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皮囊》读后感
周末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媒体渲染的是刘德华为这本书写了序,“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说的真好,因而好奇买来一看。
书中所写皆真情,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而并非为了爱ta而离开,最愚蠢的事莫过于让你找个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车子,衣服,食物,甚至是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为一个人付出的一份情,无法复制,世间唯一。
很多时候,我也有考虑过关于死亡的事。记得小时候,和祖母感情好,她虽然眼睛不好,但是总有许多做不完的针线活,可穿针对她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小小的我就是她的眼,在整个漫长的`寒假我都要陪着她坐在炕上给她穿针,一根接一根的长线。在枯燥乏味的沉静中,她也会絮絮叨叨的给我说一些我听不懂得话,好让时间过得快一点,这些话包括展望我的未来,预测她的老去和死亡,那时小,搞不懂未来,但是知道死亡的含义,就是躺在地上永远不起来,还要被埋在地下永远不相见。每当她说到她将来死了如何,我就哭起来,活也不干了和她闹,说你不准死,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她哈哈大笑说人总是要死的。那时候就不明白,人为什么非要死,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人。现在明白了,世上如果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死亡了。所幸祖母现在还陪伴我,我每个星期都给她打两次电话,她总也有说不完的话,不过也多是重复,大抵是担心我的未来,说我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怕我没有遇到好人,过得不好。直到现在,我一想到祖母有一天还是要离开,就难过的想哭。我是希望人死后真的有灵魂的,那样她就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的看着我,抬头三尺,我说话她就能听见。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多少人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几个人会因为这样的辛苦而快乐?有几个人还在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假如喜欢读书,就一本接一本的读,想写字就写,想写什么故事就写什么故事,没有限制,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不设限,千万个人有千万种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过在自己心上,而非别人的嘴上。这一副皮囊只是为了让你的灵魂更丰富和深刻,而不是为了肉体的享受让灵魂遭受折磨。
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关键是普通的坦然,普通的欢喜,没有精心算计的疲惫,没有强颜欢笑的虚伪,灵魂可安放,精神可寄托,此生便可无憾了。
第2篇:《皮囊》读后感
蔡崇达的这本书,我在其出版了五年才第一次看,总是挂在榜上,却迟迟没能完成。终于,趁着次旅行在长白山的酒店和来回的路上,把它读完了。
读过之后,谈不上感想,因为已经有更多更好更深刻的表达评论过了。自己的感受是有一种胸闷的压抑从翻开的第一页就开始,一直持续到一半过,他讲完自己的家庭开始讲朋友,这才好过来。情绪是始终随着他的叙述变化的,仿佛自己是一个住在他家隔壁的邻居,亲眼目睹了一般,又如他内心的一个小人,一直站在他肩头陪他一起经历,他的每个表达我似乎都能明白,未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却又是那般感同身受,痛哭流涕。
我不认识他,但读完开始很想认识他,甚至于,开始有点想更深地去了解他,第一次有了想和作者发生“关系”的欲望。也想问问他,真的想明白了没有,那个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整本书就是蔡崇达自己的皮囊,一个由原生家庭,亲戚朋友,信仰、工作、生活拼凑起来的人。他选的这几个故事,恰恰是对他人生最好的一个小结,从不同侧面描写了这个人的内心,通过别人的视角,更细致得剖出了自己心理的沟壑。我不知道作者本人知道不知道,又或者他本就刻意为之,我看懂了,并且入迷出神。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去看,整本书就是蔡崇达精神世界的反射,第一张《皮囊》应该讲的是他的信仰,他内心神域的部分,来自阿太,组成灵魂。《母亲的房子》应该是构成了他爱情观和坚韧性格的部分,来自母亲,那种沉默笃定的坚持。《残疾》虽然自始至终说的是性格暴躁,因残致郁的父亲,但其实是他自己,他的卑微,他的粗鄙,是蔡崇达自己性格里,最不完美和不完整的部分。《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里面是他开始面对生死之惑的顿悟,而《张美丽》则是他的初恋,是他的性开窍期,也是对美丽的.追逐与自惭形秽的对比。《阿小和阿小》我看得最入迷,那种从三个人的视角反复发生变化的微妙,那种原生的自卑,滋生的自负与追求,和崇拜和憧憬的负面作用,以及最后现实的反转,残酷却又血淋淋的美,甚为震动。虽然,时期有重叠和对不上的,但朋友的几章我认为是他部分自己的消亡。《天才文展》是他的天才梦,《厚朴》是他的热血梦,《海是藏不住的》是他的欲望,在生命的时间轴上不断消亡,开始思考,开始回答,开始有朴素的愿望。
我最喜欢他书里的几句话,精准又透着玩味,-他从香港阿小那里传染了“香港病”。
-到了大城市,你会发现,咱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多粗陋。然后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这样的人,还因为出身,总可以嗅到他们身上的泥土味。这使得他们的理想粗暴却淳朴,让人感觉不到野心勃勃或者城市孩子般的精明,我乐于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就如同喜欢某种精致的土特产一般。
-多么贫瘠的想像力,连想像的样本都是中学课本里的,-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书的最后,他希望可以看见每一个人。而我,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并且掷地有声
第3篇:《皮囊》读后感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皮囊》,我很喜欢文中的一句话:“生活很悲伤,生命很顽强。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我很小就随父母来到厦门,积分入学上了公办小学,公办中学。我的身边太多怀着各式梦想来到这个城里打工的人,他们远离了家乡,却又难以真正融入这个城市,成了文中所写的“用力生活却终究孤独的人”。这个城里有太多这样的人,比如我的一家。
一直以来我身边的同学攀比的是脚上从几百块到两千多的鞋子,暑假和父母去了哪些地方旅游,周末去了哪些格调很高的地方吃饭,我很少参与他们的讨论。尽管我也曾为了得不到新的手机而抱怨,为了周末我也不得不穿着校服和同学去玩而烦恼。但是,这样的抱怨已经成了过去。我已深深地明白生活本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苦处。
当我们一家来到厦门后,老家的老屋里就是爷爷奶奶两个人。奶奶在老家一点也没闲着,他白天去人家家里打一些小散工,中午回来的路上要顺道拣一些水瓶、纸板什么的收集好,可以卖钱。家里还有菜地,两个老人一直很精心的打理,吃不完的就挑去市集卖。爸妈一直劝他们不要这么辛苦,但是两个老人感到自己还可以赚钱,话里话外很得意。我今年寒假比爸妈提前回去,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白天时,奶奶出门了,爷爷一个人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他很喜欢看抗战片。电视里枪啊炮啊,打得非常热闹,爷爷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盯着电视,电视机的亮在他的脸上照出奇异的光。此时,这个客厅似乎放大了一倍,那些寂寞也放大了一倍。
在厦门,爸妈的工作都很非常忙碌。白天爸爸要去打工,晚上要去骑摩托车挣钱。晚上很晚了,我才会听到他摩托车回来的声音和大铁门沉重的“当啷”声。妈妈也很忙,早出晚归,有时老家有点事情,打电话来,妈妈又要急急忙地回老家去处理。他们偶尔才有空在家陪我吃饭。吃饭时,爸爸喜欢看那些惊心动魄的抢劫案、杀人案。吃完了饭,他会一边用牙签抠着牙,一边走来走去地发表对刚才的`案子的一些意见。但是这样的日子是很少的,大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在出租屋里。他们不在家的日子,我不太喜欢开电视,我总觉得电视里热闹的声音会让我更感到屋子的冷清。我做作业累了,我就会走到阳台去给我的猪笼草浇水,从猪笼草的瓶口观察有没有新的虫子上钩。日子就是这么一天一天地过去,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
文章写到此处,让我们回到《皮囊》吧。文中的作者的经历和我一样,父母都在努力赚钱,想买一间房子,给自己和子女在这个城里找一个温暖的家,房子是他们的终极梦想。与其说是为了子女将来哪怕落魄时也有个归宿,不如说是他们以为有了这套房子,便可以真正融入这个城市的卑微愿望。
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这个城里有很多务实、谦卑的,隐忍的、努力的外地人,我希望城市对他们怀着更多宽容,让他们如小小的水分子融入河流。
第4篇:《皮囊》读后感
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语言。
而“皮囊”一词如此之火却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来自同学的强力推荐,偶然书店翻到,便被第一章的阿太所吸引。提到老太,我总是想到鲁迅先生的《闰土》里的豆腐西施,然而不同于豆腐西施,阿太是一位睿智、淳朴、果敢的智者,也许你会说,是不是太夸大了,然而艺术来源生活,生活平淡却不平庸,生活教会我们的是我所远远想不到的,所孕育出的智者又岂是历史上的所记录的寥寥者。
随心所向
你知道对阿太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当属: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人们总是在探究肉体和灵魂的关系,然而那么多探论各说其词,真正能说服我的却是阿太,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里面包裹的是一颗心,而那颗心最终指引我们去向何处。有过快跑吗,跑到极速,总有种灵魂脱离肉体的快感,自在飞奔,不受约束。肉体的束缚感往往让人失落。然而肉体的作用却也不能否认,他辅助我们,随心所向!
人性
文章中主要讲述作者的周围的人,许多文章歌颂为伟人、歌颂历史,却往往忽略最亲近的人,所以有了这么一句话:最熟悉的'陌生人!作者文笔真挚,感情充沛,那些故事汇集到一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算是特别丰沛的人生经历。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
庆幸读到这本书,看看不一样的人生,看看黑狗达的过去,能让我们珍惜现在,珍惜身边人,珍惜本心,守护真心。
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更重要的,就像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的那样,“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愿你走过人世喧嚣,归来仍是纯真少年!
第5篇:《皮囊》读后感
能让刘德华为蔡崇达的《皮囊》写序,简直了不起。
一个真实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残酷,那无处安放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探索追寻。一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像一块坚硬的石头。她嘴里的“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让我们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一副皮囊,不论精致好看,老话说人不可貌相。不论外表多么坚实,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老去的模样,每个人都会有多幅面孔,只要被揭开那层皮囊,你会发现脆弱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黑狗达写房子那篇:父亲完成了两次中风,最终塑造出离世前那半身瘫痪的模样。房子,空间。房子,母亲的希望。房子,是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和情感依托,是执着和尊严。是灵魂所要追求的执念。所以看见母亲的影子也就挑起家庭的大梁,担起重任成为小小男子汉。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能够影响你的并不值得,我来到这个世间是来还债的,不是添堵的,所以明明可以的事情就别堕落,别辜负了所受的苦难,别忘了曾经走过的岁月,别让自己的野心配不上世间的美好,别。
朋友。灵魂的至高点。越是相似的灵魂更容易令人感动,勾魂摄魄。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份量的嘘寒问暖,无条件的付出,尽心竭力谆谆教导。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时常在追逐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可是失去之时又在怀念从前的纯朴。人与人之间联结是需要缘分,相处是需要真诚。好讨厌油滑市侩的人,患得患失,被虚荣心和欲望的驱使支配,然后等级划分,嫌弃鄙夷,阿谀奉承,好像只能靠吹捧所谓的上层人士来提升显摆自己,满足那份不一样的身份带来的成就感。
执念是慢慢耗尽自我的一个过程。
抑郁。我听过这么一句话,善良的人成熟的都很晚,而且都是被坏人催熟的。某个年龄阶段,遇到某个过不去的坎的时候,想不通又没法疗愈就很容易生病。改变不了过去,接受不了现在,决定不了未来,不断想,不断忧,事事焦虑,精神崩溃。好笑的是,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人们都似乎很喜欢看天才陨落的戏码,在他落进泥潭里的时候发出唏嘘。
谁都有不可避免的阴暗面。
生活。对于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得不假装不在意。活得过分用力,过分正经,也是病态吧。一直很羡慕那些能放下身段,能厚脸皮的人,我就是因为自尊心太强而经常受挫。必要的时候,放下自尊是一件好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值得做并且认为有意义的事,至少在个人角度是正确的。
第6篇:《皮囊》读后感
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是的,看见别人,看见自己……
刚读了工会读书角书单中的《皮囊》这本书,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散文集。书的前半部分写的是太婆、母亲和父亲,是作者的原生家庭。书的后半部分,写的是生活在小镇的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和厚朴,是影响到作者成长的外在环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
故事开篇是全书的灵魂,九十多岁的太婆,手张罗着闺女的葬礼,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一会儿冲到厨房,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鸡洒着血到处跳,太婆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没文化的太婆这句话撼动“三观”,作为肉体的皮囊只是生存的最低生理需求,为了印证这一点,看着闺女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她斜着眼一声不哭。事一了结,太婆迸发出她蓬勃的生命力,印证了如何从肉体到自我实现和超越,就算切断了手指也只是冷静的“唉呀”,内心坚定和踏实。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太婆,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
除了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用观照自身来认识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这具皮囊,认识自己,就必须认识周围的他人。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就能知道自己是谁,在别人眼中又是谁。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是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第7篇:《皮囊》读后感
最近在读《皮囊》,第一次看到一个作家对亲情,对友情,对生活,对自身有那么深刻的剖析。书中故事平凡如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但每个故事都能透过身体直抵灵魂深处。
大三时的某节课上,我们的导师推荐了这本书,推荐理由如今已记不起了,犹记得当时自己颇为认真的将书名与作者记录在摘录本上,然后便遗忘了。前些时间,闲暇之余去图书馆打发时间,金黄色的无一字的书脊让我满心好奇,随手翻阅,如获至宝,便借来细细读之。我不敢妄自给这本书下定义,如果你知道文学评论界的行业翘楚李敬泽为它作序的话;如果你知道刘德华三十年来首次亲笔推介它的话;如果你知道它被白岩松、刘同、蒋方舟、李承鹏等曾联名推荐的话……那么你必定不会看轻它分毫。
童年的回忆,成长的挫折,生活的艰辛,亲人的苦痛……无不触动着我,哭过之后却是被书中人物强韧的内心所深深震撼。那个倔强的阿太,那个强撑尊严的父亲,那个信仰坚定的母亲,那个默默无闻却最是成功的黑狗达……生活这条路,谁也没走过,谁也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大家都在搏。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阿太的一番话,让我思忖良久。是呀,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我虽没有蔡先生悲凉的童年,却也是他文字里小镇中的小人物,也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假使没有皮囊这个包袱,那么我们该是轻松自在的'吧。
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希望的:“我希望自己懂的处理、欣赏人性的各种丑陋与美好,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希望自己能把一路看到的风景,都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读它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过程,不断完善丰沛自己的内心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认心又认人”,是李敬泽先生对这它的评价,我想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只有这些。蔡崇达先生的文字让人不断的审视自己,与自己对话。如当代作家韩寒所说:“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的更多,到达的更快。”书中记录了蔡先生的一首诗叫《世界》:“世界都不大,我可以哪里都不去,我可以在这里,只看着你,直到一切老去。”看多了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这一次,请停下来,读一读身边的亲人与朋友。虽然上帝给的路不一定是直的,但是我们心里,要始终有一个直的目标,直的方向。愿我也能如己所愿,无论在哪里,去哪里,多久多遥远,都有家可回,有人可依,不四下流离,可以呆在一个地方,用清澈的、满足的灵魂,守着我爱着的人,生根发芽。
第8篇:《皮囊》读后感
这本书是18年我在出差途中买的,一个人坐长途车需要消磨时间,买下这本书一方面是觉得看书相比看手机来说对眼睛更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书的书名起的着实不错——《皮囊》。
有些意外和搞笑的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我在飞驰的高铁上哭了一路。(可以想象那画面,列车上,一个独自出行的女孩子,前一秒还在安静的看书,下一秒就决堤般流泪的场景。)自毕业以来,读书的数量就开始骤减,所以已经很久没有因为看一篇文章或读一本书而流泪了,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还是因为读了史铁生的《合欢树》,父母亲情,最容易让人感同身受,也最容易刺激泪腺。
若是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或概括这本书,我想,我会说——沉重、伤感却又温暖。
书中的内容大多都是在回忆,作者蔡崇达远离故乡泉州,回忆着他的父母亲,还有母亲明知即将拆迁,却还是执意即使借钱也要盖起的房子。
作者笔下的父亲,在年轻时是个气盛的男人,曾许诺母亲会靠自己的力量为其盖一座大房子,让母亲成为街坊四邻羡慕的对象。可无奈后来由于中风早早就卧病在床,变得脾气古怪,给家庭带来不少负担,因此父亲之于作者,多少是一个被埋怨的存在。
后来父亲去世,收拾遗物时才发现,父亲的卧室里,床头柜子的一个极其隐秘的位置,贴着一张小小的一寸相片,相片里是还在上学的自己,当年稚嫩的脸由于被人触摸过太多次已经褪色泛白。这是一个被病痛折磨卧床多年的父亲,在无数个思念的夜晚,用自己因中风而不停颤抖的手,反复的擦拭与抚摸着相片,因为相片中印刻着儿子的脸。
读至此处,感动,以至落泪。
再说作者的母亲,是个坚强且固执的女子,就算家中负债累累,也会因丈夫当年的承诺和期盼而倾注所有去盖起这座房子。期初我还不太明白这种有些执迷不悟的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直到后来,我老家原本的房子也已拆迁,父母买了新房,本以为简简单单装修一下就行,但是父母却花了大笔的钱在装修上。
我很不认同,我是家里的.独女,而我日后肯定会扎根在外地,将来必然是要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的,所以这样大费周章的装修一个不会一直居住的房子实在是种浪费。但是,爸妈给了我这样的回答:“我们生在这,这就是家,所以,总要回来的。”忽然间我明白,为何作者会因为母亲所盖的一座将要被拆迁的房子而感到一种莫名的归属。因为,他知道“我有家可回”。
于是,读至此处,再次落泪。
“家”能给你带来一种无法取代的“舒服”。那种舒服是,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样被岁月堆积成现在的光影,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成现在的模样。
蔡崇达在这本书中给我带来的触动太多,仿佛在阅读的每一个时刻都能让我找到归属。芸芸众生,大家披着不同的皮囊,但相同的是,每一具皮囊下都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会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第9篇:《皮囊》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皮囊》这本书,被它的内容所深深吸引。
开篇就写到阿太,她虽绝情,但她是作者心灵的归宿,她教会作者:"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可以说,这句话对作者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全文的主旨。
当时,母亲就算倾家荡产也要建好房子,她经历过挫折,许多人都让她放弃。而且当时他们家境贫寒,不得不兼职着几份工作,一个人干很重的活,作者也必须在放假时做家教来负担沉重的建房费用。作者开始并不懂,直到后来,他知道,母亲这样做不过是想让父亲在街坊邻里面前抬得起头来。这件事不就充分体现出母亲对父亲从未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但又万分深沉的爱吗?这样的爱,让作者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作者就算在外打拼,也知道自己永远是个有家可回的人。不幸的是,父亲半身瘫痪了。为了让父亲振作起来,他们一家人都传递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及一种对彼此,对未来的`信心。父亲在台风来时还坚持要出去练习走路,也能看出父亲对这个家很有责任心,以及对生活给他带来的苦难的不屈服。这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但命运终究给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努力并没有结果,他半身瘫痪的状况并没有因他的每天练习而改变。最后因为他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竟然有了一种小孩子的脾气,这或许是他瘫痪后唯一能让他振作的生活方式。他对生命更是释然了,这也是他对生活最后的屈服。作者得知父亲走的时候,是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开幕式正在倒计时的时候。这时候是全世界的狂欢,但没人知道,这一刻,作者的世界崩塌了;这一天,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走了。让作者感触最深的,大抵是和父亲一起做手术但后来却不知踪影的一个男孩及他的父亲吧。他突然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和转瞬即逝,一个人活在过世界上的痕迹,被风一吹被,或者沙子一埋,就不见了。
这本书中,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 "阿小和阿小"这个篇章。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读出了作者自以为的卑微。刚刚认识香港阿小的时候,作者面对一个社会上游人士,嫉妒他抢走了些许赞扬他的目光,又因为他时尚的玩具,穿着和思想而自。因此,当他读懂了香港阿小与他不一的心理的时候,他选择了疏远。但有钱并不意味着全部,香港阿小也很孤独,他心里装着骄傲,却失去了孩子般的童年。长大了,作者来到了北京,诺大的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当他走在人山人海的地方,总能轻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在那个小村子里,虽人少条件不好,有的却是存在感。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作者的人生,感受到他曾感受到过的事情,他写下的是刻在骨头里的故事,留下的是那些我们终究要回答的问题。
第10篇:《皮囊》读后感
“我知道,即使那座房子终究会被拆除,即使自己在一段时间里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我也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从一句话,就爱上一本书,我想也许这就是蔡崇达这本《皮囊》的魅力所在吧。简简单单的文字,带着一份浓浓的亲情,留在我们心中的就是那份久久不散的感动。这本书是蔡崇达依照自己的经验而写成的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一点点的向我们讲述着自己人生之路上的那些坎坷经历。还记得韩寒曾经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说过“好的文字往往会带给人们两种阅读感受,一种是一口气读完,一种是舍不得读完。”而在我的感觉中,这本书是兼而有之吧,总想着一口气读完,是因为被生活中那些简单的故事而吸引,不舍的读完,是合不上那份源自生活的启迪和感悟。
也许对这所房子来说,曾经全家都是反对的。父亲中风瘫痪,住院治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这个时候,母亲执着的盖那所房子更是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饭桌上吃的永远都是那些“来历不明的菜”,生活里永远都是那些无休止的争吵。没有人会理解倔强的母亲为何一定要盖起那样的一所房子,让原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的雪上加霜。就像是作者所说的“那是一份为了做给别人看的任性,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可母亲还是坚持的去做了,自己一个人承受了生活中所有的压力,只为了哪一所房子可以尽快的盖起来,甚至自己亲自动手设计,把作者的学费也拿了出来。
其实自己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曾经以为这是一个多么任性的母亲。那些小小的倔强在少女身上可能是值得人们赞扬的品质,但在一个中年妇女,有家有业的人身上,又像是一份不负责任。只是当我们一点点的读着那些文字,又会满满的被这个母亲所感动。让我们思考着是一份什么样子的坚强才让她抗下了生活中所有的苦难,为了有一个家而承受了所有的压力,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心酸。是呀,有这样的一所房子,可以让瘫痪的父亲看到这个家依旧是那样的完整;有这样的一所房子,可以让子女们知道无论多难,风风雨雨中总有一个家可以回;有这样的一所房子,可以让她自己知道她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所打垮。
那一所房子,或许早已经不再是一个住的地方,那是一种信念,一种归宿,一种温暖。让每一个人在外闯荡的孩子知道又一个人在默默的守护着他们。让无法面对的坎坷看起来也不过就是如此。“回家”我相信无论是对于谁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欣慰的词,而这样的欣慰,就来自于母亲那些不被人们所理解的倔强,就来自于那些无数苦难中的坚持。因为有你,所以我有家可回。因为有你,无论生活中有多少风雨,都让我们相信总有阳光。
第11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是蔡崇达先生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所有的故事在偏僻的福建渔业小镇上聚焦发散、轮番上演。它共收录14篇散文作品,一则后记。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而不乏客观冷静。过往本多辛酸,如抽丝剥茧再临其境,难免有泪轻弹。娓娓道来,款款收笔,动容处直教人唏嘘,深思处又颇具灼见。捧一颗赤诚心,每写一篇,心伤一遍,数颗泪珠砸下,便是百孔千疮。
闽南闽南,一声声呼唤故土,竟是泪眼婆娑。百般思量,却都是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每一道,都是一份参悟的契机。
作者写父亲去世。他握着父亲冰冷而僵硬的手破口大骂,泪水决堤。他拼命工作,攒了近二十万的积蓄,他要送父亲去美国治疗,他的希冀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偏执到根深蒂固,只差离离原上草。
然而所有的未完成却告诉他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个支撑他五年的信念轰然倒塌,他愤怒、恐惧、彷徨,所有的计划都硬生生偏离轨道,他手足无措的像个孩子,直到整理遗物翻到一张自己的相片,静静躺在父亲的床头。从那被抚摸到发白的相片,他甚至可以窥见他那年迈而残疾的父亲,抬起苍老枯瘦的双手,透过窗外清澈明亮的月光,顺着边角向相片中心攀岩,惜若珍宝。于是,“才知道自己恰恰剥夺了我所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于是,皮囊下包裹的那颗心不再沉睡。
李敬泽先生曾为本书作序,他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颗心,又以怎样的方式沉睡不醒,那被污浊与欲望拖住的厚重皮囊让你听不见行将枯萎的内心呻吟。
生命本多轻盈,皮囊之于心,是庇佑,护住心脉,固本必稳;心之于皮囊,是指引,长夜如斯,心如明灯。有皮囊而无心,如行尸走肉,空有躯壳;有心而无皮囊,如垂暮之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与人之间本是心与心的共鸣,却原来不是用看的,而是感受,是惺惺相惜。
我始终坚信,只要点亮一盏心灯,无数盏心灯都将被点亮。这就是感受的'力量,阅读亦如此。
“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
人有各异,实属幸运。
我们应该从他人的琐事中,看见自己的影子重叠、剥离、回归,剖析自己人性的缺口,将本来残缺而脆弱的心,一点点修正、补足、填充,变成一颗强大的心、一颗面对起伏而镇定自若的心、一颗会思考能辨善的心。
第12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是蔡崇达写的一部真实的生存故事的小说,他以故乡和时光为坐标,推延到自己。他想告诉人们的是人生是一场苦修,有些苦,熬过去才算数。
在《皮囊》里有一个小镇青年黑狗达,作为超生的第二个孩子,他一出生就让这个家穷上加穷。父亲公职被开除,不得不去宁波当海员,三年后父亲带着一笔钱回家做生意。在黑狗达高二那年,父亲脑中风,母亲承担起这个家,她开了一家小加油站,边照顾父亲边起早贪黑赚钱。日子好了起来,母亲想用积蓄盖房,她不顾亲戚反对,把房子加高了四层,用剩下的钱请乡邻吃饭。终于为了自己的命运争了一口气。
本以为日子一天天变化没想到生活开始撒了一把盐,姐姐因为没有像样的嫁妆,婚事告吹;母亲因为劳累过度得了急性盲肠炎;父亲越来越暴躁;黑狗达耽误了学业。母亲因为要给自己给父亲挣回面子,于是受到了生活的窝囊气。生活百转千回,活得通透的人,都明白面子是给别人看的,日子才是给自己过的。
《皮囊》里另一个人物文展,生下来就有兔唇,但他凭借自己的学霸人设竟然扳回来自己的面子,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组织能力,每周末都有村里的孩子聚集在文展家,听他安排,可能是去河边摸鱼,可能是分组下棋,可能是听他讲未来的展望,没有人因为兔唇排斥他。文展是家里人的骄傲,父母高看他,哥哥虽有不服也惟命是从。文展考上福州重点中专,后来黑狗达回老家探亲才知道他的变故。没想到出了自己小镇,外界的人没有那么友好,他的缺陷成了别人攻击他的武器,他开始自暴自弃,辍学在家,父母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哥哥嘲笑他,跟班们疏远他,黑狗达看到了什么叫人心叵测,只有身处卑微,才能看到真实的社会,人情的淡薄。人生得意时,围绕身边的朋友,多是为你的光环而来;人生落魄时,才能真切看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别高估感情,也别低估人性,这一辈子,到头来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皮囊》另一个人物厚朴,黑狗达大学之后认识的一个人,他追求自由和浪漫的叛逆者,他组乐队,打架斗殴,和老师对着干,他是黑狗达的室友,遇见厚朴之后黑狗达看出来厚朴是一个学无所成的空谈者,他组乐队不会乐器,他唱歌写歌空洞,他逃学门门红灯。他被学校开除回乡下教书,由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两年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有的梦想都建立在生活之上,而生活永远要求我们具备与梦想相匹的能力。只可惜,厚朴始终没有听懂。
黑狗达工作三年后攒下来二十万,他想带父亲去治病,可是父亲在一个雨后离开了他,一家人难以接受,一家人都在努力让中风的父亲好起来,但是却始终治不好。后来母亲跟着黑狗达到了北京,母亲学会了和命运和解。命运本无常,生死本难测,人的生老病死,从来不会因为任何情感而改变。
生活从来没有奇迹,每个人都在一边受伤,一边努力奔跑。没有谁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开生存的考验,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主动弃权是一条路,奋力抗争则是另一条。
第13篇:《皮囊》读后感
韩寒作序说:“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至于《皮囊》,我很害怕读完这一个个故事,我怕,我害怕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存档在崇达(本书作者)的皮囊里,我害怕分泌的液体在眼里逗留太久,我更害怕冗长的回想,想起我人生列车里的那些过客一个个匆匆下车,来不及道别,来不及想念,便成为远处的风景……
书中一个个小故事,都是崇达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和生活场景筑建而成。平凡、真挚、没有做作,没有虚伪,只有失落、遗憾、温暖,还有亲情、友情。脱掉这副皮囊,摘掉虚伪笑脸面具,直面痛苦和难过,思考着:到底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或许只有这样,我才会看懂自己,或许这一串串疑虑甚至要用一生来回答。
关于亲情
崇达写了母亲的倔强和坚强、阿太的乐观和寄语、父亲的残疾和不屈……
《皮囊》里面有这么一段;“淡淡的月光从窗户透进来,我才发觉父亲的床头贴着一张我好几年前的大头贴,翻起身来看,那大头贴,在我脸部的.位置发白得很奇怪。再一细看,才察觉,那是父亲用手每天摸白。”
我们年轻人努力拼搏,不图别的,不少人也是为了挣多点钱,孝顺他们,害怕“还没成功,父母便老去”,所以我们年轻人,仍然无法忍受不成功,仍然花很多时间奔跑在寻找成功的路上,仍然用各种心灵鸡汤不断麻醉自己。但崇达尝试用文字——这面镜子,警醒我们:家里的灯,永远为你亮着;家里的床,永远一尘不染;家里的角落,依然有你的味道。
关于友情、乡情
崇达笔下的小镇美女张美丽,因为人言可畏自尽,不得不感叹百千的善行都抵不过有色眼睛的斜视;大学同窗厚朴,因为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落差也自尽,或许如崇达所说“有些人确实一门心思突破一切想抵达所谓的新世界,但转头一看,却发觉他们只知道用老的规则衡量自己,才发觉,其实他们彻头彻尾地活在旧体系里”;小学的玩伴,两个阿小,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就像两条相交线,只在瞬间交织在一起,最终越走越远,直到回不到过去那份共处的时光。
这几篇文章,活脱脱的现实,仿似身边的例子。人性的丑恶、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实,我也常常感触,再好的朋友,有因为距离而跟你渐行渐远的,有因为价值而放弃并肩作战的,有因为步调而无法继续陪的奔跑的。
无论怎样,即使多年后再见,却找不到熟悉的话题,面面相觑。越长大,越孤单。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圈繁荣似锦,可是通讯录一路滑屏下来,却找不到几个可以愿意被打扰的人。
第14篇:《皮囊》读后感
其实我一开始看这本书,不太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以为其阿太的去世,父亲的残疾是让作者表达对其肉体的不满,因为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肉体。肉体之于人,会疲劳;会生病;会逝去,这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但后来我发现作者并不是想说这么浅显的一个道理。
作者用没有太多的关联的每一章节,每一字每一句告诉我们,最重要在于我们内心的灵魂能够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想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样及时皮囊能限制你但是不能阻止你。
第一章的阿太,告诉了作者,肉体只是一个虚妄的皮囊,我们不能因为皮囊的限制而不做我们想做的事情;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不能让肉体主导灵魂,也不能让肉体去折磨灵魂;我对作者笔下的阿太也印象很深,那个永远充满活力,永远感觉不会被什么打倒的老太太,看书的时候总感觉这个老太太就在我的书本里,可爱的活着。
父亲的突然中风导致的残疾,我有一瞬间以为会打到这个本来也就不坚强的家庭,但是脆弱以及别人看来强要尊严的母亲却让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现在是一个普通而又坚强的女人。曾经她也是个有着可爱梦想,心里充满着一切美好事物的女孩,我能看到那张婚纱照上的妈妈笑得有多开心、直到爸爸做的生意失败,那时候我还没有刚出生,欠了一身的债,我的妈妈就开始扛起来许多他本不应该也扛不起的责任。一个女人的肩膀看起来很脆弱很单薄,但是当他心中有信念的时候,我觉得谁也比不上了。那是妈妈一边要照顾我,肚子里面还有一个我的弟弟,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确实太小,让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明白。妈妈的艰辛,我觉得没有经历过得人根本不能理解。所以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母亲或者说是女人都一样,都没有世人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他们能够扛起一片天。
王美丽我觉得是对于作者比较重要的一个人,这个女人我觉得小镇上不会有人会轻易的忘记她,即使大家可能很想远离这个人,不想与她染上任何的`一点关系,但是他们不会遗忘她。她用鲜血证明了自己,证明了王美丽这个人。
文展是个极力想走出小镇的少年,他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方向,他也是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慢慢走,即使艰难,即使很难看到希望,但是文展还是充满这希望,但是文展是骄傲的,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还是打倒了他,他不得不回到这个小镇,不得不面对现实,但是我知道他的灵魂已经走到了他想要去的地方发光发亮。
厚朴的结局让我觉得一阵悲哀,我觉得每个人身边都有类似厚朴一样的人存在。他以为他们是最离经叛道的人,最偏离规矩,最接近自由的人,但是殊不知他们的内心在逃避,逃避一些不愿意面对的事情。
文中作者没有可以渲染气氛,但是我能够从每一篇文中感受到作者小时候生活的艰难,长大后身上的责任。每个人在走向长大走向社会的路上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但是经过他们才会发现那是你不避免的行程,有了他们你才能更懂得世上的爱,各种情感以及生命的可贵。
本文标题:《皮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