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3-13 15:34:14

梅岭三章读后感(一)

《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六年冬,这组诗表现了陈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字字句句闪烁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的“正气歌”。

第一首是由一问一答构成:“断头今日意如何?”------第一句是设问;“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三句是回答。一问一答,问得惊心动魄,答得豪情冲天。根据作者前面的小序,诗人当时的处境是处于生死关头,“断头今日意如何?”就是在“虑不得脱”的极为凶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个人面临“断头”,所悬念的当然是认为人生最紧要的事情。作为身经百战的革命家陈毅此时“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诗人在这里毫无遗憾的做了回答。诗人回顾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创立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面对死的处境,毫无惧色,没有丝毫的悲观和失望,在极为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视死如归,坚信革命必然胜利。当然诗人不是没有一点遗憾,他的遗憾是理想没有完成,事业未竞,死不能泯目,这一句为后面的诗表达的内容作了铺陈。“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是雷霆万均之声,喷发出的是革命的烈火,不是战斗结束而是继续革命到底!这种虽百战不懈,死后还要在“阴间”召集已经牺牲的旧部,再树旌旗十万豪豪荡荡斩杀阎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啊,真是气吞山河。体现了革命家致死不渝,坚贞如一的伟大情操。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真如着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应向国门悬。死后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梅岭三章》的第二首。这里的第一句“南国烽烟正十年"呼应了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诗人满怀豪情的回顾了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从一九二七年南昌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到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从第五次反围剿的腥风血雨到刀光剑影的南方赣南游击战的艰苦斗争,这十年的南国烽烟,就在诗人的眼前浮现。十年的革命战争实践,使诗人钢如铁石,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伟大新生革命力量,任何血雨腥风阻挡不住前行的革命航船。诗人想到这里,引用了“此头应向国门悬”的典故。陈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即使牺牲也要看国民党被消灭的下场,强烈的表达了对于国民党反动派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和极端鄙视的感情,凸显人民必胜,敌人必败的坚定信念。“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死后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面诗句的自然引申;诗人告戒同志们,不要哀痛于悼念之中,化悲痛为力量,努力的多杀敌人,把你们不断的胜利捷报化作我坟头的纸钱。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和哀悼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说出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也说明和最大体现诗人革命乐观主义和视死如归无畏精神。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崖。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梅岭三章》第三首。首句与前两首第一句的表达的内容一脉相承,都是表现诗人与革命的血肉关系。充分体现诗人以革命队伍为家,使自己融化在集体革命大家庭之内的精神境界,这样一句寓意深刻,因为这样揭示了前面诗里所表达的炙热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生死观的思想基础,回答了诗人为什么有这样高的革命情操根源所在。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虽然已经处于敌人包围围剿生死一线的危局中,但是坚信:“血雨腥风应有崖”,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已经会来到,表达了诗人的必胜信念。“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人语言来抒发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情怀。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诗人巧取:“取义成仁”更加闪烁着马列主义的光芒,这句诗充满着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无畏的崇高气节;第四句“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歌颂自由,取义成仁就是要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是表达作者对于共-产主义美好前景的热烈向往,对自己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热情讴歌。正是有了这种理想,革命战士才含辛茹苦,历尽艰难磨砺,一直到为之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总之,《梅岭三章》是大气磅礴的无产阶级诗作,是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战歌,可以说是共-产-党人革命者的生死观。目前我们中华民族在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济飞速发展举世瞩目,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学习革命家陈毅《梅岭三章》,具有新的历史意义,更加激励我们用革命战争时代那股干劲,那股拼命精神,跟着党中央跟着胡-锦-涛书记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奋勇前进!

梅岭三章读后感(二)

陈毅元帅的诗词是文学艺术的珍品、国之瑰宝。《梅岭三章》是他的代表作,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第一个特点:构思新颖神奇、想象奇伟、合理夸张、巧妙大胆、激-情磅礴、音调昂扬、不落俗套。

诗中反映出的是诗人强烈的感情活动,飞驰着丰富奇伟的想象。在短短十二句里,古往今来,日月风云、地上阴间,神仙鬼嵬,都通过诗人激动的感情而联系到一起。第一首的后两句,诗人大胆而巧妙地以“地府”来写人间,把死后写得跟活着一样,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从局部战场来看,梅山被围,虑不得脱,完全居于劣势。被动的地位,但是诗人放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全局特别是革命战争发展前景,充满着信心。诗人发挥着大胆合理的想象,以瑰丽的色彩来描绘悲壮的特定场面,借用神话,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被动写成主动,不因暂时的失利而灰心,写出革命终必胜利;诗人没有去写孤军残部,瘦马空壕的不利局面,而是凸显旌旗十万,军威赫赫的革命声势;诗句没有写敌人一时猖獗,把红军赶尽杀绝的狰狞,而是写重招旧部,誓斩阎罗的伟大进军。这奇伟壮烈的想象,传达了诗人的炽热磅礴激-情,给作品带来了勾魂夺魄,荡人胸怀、鼓舞人心的伟大力量,使人荡气回肠!

就其诗的本质而言,在于给不具体的思想以生动感性的,鲜活而美丽的形象。在组诗里,陈毅元帅正是借助于奇伟壮美的想象,生动鲜活的写出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战斗不熄顽强意志,充满革命乐观主义。显示出了崇高的革命思想和品质。在我国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运用神话传说故事描写死后化为厉鬼进行复仇,但是没有一个象陈毅元帅这样构思新颖奇特,想象出死后组成一支声势浩大的战斗集体,仍然在他的指挥之下,威风凛凛,荡平地府,直捣阎罗。这种技高一筹的创作方法,属于革命浪漫主义的范畴。

梅岭三章读后感(三)

《梅岭三章》一气呵成,有机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现的主题是抒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熄的顽强战斗意志,气势压倒敌人蔑视敌人,相信革命一定胜利的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三首诗里各有侧重又互相配合:第一首着重表现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的雄伟气魄,显示出死为鬼雄的执着斗争精神;第二首进一步体现诗人对敌人的大恨,突出了不消灭敌人不眠目的强烈无产阶级感情,并勉励生者继续战斗,去夺取革命胜利;第三首正面抒发对于革命队伍的无限眷恋和对于革命前景的展望,并集中表达对于献身共-产主义理想的热烈向往的感情。是前两首所表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生死观的思想基矗

艺术上的第三个特点:语言精练,含蓄蕴籍,善用古词和古典,化平淡为神奇,使人回味无穷。()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宋朝的梅圣俞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要求诗的语言精练含蓄,用最少语言表达最丰富最完美的内容。使人读后感到诗意深厚,有无穷回味。《梅岭三章》仅仅八十四字,就表达了与党与人民诀别时刻,心头潮涌起的澎湃仇恨敌人,热爱革命的丰富感情;表现了忠于党忠于革命的赤胆之心;追忆他一生投身革命驰骋沙场的战斗历程;反映出诗人坚定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生死观。这样复杂而广泛的内容,就这样被泛泛八十四字而包揽,没有炽热的革命热情,没有高超的驾御文字功底,没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是绝不能够表达出来的;组诗语言精练主要得力于诗人善于吸收运用古代词语和典故。这些词语和典故到了陈毅的手里,经过再创造就能够焕发出活力,一经进到陈毅的诗词里,便光彩夺目,成为化平淡为神奇的佳句。如有伍子胥的故事,写出“此头应向国门悬”的诗句,表达的是不灭敌人死不泯目的强烈感情,显得十分的含蓄,生动活泼,鲜活有力,也是陈毅元帅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一个典范。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