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11-07 09:50:26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其它内容,能通过想象、体验等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进而从正确流利地读文上进一步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创设情境,进一步巩固生字词的识记方法。

3、解决课后问题,学习小英雄江凡的品质,从而受到感染。

4、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丰富学词。

设计意图:通过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在活跃氛围的同时也缓解了低年级孩子连上两节课的疲劳;并且考查了孩子对上节课段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能力。

二、学文,读中再悟。

(一)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过渡:江凡的家住在五楼,他扶着奶奶从五楼走到四楼,却发现四楼楼道已经一片(烟雾腾腾)。

2、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情况,你能想象得出来吗?

3、体验:这种情况下人会有什么反应?(呛得……熏得……)边说边用动作表演“呛”。

4、默读:在烟雾腾腾的情况下,人们怎样表现,而江凡怎样做?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画一画动作词。

5、交流(1)人们:惊慌、挤来挤去、碰倒、撞上、却找不到

(2)江凡:思索、趴在、沿着、摸索、摸到、一把推开

(3)读一读,注意读好两个自然段中的这些动作词。

6、你读出了什么?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太熟悉了,为什么找不到出去的大门?(读第四自然段)

7、再找不到出去的大门,就( )。怎么办??(读第五自然段)

8、体会用词:“思索了一下”。改成“思索了一会儿”,行吗?

9、再读。(你还读出了什么?)惊喜、激动。(从哪儿?)

设计意图与效果:这两段话整合教学,以词入手,抓住人物的不同反应,在强烈的对比中进一步突显和感受江凡的急中生智,慌而不乱的英雄行为,从而在反复朗读中走进人物,走进情感。

(二)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体验:啊,“门开了!门开了!门开了!”读(第六自然段)。

2、想象:事后,接大家都夸……(板书:事后,夸)当一位叔叔知道是小江凡救了他们,他激动地说——————;当一位阿姨知道是小江凡救了他们,她哭着说————;当一位爷爷知道是小江凡救了他们中,他——————。

3、可江凡却说(读,板书:却)请注意他说的话中有关键的地方,(再读)

4、听听江凡的话,再看看江凡的表现,你知道为什么江凡能够把奶奶和邻居从火中安全救出来的原因了吧?

5、江凡能称为小英雄吗?

6、补充介绍故事的背后。

设计意图:两段合并,再次进行对比感受,一边是想象着人们获救后内心的激动和感激,一边是江凡平静谦卑的表白,在朗读与故事补充中进一步感受江凡的英雄品质。

三、回顾,复述课文。

1、怎样复述课文。

2、得法复述。(看着板书的线索)

四、识字,拓展运用。

1、开火车认字词

2、重点学习:倒

读——发现特点——语境中认读——小结汉字特点——要求课后通过查字典进一步去了解。

慌乱中的人们碰( )了杂物,撞翻了自行车,这( )好,原本已经够乱的现场,这时就更乱了。

3、指导写“倒、烟、物”。

设计意图:黑板上的每个词不仅是关键词同时也是课文的脉络,与生一起回顾再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这是本册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课文的生字最终得回归到用,在认字检测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倒”字的学习,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二年级学生查字典的速度和习惯,培养学生会查会读会借字义去实现生字最大化的运用价值。

五、作业,延伸能力。

1、把这个故事生动地复述给家里人听。

2、与同桌互相听写词语,并互相检查。

设计意图与效果:作业设计既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又是技能与方法的巩固。如果课堂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述,则引导课后采用抓住段中关键词,想着课文思路的方法去完成;安排听写词语,既是一种积累,又可以在互检中进一步落实写字习惯。

第2篇: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学生天生喜欢小动物,对于动物的尾巴更是感到好奇和新鲜。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通过“摸尾巴”“与小动物打招呼”等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将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读通句子、会读对话等层次,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尾巴的资料,既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真正地感受到动物们的尾巴样子有趣,而且各有各的用处,还让学生在创编儿歌的过程中主动地运用了语言。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及相关尾巴图,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收集小动物图片或者玩具,并了解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识字游戏——“摸尾巴”。

(1)导言: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快拿出你的小手,我们来做个摸身体的游戏吧!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头发,摸摸你的尾巴……

预设:生疑惑,我们没有尾巴啊?

(2)导学:我们人类没有尾巴,那谁有尾巴呢?(动物。)你知道哪些小动物有尾巴吗?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小动物尾巴的资料。)

预设:

我见过马的尾巴。马的尾巴长长的,和长头发一样。

我见过猴子的尾巴,它的尾巴也很长。

我见过燕子的尾巴,它的尾巴像剪刀。

(3)小结: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知道这么多有尾巴的动物。

2.板书:“尾巴”,识记生字。

(1)指名读词。

(2)指导学生观察拼音。发现“巴”没有声调,读轻声。师补充:要读得又轻又短。

(3)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导学:你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尾”和“巴”这两个字?

预设:

尾:偏旁记字法,上面一个尸字头,下面一个毛字。

联想的方法记:身体的后面长一条毛茸茸的尾巴。组词:尾巴 狗尾草 凤尾竹

巴:数笔画的方法记;减一减,色——巴。组词:尾巴 巴住 结巴

3.过渡:动物王国里有尾巴的动物可多了,前两天,它们进行了一场大比赛呢!它们要比什么呢?

(板书:在“尾巴”前加上“比”)

4.认读课题。

(1)指名读课题。

(2)导学:这个“比”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预设:

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联想的方法记,两个人站在一起比个子。组词:比较 相比 比赛 比美 比一比

设计意图:小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介绍有尾巴的动物,相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增强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过渡:想知道哪些动物参加了比赛吗?赶紧来读读课文吧!

2.提出自读要求:

(1)边读边看插图,不会的字可以看拼音,注意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找一找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用横线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学生看图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参加比赛的小动物。

(1)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带拼音的词语和图片。

(2)和最喜欢的小动物,亲热地打个招呼。

预设:

生:我喜欢小兔子。你好,小兔子,你的长耳朵真可爱。

师(模仿兔子回答):谢谢!你也很可爱。

生:我喜欢孔雀。孔雀,你的衣服真漂亮。

师(模仿孔雀回答):谢谢!你的校服也很好看。

…………

(3)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动物们的话。(我的尾巴长。我的尾巴短。我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我的尾巴弯。我的尾巴扁。我的尾巴最好看。)并依次出现小动物的名字,请学生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齐说、指名说。)

5.去掉图片认词语。

导学:现在,小动物们的照片不见了,你还能认出它们的名字吗?(自由读——齐读)

6.去掉拼音开火车读动物的名字。组织学生争当小老师教学生读。

(1)读好带轻声字的词。兔子 鸭子 猴子

(2)加手势读好“松鼠”:“松”是平舌音,“鼠”是翘舌音。

7.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导学:瞧,字宝宝从词中蹦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谁、长、短、把、伞、兔、最、公”8个生字。)

(2)指名认读。

(3)学习新偏旁“扌”,识记生字“把”。

扌:读作提手旁。提手旁表示用手做某些动作。在字的左侧。(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些手的动作并出示相应的字,如:打、拍、拾等。)

导学:今天的生字中也有一个带“扌”的字,它是哪个?请你做一做这个动作。你会给它组词吗?

预设:把(车把)(把手)(一把尺)

导学:“把”是多音字。组词:bà刀把儿

(4)识记“长”和“短”。

课件出示两条直线,一长一短。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生字“长”和“短”。长和短是一对反义词。

(5)识记生字“公”和新偏旁“八字头”。

①出示生字“公”。

②导学: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

预设:

加一加的方法记,八字头加“厶”;减一减的方法记,“松”去掉木字旁,就是“公”。组词:公共 公牛 公开

③导学:“八”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偏旁,“八字头”。和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认识的带有八字旁的字。

预设:分、谷、共等。

(6)识记生字“谁、伞、兔、最”。

导学:你是怎样记住这四个生字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预设:

谁: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谁”,左边一个言字旁,右边一个“隹”字。②组词:是谁 谁家 谁的

伞:①用实物图片来识记,对比伞的实物识记“伞”的字形。②用字谜识记“伞”字,一根柱子好些梁,没有门窗没有墙,好像一座小亭子,用它挡雨遮太阳。(打一用具)(谜底:伞)

兔:①用对照图片联想记忆的方法记,上面的部分像是兔子的头,长撇和竖弯钩像是兔子粗壮的两条后腿,最后一点像是兔子的尾巴短短的。②组词:白兔 兔子

最: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日+耳+又=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通过学生和同桌讨论记忆生字,与同学分享识字的方法这一环节,让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分析字形。学生在识记本课生字和偏旁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了解了两个带有新偏旁的字的特点,举一反三,为学生以后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巩固生字

1.师导学,提出阅读要求:

(1)在课文中画出会写的生字和会认字,把要求会认的字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2)想一想,儿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按要求再次自由读课文。

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展示。

(1)同桌的两个学生轮流读,互相正音。

(2)读得好的地方互相学习,不太好的地方一起改进。

(3)同桌间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4.把生字根据结构分类。

5.指名读课文,交流儿歌的主要内容。

预设:这首儿歌告诉了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6.指名分段读文,巩固识记生字。

7.游戏——走迷宫,巩固生字。

8.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生字回文、同桌互考、走迷宫游戏等形式巩固识字效果,同时启发学生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形进行分析综合,把识字的过程变成活跃思维的过程。充分利用形象化的图片调动各种感官,既激发识字兴趣,又增强记忆。

四、辨认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长、比、巴、把。认读、组词。

2.指导观察:“比、长”。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笔画“竖提”。

3.学习新笔画:“竖提”,书写时,注意与“竖钩”的区别。(“竖提”的“提”的方向是向右。)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比”字的第四笔是“竖弯钩”,落在竖中线上;“长”的“横”要落在横中线上。

5.指导书写“比、长”两个字时要注意字的书写笔顺。“比”的第三笔是“撇”;“长”的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横”。

6.学生描红,一边描一边记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谁写得正确美观。

7.指导观察“巴、把”。“巴”字单独书写时第三笔的“横”落在横中线上;“把”字中的“巴”写在田字格的右面,“竖弯钩”的“竖”落在竖中线上。

8.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巴”的笔顺。强调“竖弯钩”写得要舒展一些。“把”是左右结构的字,“提手旁”写得要窄一点,比右面的“巴”高。

9.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10.评议。(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佳作品,奖励一颗闪光的小星。)

设计意图: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设计“观察——分析——书写——激励”的过程,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它的尾巴的作用。

设计意图:每个儿童都拥有好奇心,都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要善于开启、引导他们去保留好奇心,从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事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导言: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聪明猴。让我们跟它打个招呼吧!你好——

2.多媒体课件出示聪明猴的话:

人们都叫我聪明猴,是因为我脑子灵,学过的东西记得特别牢,今天我想考考小朋友们是不是跟我一样聪明,学过的东西是不是都记住了。

3.导学: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没有忘记。

(1)拼一拼,写一写。

wěi bɑ bǐ yi bǐ

尾 ( ) ( )( )( )

yì bǎ sǎn chánɡ duǎn

( )( )伞 ( ) 短

(2)导学:到底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比赛呢?(指名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贴上对应的图片。)

①学生认读小动物的名字,并贴到相应的图片下面。

②指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

课件显示句式:参加比尾巴的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

设计意图:用聪明猴的话,引导学生主动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字词。在复习巩固生字的同时,练习有序地表达,并在激励中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继续学文。

二、细读对话,理解内容

1.导学:那这些小动物是怎么比尾巴的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2页,大声朗读课文。

2.认识小节:这篇课文一共有四小节,每三句是一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有空行。

3.认识问号,学会读问句。

(1)请四个同学来读课文,每人读一节,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你们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没有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做记号。

(2)指导学生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生:第1小节和第3小节的标点符号都有像耳朵一样的符号“?”。

[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问号(?)]这个符号叫问号,这样的句子叫问句,要把句子最后的部分读得往上扬。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生跟读。)

导问:(课件显示六句问话)这六句分别问了什么?指导学生读出语气。

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课文第1小节有三个问句,第2小节分别回答了这三个问句。第3、4小节也都是这样。

4.学习答句,理解内容。

(1)导问:你们能把刚才的问题回答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显示相对应的句子,出示板书。)

(2)课件显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①出示有关松鼠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用“好像”说话,了解打比方的写法。

②出示有关孔雀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孔雀的尾巴最好看”。用“……最……”说话。

③通过做动作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扁”。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这篇课文里,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呢?和同桌对读一下。一人问,一人答。

(2)指两名学生分别读问句和答句。

(3)评价读的情况,并让学生谈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小结:

①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②要将动物尾巴的特点表现出来。

③轻声要读好。

(5)用不同方式朗读:生生对读,师生引读,小组拍手读,加上动作表演读,男女生比赛读,推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要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促进理解,在读中增加感悟。教师要创造读的情境,要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要让学生愿意读、乐于读,从而能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

三、巩固字词,熟读成诵

1.背诵课文。

(1)导学: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知道了课文内容,而且会读课文了。你们能不能根据板书,把课文背下来呢?先自己背背,再同桌互背。(学生自背,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课文。

2.游戏:找尾巴。

(1)课件出示没有尾巴的动物图片和它们的尾巴。导言:这些小动物都有可爱的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的尾巴却不见了,它们可伤心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它们把尾巴画上去吗?

(2)提出活动要求:

①说说这些动物的名称。

②说说这几种动物尾巴的主要特点,如,牛的尾巴又细又长,马的尾巴像人的长发。

③添画动物的尾巴,画好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看一看,夸夸别人的画。还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说说它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找尾巴的游戏中,既巩固了识字,又训练了学生观察、绘画、口语表达等多项能力。

四、资料补充,拓展阅读

1.导言:还有许多其他小动物要来比尾巴。瞧,你们认识这些小动物吗?(课件显示图片:①长尾巴的;②短尾巴的;③像伞的尾巴的。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小动物吧。)

2.同学们,你们能像课文那样模仿着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

谁的尾巴长? ______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______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______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3.学生自由尝试着说一说,教师及时激励:你们真了不起,会编课文了。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三位学生读。)

4.你们再来观察这组图,课件显示——(乌龟、鱼、锦鸡)请同学们给它们编一首儿歌。

(1)教师提出要求:

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2)请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再在小组内说说。(学生练说)

(3)指名汇报。

预设:

谁的尾巴尖?乌龟的尾巴尖。

谁的尾巴扁?鱼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锦鸡的尾巴最好看。

(4)指名朗读自己写的儿歌,可以多请几位读。全班学生一起读。

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讨论和研究,我们知道了动物的尾巴不管长还是短,不管弯还是扁,不管漂亮还是难看,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尾巴,就是一条好尾巴。除了你们说的这些,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同学们可以到动物园中去看一看,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生看到可爱的动物图片和有趣的资料,学习的兴趣马上被激发。教师有序地引导,培养了学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创编儿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同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想读、乐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

为了提高识字的趣味性和效率,本设计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抓住识字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第3篇:语文教案

《三峡之秋》是修订后六年制小语教材人教版第九册新增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层读书,层层深入,感受三峡之秋的奇丽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1、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能简单说说三峡之秋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了解三峡各个时段的景象特点

4、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1、了解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物。

2、能体会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象特点。

多媒体课件、搜集三峡的图片、有关音乐

一、导入课题,初读感知,质疑问难,从整体上感悟美

⑴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⑵ 交流读后的一些初步的感受。

⑶ 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描写了三峡之秋的哪些景象?

(4)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重点是为了解决字音问题,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初步的阅读感受;再一次默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即从作者描写的几个时段的景象中感悟它的美丽。这时,学生的感受一般是浅显的,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以便调整下面的教学。)

二、读书想像,解决疑问,在细读中感悟美

1、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把读得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大家仔细听并展开想像,听完后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这个环节以读代讲,读中想像,读议结合,将语言文字和生活观察相结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三峡之秋的美,避免了教师串讲串问。)

(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按照时间的变化有顺序地安排交流,利于学生有顺序地想像三峡景象,感悟秋景的奇丽,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培养语文能力。)

3、欣赏三峡的录像片断,请学生说说观后的感受。

〔这里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三峡的美景,帮助学生丰富想像,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三、感情朗读,练习说话,在表达中升华美

1、比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读,男女对读,表演读等),读出三峡之秋的美,大家评议。

(这个环节通过竞赛,给学生选择朗读方法的权利和相互评价的权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在美读中进一步升华阅读情感。)

2、比赛:在学生明白了如诗如画的三峡的意思的基础上,请学生作诗作画作广告,赞美一下三峡之秋美景。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可以自由说话,尽情表达对自然、对三峡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在说话中进一步明白成熟、明丽、热烈等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四、了解写法,对比读书,在对比中体会美

在这个环节里,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题型:

1、必答作业:(在小组里说说、画画、议议。)

作者把三峡之秋描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都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浅显地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从而受到启发。)

2、超市作业:(任选一题,在小组里交流)

⑴ 读了: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和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这两句,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⑵ 欣赏: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一句,如将画线的词语去掉,你有何想法?

⑶ 对比:三峡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不同景象,你感受到什么?

⑷ 换换结尾:将结尾这一天,正是中秋换为其他句子,并从中表达作者的感情。

(这里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于学生全体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再来深入感悟自然的美,评价文章的美。)

五、课后练笔,搜集资料,在实践中展现美

1、课后可以继续搜集、阅读描写三峡的文章、图片,并进行相互交流。

2、办一期奇丽的三峡的墙报。

(这个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伸,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引导学生在练笔、搜集资料、办墙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4篇: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大熊猫比较熟悉。这篇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查阅有关古生物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识字、阅读,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探究发现,引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预设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师生一起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化石。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师简述“化石”)

3、学习第一段,指名读。

4、板书: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学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边读边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读,如借助拼音认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等。

2、指名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相机给予指导。

4、轮读,让五位学生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5、选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6、组内分工读,互听互评。读后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

三、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请小老师领读。

bózhēnxīsūnjuéruxúnshǐlín

博物馆珍稀公孙树灭绝食肉中华鲟历史硬鳞

héquēfá

核桃缺乏

2、出示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游戏:识字擂台赛举行识字擂台赛,选出擂主。

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并交流记字方法。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交流记字方法。

2、观察规律,指导书写。

(1)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代”“孙”“植”应该怎样写?

(2)范写,生练写,评讲。

3、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五、布置作业。

把课外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准备在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四个生字,并组一个词。

二、感知活化石的特点。

1、播放课件,在优美、活泼的音乐声中,一棵枝叶茂密的银杏树出现在屏幕上,随之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1)为什么称它是“活化石”呢?学生自由读,找找银杏树的特点,用――划出来。

(2)集体交流:介绍银杏树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

(3)如果这棵银杏树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它说什么?

2、学生任选第三或第四自然段分组自学(步骤同上)

3、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交流。

4、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你们想看吗?播放课件:在愉快的音乐声中,一只大熊猫正在竹林里香甜地吃着竹子。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边看课件边介绍大熊猫。

三、情境说话

假如你是“活化石”银杏树或大熊猫、中华鲟,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好吗?(先组内练习自我介绍,再戴头饰到台上作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师生共同评议)

四、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知道了这三种古生物的样子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并知道了他们都是“活化石”。如今,这些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让我们撅起手来保护它们吧!

五、指导书写“灭、克、历、史”

(1)写“灭”“克”应该注意什么?

(2)指导书写“历”和“史”中的竖撇。

六、课后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写写”习题,全班练读练写。

2、扩展练习

一本本——一座座——一朵朵——一双双——一位位——

七、作业展示

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不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第5篇: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1、学会“zcs”三个声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读它们的四声。

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到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对吗?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谁吗?对,单韵母家族的“aoeiu{”6个小朋友,还有声母家族的“bpnf、dtnl、gkh、jqx”14个小朋友,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呀?今天我们这节课不仅要再认识声母“zcs”3个小朋友,而且还要到整体认读家族中看一看。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先认识一下声母“zcs”,一会儿它们带我们去整体认读家族。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cs”的音形

(一)学习声母z的音形

1、出示“z”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讲:你们可以借助“字”的音平读来学习字母“z”的读音。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牙门齿背,憋住气流,舌尖稍微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注意读得轻短些就是“z”的音了。自己试试?

(4)教师范读“z”。

(5)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z”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z”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谁说得最好,就让他带读:像个小2zzz。

(二)学习声母“c”的音形

1、出示“c”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讲:你们可以借助““刺”的音平读来学习字母“c”的读音。发音的方法基本与“z”相同,只是从窄缝中挤出的气流比较强。自己试一试?

(4)教师范读“c”。

(5)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c”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圆圈ccc。

(3)学生读记忆儿歌。

(三)学习声母“s”的音形

1、出示“s”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讲:你们可以借助“丝”的音来学习字母“s”的读音。发音时读得轻短些,舌尖平伸,与上门齿背接近,中间留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自己试一试?

(4)教师范读“s”。

(5)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2、记忆“s”的形

(1)问:仔细看看图,哪儿像字母“s”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8字sss。

(3)学生读记忆儿歌。

三、电脑博士指导书写

(1)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四线三格,我们看看电脑博士是怎样书写“zcs”的?比比谁观察得最认真?仔细看字母是几笔写成的?在四线三格的哪个格上写?

(2)电脑博士书写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字母像什么?“z”像2;“c”像半圆;“s”像半个8。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利于学生书写。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第6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 嘹亮(liáo)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 静默(m) 抖擞(sǒu)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晕(yùn) 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7篇:语文教案

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从而更深入

地体会文章的文章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它修辞手段;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 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长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提示把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经过,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4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揭示课题:

1学习“网”字。

●出示象形字:网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赐予。

●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出示:网兜球网蜘蛛网

3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5揭示课题

●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板书:网上呼救

6理解“呼救”的意思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板书:救援得救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指名回答1:板书苏珊

三、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

●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分页标题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四、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麦克无意中收到了苏珊在网上的呼救,

●出示:一天下午,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学生读句)

●他是如何进行救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再次配合读,感受网络的快捷。

五、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填空说一说(同座互说):

一天下午,()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麦克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的女孩苏珊的呼救。

六点十分,麦克拨通了()的电话。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十分钟后,()和()取得了联系。

六点三十分,()的苏珊得救了。

2、集体交流。

●从填写的内容中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师随机点拨:芬兰的有关方面应该哪方面?——板书: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指导读好——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长词语。

3、听录音,补充麦克与美国救援中心联系的对话录音。

●我们来听听麦克是怎样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联系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借助“一边……一边……”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救援人员的爱心。

●我们来看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工作的?

指名读第五节

引读:美国紧急救援中心一边……一边……。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

(为什么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做呢?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老师问,让学生自己谈读了这句后的感受)

再读句。

板书:热心

●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默读课文的5—8节

分页标题

出示: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读句体会麦克给予苏珊的鼓励。

试着用一边……一边……完成练习

并列句式“一边……一边……”是本课中知识技能学习的要点,但学习离不开文本,作者用这样的句式是为了帮助他表达时间的紧迫,人们抓紧一分一秒去挽救苏珊的生命。所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迁移练习,感受芬兰有关方面的爱心救援。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又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呢?以录音为例,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引读:因为麦 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有关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刻组织了救援。在这么多人热心人的帮助下,苏珊得救了!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的神奇魅力。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的美国男孩麦克收到了来自芬兰女孩苏珊的呼救……,苏珊选择网上呼救是因为当时……,接到呼救信号后,麦克立即行动,你们听,六点十分……,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了,麦克鼓励苏珊……,是众人的关心,热情相助给了苏珊力量,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苏珊最终得救不仅借助于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更重要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给予她的爱心,关切、鼓励让她的生命有了希望,让网络使我们的心相近,情相连,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2课后作业,练习正确运用引号、冒号。

●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今天的作业是请你为这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出示: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接通了芬兰有关方面的电话是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吗

是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回答道

你们这里有一名叫苏珊的女孩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着急地说希望你们尽快组织救援

芬兰紧急救援中心继续系询问道你们知道苏珊的详细地址吗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图书馆

好马上到

请尽快谢谢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