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苏轼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1-27 14:49:52

鹧鸪天 苏轼,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主要写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

原文:

鹧鸪天

作者: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阅读答案: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4分)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

3、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

4、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 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请对此作简要说明.(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4分)

答案:

(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1分,任例举一句即可)

3、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远近结合(由远而近);仰看俯察。  (3分)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3分)

4、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贬谪者”)形象。(2分)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5、从视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衬托:远近分明,动静结合.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鹧鸪天注音:

lín duàn shān míng zhú yǐn qiáng ,luàn chán shuāi cǎo xiǎo chí táng 。

fān kōng bái niǎo shí shí jiàn ,zhào shuǐ hóng qú xì xì xiāng 。

cūn shě wài ,gǔ chéng páng ,zhàng lí xú bù zhuǎn xié yáng 。

yīn qín zuó yè sān gèng yǔ ,yòu dé fú shēng yī rì liáng 。

鹧鸪天翻译:

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翻腾翱翔在空中的鸥鸟时隐时见,映照在水面的粉红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三更的时候,殷殷勤勤地下过一阵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

鹧鸪天字词解释:

1.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2.乱蝉:形容蝉声嘈杂。.

3.衰草:枯萎的野草。

4.翻空:在空中翻飞,飞翔在空中。

5.蕖:荷花的别名。

6.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7.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8.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9.浮生: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鹧鸪天赏析: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太祖孝惠后族孙。年十七,宦游京师,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熙宁中出监赵州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阳都作院,历徐州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崇宁初以宣议郎通判泗州,迁宣德郎,改判太平州。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居苏州、常州。宣和元年(1119)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年七十四。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词章著有《应湖遗老集》九卷。曾自编词集为《东山乐府》,未言卷数,今存者名《东山词》。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内容多写闺情柔思,也多感伤时事之作。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