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of pi影评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4-23 07:01:46

life of pi影评(一)

还原故事的真相:少年派毫不奇幻的残酷漂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听来是奇幻冒险的视觉大片,看过了则更是感叹大饱眼福。这并非3D效果运用的最好的一部电影,但炫目的视觉效果,使整部电影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做作缀余之感。整部电影叙事虽无太大的情节波动,但其情节之间的起承转合并加上绝妙的摄影及特效依然让人十分震撼。

Pi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不过随后剧情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派举家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Pi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难。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是如果这部《少年和老虎海上历险记》情节发展到此为止,确实只是乏善可陈的无力写一篇影评了。但是直到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让我们先从电影的结尾说起。当派与两个日本的公司代表讲述了他的奇幻冒险之后,两个日本人并不相信且视为儿戏,并希望派讲出一个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鼬的真实故事。然后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也许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以为他们会选择这个第二个故事。但是当采访Pi的记者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他们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接着Pi又问来访的记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当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此刻导演担心观众不能联想到其联系,还让采访Pi的记者此时发问以一一对应: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己是老虎。也许可能你还不能接受第二个残酷的故事,但是导演在讲述第一个故事发生的过程中已经数次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是发生的:1、大船遇到风暴,当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国船员用汉语大喊“斑马!斑马!”后,斑马跳进了救生船。此处暗示中国船员的角色对应。2、当Pi的母亲想换素的菜品时,厨子表现的极为恶劣戏谑,刚好符合鬣狗穷凶极恶的品性。3、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Pi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帮助下上船。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现反扑了鬣狗。这与第二个故事中Pi的母亲被厨子杀了之后Pi终于忍无可忍杀了厨子的出场顺序一致。

如此看来,我们知道了第一个故事就是现实的隐喻,它含有两层:一是对真实事件的隐喻,二是经过自己的感悟而升华出对人性思考的隐喻。这第二层便是电影的核心,也是导演和主人公想要表达的核心。

先说说PI这个名字。它代表了无穷数位的无理数。当他在最后一节数学课上写了整整三个黑板的π值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们都在欢呼,每增加一个数字都代表了一个成就,而这就是人类的衡量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他父亲所说,科技带领人类在这几百年取得的成就抵得上信仰于人类文明几千年的成就。而在这个成就之上,影射的则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π值的无穷尽一样。与此处对应的隐喻还有Pi小时候听到的那个神话,那个神张开嘴就是整个宇宙。这个隐喻同样出现在他看到了鲸鱼吃水母,看到了老虎的嘴,看到了幻境里鱼类的相残和张开的血盆大嘴。

Pi年幼是信仰多种宗教,印度教(家庭背景)、基督教(跟哥哥打赌去教堂里喝圣水,从而和牧师交谈)、伊斯兰教(被伊斯兰教的诵经所感染)。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其实主人公Pi就是全人类的象征,无论哪种信仰,哪种宗教,作者和导演就是要在这里引起全人类对于信仰的反思。此处的隐喻是:1、在船上吃饭的时候,母亲因为是素食主义者,想跟厨子换全素的菜品。厨子先后指着肠和肉汁说: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随后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并险与其大打出手。2、饭桌上一个中国水手前来想要安慰这一家人,解释到:我是信佛的,但是这个肉汁我也吃。因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调味品。3、Pi在饿极之后为了一条大鱼与老虎进行了殊死搏斗,全然不顾自己先前素食主义的信条。4、当Pi找到了那个小岛之后,饿极了的抛开地上的土寻找的植物的根茎满足的吃着。而老虎上岛之后看见大量狐鼬之后则是一顿猛抓猛吃,奇怪的是其他的狐鼬居然没有逃跑而是直立而视,这场景与Pi吃植物何其相似。

也许这是对素食主义以及素食主义者的一种讽刺的暗示。万物皆由造物主所创,动物与植物皆为生物,并无本质区别,所以老虎吃狐鼬就像吃一般。而此素食主义(或宗教信仰)则是建立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如果人在物质匮乏食不果腹境地就会放下束缚,正如在船上佛教徒会吃肉汁,Pi为了吃鱼肉不惜与老虎搏命一样。

与前面人类欲望无尽的隐喻相联系,则是暗示人类盲目的信仰,却同时做着违背神性的事;有着无穷的欲望,始终无法脱离心中的兽性。正如在饭桌上,爸爸教导Pi的这个桥段:一个人不能同时信仰这么多宗教,如果你什么都信就代表什么都不信。然后又告诉Pi,希望Pi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至与老爸信的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也许观众或许认为影片在批判宗教信仰而宣扬绝对理性,神在危机的时候没有向Pi深处援手,正如在暴风雨来的时候Pi跪地长啸“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对神的质疑。

但个人认为影片向我们真是传递的信息恰恰是与上述相反的。还记的这前后两个故事的角色对应之后,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就是主人公,那么故事中的Pi又是谁呢?传递给我的是一个明确的答案:心中的神性,在现实中引导人类的无形的神。它既独立于人类,又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类在很多时候抛弃了他,却又在关键的时刻接受他的指引,渡向脱离兽性的彼岸。在第一个故事中,老虎就代表着Pi甚至是人类罪恶和兽性的一面。当漂流初期的时候,老虎生猛无比,对Pi寸步不让;后面老虎因为饿极了之后又受惠于Pi食物的赏赐渐渐被驯化;一个最重要的桥段是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Pi看见了穿破乌云从天而降的圣光,高呼神迹并极力要向老虎展示,但老虎畏惧不前,充满畏惧的蜷缩在角落里。

主人公在岛上获救,白天有着无穷的食物,干净的淡水,以致于他钟情于这个小岛,不想离开,因为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让他想在这个岛永远生存下去,他甚至将女朋友送给他的红绳系到了那棵树上表达了他的依恋。然而黑夜降临,他看到了白天的湖水开始吞噬鱼类,那深不可测的湖水在吃着自己养育的动物,同时他又看到了那个仿佛莲花的树叶,一层层剥开后看到了人类的牙齿。白天和黑夜,馈赠与索取,吃和被吃。这就是此岸。这就是人类,这就是生存的残酷。

人不信了神了吗?你抛弃了我了吗?还记得影片前面Pi跑到教堂里与神父的对话吗?PI问神父,神将自己的儿子派到世上,让他为人类受尽了苦难,这叫爱吗?神父回答,你所要知道的就是,他爱我们。电影的结局也回答了这个问题:神的儿子带领拯救了人,脱离了自相残杀的苦海,一步步消除兽性,这就是上帝的爱。

Pi毅然的逃离的那个小岛,因为他不想继续活在过去,吃着同类生存下去。他跟随着神的指引,乘着小船,向着脱离兽性的彼岸。但此时,他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兽性的一面,载着老虎继续出发。直到最后,那只老虎走进了丛林里,消失了。Pi哭很厉害,因为人类的兽性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了下来。而当人无限的追求并接近神性的时候,兽性会在不被察觉时离去了。他告诉作家,在老虎的眼里看到了另一个灵魂。而父亲告诉他,在老虎的眼睛里,你只能看到自己。父亲没有错,兽性没有情感和怜悯,与神性是毫不相容的。起初Pi并不相信,但是在漂流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了,这两者是不可能融汇调和的。“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了。也许父亲说得对,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朋友,但我非常确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绝对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么头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内心深处,它永远与我同在。”

让我对上述推断深信不疑的是这个真实的故事:“理查德?帕克”原是历史上真实吃人海难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这部影片讲述的不是一个美的令人发指的奇幻故事,也不是纠结于宗教信仰和理性思考的一个拧巴的人生选择。原著作者和导演委婉而又明确的向观众用近乎疯狂而又含蓄的手法讲述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是对生活的悔悟、信仰的拷问,和人性的反思。

因为这部影片真的不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LifeofPi>。

最后想说的是李安导演的功力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无论观众看懂与否出了电影院都会精神亢奋的竖起大拇哥并说一句“牛逼!”。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life of pi影评(二)

一部好的电影,总会带给人一些情绪,无论是积极的,抑或消极的。LifeofPi,是过去一年里,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它带给我的冲击,直至心灵,时而清澈,时而沉闷。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个故事,Pi与老虎的故事,Pi与人类的故事,还有一个,就是Pi在加拿大平静的生活。

看完电影后的翌日清晨,是2月11日,刚刚过完农历新年的我,在异国他乡,似乎并没有着急向大家讲述我们的新年习俗,而是跟大家讨论起LifeofPi。当时有美国人,英国人,印度人,斯里兰卡人,德国人,哥伦比亚人,尼日利亚人。在如此多元化的环境下,我本以为,我们会展开一场有意思的讨论,让我对这部电影会有更多的了解。

可没想到的是,对话刚刚进行五分钟,强大的分歧便出现了,而且几乎没有一个人支持我的看法。

分歧就是,哪一个故事是真的。

我不知道,其他的中国人是怎样看待这个结局的,但我周围的中国朋友,都选择相信了Pi和人类的故事,虽然残忍,但他们却认为这是现实。

于是,当我提到这个结尾的时候,外国人都表示不理解,并且认为我没有看懂,他们都觉得有老虎的那个故事,才是真的。

我无法形容那时自己的感受,只是突然觉得有些眩晕,他们所有人说服我的表情,让我至今想起来,仍觉得是震撼和惊讶的。他们觉得,是日本人不相信有老虎和上帝,也不相信这么神奇的故事,Pi才编了第二个故事,但是日本人最终被上帝感动了,选择了第一个故事。

在激烈争辩了许久之后,有位犹太人跟我站在了一起,她也相信有人类的那个故事,确实是很残忍,但是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

自那日之后,我的大脑里,便常常在想,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对事物有如此不同的看法,究竟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来解释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其实,标准答案是永远不会有的,我心了然。

表面上的文化冲突,形形色色,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Pi,那些故事,跟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跟信仰有关,跟人生的遭遇有关。

有个长长的开头,长达4分钟的音乐,平和却也跌宕,弥漫着强烈的宗教色彩,画面里,各种生物们在悠闲的生活,时不时出现着各种图腾。镜头,慢慢地将我们带进另一个世界。

的名字来自于巴黎的某处游泳池,透过纯净的池水,可以清晰地看见蓝天和白云。此时,影片中的音乐也由深沉变得明快。他的生命始于此,应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幻想的时期。在玛玛吉的教导下,他从小就知道,喝一两口水不要紧,但是惶恐却要不得。

渐渐长大之后的的Pi,对宗教和神很感兴趣,也许是从妈妈讲的故事里,也许是成长发育过程里。

岁时,他接触了基督教,在一开始时,他并不能理解基督之义,但最终他认为自己感受到了神的爱。随之,他又信奉了真主阿拉,他说自己在接触地面做朝拜的时候,感受到了平静和手足之情。

那时的他,对诸神充满了好奇之心,以为自己可以和一切生命交流,以为神与他在一起,他是被保佑的。

于是,他勇敢的走进了饲养室,这一次,他想与老虎对话,幼小的他,虽然害怕,但还是执着地等待着笼子里的老虎。就在老虎冲向他的一瞬间,爸爸出现了。

“你以为它是你的朋友吗?”爸爸又恼又气,于是,他要给Pi上一课。

然后,Pi就眼睁睁地看着,老虎是如何在瞬间就撕裂了羊羔。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悲怆的音乐随之响起。

“自从那之后,我总觉得世界少了一些魅力。总想试图寻找一些东西,来平静自己浮躁的生活。”

的这番话,其实,对于渐渐长大的我们来说,是有很多的折射。

当初少不更事的我们,慢慢走进这个社会,会发现所有我们曾经鄙夷和不可思议的东西,竟然活生生地出现在了我们真实的生活里。单纯,诚实,友爱,忠诚,欢快,这些美好的字眼,逐渐被复杂,虚伪,残酷,冷漠,善变,沮丧所代替。

而我们的内心,也一直在寻求一种东西,有人称之为信仰,有人称之为安全感。

十六七岁的时候,他认识了Anandi,一个舞者,却有着自己强大的精神能量,她通过身体的表演,将自己的信仰传达在身体之外。

在舞蹈结束的时候,会用双手做出一个莲花般的动作,她认为这是她在向神表达敬仰。后来,Pi在食人岛上发现的那颗牙齿,就是隐匿在一朵莲花般的植物里。

莲花是圣洁的,可是牙齿却代表的是冷冰冰的现实。是死亡,是伤痛。

告别了Anandi,Pi一家要移民加拿大。

刚刚踏上行程的时候,Pi很失落。但他却不知,这一次,他可以与神走的更进。

一场风暴,带走了船上的大部分生命。Pi最后与一只老虎,猩猩,斑马和鬣狗一起逃生。

从此,他的生命便在看不见的海洋上飘荡、挣扎,最终也得到了升华。

“永不失去希望。”这是Pi最大的求生信条。

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鬣狗咬死了猩猩和斑马,老虎又吃了鬣狗,最后Pi和老虎在海上飘荡227天后,一起获救。他们在海里斗争,互相威胁,但最终也达到了和平共处。

只是,Pi回到了属于他的人类社会,而老虎却永远消失在丛林里。

按照Pi对日本人的解释,猩猩是自己的母亲,鬣狗是无礼的俄国厨师,斑马是信仰佛教的中国水手,而老虎就是自己。

我想,每个看完的人,都会有自己对故事的解读。有人选择相信神,有人选择相信现实,而有人则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幻的。

其实,不管我们选择相信什么,我们只要能从影片里得到了思考,就很好了,不是吗?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住着一只老虎。它凶猛,敏感,野性十足,渴望自由与胜利,为得到目的不择手段,哪怕伤及到他人的性命。

这是人的本性,不是缺点,却是与生俱来。

可人终究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学会直立行走,学会谈情说爱,创造文明,播撒文化,将智慧与道德的标签刻在了自己身上。我们不再是血淋淋的动物,而是彬彬有礼的人类。

在老虎并没有回头的瞬间,为什么Pi会如此悲伤?

也许是因为,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也许是因为,失去了友谊与信仰。

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将永远离开那个梦幻般的海洋,随之而来的,是无聊或者残酷的现实生活。

我们所有人的悲伤,其实,不也一样吗?

一生会有很多际遇,可是真心被记住的,不过寥寥无几。那些能够被想起的,必定是参与了我们人生轨迹的人和事。而这些人和事,不一定都是美满的,或者说,大部分都是残缺的。

而要失去它们,内心的不舍与留恋,又怎能说得清。

年少时,爸爸说,所有的宗教都是黑暗的,只有科技才能带给人类新的改变。妈妈赞同了爸爸的观点,却仍还是认为,科技改变的,只是在外部,不在人的内心。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只老虎,会以怎样的面目示人,仍然取决于我们自己。

凶狠的老虎或者被驯服,或者被掩藏,又或者赤裸裸。

至终,Pi一直都在寻找平静且有意义的东西。而他的一生所得,如同11岁时的他,曾经在学校里写下的π一样,无穷无尽,这来自于神的指引,也来自于他自己。

life of pi影评(三)

叙事大师李安导演的故事格局可谓越讲越大。从生活、江湖、历史和人生,终于到了追问人生的本源的境界。《LifeofPi》片中所探讨的哲学命题内涵之宏大,实非在两三个小时的荧光屏幕所能囊括。李安所做的,是用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优美的配乐,以及他那一如既往、不愠不火的叙事方式,引导观众对人生进行一番思考和自省。

去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刚从苏黎世回到北京。在北京难得的静谧的阳光下午,和朋友在四合院里喝茶。闲谈间,我说很想看《LifeofPi》,瑞士还没有上映,你觉得怎么样。这位李安导演的粉丝回答道,这部片子,勾起了人心里很多东西。他既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

诚然,这部片子所涉甚广,实非一言所能概括。从人生到人性到宗教,几乎无所不包。就像影片中梵天张开嘴巴所展示的,一个宇宙。此外,影片所展示的也并非讴歌颂德之类的真善美。应该说,是相当具有争议的一些话题。

如果非要对《LifeofPi》涉及的主题进行概括评论,我想大致主要可以分成这几个范畴:素食和肉食、人性与兽性、宗教与科学,以及生命的希望和绝望。影片中,四个命题由小及大,层层相扣。

首先是茹素与食肉的矛盾。人,生来就是食肉动物。自然规律决定了我们的生存方式。然而,少年派却是一个坚定的素食主义者。在影片中,李安凸现了少年派在首次杀生时的矛盾和无助。如他一般坚定的素食者,最终仍需感谢保护神毗湿奴化身为鱼,来拯救他的生命。尽管在第一个版本中,少年派自己并没有直接吃掉那条鱼,而是将其喂了老虎。然而从第二个版本看来,亦有可能是派当时就自己吃了那条鱼。后来他为捕获的蓝鳍金枪鱼与老虎搏命,抢得猎物后狼吞虎咽,更是顾不得茹素的信条了。

作为素食主义者永远也逃脱不了的一个悖论,是在绝境下你是否放下你的信条?如果用法国厨子的理论来解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没有荤和素的区分,只有强与弱的区别。素食者和肉食者本质上并没有不同,都是为了自己果腹生存,牺牲比自己更弱小的生物。植物作为食物链最下游的生物,成为素食者的食品。而在一个有限的生存环境中,素食难觅时,素食者也无法坚持,或者说也会被迫食用肉汁,甚至去杀生并食用死去动物的残骸。

由此就引申到了第二个层面,人的人性和兽性的两面性。毫无疑问,人类是人性和兽性的两面体。“我突然意识到,我和理查德·帕克一样,我们同样缺乏现实体验,我们都在同一个动物园被同一个主人养大,现在都成了孤儿,遵从主的意志生存下去。”派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具有一人一虎的两面性。

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就是什么使得人区别于动物。或者说,灵魂到底是否存在。然而,不管灵魂是否存在,共识是,肉体是存在的。从这个最现实的角度来看,人类本质上就是生存着的动物。兽性必须始终得到满足。老虎必须被喂饱,少年派才能得以在海上继续漂流。尽管人类可以吃素,可以有信仰,人类可以通过各种人性化的途径和假设,把自己同动物区隔开来,然而片中轻描淡写一句“饥饿能改变你对自己的一切看法”,就把这些壁垒给推倒了。派自己也有一段独白谈到:“我可以吃饼干,但上帝让老虎吃肉,所以我还是得学习捕鱼,否则老虎的最后一餐很有可能是那个瘦瘦的吃素的男孩。”台词特别强调了吃素这一点,可见这些由少年派代表的人性的寄托,在投射在老虎身上的兽性面前,是如此地不堪一击。人类之所以平日里衣着光鲜亮丽,举止得体大方,不过是因为还没有被逼到如同海上漂流一般的绝境中。所以,无论人体中兽性和人性的成分孰高孰低各占多少,只要兽性控制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诉求,人归根到底仍然是一个动物。

幸而,兽性并非占据着人性的全部。在现实社会中,你可以做一个如同水手或斑马一般连基本生存能力都没有的动物,也可以做一个如同厨师或土狼一般只有兽性的动物,你可以做一个如同猩猩或派的母亲那样对其他生灵也能展现关爱的动物,也可以做一个如同派一般永远在和自己内心的兽性搏斗的动物。你可以是其中的一种,也可以身据多个角色。兽性角色的差异性,应该是所谓的人性赋予人类总体的一种福祉。尽管,不同的角色,在社会中亦扮演着不同的弱肉强食的故事。

人性和兽性始终都在较量。在海难救援手册中提到,生存法则之一,就是要使自己忙碌起来。在汪洋大海孤独无依的少年派,正是通过老虎的对峙和较量使得自己存活了下来。派在获救后说道:“没有理查德·帕克我早就死了。对他的恐惧让我保持清醒,照顾他的需求让我得到意义。”所以,在现实但不免悲观的承认人性中兽性的那部分之后,更乐观的看法是,人类兽性存在的意义,就是设立了人性征服的目标,是对人性的试炼。没有了兽性,人性也不会如此难能可贵。就像光,没有黑暗,哪来光明。

那么,人如何通过理性的手段建立自己的人性呢?这就涉及到了第三个相辅相成的层面:科学与宗教。

派的父亲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坚持通过科学的道路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在对待人性和兽性时,他采取一刀切的态度。他认为动物的眼睛中映射的仅仅是外部世界的倒影。他相信科学的实验性和可论证性,并通过老虎与小鹿的实验论证老虎只有兽性。而少年派是虔诚的教徒,在对各种宗教的膜拜中寻找自我,要在老虎的眼中看到它的灵魂。正像几乎所有的探根寻源的哲学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一样,派的母亲这时给出了最为客观的观点:“科学让我们认识外在的事物,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内心”。

虽然在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对立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事实上这两样东西在我看来存在着共性。在影片中,派的父亲建造动物园,通过理性的方法来饲养猛禽,代表着科学。少年派则坚定地追随信仰,驯化了心中的野兽并与之共生,代表着宗教。两者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区分开人类与动物,弘扬人性,克服兽性。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是通过怀疑提出假设,进而实验得到论证。宗教普世的普遍方式则是为人解惑感化教众。这两种形式殊途同归。它们都是需要让人相信,它们是可以更好的解释现象和世界的内容和手段。在许多情况下,两者都让许多人完全投入寄托甚至为之献身。从广义上说,科学与宗教都涉及信仰问题,关注的亦都是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成年派告诉法国记者,信仰,是需要被怀疑被验证的,怀疑在信仰的大楼中占据了许多间小屋,怀疑能使信仰鲜活起来,怀疑能使信仰更强大。

第四个层面,也是自古引人深思却难有答案的一个命题:我们生存下去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就像这场海难,不知道沉船的原因,不知道其他人的下落,不由自主,突如其来地就被抛到汪洋大海中,开展人生的航程。虽然要不断地努力地客服外界的困难和内心的挣扎,然而,去往何处,何时结束,结束之后又将怎样,却永远未知。旅途中曾经获得的拥有的,就像少年派的食物,可能会被自己消耗殆尽,也可能就被一场暴风雨瞬间吞噬毁灭。旅途中曾经看到过的希望,如同远方地平线上那艘巨轮,咫尺之距却遥不可及。无论你如何鸣枪示意,最终还是擦身而过。所以,人生就像一场可悲的绝望的航行,没有起讫,没有获得,要做的不过就是不断地放下,甚至都来不及好好地道别。

那么,我们到底还为什么要活着?

在暴风雨来临的黑夜,少年派矗立船头,张开双臂,呼唤老虎出来,欣赏这致命而美丽的闪电和巨浪。少年派在此时此刻向神应许,他已经准备好,感谢他被赐予了生命。因为有人性的力量,有信仰的伴随,他在最绝望的时刻仍然在寻找希望的方向,如海难救援手册中的另一条:“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如果我们每一步的前行,都是由每一个未经历的所指引,那我们才算是真正体验了生命给予我们的”。派的这段总结,也对应了他和法国记者的那段有关“放下”的谈话的后半段:“在生命中必须恰当地下结论。这样你才能放下,否则你的心只会被遗憾压得喘不过气”。所以,希望是我们人生旅程的航标,是让我们没有遗憾地放下过去的解药。正如大仲马所说的,人类的所有智慧,可以归结为两个词——等待和希望。

一如李安的风格,全片叙事流畅而沉稳。稍有不足是交代第二个版本时,多费了些许笔墨,借由成年派的叙述把两个故事中的几个角色的对应关系逐一解释。此处处理稍显拖沓,但瑕不掩瑜。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说的是,少年派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正如朋友评价的那样,它勾出了人心中的很多东西。然而,面对这些自古以来的本源难题,我想李安也未必就要给出标准答案。对于电影中涉及到的多方面讨论,在两三个小时的观影之后,能引发观众能一定的思考,也就足够了。毕竟电影的名称是“lifeofPi”,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旅则是“lifeof张”或是“lifeof李”,各自必有各自的解读。

至少我愿意相信,导演还是持等待和希望的态度。()至少,少年派最后获救了。至少,在电影的结尾,法国记者和日本调查者都选择相信第一个版本,亦是本片潜在的温暖和光亮。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