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雪国读后感
暑假,我认真地读完了沈石溪著的《雪国狼王》这本书,书中一共讲了八个故事,我不禁被书中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的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次震撼。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且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是《雪国狼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只狼狗叫巴尔托,它是狼和狗结合的孩子,它从小生活在狼群,凭借自己的勇敢当上了狼王,当它妈妈要回归雪橇犬的队伍时,它放弃了王位跟随母亲来到人类生活。在1925年1月罗摩镇流行了一次白喉瘟疫。为了给人治好这种病,病人只能尽快注射血清才有救。有血清的地方在巴尔托所住的小镇,从它家到罗摩镇要一千多公里。巴尔托接受了运血清的任务。途中,巴尔托的脚掌裂开了一道道血口,一步一个血印在暴风雪中前行,这时一群狼来帮助巴尔托到达了目的地,救助了近百个孩子的生命。在纽约的中央公园里,还特地为它立起了一尊拉着雪橇的狼狗的精美铜像。
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一次次被震撼,居然动物可以这么奋不顾身,投入这一场抢救生命的大军之中,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舍命救人的场景,感天动地,这是动物们至情至性的本能与反应,他们真挚美好的情感一次次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被这书中巴尔托及狼群所做的一幕震撼着。在我的眼里,狼就是凶狠,残忍,冷血,忘恩负义的代名词。可是这个故事却颠覆了长久以来,狼在我心中的形象,它们也有如人类的情感,它们坚强勇敢,它们听从主人的召唤,全心全意为主人服务,不惜一切代价。就像故事中的忠实的巴尔托,其实动物身上的情感更加让人为之动容。
读着《狼王的故事》我感到紧张刺激,在寓意深刻的故事中,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在巴尔托和狼群的交流中体会到了温情,在它争夺狼王的角斗中看到了无畏和勇猛的气概,在它奋不顾身拼死完成救援任务的行动中凸显了动物勇敢和忠贞的精神。
掩卷沉思:如果让我是去完成任务,我会怎么做?我都不敢想这个问题,这是多么令人汗颜的假设啊!我还不如动物。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困难,我却不具备像巴尔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看完沈石溪的《雪国狼王》,我感受到动物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动物对人类表现出的是自发的、纯朴的感情,而我们也可以从它们那里感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样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我们只有发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认真对待、全力以赴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巴尔托是屹立在我心目中的一尊精美的铜像。
第2篇:雪国读后感
春天来了,虽然不动声色,但还是在越来越灿烂的阳光,越来越活泼的野草中毫不费力地感觉到它走近。有位女孩子在QQ上注释:天气转暖了,可以穿春装了。
是的,女孩子总是希望只有夏天和春天,唯有这两个季节,可以把自己穿得更漂亮点。我还穿着羊毛衫加西装,女孩子已经穿衬衫,炫耀她的青春和美丽。
阳光如瀑洒下,任我沐浴。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就是感到莫名的忧伤,心情就是不很宁静。忧伤其实很淡的,几乎难以觉察,但是敏感的心还是捕获到这个信号。为什么忧伤?因为春天过分地亲昵?因为阳光过于地温暖?因为微风过于地温柔?没有道理的。
这几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没有啊。没有值得真正需要烦恼的。唯有的解释,闲愁而已。想到这个闲愁两个字,我大吃一惊,我还有闲愁的心境和年龄?
昨天,在数学课上发现一位女学生写诗歌。我哭笑不得,不由说:“世界最感无奈多情者。”难道不是吗?风花雪月,多情善感,为涂抹一点诗歌,唠叨自己的心事,几成自闭一般的自恋。
女学生脸红了,我还是硬着心肠说下去:“多情者最易忧伤。”在一切人类活动的地方,一旦出现“恶”,首先被伤害的就是多情者,这个伤害无法轻易消退,最后都沉没于多情者心海,汹涌为忧伤的暗流。
其实,这些话是我对青春经验的总结,借批评女学生说出来。忧伤很美,可以写成诗歌,但是一切都是徒劳的美丽。如雪花很美,终究被黑黑的皮靴踩得嗤嗤叫疼。
徒劳的美丽,那忧伤,我想或许来自《雪国》。川端康成,一个孤独忧郁伴一生的日本文人。倾诉所有的忧伤在文字里面,营造一个美丽、虚幻、易碎、如雪的世界,让我走进去也无可避免地被感染了忧伤。漂浮在字里行间的虚无感,托起了我的心疼。
于是,下午在办公室看完这本小说之后,抬头看门外,发现阳光里也浮动着清澈的缥缈的忧伤,那是川端康成的徒劳的美丽。或许因为川端康成是个孤儿,亲人相续离开他,使得这个不幸的天才,如此百般无奈。这个无奈渗透到他人生里的时时刻刻,慢慢沉淀下来的,最后发酵为无可倾吐的忧伤,唯有写成文字才能减轻。于是《雪国》就这样诞生了!所以,即使川端康成去世多年,但是他那无法解脱的忧伤,还是通过《雪国》影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包括我。
川端康成有幸有天赋将多情的忧伤变成如此销魂的文字,而普通人只能把多情唠叨成自恋,如我。
我想:自己的忧伤或许来自《雪国》,至少是被《雪国》点燃。算了吧,过几天,我会好好的,毕竟我心拒绝认为自己还是个软弱的多情者。
第3篇:雪国读后感
在开往雪国的列车上,岛村听到叶子那悲美的声音,观察到叶子悉心地照拂行男的样子,被映在火车车窗上的叶子,深深吸引了。
岛村此行是为了看望驹子。
驹子是一名艺伎,很洁净,脏衣篓里是叠好的脏衣服。她还会谈三弦琴,家里摆放着二十多本杵家弥七的三弦琴谱,会在雪国的冬天,对着白茫茫的远山,弹奏出清冽的乐曲。
驹子很爱岛村。为了跟岛村见面,驹子每天要换一套新衣服。驹子营业中,偷空就跑到岛村的房间里聊天。驹子岛村提醒驹子,倘若被坏了名声,将不能继续在雪国营生了。驹子不在乎。她说,大不了换个地方,继续营业。
岛村想跟驹子做朋友,灵魂伴侣,不想有身体上的亲密关系。岛村在雪国疗养时,想找艺伎解闷儿,央求驹子帮忙挑选。驹子不情愿地帮忙了。岛村心里想要的是驹子,发乎情止乎礼,把驹子当成了红颜知己。他深深地同情驹子,照顾驹子生意,止于此。
岛村喜欢叶子。他总喜欢向驹子打听叶子的事儿。目光总是不自觉地落到叶子身上。心神总是被叶子凄美的声音吸引。
行男死后,叶子不知去哪儿,迷茫之际,找到岛村,希望岛村将她带到东京去。岛村拒绝了叶子。甚至认为叶子这一举动简直是疯掉了。岛村怜爱叶子,由同情生出了爱恋,没有升华到责任,止于精神爱恋。
叶子被大火烧死后,像秋天的落叶一样,从二楼坠落的时间里,岛村直勾勾地盯着叶子僵直的身体,浑身痉挛,感到深深的悲痛,悲哀,还有一丝丝侥幸心,希望坠落的不是叶子,是自己看错了。
叶子死后,岛村离开了雪国,并永远不再来了。
驹子和叶子留在了岛村心里。好像小时候看过的风景,凄美的,虚无的,洁净的风景,离开后,成了记忆。每次忆起时,淡淡的凄凉,却不想再见。
岛村回到了妻子身边。岛村爱的是他的细君(妻子的通称)。他一个人在雪国游玩儿的时候,想的是下次可以带妻子一起过来,跟驹子学学三弦琴,聊聊天儿,解解闷儿。岛村在来雪国前,妻子叮嘱他,正是飞蛾产卵的季节,别把衣服挂在衣柜或墙上,会落上飞蛾。岛村每年去一次雪国,给单调的生活加点儿调味料。同时,他希望能带妻子一起去,希望妻子也能快乐。
平淡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没有激情,没想过未来要去向哪儿,俩人都希望给对方一个幸福的当下。
第4篇:雪国读后感
川端康成一直被我认为是亚洲最好的作家之一。川端康成纤细透明的心成就了伟大的《雪国》,当然,《雪国》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为了日本第一个、亚洲第二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为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雪国》无疑是让我十分痴迷的。不过我却没有勇气再读第二遍,一直隔了半年之久。
第二次读《雪国》是上个星期,原本今天还想读第三遍不过行健学院没借到这本书。如果不是因为要考研究生,恐怕我读第二遍的机会小很多。《雪国》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稀稀拉拉的结构,让人感觉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川端康成是一个不怎么关心政治的作家。那时候日本的政治十分混乱,但是他一直都能保持着一颗纤细透明、孱弱的心灵,去描述《雪国》里的爱情,这是我很喜欢《雪国》的原因之一。我一直非常不喜欢文学作品和政治理念还有国家等一系列问题扯上关系,那样就不能称之为纯文学。这样的文学在社会意义上无疑是出彩的,但作为一部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他们输得一败涂地。
小说开篇以主人公来到一个白雪飘飘、四野茫茫的静谧雪国为开头,这一点与作者的唯美观是分不开的,川端的作品总是以他独有的那种清清淡淡,含含蓄蓄的情感:或是暗暗的哀伤,或是羞羞涩涩的爱慕,或是淡淡的凄凉,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而且这种打动是一点点,一丝丝,静静的,轻轻的,流入我们的心田。看完《雪国》掩卷沉思,慨叹驹子和叶子命运的不幸。
他们是雪国里悠悠飘零的.雪花,在半空,这般冰艳动人,带着寂寥的哀伤让人怜爱不已。可是雪花永远只能是雪花,他们的身份是艺妓,他们的命运已经定格,纵然努力去摆脱,却也只是徒劳,正如小说里写的:驹子的生命是徒劳的,你只能看着这哀艳美丽的雪花悠悠地飘到你的眼前,于是你忍不住心动,用手去接,然后只能静静地看着她在你手中慢慢地消融,而你却什么也做不了。
《雪国》的名字预示了故事主人公凄冷的宿命。纵然故事跌宕起伏,世事变迁,但结局还是最初的那片凄冷的景象。熊熊烈火之中,叶子犹如天际的星星般陨落。故事结束,银河倾泻而下,黑暗毁灭了一切虚无的暖色与希望,霎那间温存与美好沉落在雪国。雪国的冰冷依旧寒彻心底,只是变得像废墟一样,了无生机,凄凄惨惨。
这是一个犹如梦境的故事。岛村在火车上映过玻璃观察叶子,余晖中的叶子让岛村着迷,叶子的出场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黄昏之中,本应充满希望的妙龄女子却与暮景一起流逝,她的人生亦是如此。活着的时候让人心存怜惜,死亡的意外又带给了人们无法承受的疼痛,小腿在抽搐,苍白的脸在燃烧……这是残忍的结局,它让时间骤然停止,雪国也封存在人们心底。
第5篇:雪国读后感
银河仿佛哗的一声,向岛村倾泻下来。
川端康成以极具个人风格的表述,用表层的美感后隐藏了幻灭与失去的悲哀,淡而绵长。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的美学准则,而川端康成仿若信手拈来的文字组合,让情绪表达准确而纯粹,悲哀再深刻,却和绝望无关。
雪国,雪中之国,白色掠夺了缤纷,寒冷埋葬了温暖。叶子和驹子,如同理想和现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个流连滚滚红尘。
驹子是现世,在底层仰望天空,固执地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变人生。在岛村眼里,驹子的勤奋和努力都是徒劳,她所渴望的尊严,会在生活的鞭挞中成为泡影。
家境富足的中年男人,习惯和经验渐渐抹平了锋芒,所谓的阅历,不由自主扼杀着希望和追求。
对于岛村来说,驹子的爱,是虚无生活中的点缀,是不自觉的俯视。垂怜未必是悲悯,而是居高临下的无动于衷。
即使在驹子看来,送岛村离开,远比见未婚夫行男最后一面有意义,依然无法改变低到尘埃的姿态。
叶子是长夜的曙光,是寂静中空灵的歌声,是茫茫雪国的一缕暗香。不经意闯入,拨乱一池春水。
“镜子的衬底,是流动着的黄昏景色,就是说,镜面的映像同镜底的景物,恰像电影上的叠印一般,不断地变换。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人物是透明的幻影,背景则是朦胧逝去的日暮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脸庞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一刹那间,真是美得无可形容,岛村的心灵都为之震颤。”
川端康成这样写道。
我想象不出日暮野景里的透明幻影,却的确能感受到美的震颤。
叶子是岛村的理想,在我看来,岛村凝固的心终于开始松动,也许不仅仅因为叶子的美,而是驹子的坚持,拉紧了岛村的弦。
那些我们曾经不屑一顾忽视的东西,因为执拗地存在,或多或少地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态度。即使缓慢,即使忽略,却会在某个不可预见的瞬间,发出磅礴一击。
叶子最终死于意外,厚重的雪,璀璨的火,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岛村并没有太多的悲伤。负荷沉重的中年人,或许一开始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此,也不会有绝望。
可再渺小的希望,也是希望,大火带走了叶子,也将岛村冰封的雪国熔化出一条缝隙,那些新鲜的积极的蓬勃的东西,从此或可得以萌芽。
在岛村的雪国,驹子是空气,叶子是阳光,再三跋涉,只为那一线生机。
成长总充满了挫折和磨难,嘲笑和冷漠,犹如单调的雪国。坚持行走,目标便不会遥远,即使代价昂贵,却不曾辜负一路相遇的美好,一路坚持的过往。
我大概注定像我的名字一样,是个乐观主义者,在这个夏天,读着悲伤的雪国,我却看到了希望。
犹如那雪国中的一簇火苗。
我正少年,风华正茂,愿这薪薪之火,成就燎原之心。
第6篇:雪国读后感
天高云淡的雪原,热情温柔的艺妓,这是我对遥远的雪国大地最初的记忆。没有世俗的恩怨,没有连绵的战火,只有无尽的的欢乐和夜夜的笙歌,秀色可餐的佳人,伴着如画的风景、以及那让人流连忘返的温泉,不禁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陶潜笔下那宛如仙境的世外桃源,原以为这样的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原以为作者要制造出大和版的桃花源,可谁曾想,到头来涛声依旧世事依然,伴着叶子的与世长辞,一切又回到了圆点,再也没有留恋的斜阳,再也没有倒影的月亮,再也没有醉人的暖风,转眼,消逝在云间,而岛村不得不离开自己眷恋的地方,回到闹市,回到自己不愿面对的地方。不知道多年以后伴着和煦的微风、西下的斜阳岛村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思考: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穿过岁月的河流,还有多少能够铭记,还有多少能够沉淀?同一时间已没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见了往日的宁静。岛村先后三次来到雪国,不止一次的说这是“徒劳”,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接受到先进思想的、热爱和平的知识分子似乎对世界失去了幻想,正如电影《毕业生》里面所说的那样,“迷茫充斥着世界,让我寸步难行,我只能低下头去静静的思考”,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幻想着这样的世界的存在,同时他也意识到这是虚无的、飘渺的、不可能永远存在的,为此,他感到担忧和彷徨,让他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
初读此文,觉的篇幅冗余杂乱,不知何从下手,让人有点读意识流小说的感觉,可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才渐渐意识到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他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掩饰自己内心的孤寂,不断的观察周围的事物来让自己彷徨的世界安静下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内心世界的释放。《雪国》的主要内容是男女主人翁的对白,或温馨、或直白、或随意、或暗示,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岛村的无奈与不耐烦,这更让人联想起了《少年维特的烦恼》里面维特的“烦恼”,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时局的悲观可能是作者写此文的重要原因所在。
全文的结尾处提到了银河,说“岛村无法相信成弧状横跨太空的明亮的光带竟会如此昏暗。大概是星光比朦胧的月夜更加暗淡的缘故吧。可是,银河比任何满月的夜空都要澄澈明亮。地面没有什么投影。奇怪的是,驹子的脸活像一副旧面具,淡淡地浮现出来,散发出一股女人的芳香”。这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作者用银河、星斗预示着新的转机和先进知识分子,他希望并且坚信这种黑暗终将会过去,新的世代终将会滚滚而来,正如北岛《回答》里所说的那样: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神。
第7篇:雪国读后感
《雪国》写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它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
“穿过县界的长长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这是本书的开头。作者用几乎吝啬的简洁语句拉开了序幕。我们读者似乎也坐着火车穿过隧道来到了雪国。这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写的是一个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者,每年前往一个北国山村,与当地叫驹子的艺妓之间的感情纠葛和一位萍水相逢的姑娘—叶子。故事发生在纯白洁净的雪国,也终结在这里。
通篇小说的叙事笔调澄澈优美,作者几乎不用过多的时间词,只通过特有的景物变化来暗示四季更替。长鸣的虫声、燃烧的枫叶、飘落的白雪,翻动着书页,似乎也看到时光优美地流逝,让人常常遥想那个美丽的国度。木屐、纸拉门、画着浓妆的艺妓、三弦琴、整洁大方的和服、冬日里冒着热气的温泉,这些种种都是日本最具民族特色的事物。作者似乎有着对日本纯净之美的偏执,把它们浸上艺术的气息,展现出那雪国的自然之美。没有任何尔虞我诈,没有一丝城市的污浊之气,岛国的自然美和社会风俗美融为了一体,完美地衬托了整个故事,营造出一个栖身的净土,也流露出人性最原生态的一面。小说中的人物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
岛村是个富家子弟,研究舞蹈艺术。他是西方文化和日本传统艺术的结合,对于爱情而言,他喜欢驹子,却认为驹子那火一般的激情是徒劳,他被叶子所吸引,但却总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感觉,有时让人捉摸不透。而驹子,虽在东京当过艺妓,却想过普通女子的生活,拥有年轻女子所有的细腻情感。她努力练习琴艺,有如同飞雪一般的纯洁心灵,也有火一般的爱情。她的身姿体态,她的音容笑貌在书中浮现,和那独特的北国雪景给人深深的震撼。叶子像作者在火车上看到的镜子里的幻影一样,悄无声息地给人美的感动,她仅仅着重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如同幻觉一般出现,又像风儿一样消逝,她从二楼跌落下来,那是一段慢镜头,凄美得令人屏息,只留下了一个倔强影子。
看完这不足百页的故事,感到一种唯美,一种华丽的伤感,仿佛这个故事永不会结束,永不会停止。岛村和驹子的感情如同平行线,不会交结,永远这样,一个春去秋来,又是一次。
第8篇:雪国读后感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讲了东京的一位西洋舞蹈评论家岛村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驹子,并被她吸引,后来又两次来到雪国与她相会。在他第二次来到雪国时,在电车上又看见了美少女叶子,并心生恋慕。因此,他们三人构成了微妙的情感关系。最后,小说以叶子的意外死亡而告终。
这部小说主要在写岛村与两个女人的情感,但是在我读完后,发现这本小说所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那种男女间的情感,而是一些别的东西。
整部小说中,然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虚幻,但是又是那么真实,“虚无”与“徒劳”贯穿了整部小说:岛村对真实的渴望与追求,到最后变为一场空,只得以虚幻来定义现实;艺妓驹子憧憬着自己美好的与未来,她为岛村送行连行男病危了也没有去看,这一切却得不到回报,只是“美丽的徒劳”罢了。这也是一方面的表现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状况。
至于叶子,可以说这个人物是“不存在”的,她的出现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一种向往,在结尾处的那场火灾,叶子意外的丢掉了生命,如果照常理来说,岛村应该是会像驹子那样悲痛,但是他没有,反而是得到了精神上的顿悟,驹子与叶子的离开,更是让人感受到人生如梦的虚无感。
这部小说大多是对话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仅有那种唯美的体现,又同时为人物的心理或是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做了暗示。就比如说在叶子逝世的那场火灾,作者将其描写成诗一样的画面,就意在叶子的超凡脱俗,在这种意境下,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渴望。
如果光这么说,也许还是不够,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日本的另一部名著: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它主要是以物写哀情的,而在这部小说中,也有相似的地方。《源氏物语》是写于日本还在封建制度相对和平的时代,而《雪国》则是写于日本在大肆侵略的时代背景下,小说中的思想感情与之结合不难看出作者反对战争,但是,小说中关于战乱只字未提,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反映了在那个社会日本平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却总遥不可及的徒劳,以及有甚者沉浸在那种虚无的幻想的状态,这也是我喜欢这本小说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脱离了“正轨”,在虚幻中表达情感,营造出了脱离了现实的境界,反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最好的批判与诠释。
第9篇:雪国读后感
东野圭吾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日本作家,他的作品以情节和结构取胜,各种“反转”式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雪国之劫》同样是一部标准的“反转”式作品,谁是作案者?谁是捍卫者?谁是忏悔者?
作品开头就为读者们呈现了一个滑雪场经营的困境。故事从滑雪场收到一封勒索信开始,如果不按照匪徒的要求去做,那匪徒将对滑雪场不利。关于是否按照匪徒的意愿给钱,还是直接求助于警察,滑雪场的经营者们各有各的立场。仓田作为滑雪场的安全总管,他比任何人都发自内心的关心客人们的安全。他坚定的主张求助于警察,而不是和匪徒们进行私下的交易。可现实就是那么糟糕,他的意见并没有被公司的决策者们采纳。
于是,在匪徒的要求下,给了匪徒们3000万元。可匪徒们居然没有就此收手,又再次要求交易,第二次3000万元给出去之后,居然还有第三次……贪心不足的匪徒到底筹谋的是什么?真相和那个被关闭的“北月区”有什么样的联系?迫在眉睫的滑雪比赛即将开始,而滑雪场的赛道还没有准备好。到底是该关闭“北月区”还是修整“北月区”作为赛道?而作为决策者的笕社长,他到底在图谋什么?当真相浮出水面,匪徒们居然是在试图保护“北月区”,而幕后竟然与笕社长要卖掉滑雪场相关。不得不让人感叹东野圭吾反转构思的“精巧”。
利益与救赎。这个故事也算是一个有关于“利益和救赎”的典范,当增渊英也在最后关头救下达树,勇敢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罪孽,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笕社长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实在让人觉得可恨,公司在买下那片滑雪场的时候,就没有打算投入太多。一开始就把“北月区”当作一个累赘,没有整体的开发和保护计划,在没能力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搞出了事故,造成了达树母亲的悲剧。商人重利,为了剥离“北月区”这样的“负资产”,试图人为的制造“雪崩”,从而达到同负资产切割的目的,顺利卖出滑雪场。诚然,利益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达不到利润的目标,任何企业都难以生存和维持,但是一开始就没花心思在经营上,只想着通过歪门邪道的方法来剥离“负资产”,实在让人寒心。
开发与保护。通过这本书,我也了解到日本关于开发和保护的相关知识。类似滑雪场的开发,需要遵循林业厅的规定,在撤调滑雪设施之后,需要恢复植被,并将山区恢复原状。这种规定,也是值得我们国家学习的,保护和开发,两者不可偏废。开发固然重要,没有开发,生计难以继续,但开发之后的环境保护和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持续发展,不竭泽而渔,如此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本书的结局还是令我非常满意的,一切都向这好的方向转变,滑雪场被有爱心的人企业家收购,滑雪比赛顺利进行,一切充满希望。
第10篇:雪国读后感
其实第一次是看不懂,或许是这么美的雪国演绎的一场无声无息的杯具的缘故吧。尽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迫使我再去看一遍,我不明白人真正的想法是什么,我不明白一个年轻的艺伎对于一个有妻室儿女的中年男人意味着什么,也许荀子梦幻般的感情在岛村看来只是徒劳一场吧。
婀娜的荀子,一个很异常的女人。她很勇敢,能够应对这个注定没有结局的感情故事,能够勇敢应对这段失败的感情里卑微又脆弱的自我。又或许她天真的以为相爱了就能在一齐。在开始,在这样美的雪国我是没有勇气应对她的。心太痛了,在遥远的雪国温泉,荀子梦幻的美丽感情我还是忘不掉。一个爱读小说的,写了数十个本子日记少女,一个对着空旷的山谷寂寞的练习三弦的艺伎,一个为治疗恩人家少爷而从事花柳巷一人工作的女子,一个不细心爱上有妇之夫上的可怜女子。
小说从头到尾就是很让人心痛,或许杯具就在于这个憧憬感情的女子还要假装无所谓的应对她的情人岛村说她记日记完全是一种徒劳,其实一向以来我是很怕徒劳这个词的,徒劳,这个词真的可怕,可怕到可能会让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放弃自我,甚至会忘记最初的自我。
可是在那个美丽的雪国荀子不仅仅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让人心痛的感情故事之外。她带给了我另一种力量。尽管她不加隐瞒的记录日记,甚至连自我读起来都觉得为难情,但我欣赏与她对生活的这种豪情与真实。毫无保留的把自我写在日记里。那需要一个多大的勇气。尽管她对三弦的执着,只是应对寂寞如许,但我敬佩于她这样驱散孤寂的手段。把自我对于生活与感情的梦幻,寄托于三弦,歌声缭绕在这空旷的雪国里,不为别人只为自我。尽管荀子这么炽热的感情遇到岛村,丝毫没有得到回报。但我感动于她对自我以及感情这个词的尊重。感情本该这么纯粹,爱上了就是爱上了。这只是自我的事。不关乎与于别人。之后真的才恍然大悟。所有在岛村看来的徒劳真的不配说给活的这么认真的荀子,荀子的生活才真正是活给自我看的。他无保留不的记日记只是期望多年以后自我还有那么一段记忆可回忆。她勤奋的练习三弦只是在这重复的生活中寻找另一种欢乐的方式。她对岛村不求回报的爱只是对自我内心尊重与选择。
或许荀子很简单,她并没有抱怨着生活,也没有对这段没有结局的感情感到遗憾。她或许只想对每一个相遇过的人都发自内心的说一句多谢。多谢陪她走过的风景,经历的点滴。
第11篇:雪国读后感
读了书之后,感觉总是要写点什么,不然我总有一种感觉:再过几天,或许我连这本书的内容都不记得了,甚至或许一年后的今天我都不知道去年曾读过这本书。
这本书怎么说呢?说实话,我真的没读懂,真的。或许是不喜欢过于单纯的描写,也或许是看惯了大场面大情节的叙述吧,对于这种大部分描述雪国风景而将细腻的情感寄托于景色上的书不是很懂得欣赏吧,总的读下来,就是感觉到一种压抑,既有为自己没读懂这本书这本书所阐释的含义,没有与作者内心共鸣的惋惜,也有对书中驹子最终还是做了艺妓,岛村终归还是没能与驹子表明心意而遗憾吧,总之很多种感觉交杂在一起,感觉再不梳理脑海中的头绪,可能就会陷入思维的混沌或者干脆忘记读过这本书的思想吧,或许这也是我要写这篇读后感的真正想法吧。
不想为这本书到底好在哪作出教科书般的解释,只想单纯地作出自己的看法,给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我想表达的。书中主要就是描绘了岛村来雪国与艺妓驹子厮混的故事,而之中也牵扯到叶子和行男与叶子的关系,具体的不再详述,也没有那个心情详细叙述,可能需要真正读过的人才能理解吧。岛村来雪国第一次就喜欢上驹子的美貌,而驹子也被岛村的学识所倾倒,但是岛村终究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竟把从来没有看过的西洋舞蹈也能洋洋洒洒写出一番文章来,因此这种我认为可能有性格上的懦弱,以致无法表达对驹子的爱意,虽然明白驹子也同样深深倾倒于他,可终究是水中映月一场空啊。
驹子可以说是比较好或说是乐于追求美的人了,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只要能见到岛村就好,哪怕让岛村带妻子来也好,只要能这样长久地交往下去就好,也不愿寄一份哪怕是妻子看了也无关痛痒的信,她或许内心真正想的就是遇到一个能与她内心相共鸣的人,正像她不愿为多挣一些钱搞坏自己身子一样,钱只要够用就好,趁空溜出宴会也好,来到客栈也罢,都会来到岛村的房间,不论是早上七点钟亦或是夜半三点钟,只要见到他就好了。或许这就是单纯的喜欢吧,像岛村眼里的驹子一样,是个单纯很好的人呐,就像璀璨的银河和雪国洁白的雪一样早已走进了岛村的内心,为之倾倒,超乎了普通旅客的身份和艺妓。
说了这么多,或许每个人读《雪国》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吧,读一读吧,书内容不多,字数也不长,也希望能与我有相同共鸣的人。
第12篇:雪国读后感
十六七的时候,我买了一本简装川端康成的《雪国》,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学,当时感到挺新鲜。书中东方式的含蓄委婉和意味深长以及“物哀”的感伤深深打动了我,从而使我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喜爱。日本小说没什么情节,《雪国》尤其如此,该书用大量景物的描写填补了情节的空缺。“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萤火虫。”、“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这种蒙太奇的描写方式产生的幽美意境在书中随处可见,描述的虚无之美使人怦然心动又满怀忧伤。
曹禺第一次接触《雪国》时说:“昨日始读川端康成的《雪国》,虽未尽毕,然亦不能释手。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显。”《雪国》的故事很平淡,没有什么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从事舞蹈艺术研究的岛村在雪国温泉宾馆与艺妓驹子产生了爱情。驹子的儿子患肺结核,美少女叶子陪同他从东京坐火车回汤泽,叶子正好就坐在当初岛村去见驹子的对面。岛村看见叶子和窗外美丽的雪景映现在玻璃窗上,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叶子,于是,岛村、驹子和叶子三个人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小说最后的结尾看似显得有点仓促,美丽的叶子竟然意外地去世了。叶子的去世其实正是日本文学的一种典型表现:恬淡的物哀。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念,是主体在短暂的美丽中追求“永恒的静寂”。物哀在日本文化可谓无处不在,连日本国歌都充满了哀伤的格调。
物哀是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简单地说就是“真情流露”,主观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本居宣长自己在《紫文要领》中这样阐述“物哀”:“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在心中来品位,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日本人认为,美的极致是悲哀,樱花就是这种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如雪的樱花花瓣飘落,极易引起人们对生命易逝的感怀和思考,这种思想遍布川端康成的作品和日本文学中。叶子的意外去世,是川端康成精心安排的“徒劳”。川端康成多次强调,悲与美是相通的,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艺术的极致就是灭亡。在日本文化里,死亡并不是结束,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如樱花还会开放。在《雪国》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生与死、爱与愁的感物之哀。或许,只有真的理解了死亡,才更懂得活着的意义吧。
“转眼间,由于各山远近高低不同,加深了山峦皱襞不同层次的影子。只有山巅还残留着淡淡的余晖,在顶峰的积雪上抹上一片霞光。”
第13篇:雪国读后感
看完了川端康成的《雪国》,懂得了两个字:徒劳。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有很多种歌,有很多种酒,又有很多种人,他们穿着不一样的衣服,在同一个时间点下干着不一样的事情,挂着不一样的表情,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活着。残忍的事情就是在共同中产生的,高贵,卑微,都有一个共同地修饰对象——活着。
雪是一个忠实的读者,读着无关紧要的人生,还自带滤镜,渲染凄凉的效果。下了雪之后是最安静的,情绪起伏所带来的呢喃无法藏匿,这大概就是雪国这个被雪覆盖的地方显得格外饱满和真实的缘故。不管是驹子、岛村还是叶子,都是笔尖下可以触摸的真实角色。书中的每一处写景,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虚幻的真实,仿佛文字已经失掉了原本单纯的架构,而是由无边蔓延开来的景色构成的了,这就是写景的力量,美到已经在纸上种出了树,下起了雪,开出了花。而通过如此精彩的景色勾画,人物的悲喜,是把泪给落到了字眼里,感情在字里行间跌宕着,悲戚着。而贯穿始终的压抑气氛,把悲剧的图景,一览无余地慢慢展开。
“短小的窒息美”,是我对这本书的总结。人在窒息前,总是会经历痛苦的挣扎,痛苦本来是可以引起同情的,但是任何感情在窒息的那一刻都是徒劳的。雪国就是一个在时间线上延长的窒息过程。
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地方,有着一个叫驹子的姑娘,第一次碰见岛村时坚定地表示不会做艺伎但是由于要给行男付医药费而做了艺妓伎,行男却是即将去世的一个人,而驹子也喜欢上了岛村,岛村对驹子有一种朦胧的感情,他更喜欢叶子,最后叶子在火灾中死了,驹子也疯了,只留下了从东京到雪国的岛村在雪中惆怅。
这难道不是窒息?人生艰难,活着和死着所连接的是徒劳二字,这是多么的悲哀!岛村在漫无目的地度假,用毫无意义的悲悯看着这个乡村里面的喜怒哀乐;驹子在毫无目的的过活,她的感情就像是无处倾泻的洪水,咆哮着悲戚的人生;叶子也是,对命运的船舵没有任何掌控力。都在挣扎,但都没有错过奔赴黑暗深渊的那一条路,都在死亡啊!
徒劳啊!有多少徒劳的人,又有多少徒劳的事。
有些人,就是那么的悲哀。虽然作者满怀同情,但是还是避免不了悲剧。或许,川端康成认为自己也是个徒劳呢?一个徒劳的故事帮助一些人回答了“人要往哪去”的哲学命题。
我们都在努力地活着——
不为什么,为了走完这一生。
本文标题:雪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