习;而阅读却是可以永无期限的一种学习,它不受年龄、职业、贫富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我自己要成为后者这样的人,我想让我的学生也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要去做一个阅读的点灯人,让我的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在开学初,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班里超过二分之一的孩子除了语文书,基本一本课外书没读过。这不能怪我的孩子们,农村的孩子们可怜,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代表精神生活的改善,父母大多没文化,工作忙,闲下来的时候更愿意打打麻将,跳跳广场舞,哪里有时间陪孩子读书?这样,引导孩子读书的责任自然就完全落到了学校和语文老师的身上,而有些语文老师身在应试的水深火热中,哪里敢把大把时间花在带领孩子读书上,抑或,有些语文老师自己也是不读书的吧。所以,我要想办法营造一个读书场,在这个场里,让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不知不觉爱上读书。正如作者所说,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什么最能吸引孩子,让它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好玩儿的事而不是负担,从而实现主动阅读呢?
集体共读。什么事一个人去做会觉得孤单,大家一起做就有了坚持的力量。我采用全班共读一本书,小组为单位共聊一本书的形式,让读书的事成为大家的事。并且,我也参与其中,与孩子共读共写共分享,榜样的力量无穷大,渐渐地,有的孩子只要拿到一本新书,就想迫不及待地先读,一睹为快。
活动激发。孩子们喜欢搞活动,活动是激发孩子们热情与灵感的催化剂。所以,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活动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受到读书的诱惑。比如,手抄报评比、晒晒我的小书架、语文课前百家讲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
循序渐进。读书也要根据学情,由于我的孩子读书基础太弱,我在选书和布置读书任务时都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获得“全美最佳教师”称号的雷夫就说过: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给学生选择读物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接受程度、兴趣特点等因素。所以,七年级第一学期我给孩子们选的书除了中考必读篇目《伊索寓言》和《繁星春水》,还有一本《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亚米契斯以一个四年级孩子的口吻用日记体写成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非常适合我们没有一点阅读基础的孩子,而且,由这本书开始,我们学习写日记,开始将近三年的日记长征。
评价跟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宽容、鼓励、等待。
就这样,班级里读书的场就悄然不觉地形成了。孩子们谈论的话题与读书有关,孩子们课间休息与读书有关,孩子们假期生活与读书有关。
然而,当孩子们真正对读书有了兴趣之后,作为语文老师,我又遇到了一个挑战,语文素养与语文成绩并不是一开始就唇齿相依的。第一次月考我们的成绩照同规班差了很多,因为还没有做过一道题就考试了。我也很紧张不安,担心别人不理解,于是像个祥林嫂似的,跟班主任、跟领导、跟家长一遍遍解释——请等等语文,请相信我。我感恩我遇到了善解人意的领导、同事,他们安慰我鼓励我,让我有了坚持的力量。仅仅一年以后,我的学生就用成绩帮我证明了,阅读不影响考试成绩。
一年多的坚持,我非常欣喜地看到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会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不仅集体共读,有些孩子还自主阅读了不少好书。面对那些还不爱读书的孩子,我这样鼓励他们说,同学们哪,这一年不知不觉你已经读了九部名著,你为我们中国人平均读书量做了贡献啊。
更加没想到的是,我这个乡村教师领着一群乡村孩子们读书的经验还在我市进行了推广,还给河北省国培的语文骨干教师做了三个小时的培训,受到比较热烈的欢迎。我们更加享受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和成就感了。
在这本书中又提到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一班的小学生都可以做到。但有的人一生的阅读水平因为阅读目标底下,不讲方法,也永远停留在了小学生水平。
检视阅读:略读和粗读的一种。掌握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这种读书方法通常用在选书时和一本书的阅读起始课上。
分析阅读是阅读一本书的最高层次。分析阅读的地位是承上启下的。甚至可以这样讲,分析阅读是人精神上真正拥有一本书好的唯一手段。所以,我们读书要达到分析阅读,就可以达到增强理解力的目标了。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眼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为了让孩子们接近分析阅读的水平,我交给孩子们多种读书方法。比如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教给孩子们梳理提要式阅读法、赏析批注式阅读法、抄写摘录式阅读法、朗读感悟式阅读法、评价探究式阅读法、拓展式阅读法。这些阅读法把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结合起来,有利于孩子们透视一本书,并且对一本书的某个安排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再比如,我交给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多种批注式阅读法:评点式批注法、提要式批注法、赏析式批注法、联想式批注法、反思式批注法等,都有利于让孩子们沉入作品,在别人的故事里读出自己。
这本书还向我们介绍了做读书笔记的几种方法、不同体裁的书怎样读、阅读的终极目标等,实在是一本虽然不好读却值得读的好工具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也希望更多的人因为这本书受益。
天云苍苍,江水泱泱,教育之路,山高水长。在这条路上,我希望,自己做一个灵魂有书香气的女子,用阅读抵达诗和远方;我愿意,做一个阅读的点灯人,在一届又一届年轻的心灵中,点起一盏一盏的灯;我相信,一灯照隅,万灯照国,只要有更多的老师去点燃这盏灯,就一定会有灯火辉煌时。
朋友们,一起来吧,参与阅读,推进阅读,让我们一起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