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6-14 10:07:13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品读重点句,称赞(第一课时)。

2、认识10个字。

3、体会称赞带来的作用和快乐。

重点:目标1、2 难点:理解“粗糙”“泄气”“自信”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刺猬图片)谁来正确的读一读。他又是谁呢?(出示小獾图片)。指名读。学习生字(刺、猬、獾、)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出示课题 18 《称赞》 (指名读、齐读)

什么叫“称赞”? (表扬、赞扬、夸奖、)你得到过谁的称赞?心里感觉怎样?今天课文当中小刺猬和小獾又是怎样互相鼓励和称赞的呢?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 仔细听边听边想小刺猬和小獾是怎样互相称赞的,你喜欢吗,为什么?

2、小组讨论

3、个人汇报 从刚才小朋友的回答中老师明白你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小刺猬怎样称赞小獾吧!

三、学习2.3.7.9.10.自然段,随文识字,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称赞(第一课时)》。

过度: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在路边,他看见了小獾。

1、学习2.3.段

A.出示图一,大家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板凳、粗糙、)

B.自由读2.3.4段(我们自己读读2、3、4段)

C.品读(这儿有几句话,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谁能把他读好。)

⑴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⑵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看了看。

⑶你真能干,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做得好!

①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②全班展示读。

质疑:

小板凳很粗糙,为什么小刺猬还要称赞他呢?(用因为。。。。所以来。。。。。回答。)

是啊!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要先肯定别人的优点。小刺猬做得多好哇!

D、指导朗读2.3.自然段。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2、3、4段。小刺猬真诚的称赞多么令人感动。

2.师范读5-----10自然段,学生跟读。(接下来的故事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轻轻地读一读)

A、读完这些自然段,大家的体会是不一样的,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吗?

B、把你最受感动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C、品读。

①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

板书 (泄气、自信、谁来会做泄气的样子。)

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

③指名读、 齐读、

小刺猬得到了什么样的称赞呢? 齐读8、9.10.自然段。

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呀!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美好的感受来朗读这篇课文吧!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⒈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⒉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⒊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⒈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讲述了燕子的特点和充满了生机的春天的美丽。课文以燕子为记叙的线索,可以按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和停歇的顺序来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自然段,体会燕子的可爱与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教学难点

图文对照,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预设

羽毛

外形 翅膀

尾巴

赞 热

飞回: 增添生机 美 爱

燕子 春 大

姿态优美 天 自

飞行 速度快 然

心情高兴

停歇 电线—曲谱

燕子—音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感受燕子的美,积累好词佳句。

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生字、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注意老师的问题提示: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4、学习练读。

5、句子中用“乌黑光亮、俊俏、剪刀似的”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6、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写字指导

1、独立观察书写。

2、教师巡视,对学生写错的字进行集体纠正。

六、布置作业。

1、词语抄2次。

2、摘抄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读读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话,说说好在哪里?

引导: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什么叫“赶集”?(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谁能简单地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增添”是什么意思,“生机”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波纹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9、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

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指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五、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同桌报听写。

2、读课外文章《小燕子——春天的使者》。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篇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没有花草,土地干涸,有花有草,但花草都干枯了)

大家看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些枯黄的小草,现在你最需要什么?

2.别急别急,瞧,谁来了?(看动画)

(点出:雨点儿)谁愿意和雨点儿打打招呼?

──点字是一个生字,你读得真正确。

―-多可爱的雨点儿啊!如果我们把点和儿读得快一些,舌头卷起来,就更好听了,再来试试吧(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再来叫叫它吧!(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究竟讲了雨点儿的什么事呢,让我们赶快打开书本,翻到105页,请拼音朋友帮忙,自由地大声读读课文吧。边读边完成老师的几个要求: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2)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三、检查反馈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大家用手指表示。

──把书本合起来,放在书桌的右上角,我们来看看大屏幕。

2.这些句子挺难读的,你能读好吗?自己先试一试吧!(自由读)

课件出示: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那一句,读给大家听!

A、读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认读数不清云彩飘落

师:你愿意读哪一句?。──请你来试试吧!

(1)理解数不清。

a、正音数清字,读数不清

b、找一找,文中什么数不清。

c、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d、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语吧!

(2)理解云彩。

(出示云彩)这个词你能读吗?

a、正音读云彩(注意把平舌音读准)。

b、同学们看到过云彩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多幅云彩的图片)

c、多美的云彩啊!你能说说,这是()的云彩吗?(出示:的云彩)

d、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语吧!

(3)理解飘落。

a、出示飘落──这个词谁能读?

b、飘落是一个动作,你能说说什么飘落下来吗?

(出示:飘落下来)

c、一起来读读吧。

(4)检查整个自然段。

这三个词语你都会读了,再来读读这句话吧,相信一定会读得更好,自己练一练吧!──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自由读──齐读)

B、读句子: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认读半空问

1.第二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你来试试吧!

2.学习半空──注意半是前鼻音,空是后鼻音──齐读。

3.出示生字问──读一读。

4.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C、读句子:小雨点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认读回答方。

1.最后一句你会读吗?自己先来试一试吧!

2.读回答地方(指名3人读,提示方在地方一词中读轻声──齐读)

3.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D、检查生字词

师:这么多词语从句子中跳出来了,你还会读吗?我们来开开小火车吧!

(开2列小火车──齐读)

四、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师:课文中的词语宝宝都认识了,那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他们去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想一想吧。(自由读课文)

2.学生反馈:课文讲了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故事。

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3.师: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去的路上还打过招呼呢,你能把他们说的话找出来吗?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出示3句话)

4.师:请自由地读读这3句话,边读边想:你愿意当谁啊!能说说原因吗?(指名说)

板块一:小雨点儿

生自由说喜欢当小雨点的理由。

师:小雨点儿很了不起,因为他给有花有草的地方带去了更加美丽的色彩。

指名读,读出高兴、自豪的感觉──齐读。

板块二:大雨点儿

生自由说喜欢当大雨点的理由。

师:是啊!大雨点儿多不容易啊!让我们一起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光秃秃的山岭、荒芜的沙漠,干涸的土地)

师:说说这是一个()的地方(指名说)。

师:是啊!(推荐好词:寸草不生、光秃秃、荒凉)快来读读这些词语吧!(自由读──当当小老师读)

师:大雨点儿,大雨点儿,我想问问你,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这么荒芜,你还来干什么啊?

师:多么有爱心,多么善良、多爱帮助人的大雨点儿啊!

师:愿意当大雨点儿的一起来吧!让我们来一起读读大雨点儿的话!读出这份自豪、自信和无比的光荣。

(指名读--齐读)

师:现在再来读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吧!相信一定能读得更棒了!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课文第五段并播放音乐)

2.师:闭上我们的眼睛,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朗读第五自然段)

3.师:睁开眼睛,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4.师:多美啊!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读到句子中去吧!自己先试试吧。

5.师:这么美的一切,都应该感谢谁啊?

──让我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吧

六、拓展说话

是啊!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给我们的世界到来了缤纷的色彩,如果你也是他们中间的一员,你还会来到哪里?那里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自己赶快来想一想,说一说吧!(指名说)

出示句式:我来到,不久,。

七、检查生字,书写练习

指导书写方。

感谢亲爱的雨点儿们,让有花有草的地方,花儿更红,草儿更绿;让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让沙漠也变成了绿洲,雨点儿去过的地方,都会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大家都深深陶醉了。

这个方字,你能写吗?

1.打开书本107页,观察方的笔顺。(指名书空)

2.(出示方)方跳到了田字格里,想想,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方。

4.学生写一个,写好对照范字找差距,再写第二个。

5.进行写字评价。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7个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三头马驹在学习赛跑事件上的不同态度,在朗读中体会成功的秘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成功要毫不松懈、坚持到底、不能骄傲。

重难点:

1、在朗读中取得成功的秘诀

2、认识17个字、会写8个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25课——成功的路(板书课题)

看到这样的课题,你想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2、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提示: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学会今天的生字?

4、小组内交流:向同学介绍你的认字方法,对一些难记的字小组合作讨论。

5、游戏检测:摘苹果

(摘下知识树上的苹果,读出背面的生字,并组词,即获苹果奖励)

6、开火车。读字和词语

(1)读准以下生字读音

冠、坚、锻、炼、严、奔 (前鼻音)

输、持、插、超 (翘舌音)

冠、坚、锻、炼、跨 (三拼音)

(2)开火车读词语

成功、强壮、坚持、锻炼、夸奖、毫不松懈、

马驹、冠军、害羞、严寒酷暑、插上、奔跑、

超过、金牌

7、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测读

(1)只有红马驹毫不松懈,不管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暑,每天坚持锻炼。

(2)在运动会上,红马驹像插上翅膀一样,奋力奔跑,像闪电,像疾风,重于多的了冠,超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终于夺得了冠军。

8、指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9、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要求写的8个生字。

2、给生字组词。

3、学生识记生字

4、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书写冠、害、夸。

5、教师范写生字,学生观察。

6、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7、讲评学生的书写。

四、作业

1、书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王晓昕

1、听些词语

成功、坚持、夸奖、冠军

、害怕、严寒、奔跑

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测读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三匹马驹的愿望是什么?

(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冠军。

(4)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读后说一说各自段落的主要内容

(2)学生读文

(3)请一生说一说绵羊是怎样说的,怎样读它的语气。白马驹听后怎样想?怎样做?

(4)你体会到百马驹的想法后,你会怎样开导他?

(5)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让我们看看其他年马的表现吧!清女声读第三自然段。

(1)黑马是怎样表现的?它听到黄牛的夸奖后怎样想?怎样做?

(2)你对黑马据说什么?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想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2)、红马驹它又是怎样练习赛跑的?

(3)、红马驹每天坚持锻炼的结果如何?

(4)、它为什么会成功呢?它和黑马驹、白马驹不同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四自然段。

6、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

四、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色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族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快乐的心情和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默读5—10自然段,想:描写了火把节的哪些场面?按什么顺序写的?(用“﹏”标出表示顺序的词语。给每个场面拟小标题)

2、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课文哪些语段能体现出“盛典”的特点?(提示:标画出体现特点的词句,读一读,在句段旁写感受。)

3、作者几次邀请大家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从哪里能体会到彝族人民的“盛情”?(提示:标画出体现特点的词句,读一读,在句段旁写感受。)

二、合作学习

1、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盛”:选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场面,

读读语段,抓关键词句,想象当时的画面,谈感受。

2、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典”:“典”是一种郑重举行的仪式。火把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读读12自然段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彝族人民的什么美德?

3、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盛情”:你从哪里能体会到彝族人民的“盛情”?(抓几次的邀请,抓关键词句谈感受。)

4、我喜欢火把节的场面。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感受表达出来。

5、视频欣赏——火把节。

三、汇报展示

小组按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汇报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四、达标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的笛子;姑娘们来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篝火着,着,着,着……火光照红了每个彝家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个彝家人的心。

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火把节是我们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缩句)

(2)、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缩句)

(3)、(造句)……不约而同……

3、拓展延伸: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请你学习作者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读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 说说皮巧根是怎样架桥的,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喜欢叫“皮巧根桥?”

(4) 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拼音认读练习,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 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只要是对人们有帮助的事情,都要热心去做,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平凡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说说皮巧根是怎样架桥的,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喜欢叫“皮巧根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定见到过许多桥吧,这里,老师准备了几张桥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放幻灯片1—5张)

2、图片里有木制的小桥,有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桥有关的,课题是《皮巧根桥》(放幻灯片第6张,第七张,并板书课题)。 这是一座什么桥呢?人们为什么把它叫“皮巧根桥”呢?你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皮巧根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批明自然段。

2、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放幻灯片8)(学生默读课文)

3、刚才,你们听了录音朗读和默读课文,那么,你们能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口述:课文记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到一颗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造起一座木桥的事。)

4、那么本课的生字、新词你们能认读吗?(放幻灯片9,指名认读生字)放幻灯片10,先指名学生认读新词,再说词义,然后全班齐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明确任务。

师: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课后的“细读感悟”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交流解决。(放幻灯片11)请同学们读一读“细读感悟”,看看“细读感悟”给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指一名学生读)

2、合作学习。

师:现在,你们明确了学习任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们读课文时,把描写皮巧根造桥原因的语句,画上横线;把描写造桥经过的重要语句画上波浪线;把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叫皮巧根桥的有关语句画上圆点。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找出答案,好吗?(学生读课文,做记号)

3、集体交流。

①师: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啦。问题(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

(生答:因为上学路远,跳过急水河比较近,可是水流湍急,两岸陡峭,人掉进河里,发生危险,家长也不允许,所以在河上架桥会方便些。)(放幻灯片12)

师归纳板书:架桥的原因 : 水流急、岸陡峭、不允许

②师:问题(2):皮巧根是怎样造桥的?你画了哪些句子?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③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根据学生读的句子,教师随机归

纳板书:架桥的经过:磨斧子——砍柳树——架柳桥——砍光枝——加栏杆

④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皮巧根在造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朗读句子)

⑤师: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皮巧根造桥不容易?(学生回答后放幻灯片13)让学生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⑥师:这座桥,人们称它为什么桥?(放幻灯片14)。有了皮巧根桥,人们,特别是孩子们过河会怎样?(放幻灯片15)

⑦师:问题(3):为什么后来有了新桥,人们还是那样喜欢叫“皮巧根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14—15自然段,再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学生汇报后,放幻灯片16)

⑧师:虽然皮巧根还是个孩子,但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为了表示对皮巧根的无限感激,为了纪念他,所以人们一直用“皮巧根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皮巧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

2、师:在生活中,像这样有爱心的人还有很多,你能说一两件事来体现人物的良好品质——爱心吗?(学生说实例,教师加以引导)

五、布置作业,指导完成

1、(放幻灯片17)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两个练习题,你们会做吗?(学生口答,师演示答案)

2、师:今天,同学们听讲认真,我希望你们以后继续保持这种学习习惯。(放幻灯片18)

第8篇: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教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 出示课题《别了,我爱的中国》

学生读题

2、 释题

我指谁?简介作者郑振铎

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词?

别写作的线索 爱是课文的中心

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

作者被迫离开又是一种什么的 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

2、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个句子在课文反复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3、 学习单元提示,划出文中的中心句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二、学习第一段

1、 自由读,思考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故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

那些句子写出了依依惜别之请?

比较句子练习

A、 我听到鞭炮啪啪的的响着,我流泪了

B、 我听着镜面模糊了

这样写有什么用?

2、 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朗读(语气伤感,中速缓慢 ,第一句要强烈)

四、学会字词,完成作业。

第二教时

一、复习巩固

1、课文是水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中心句在文中出现几次?第一次在那里?

3、带着依依惜别的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研读第二段

1、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比较句子

(1)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2)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3船慢慢驶出港口,我看到哪些景物?这时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我在感情上从热爱祖国变化到对帝国主义的恨。

3、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读第三段,思考:我不忍离开祖国,为什么又要离开?我 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哪些词写出了作者不忍离开。

2、为什么又说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体会用词正确

3、读出热情,激昂、坚决的语气

4、读最后一句话体会

四、巩固练习

1、作业本3、5、6题

2、背诵

第9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查辞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懂得语言的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读课文首尾2段。

2.质疑:盲妇人前后的遭遇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看图读课文,自由质疑

2.圈画生字新词,小组内讨论理解词义

3.说说课文大意及各段大意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诗人和盲妇人是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说说。

2.学习第二段

(1)读课文,看插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一段写什么?

(3)联系上文想想:过路人对盲妇人前后的态度有何不同?

(4)读文中语句,理解诗人眼中的“欣慰”。

3.学习第三段

(1)自学第三段,比较诗人加了“春天到了”后,句子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说你看到前后2句话时的感受有何不同?

(2)诗人加了一句话,使盲妇人摆脱了困境,说明了什么?

(3)理解“衬托、风烛残年、万紫千红”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与收获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10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叶老曾经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试着理解、试着揣摩”,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学生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本课“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因区域不同而定) 、(因兴趣、想法不同而定)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学生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老师的指导下,描画自己的家乡。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要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和家乡的具体情况。

1、教学重点:

课文第2、3、4、5自然段,了解画的内容,体会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依据第一、二册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基础确定难点):

感知课文描写家乡景色的美丽;说自己家乡的样子;( 确定这个难点主要是想学生年龄小不会留心家乡什么样,或根本不清楚家乡在哪。所以家乡一词要从广义理解:生活的所在地、故乡老家等。但不要出现说自己家所在的楼。)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重点突破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通过观察、访问或与家长聊天,了解自己家乡在哪里和它的样子。

2、用小彩笔画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的图片。

3、课文中图的课件或投影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在哪里?

你想把自己美丽的家乡画下来吗?我们先学一学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用画笔,向我们介绍家乡的?(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借助音节读准字音。

自主习得能力培养之一:巩固拼音的拼读技能;加强已识字的运用;学习认读新字。

2、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读课文(合作学习体现之一),要求:

⑴ 互读互助:

读要努力读正确,听要认真,发现错误帮他改正。

⑵ 读后标出自然段。

思路:这一过程除训练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外,还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教材、资料、媒体、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3、检查反馈学生初读课文后的识字情况:

⑴ 内容:

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或短句,强化识字

宽 虾 脚 捡 贝 壳 原 奔 密 匹 市 楼

⑵ 形式:

可指名读、可开火车读

导语:

过渡到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第一板块: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感知发现的自主学习权力留给学生,从而实现第一个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读后知道了什么?

(汇报后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整体: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第二板块:

2、读课文,感悟语言:

⑴ 观察彩图并读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让儿童画与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又体现学科整合思想)

① 找一找:每一个自然段与五幅彩图的联系。

② 说一说:指出联系。

③ 读一读:相应的自然段。

⑵ 按自然段学习课文(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认识第二个整体)说明:

第二、三、四、五、六自然段能结合语言与图画说出家乡的美、读出家乡的美。

第二、三、四自然段可打破自然段的顺序进行教学--按学生喜爱自然段的兴趣所需,这也体现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二)

① 细读第二自然段。(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

想一想这次再读你又知道了什么?

(结合插图、投影片或电脑课件汇报,同时启发学生想象,在情境中感受画面中的形象)

(汇报重点指导语言表达顺序及感悟语言内涵,构成单幅图画的美:A、家乡在哪里;B、家乡怎么样;C、画中的人在做什么 )

结合图画、语境了解词语的意思。

② 随学生的汇报指导学生的朗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如: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要读出对家乡的赞美感。

“那海滩上……”要读出涛涛置身于海滩享受海滩给他带来的快乐的情感。

③ 启发想象再朗读本自然段,回归自然段整体。 (合作学习体现之二)

课文的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也可让学生对画面的喜爱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可同第一自然段学习方法)

⑶ 说说自己的家乡:(学习运用书上的语言表达方法)

表述内容:

① 家乡实景(生活的所在地、老家)

② 想象中家乡的美丽景色。

第三板块:

3、有语气地朗读全文,体会感情。(回归文章的整体)

⑴ 自读后指名读。

⑵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把它背诵下来。

四、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有能力的也可背诵全文。

2、用小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让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体现语文学科与美术的`整合。)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