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轲的评价

句文网    发表于:2020-12-06 07:08:29

关于荆轲的评价,荆轲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因为刺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而著名,当然,他出名的理由不仅仅是因为刺杀,还因为他的那种不畏死的精神,下面是关于荆轲的各种评价来看看吧!

荆轲歌 易水歌

荆轲写的诗

荆轲个人资料: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关于荆轲的评价

1.鲁句践:“嗟乎,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2.司马迁:“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明也。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

3.桓宽:”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荆轲提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秦王惶恐失守备,卫者皆惧。“

4.阮瑀:”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5.左思:”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6.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7.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8.王昌龄:”握中铜匕首,纷锉楚山铁。义士频报仇,杀人不曾缺。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9.司马贞:“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

10.柳宗元:”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11.贾岛:”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12.周昙:”反刃相酬是匹夫,安知突骑驾群胡。有心为报怀权略,可在于期与地图。“

13.张耒:”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嗟尔有心虽苦拙,区区两死一无成。“

14.陆游:”采药游名山,物外富真赏。秋关策蹇驴,雪峡荡孤桨。还乡忽十载,高兴寄遐想。梦行河潼间,初日照仙掌。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国雠久不复,惊觉泚吾颡。何时真过兹,薄酹神所飨。“

15.刘克庄:”把袖谋几售,开图计忽穷。空贵千古恨,不中祖龙胸。“

16.高斯得:”夜读荆轲传,掩卷喟然叹。结交天下士,贤哉太子丹。报秦一片心,秋莲孤剑寒。介绍田先生,得结荆卿欢。太子一语疑,先生甘自残。荆卿欲藉手,临事敢开口。走见樊於期,愿借将军首。将军搤揽言,念此固已久。得复平竹仇,性命何足有。四雄英烈风,精诚凌白虹。函关初未入,气已吞祖龙。其事虽不就,简牍光无穷。奈何今之人,蹙缩如寒虫。“

17.钱谦益:”匕首无功壮士丑,函封可惜将军首。秦庭一死谢田光,社稷何曾计存否。不知秦王环柱时,舞阳在前何所为。当时太子不早遣,待客俱来应未知。“

18.龚自珍:”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19.张大可:“荆轲是一个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但并不是说荆轲就是要维护割据的反面人物。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对人民构成了伤害,人民赞成统一,但不一定赞成秦国这种残暴的统一方式,虽然秦不采取武装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荆轲的作为还是正义的,我们应该把荆轲刺秦和荆轲之死看成统一大业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20.韩兆琦:“我们肯定秦始皇的统一,但同时也要肯定荆轲的精神,荆轲是个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为报私仇,也不为太子丹个人,而是为了所有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

21.荆轲墓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网友评价:

1-荆轲是个“刺客”,不是“杀手”,这一点很重要。刺客的身份是“客”,比较高贵一点,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有政治立场和抱负,有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刺客则只是杀人工具,冷血的执行者,隐姓埋名不见天日。作为刺客,他负责整个刺杀活动的策划,包括准备、执行和善后。荆轲刺秦王之前准备了好几年,等待各种机会,包括樊于期的人头、助手的挑选、匕首的淬毒等。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智商、大局观和决策能力。

2-荆轲的准备中差了一个环节,就是行刺助手。他迟迟不肯行动,就是在等待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个很好的搭档,是行刺的执行者。可惜不知什么缘故,在约定时间这个朋友迟迟没有赶到,而这时燕子丹已经迫不及待了。郁闷的荆轲只好勉强选择了一个杀手作为替代。这个杀手就是著名的秦舞阳。秦舞阳名声很亮,少年成名,其实就是个愣头青“马加爵”,武功高超但心理素质极差,做打手绰绰有余但并不适合做杀手。这是燕子丹推荐的人选,荆轲只能接受。但这就埋下了祸根。

3-行刺的时候,秦舞阳关键时刻掉链子,被秦王的威严和皇宫的气派吓得脸色惨白,差点尿裤子,被起了疑心的秦王喝退,只许荆轲上殿献图。这个时候,秦舞阳毫无用处了,行刺的执行任务落在了荆轲身上。

4-按照潇水的分析,荆轲武功确实很烂,拿着淬毒的匕首居然没有碰到秦王一根毫毛。匕首见血封喉,只需划破秦王一点皮肤就OK了!最后把匕首当飞刀,更是离谱,被秦王轻松躲过。等秦王在大臣的提示下拔出剑来,立刻反攻,将荆轲乱剑砍死。刺杀失败。

5-刺杀失败的原因似乎是荆轲学武不精,这么好的机会竟然没有抓住。但不可否认,他的整个行刺计划的策划和准备是非常成功的,在他的计划中行刺的执行者本来就不是自己(他应该对自己的武功有自知之明),而是那个未露面的朋友。秦舞阳的仓促上阵替代成了直接导致失败的败笔。在秦舞阳被吓得尿裤子的那一刻,荆轲不得不临时接过动手的任务,已经注定失败。

6-古人对荆轲的评价一般都是“悲情英雄”,赞赏同情和可惜。他本来将成为扭转历史发展方向的大人物,可惜功败垂成。古人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人觉得秦始皇是个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虽然结束了战国动乱,但这是以血与火来征服的,全国的种族和人民都被他得罪光了。而且他开启的秦王朝更加残暴,在战国时代,至少有些君主比较开明,人民生活比较安适的,但到了秦朝,大家都成了政治压迫下的奴隶。

7-在马克思历史观下,新中国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成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人物,谁反对秦始皇就是反对历史,是反动逆流。结果荆轲作为反对秦始皇的“杰出代表”,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架上。对他的评价是:不识时务、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没落贵族,为垂死挣扎的奴隶主阶级服务,甘做爪牙和走狗。他的行刺失败对中华民族而言是幸运的,因为保住了秦始皇;他行刺即使侥幸成功,也注定是暂时的得逞,历史会选择另外一个秦始皇出现,时代的大潮不可阻挡(或许阻挡个三五十年吧)。

8-我对荆轲的评价:作为荆轲,在他所处的时代,好名轻死,尚侠重义,这些品格是非常流行和极为推崇的。荆轲刺杀秦王的动力明显不足,都是燕子丹设套给他,收买拉拢,苦求威逼,让荆轲只好答应。既然答应,就全力以赴,这是一个“士”或者“客”的必备品质。所以从荆轲本人的所处具体环境出发,他既不是高尚的为国为民的大豪杰大侠客大英雄,也不是阻碍历史发展的阴谋家反动派,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破落的士大夫,被卷入了一场风云诡谲的大事件,处于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是历史选择了荆轲,而不是荆轲想要去创造或改变历史。

9-对“评价”的评价。历史人物早已成了过眼云烟,但活着的人总是托古言今,指桑骂槐。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实际上代表他对现今社会的评价,“评价”只是一种言论武器。古代对荆轲比较正面的评价是为了宣扬忠义英雄,现代中国教科书对荆轲的比较负面的评价是为了验证和推广马克思历史观。历史材料不会说话,人们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往往选取有利于自己的那部分作为证据,这虽然即便不是造假,也属于一种变相的篡改。评价改变不了历史,但会改变人们阅读历史的心态和立场,从而改变今天。

关于荆轲的评价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