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韩愈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1-16 08:22:57

石鼓歌 韩愈,是一首七言排律诗,诗体很长,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此诗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价值,其创作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石鼓歌

作者: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古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覆盖,经历久远期无陀。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歌注音:略

石鼓歌翻译: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杜甫李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你从哪里得来这拓本的底稿?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孙子周游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几多?

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几匹骆驼。

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价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继周之后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怎么才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石鼓歌写到这里就算结束吧,哎呀我的意愿大概会是白说!

石鼓歌字词解释:

1.张生:据《全唐诗》校“生即籍”,可知此指张籍。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

2.少陵:指杜甫。谪仙:指李白。

3.才薄:是说自己的才力薄弱,不能像杜甫李白他们那样,有纵横驰骋的诗笔。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样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

4.周纲;周朝的纲纪法度,亦即政治秩序。陵迟:衰落、衰败。四海沸:指天下动荡不安。

5.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靖,周厉王的儿子,旧时被认为是周朝的中兴之主。挥天戈: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狁等用兵的事。

6.明堂: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

7.剑佩鸣相磨:是说到天子明堂来朝贺的诸侯很多,以致彼此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8.蒐(sōu):春天打猎。岐阳:指歧山的南面。山南为阳。蒐于歧阳:是说周宣王在一个春天里于歧山南面打猎。

9.遮罗:拦捕。这句是说,广阔的猎场里的禽兽都将被拦捕了来。

10.镌(juān)功:指将功业刻在石鼓上。镌、勒,都是刻的意思。成,成就,与“功”同义。告万世:即告示后代于万世。

11.隳(huī):毁坏。嵯峨(cuóé);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是指高山。这句是说,为了制作石鼓而开山凿石。

12.从臣:指随从周宣王的臣子。咸第一:都是第一等的。

13.撰刻:指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山啊:泛指山陵。

14.日灸(jiǔ):日晒。

15.烦:劳。撝(huī):同“挥”。呵:喝叱。连上两句是说,这石鼓经受聘发长期的日晒雨淋和野火的燎烤,竟能这样安然无恙;那是有劳鬼神的护持,不让它们遭到伤害。

16.公:张生,指张籍。纸本: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纸本。

17.讹:错误。这句是说,拓印下来的文本极为完整,不有丝毫的差错。

18.辞严义密:指拓本的文字庄严,义理精密。

19.不类:不像。隶:隶书,古代的一种书写文字。蝌:蝌蚪文,周时所用文字,因其头大尾小,形似蝌蚪文。石鼓文的文字当为籀文,即大篆。

20.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

21.蛟: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鼍(tuó):鼍龙,俗称猪婆龙,是鳄鱼的一种。这里的蛟鼍即蛟龙,因押韵,故改龙为鼍。这句是说,石鼓文上那些向导笔漏画的地方,像是快剑把活生生的蛟龙斫断了一样。这是极力形容古代文字形体气势的生动有力。

22.翔、翥( zhù):都是飞的意思。

23.珊瑚树:因珊瑚形状像树枝,故称珊瑚碧树。连上两句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像是仙人乘着鸾凤翩翩而下,又像是珊瑚碧树似的枝柯扶疏。这都是极办形容石鼓文的体势飞动和笔锋奇丽。

24.金绳铁索: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一般。锁纽:比喻石鼓文的的结体如锁纽般的钩连。

25.古鼎跃水:相传周显王四十二所,九鼎没于四水,秦始皇时派人入水不得。龙腾梭:《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这句是形容石鼓文字体的变化莫测。

26.陋儒:见识短浅的儒生,指当时采风编诗者。诗:指《诗经》。

27.二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褊(biǎn)迫:局促。委蛇(wēituó):宽大从容的样子。这句是说二雅没有把石鼓文收进去,是由于当时采风编诗者的见识短浅。

28.秦:秦国,今陕西一带,即石鼓所在的地方。石鼓于唐初在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三畦原出土。

29.掎摭(jǐzhí):采取。遗:丢了。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里代指日。娥:嫦娥,这里指月。连上两句是说,孔子西行没有到过秦国,结果编诗未收石鼓文,那就像是拾了星星,却等待以了太阳和月亮。

30.好古:爱好古代文化。生苦晚:苦于出生太晚。

31.此;指石鼓文。双滂沱:指眼泪和鼻涕一同流出。意即令人无限感伤而泪如雨下了。

32.蒙:蒙受。博士: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并为教授之官。

33.其年:那一年,即韩愈自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的元和元年(806年)。

34.故人:不详。从军在右辅:《三辅黄图》:“太初元年(前104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右辅,即右扶风,为凤翔府。韩愈故人为凤翔节度府从事,所以说“从军在右辅”。

35.度(duó)量:计划。掘:挖。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36.濯冠:洗帽子,沐:洗头。浴:洗澡。这都是表示诚敬的意思。祭酒:官名。唐时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37.如此:像这样的。至宝:极为贵重的宝物。

38.“毡包”二句:是说十只石鼓只要几匹骆驼运载就行了。

39.荐:进献。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太庙:皇家的祠堂。郜(gào)鼎:郜国所造的鼎。《左传·桓公二年》;“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郜国在今山东省城武县。

40.光价:光荣的声价。连上两句是说,把石鼓荐之于太庙和郜鼎并比,那声价何止超过百倍呢?

41.圣恩:皇恩。太学:指国子监。

42.诸生:指在太学进修的学生。切磋:指对学问的钻研,这里是指对石鼓的钻研。

43.观经鸿都: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置鸿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又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平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填咽(yè):阻塞,形容人多拥挤。

44.坐:即将。坐见:即将看到。

45.剜(wān):刀挖。剔:剔除。节角,指石鼓文字笔画的棱角。

46.安置妥帖:安放妥当。不颇(pō):不偏斜。

47.檐:屋檐。深檐,也是“大厦”的意思。覆:遮盖。

48.期无佗(tuó):希望石鼓没有任何的损坏。无佗,同“无他”。

49.中朝:即朝中,朝廷里。老于事:实指老于世故,即办事拖沓、保守的意思。

50.肯:岂肯。感激;感动激发。徒:只。媕婀(ān’ē):无主见的意思。

51.敲火:指牧童无知,随便在石鼓上敲击时爆出火星,有损石鼓。砺;磨擦。

52.著手:同“着手”,即用手。摩挲(suō):常指对文物古玩的抚摩,表示爱惜的意思。

53.销:熔化金属。铄(shuò):指金属熔化。就:趋向,归于。

54.六年:即元和六年(811年)。西顾:指西望石鼓所在地岐阳。岐阳即岐山南面,山在长安、洛阳西,故称“西顾”。空吟哦:空费心思的意思。

55.羲之:王羲之,著名书法家。俗书:沈德潜《唐诗别裁》:“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认为俗书是对古书而言,是时俗之俗,非俚俗之俗,不是贬意。但就韩愈对石鼓文字的无比推崇来看,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会被他认为是俗的了,实含贬意。趁姿媚:追求柔媚的姿态。

56.博白鹅:换白鹅。据《晋书·王羲之传》载,他很喜欢鹅,曾用“数纸”自己所写的《道德经》去换取山阴道士的鹅。

57.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后诸朝。一说是秦、汉、魏、晋、元魏、齐、周、隋;又说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58.收拾;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这里是指把石鼓收集起来加以保存的意思。则那(nuò):又奈何。

59.柄:权柄。任:用。柄任儒术:即重用儒学之士的意思。崇丘轲:尊崇孔丘、孟轲。

60.论列:议论,建议。

61.悬河:比喻有辩才,即善于辞令。《晋书·郭象传》:“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说话)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62.止于此:到此为止。

63.其:将。蹉跎:本指岁月虚度,这里作失意解,即白费了心思。与前文的“空吟哦”意同,且相照应。

石鼓歌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石鼓文系中国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为;韩愈以为周宣王时所为。内容记叙狩猎情状,文为大篆。初唐时,石鼓出土于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宝鸡)三畤原。其物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出土这一事件如发生在现代,必会惊传为“考古新发现”而震动中外,但是那时却不可思议地有些萧然。因为在朝廷眼中,它们不过是几块长满苔藓的破烂玩意,因此其遭遇自难与郡国之所出鼎彝相提并论了。韩愈感慨石鼓文物的废弃,力谏当局保护石鼓而不得采纳,因而大发牢骚,写下长诗《石鼓歌》。

石鼓歌赏析:

对石鼓的出土,在韩愈之前,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带过一笔,此后韦应物虽写过一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热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韦苏州集》中也属下乘之作。只是他诗中“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句,倒开启了鼓属何代的千年聚讼之门。及至韩愈的这首力作问世,才使石鼓之“光价”在后人心目中大大地增强和提高了。今天上距韩愈作歌又过去一千多年,十面石鼓尽管已无完字,但仍作为一级文物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不得不归功于韩愈的呼号之力。

开头四句明白如话,点出了写作的缘起。这四句中,“石鼓”二字凡三见,似乎平淡拖沓,其实不然。韩愈开创以文为诗的先河,不避同字且不避同式,正是古文的惯习。这里“劝”字下得十分精当,它省去了诗人几多犹豫的潜台词与推诿的闲笔墨,具有一字九鼎之效。韩愈向来自负于“金石刻画臣能为”(李商隐《韩碑》),但对此却自惭才疏,那么石鼓文的深奥难懂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周纲陵迟四海沸”到“鬼物守护烦撝呵”为一段。前十句是诗人想象周宣王中兴王室、临御海内以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图景。用了“沸”“愤”“大”“骋”“万里”“万世”等词,极状场面的壮阔和气派的雄伟。韩愈之所以承袭韦应物系年的说法,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侵凌,大臣猜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宪宗登基后采取铲藩镇、抑宦官的政策,使朝政出现了中兴之兆。诗人看到了历史的相似之处,因而在歌颂周宣王雄才大略的同时,自然融进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宪宗即位之初平定剑南节度使刘辟后,韩愈即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元和圣德诗》,对嗣皇的英明果断备加赞扬。所以《石鼓歌》的这段描写正传达出了诗人切望重振颓纲以臻于尊王攘夷的郅治局面的心声。“雨淋日炙野火燎”二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把石鼓流传千年而历尽的劫难浓缩在七字之中,这是略写。诗人认为石鼓得以完好保存,如果没有鬼神呵护是不可想象的,仅此而言,石鼓本身就已是稀世珍宝,又遑论其他无算的文物价值呢。寥寥两笔便为下文的切入阐发作好了铺垫。往下十四句是专对石鼓文作具体描述的。文辞的深奥,字体的朴茂,都使“好古”的博士先生心荡神怡美不胜收。即使剥蚀斑驳,他也会忍不住地赞叹一番。在那些古拙的字迹间,诗人任凭审美意识纵情驰骋:夭娇流美的线条,多像鸾凤翔舞,云君来下;交互牵掣的点画,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珊瑚丛生的龙宫水府。笔力的雄健,使他想到金绳铁索的劲挺;笔势的飞动,似乎只有用禹鼎出水龙梭离壁才能传其神韵原本静止的书迹都化成了活泼的形象,他不禁沉浸在美的超然享受之中了。美感的获得与否,取决于审美体验的深浅程度,尽管韩愈断未见过“鸾翔凤翥众仙下”,但现实生活中的百鸟和鸣和万舞翩跹却并不少见。常人或许只能以平常的语言道出,而诗人却善于用浪漫的想象把常景编织成一幅云诡波谲的图画。对于石鼓文,韩愈并没有满足于正面的描写,他痛斥陋儒,深憾孔子,无非是想获得烘云托月的效果。后人不明乎此,因而有胶柱鼓瑟的责难,如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云:“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极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但只需看看韩诗中“读难晓”、“得切磋”之句就可知道,诗人这样说不过是艺术的夸张,所谓恨之越深,爱之越切,如此而已。这一段是全诗的精华,原因在于它驾驭形象思维,把丰富的审美感受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强烈的感染。

“嗟予好古生苦晚”以下直到结尾为最后一段。这段结合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有追述,又有夹议,但更多的是流露出隐隐的惆怅和深深的惋惜。韩愈在文学上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为己任,为了力矫时弊,他才主张崇古。因此他竭力称扬石鼓文,也应是这个文学宗旨的组成部分。他身居博士,“职是训诂”(《元和圣德诗》),把保护石鼓看作是应负的责任。为此,托故人度量坎坑,为安置作好了准备,又戒斋沐浴郑重其事地报告上司,本以为安置“至宝”是瞬息可办的举手之劳。然而无情的现实把他美好的愿望击得粉碎——那班尸位素餐的老爷关心的只是升官发财,他们对区区石鼓是丝毫不会“感激”(激动)的。在这里,一个“老”字生动地勾画出那种麻木不仁的昏聩神情。眼看石鼓仍继续其日销月蚀而归于沦灭的厄运,诗人真是忧思如焚。虽说目下标榜儒术,但据理力争恐怕还是于事无补,歌到这儿,韩愈不禁心灰意冷,喟然长叹。这一段写得苍凉沉郁,使人觉得诗人不仅在哀叹石鼓的不幸,而且简直是在嗟叹寒儒的卑微。为了反衬现实的荒诞,诗人还运用了两个典故,显得格外深刻而有力。第一个是蔡邕。后汉熹平四年(175年),灵帝不满于当时文字使用的混乱,特命蔡邕与堂溪典等正定六经文字,由蔡书丹上石,刻成后置于鸿都门前,每日前来观看的车辆,使街道为之阻塞。第二个是王羲之。东晋王羲之喜鹅颈之宛转,见山阴道士所养群鹅而爱之,道士因索写《道德经》一部,举群相赠。蔡王二人都是书圣,但前者擅隶书而后者工楷则,这两种比石鼓文晚起得多的书体尚且如此风光,那么当局的冷落石鼓,到底于心何忍。用典之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这首长诗一韵到底,如长河直贯而下,波澜老成。诗中又多用响字虚词,铿锵激越,朗吟上口,便觉有一股郁勃之气喷薄于字里行间。如果用“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的赞语来评价这首歌行,自然会觉得绝非虚誉。

石鼓歌后世评价:

1.《邵氏闻见后录》:退之《石鼓诗》体,子美《八分歌》也。

2.《老学庵笔记》:胡基仲尝言:“韩退之《石鼓诗》云:‘羲之俗书趁姿媚。’狂肆甚矣。”予对曰:“此诗至云:‘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其言羲之‘俗书’,未为可骇也。”基仲为之绝倒。

3.《环溪诗话》:韩愈之妙,在用叠句。如“黄帘绿幕朱户间”,是一句能叠三物。如“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是两句叠六物。惟其叠多,故事实而语健。又诸诗《石鼓歌》最工,而叠语亦多。如“雨淋日炙野火烧”,“鸾翔凤翥众仙下”,“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韵韵皆叠。每句之中,少者两物,多者三物乃至四物,几乎是一律。惟其叠语,故句健,是以为好诗也。韩诗无非《雅》也,然则有时乎近《风》。……如题南岳、歌石鼓,调张籍而歌李杜,则《颂》之类也。虽风、颂若不足,而雅正则有余矣。

4.《余师录》:退之诗,惟《虢园二十一咏》为最工,语不过二十字,而意思含蓄过于数千百言者。至为《石鼓歌》,极其致思,凡累数百言,曾不得鼓之仿佛。岂其注意造作,求以过人与?夫不假琢磨,得之自然者,遂有间邪?由是观之,凡人为文,言约而事该,文省而旨远者为佳。

5.《黄氏日钞》:《石鼓歌》、《双鸟诗》尤怪特。

6.《辑注唐韩昌黎集》:蒋之翘曰:退之《石鼓歌》颇工于形似之语。韦苏州,苏眉山皆有作,不及也。

7.《唐诗快》:可谓极力摹写(“快剑斫断”五句下)。诗之珠翠斑驳,正如石鼓。石鼓得此诗而不磨,诗亦并石鼓而不朽矣。

8.《诗辩坻》:《石鼓歌》全以文法为诗,大乖风雅。唐音云亡,宋响渐逗,斯不能无归狱焉者。陋儒哓哓颂韩诗,亦震于其名耳。

9.《批韩诗》:朱彝尊曰:作歌起(首二句下)。起四句似杜。退之有此段意思,故尔详述,然亦繁而不厌(“经历久远”句下)。作歌收,叹意不遂(末句下)。大约以苍劲胜,力量自有余。然气一直下,微嫌乏藻润转折之妙。何焯曰:二句结上生下,有神力(“嗟余好古”二句下)。

10.《义门读书记》:文章只一句点过,专论字体,得之(“辞严义密”句下)。横插此二句,势不直(“年深岂免”二句下)。此刘彦和所谓“夸饰”。然在此题诗,反成病累(“陋儒编诗”四句下)。元人缘公此诗,乃置石鼓于太学。然公之在唐尝为祭酒,竟不暇自实斯言,何独切责于中朝大官哉(“圣恩若许”句下)。对籀文言之,乃俗书耳。《尘史》之云,愚且妄矣(“羲之俗书”句下)。

11.《初白庵诗评》:谦退处自占地步(“才薄将奈”句下)。

12.《带经堂诗话》:《笔墨闲录》云:“退之《石鼓歌》全学子美《李潮八分小篆歌》。”此论非是。杜此歌尚有败笔,韩《石鼓》诗雄奇怪伟,不啻倍蓰过之,岂可谓后人不及前人也!后子瞻作《凤翔八观》诗,中《石鼓》一篇,别与出奇,乃是韩公勍敌。

13.《载酒园诗话又编》:韩诗至《石鼓歌》而才情纵恣已极。

14.《唐诗别裁》:“陋儒”指当时采风者,言《二雅》不载,孔子无从采取也,焉有不满孔子意(“陋儒编诗”四句下)?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羲之俗书”二句下)。于今石鼓永留太学,昌黎诗为之先声也。典重和平,与题相称。

15.《网师园唐诗笺》:才说到张生所持纸本(“公从何处”句下)。警句(“鸾翔凤翥”二句下)。追叙。见公好古心切(“对此涕泪”句下)。此乃作歌本旨(“安能以此”句下)。

16.《老生常谈》:人当读李、杜诗后,忽得昌黎《石鼓》等诗读之,如游深山大泽、奔雷急电后,忽入万间广厦,商彝周鼎,罗列左右,稍稍憩息亍其中,觉耳目心思;又别作宽广名贵之状,迥非人世所有,大快人意。

17.《诗法简易录》:第二字平,提起通篇之势,声调大振(“周纲陵迟”句下)。

18.《援鹑堂笔记》:韩昌黎《石鼓歌》,阮亭尝云:“杜《李潮八分歌》,不及韩、苏《石鼓歌》壮伟可喜。”余谓少陵此诗不及二百字,而往复顿挫,一出一入,竟只烟波老境,岂他人所场到!(方东)树按:往时海峰先生言:“东坡《石鼓》诗如不能胜韩,必不作。”今观之,但奇恣使才为佳耳,胜韩,未也,以校杜《八分歌》,则益为冗长。阮亭乃谓杜不及之,岂知言乎?若钱牧斋《西岳华山庙碑诗》,则益为扶墙扪壁,不可耐矣。

19.《瓯北诗话》:盘空硬语,须有精思结撰,若徒挦摭奇字,诘曲其同,务为不可读,以骇人耳目,此非真警策也。……其实《石鼓歌》等杰作,何尝有一语奥涩,而磊落豪横,自然挫笼万有。又如《喜雪献裴尚书》、《咏月和崔舍人》以及《叉鱼》、《咏雪》等诗,更复措思极细,遣词极工,虽工于试帖者,亦逊其稳丽。此则大才无所不办,并以见诗之工,固在此不在彼也。

20.《唐宋诗醇》:典重瑰奇,良足铸之金而磨之石。后半旁皇珍惜,更见怀古情深。

21.《剑溪说诗》:诗与题称乃佳。如《石鼓歌》三篇,韩、苏为合作,韦左司殊未尽致。

22.《石洲诗话》:渔洋论诗,以格调撑架为主,所以独喜昌黎《石鼓歌》也。《石鼓歌》固卓然大篇,然较之此歌(按指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则杜有停畜抽放,而韩稍直下矣。但谓昌黎《石鼓歌》学杜,则亦不然,韩此篇又自有妙处。苏诗此歌(按指苏轼《石鼓歌》)魄力雄大,不让韩公。然至描写止面处,以“古器”、“众星”、“缺月”、“嘉禾”错列于后,以“郁律蚊蛇”、“指肚”、“钳口”浑举于前,尤较韩为斟酌动宕矣。时韩则“快剑斫蛟”一连五句,撑空而出,其气魄横绝万古,固非苏所能及。方信铺张实阽,非易事也。(东坡)《安州老人食蜜歌》结四句云:“因君寄与双龙饼,镜空一照双龙影。三吴六月水如汤,老人心似双龙井。”亦若韩《石鼓歌》起四句句法,此可见起结一样音节也。然又各有抽放平仄之不同。

23.《七言诗平仄举隅》:《石鼓歌》:须此“文”字平声撑空而起,所以三句“石”字皆仄(首句下)。此句五六上去互扭,是篇中小作推宕(“字体不类”句下)。此句末字用子声峙起,此是中间顿宕,全以撑拄为能(“孔子西行”句下)。此句乃双层之句,在韩公最为宛转矣。所以下句仅换第五字,亦与篇中诸句之换仄者不同(“牧童敲火”句下)。平声正调,长篇一韵到底之正式(末句下)。

24.《古诗选批》:“收拾”二字,合上讲解切磋义俱在其中。韩公之愿力,深且切矣。

韩愈主要功绩

政治

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郭预衡指出:韩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

文学

韩愈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他的古文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还应用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教育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史学

唐时人称韩愈有史家的笔力,等到他撰写《顺宗实录》,由于繁简不当,叙事取舍也不恰当,深为时人指责。穆宗、文宗都曾命令史官增添修改,但那时韩愈的女婿李汉、蒋系官居显位,诸位史臣很觉为难。而韦处厚则另撰《顺宗实录》三卷。

个人资料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苏轼称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石鼓歌 韩愈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