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 王禹偁_村行赏析

句文网    发表于:2020-12-21 21:12:56

村行 王禹偁,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本文由句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村行

王禹偁(chēng)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hè)有声含晚籁(lài),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字词解释:

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原:原野

翻译: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创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作者贬官商州,此诗作于淳化三年,含蓄表现了迁谪中的乡思。

作品赏析: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打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出身贫苦。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任州县官吏、左司谏、直史馆、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宋史》本传言其为人刚正不阿,“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因此“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他生性耿直,对朝政直言敢谏,曾三次被贬官,作《三 黜赋》明志:“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咸平四年(1001)卒于苏州,后世称王黄州。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十三卷传世。

王禹偁是北宋初期倡导诗文革新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主张“革弊复古”,提倡“ 韩柳文章李杜诗”,也效法白居易,其诗文风格简雅古淡,质朴平易;语言浅切明朗,清新自然;内容 富于强烈的现实性。宋初诗坛“王黄州主盟一时”,堪称宋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人品文章于后世影响深远,欧阳修称“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苏轼称其“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

以上这篇村行 王禹偁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