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5-16 20:57:36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一)

教育,似乎是電影中永遠經典的話題。《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部帶著古典浪漫氣質的校園愛情喜劇。發生的環境是上世紀50年代的衛斯理女子学院,校園裡的楓葉飄擾在爽朗的天空,落在校園的小路上,洋溢着古典的浪漫氣息。50年前的女子穿着打扮顯然和我們現在有很大不同。當時的衛斯理女子學院裡的學生都要求要束胸,隱藏女性美麗的曲線。上個世紀美國女子大學的生活,在傳統和現代之間,還是蠻吸引觀眾的。影片美麗的秋冬校園,划艇、推圈、游泳等趣味横生的比賽也挺有一番看頭。

茱莉亞蘿勃茲的招牌燦爛笑容依舊,也更讓影迷期待她最新的演出。她在片中飾演一位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熱情洋溢的新鮮人,畢業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被派往東岸一間作風保守的藝術學校任職,在老師與校方教學理念不同之下,惹出了許多的問題。但她是一個敢於挑戰傳統、敢於實現自我的女老師,終能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更因此對人生有了新的體悟,不但讓當地的學生重新對藝術、人生、愛有了新的見解,也重新教育了自己。

茱莉亞羅勃茲所飾演的老師激勵並且感動了她所任職的女校學生們,而電影中的女校則是位於美國東岸的衛斯理學院,是美國一個相當優秀,並且申請入學門檻相當高的學校。而台灣的第一女子學校,當然就是台北市立北一女中,兩者都是頂尖的女子學校,培養出來的校友大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士,由於正值北一女百年校慶相當喜氣洋洋的日子,電影公司特別走入北一女的校園,在電影還未上映之前,就先讓北一女的學生們欣賞到這部片子!

年的美國,時代正處於轉變之中,婦女解放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雖然女性的地位漸漸受到重視,但在上層社會封建思想依然非常嚴重,在衛斯理這所著名的女子學校,學院對學生的教育並不是教他們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學科知識,也不是重視心理教育,而是常以女學生的結婚對象作為評量其地位的標準。把學生的成功與否定義為以後的婚姻,她們學習的目的就是嫁個好丈夫。標榜着女性獨立自主優先的茱莉亞蘿勃茲成為保守校園裡的怪女人,不過在她的引領下,一票女學生卻受到她影響與啟發,大膽選擇更寬廣的人生道路。溫馨的劇情加堅強卡司,讓本片的奧斯卡呼聲很高。

一場女子熱鬧的快樂懷舊,一部介於嚴肅正劇和情感喜劇之間的影片。演員們伶俐的表演,歡快且有趣的情節,很好的表現了反對學院傳統勢力、勇敢尋求女性自由的思潮。茱莉亞領導的是一場革命,不僅是對學校制度,更是對女性的未來。在她身上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看著她堅定的眼神,就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不只一種規則。

《蒙娜麗莎的微笑》像面鏡子,映照女性肯定自我的心路歷程。自信的女人,不管是不是蒙娜麗莎笑起來都美。片中用柔中帶剛的自覺喚醒女人拒作菟絲女蘿的認知;讓女人思考蒙娜麗莎的微笑,她的微笑發自內心嗎?為誰而笑?還是強顏歡笑?

這是一部感人肺俯的女性勵志影片,以正面表現人性的明亮面,春風化雨又激勵人生。告訴我要堅持自己的理想,縱使遭遇困難,也不要輕言的放棄。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這麼一段時期,我們在自我的理想和現實中徘徊,不知道如何把握這抉擇,不知道應該偏向哪方,慶幸的是在這群衛斯理學院的學生中,有這麼一個老師,能幫助他們找到自我的價值。希望自己能夠像電影中的角色一樣,勇於向僵化的前途與生活提出挑戰,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二)

《蒙娜丽莎的微笑》应该说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

该片实地拍摄于美国著名的威斯理女子学院(WellesleyCollege)。该校是目前全美排名第一的私立女校,被誉为“没有男子的长青藤”。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国前第一夫人、现任参议员希拉里、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都毕业于此学院;中国的著名女作家、诗人冰心和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也是该校早期的毕业生。

《蒙娜丽莎的微笑》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依旧很保守,女子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女孩子训练成贤妻良母,以便嫁个好丈夫。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从正面描写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影片,它探讨了女性该如何定位的问题,其中包括结婚、离婚、婚外恋、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等等一系列与女性相关的话题,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回答了“女性到底应该如何生活?如何有价值地生活?”这一困扰女性多年的问题。然而,影片并没有叫嚣着让女性从厨房走出来,而是通过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达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与事业并重的看法。

由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给女生们上的第一堂课非常失败,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地开拓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第二节课上,凯瑟琳给学生们展示了教学大纲外的几幅艺术作品,并顺着争论不休的学生们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门课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影片在此实际上是借凯瑟琳之口引出了故事的真正主题——“什么是人生?是什么决定了生活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正如“什么是艺术?”一样,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难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尽管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女子学院,但从广义上来讲,这部“肯定女性”的电影实际上对两性都非常适用。“其实它讲的是个体的挣扎和奋斗,无论男女,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中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在那里他们可以发挥最大的能量,成为最棒的人。”人们常常会追问自己,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或是自己应该干什么?当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时,很多人会无所适从。其实很简单,坚持自己的内心,以宽容之心看待他人的选择,像凯瑟琳、贝蒂和琼那样,在遭受挫折后勇敢地延续自己的生活。

《蒙娜丽莎的微笑》非常善于用情节来做暗示和对比。从影片开始处,凯瑟琳因为“不能使用电熨斗”而搬出学校宿舍,暗示她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学校护士的被迫离去,暗示不遵守学校规定、给学校带来新观念的人的下场;凯瑟琳一意孤行,不顾校方的警告,让学生们感受现代艺术,暗示了新思想与传统观念的矛盾和斗争。后来,影片在更大的一个范畴内将贝蒂和琼做了对比:贝蒂原来在母亲的教导下,是“结婚生子”路线最坚决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她甚至不惜在课堂上和校刊上与凯瑟琳老师针锋相对。而琼似乎有着更高远的追求,一方面,她希望过贝蒂一样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她又想到耶鲁法学院继续深造。这二人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贝蒂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并开始迈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选择到纽约去求学,不再活在母亲的影响下;而被凯瑟琳寄予着厚望的琼却退回到了“结婚生子”的阵营中,“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就读机会。然而,琼的这种“退回”并非是向传统观念的妥协,它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它标志着威斯理的女生们已经开始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

另一处强烈的对比体现在凯瑟琳和南希的身上。作为反叛者的凯瑟琳,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她对婚姻的弃绝。虽然威斯理学院的单身女教师并不少见,但是她们都像凯瑟琳的房东——在学院教《礼仪和演讲》的南希一样,是被清规戒律所异化了的修女式的人物,这些老处女用自己的贞洁和牺牲维持着既定的传统婚姻制度,她们的独身是对这种禁锢女人的制度的配合,而不是反抗。凯瑟琳与她们恰恰相反,她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的出路”。她主动离开加州的男友,就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不甘于女性固有地位的自觉意识,在当时忽视女性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氛围中显得尤为难得。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三)

这部电影不比好莱坞大片,不紧张,不刺激,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朋友很好奇这么“无聊”的电影我竟然看过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动。我个人觉得每个女孩子都该看一次,涵养一下气质。

电影的情节我就不赘述了,google一下就知道了。很多人看这部片子充满疑惑,我想是因为对历史大背景和卫斯里传统的陌生。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二战刚结束,经济大萧条。因为二战中,男人都上前线了,所以政府就号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来工作。可是二战结束,男人归国了,却发现以前的工作机会都被女人抢占了,于是,政府又号召女人要回归家庭,照顾老公和小孩,这才是她们生来的责任和使命。这就导致曾经的liberal(自由解放)话语重新回归到conversative(保守)话语。这种话语的转变首先就渗透到学校教育体系中,Catherine希望改变这样一种教育,让女生学会为自己而生活学习。

卫斯里女子学院,美国最有名的女子学院,贵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宋氏三姐妹,还有克林顿夫人。我有个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儿申请到这所学校,她砸锅卖铁都要让她念。50年代美国的大学逐渐开放女生名额,让她们有高等教育的权利。卫斯里的女生都是来自富裕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她们希望女儿在这里被培养成为得体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组成体面的家庭。所以这里的女生要修艺术,文学和欧洲语言,还有家政课,但是她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成就,她们最大的成就是成为高贵端庄的妻子,辅佐丈夫的事业。因此,卫斯里每年都有个滚铁环的传统,据说第一个滚到终点的就能第一个步入礼堂。她们大学四年就是赶快找到优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电影中的四个卫斯里女生对这种话语和学校教育有的维护,有的认同,有的怀疑,有的不屑。最终,她们因为各自的遭遇都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都学着从表面看本质,不要为外象迷惑,要独立思考和做人。

电影里面最大的争议就是女人是否生来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们是否只能成为领导者的夫人而不是领导者,这个讨论在当时历史背景和卫斯里语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今天女人有了更多选择,可是也挣脱不了性别的宿命。一旦结婚,就面临生育的压力,事业和家庭难以两全的顾虑。当全职太太不轻松,蜡烛两头烧更辛苦。虽然没有人规定女人生来必须当妻子,当妈妈,现在很多女人选择不婚不孕,可是没人否认生理上只有女人可以担负这项社会生产的责任。如果你放弃了社会生产,就会制造很多社会问题,老龄化,少子化。

这个社会对性别还是无法绝对公平的。女生从小要和男生一样,千军万马挤破头,受高等教育,研究所毕业,发现自己到了尴尬的年龄,要事业还是要生育?怎么都有遗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还要力图保持自我,担心对孩子的付出不够也担心对老公的照顾忽略,还担心自己的事业陷入瓶颈。社会的话语也是一样,一会儿要独立自主新女性,一会儿要新全职太太,可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停滞不前,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没有十足的安全感。大众舆论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样,我们得知道,任何时候都会有矛盾出现,船到桥头自然直。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