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描写各种兵马俑的句子,感受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用词语概括。然后组织交流,并把全班同学认可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俑的下面。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写了不少词。
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确实,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以教师的感悟去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缺少共鸣,只有少数学生能随着教师的引导深入研读文本,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听众。
这一段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看着同学的发言得到了肯定,而且能上黑板写自己感悟到的词,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纷纷要求发言,而且为了言之有理,学生细细地研读了文中词句,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我觉得这样的研读是有效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词得到了积累与运用。
第2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兵马俑》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也是将秦兵马俑的特点重点来诠释,理想与现实永远都会有差距,在这堂课上,我没有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想要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没有全部完成,这是需要我反思的。
回顾本堂课,我想我之所以没有完成这堂课主要是因为我想面面俱到,想要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给学生讲明白,而不是在有的地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己读书感悟,所以以后上课,作为老师更需要做的是引领学生去读书,引领学生自己去感悟,而不是总是不放心地去不断嘱咐。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精炼,教师应把主动权返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也应让给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前提是教师少说甚至不说。必要时,教师语言应通俗精练,学生一听就懂,节约时间。
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主次分明,在展示搜集资料这一部分,老师说的过多,学生们能够展示出来说明他们已经都预习过了,而且都已经了解过了,老师就没必要再重复一遍,带着学生们在学习一遍了,在这一部分用的时间过长。其次,在讲秦兵马俑“规模宏大”这一特点时,分析过细,《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引导学生们去读并抓住重点来分析就可以了,而不是将全段都分析过来,在这一部分老师说得过多,所以,课文讲解还应有详有略,我觉得重点是
做到自读自悟,学生感兴趣的详读,学生不感兴趣的略读,每一遍读,都有体会,都有感悟,这样学生就会读书,越读越有兴趣。这一点做得实在不好,应深挖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认识总结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仔细研究改进,争取在以后的课中能克服掉这些问题,不断改进。
第3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兵马俑》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课前,我在班上作了了解,谁也没去过西安(包括我),为了多一点感性认识,我上网去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了很多很多感兴趣的资料。我觉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诉学生。我花了将近半节课的时光引导学生浏览网站,课外还布置了学生去看一看相关连接上的.资料。学生还真学得兴致勃勃。
冷静下来看,我不由地发现这种热闹背后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我发现追求了信息的量,却不能保证信息的质。课堂上我较大容量地增加了编外材料,却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于时光仓促,在学习教材资料时,教师来不及引导学生对课本中规范严谨的语句作细细品味欣赏,只仅仅停留在对课文资料的浅层理解上,兼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却在不经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于是乎,课文中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来不及去领会了,那些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没时光去欣赏了,文中颇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词句也不去琢磨了,语文课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儿,而变成了“走马观花”、“信息博览”。这与我“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完美愿望”有些背道而驰了。
第4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昨天完成了《秦兵马俑》的教学,感慨颇多。这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教学中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让学生形象地认识请兵马俑的恢宏与众多兵马俑的特点。要解决这一知识点,单凭形式多样的朗读并不能达到预想效果。于是课前我多方面查阅资料,精心制作课件,当一个个、一行行栩栩如生兵马俑形象跃然屏幕上时,课文精彩生动的语言文字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求知欲以及对历史上鼎盛一时的大秦朝的想象了。当一个个精美的课件伴随着文本适时而出时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啧啧的'赞叹足以说明他们的思维飞出了课文穿越到了秦朝。至此,他们用铿锵有力的感情朗读表达出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古代人民智慧的赞叹。语文课堂教学多辅以多媒体教学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第5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进行新的教学尝试,想用一种新得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前几天教《秦兵马俑》一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整节课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效果还真不错
开始上课时我精神奕奕,充满激情、充满自信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整节课都表现非常棒,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美中不足的一点是,越往后我的精神状态越趋于平淡,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激情。这也许和我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同学们并没有受我的影响,依然表现活跃。但由于我的表现,使本来不错的一节课,上的`平铺直叙,毫无波澜起伏,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之处。
二、让课堂成为课内外知识的交融空间
新课程提倡学生课下搜集,课上交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城市别称的有关资料,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组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多,这样即调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积极习惯内,也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训练了同学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即能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三、改变旧有的教学组织形式
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习以为常,失去了新鲜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改变旧有的学习组织形式,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借鉴了《幸运52》的形式,把同学们分成蓝队和红队,进行比赛,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为自己的队加分,课堂气氛呢非常热烈,但我的感觉并不好,在这阶段的活动中,由于我的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出现了手忙脚乱的现象。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想上好一节课,和能上好一节课,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用我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我的课堂充满活力。
第6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我上的是《秦兵马俑》的第二课时,上完课,我就自己定的教学目标做了细致的教学反思,觉得自己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主要表现在:
一、注重了对文本的咀嚼。
教学目标中确立了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细致读通、读透文本,因此,学生体会很深。比如,学生在感知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到文章是用详实的数据来说明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以及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多读、感悟,然后介绍给大家。最后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这样的课堂效果较好。
二、恰当运用了多媒体。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教学目标中说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对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自己更是收集了许多资料,图片、视频,通过这些给学生更多的认识。多媒体资料激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多媒体的使用很适当、适时。
三、成功组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理解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先制定了学习目标,再引导学生组合成小组。学生立刻热烈地学习起来,他们有的读,有的找词,有的表演……。一会儿,我请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学生回答得很清楚,还阐述了喜欢那种兵马俑的理由。孩子们说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但细读了课文,仔细观察了图片,而且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们的`理由不但充分,还有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看来这部分的内容在他们合作的学习中解决了,我只是让他们感情朗读比赛,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四、巧妙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学习兵马俑的神态时,受上面的启发。我也让他们自读,然后让学生做神态,让别的学生来猜,把猜到的句子读出来,并且对表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议。对于后面的省略号,我让学生说说还会有哪些神态,学生说的很多。在学习最后一节的时候,主要还是让学生们读后感悟,学生们谈的不错。我想: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积累了读多宝贵的经验,也知道了自己教学还有很多不足。在今后教学中,要扬长避短,把每节课上好。
第7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
基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本文我用一课时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也比较简略: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兵马俑的模宏大和类个性鲜明,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描写兵马俑的方法,并进行仿写。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想体现以下几点:
一、引导掌握自学技巧
《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所以我认为除了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还应该体现多种自学方式的应用,让学生能通过学习略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学技巧。基于这点考虑,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意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充分阅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阅读体验。
接着我通过采用重点突破法,告诉学生刚才大家所说的内容在文章中有一句话都概括了,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找出过渡段,同时也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体会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接下来就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课文两端延伸,再来学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大块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抓关键句来帮助自己读懂课文的方法,如第三自然段过渡段的作用于,第二自然段的总起句等都是这篇课文的关键句,在学习时注意唤醒学生学习的经验,在第五单元中还学到过哪些类似的句子,意在指导学生学法可以举一反三,掌握了一种方法可以指导自己读懂相同结构类型的段落。
接下来就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课文两端延伸,再来学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大块内容。
二、采用多种学习形式
根据《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其中一条“初步学会默读”,以及课文前一段连接语中所提到的本篇课文的学习要求“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再谈谈读后的感受。”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时根据不同内容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首先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反馈交流时,重点指导学生从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军阵的宏伟气势。
类型众多:有重点的读—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让学生先找出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读给大家听。读了以后让学生欣赏真正的兵马俑,看图猜一猜兵马俑,一是画面直观感受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更清楚作者写作特点是抓住了兵马俑的穿着特点来向大家介绍的`。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仿写练笔
默读这一段,让学生随着作者生动的描写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出示文字进行比较,领会作者“所见+所想”的写法。在这里,我觉得这样写作特色鲜明的文本有必要再次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行迁移小练笔,以达到读思同步,读写融合的目的。所以我让学生在看了其余图片的基础上,请他们用“有的……好像……”来写话。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我想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选文都承载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学生除了学知识,还应该掌握表达内容的方法、驾驭语言的技巧。
三、鼓励延伸课外学习
在学生学完课文主要内容后,插入一个音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来评价一下秦兵马俑,这样先放后收,可以让学生有充分自主的感悟空间,同时也顺水推船教学课文首尾呼应的两段内容。
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应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课结束前老师向学生推荐了相关的网站和书籍,鼓励学生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通过这个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本节课自己觉得还需努力的是放得还不够,扶得痕迹相对多了点,因为是四年级的略读课文,我基本上采用的还是线性流程结构,如果是年级再高些,可能我的设计会更粗线条,更趋向于块状的结构,给学生更多完整的、大块的自读空间。
第8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秦兵马俑教案三教学案例反思。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教材简说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义教课程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详尽地介绍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他们各异的神态、特有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预设流程
流程说明:本教学设计以放学生独立走入文本——以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结合自己所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料自读发现、自读体悟、自读品味,相互合作为主,老师只在学生探读疑难处、读悟重点处和读品关键处给予引导与点拨。
一、以预习为起点,让学生畅谈预读的感受。
1、了解学情,研读课题。
从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入手,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看,预读了课文19课《秦兵马俑》(板书课题),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是这样的吗?
先引导学生读题(可相机出示挂图),并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预读的突出感受。
2、畅谈感受,板书词语。
在交流感受时,可让学生板出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
老师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因势点化,抓住“举世无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相关词语切入,引学生自主探读课文。
3、从读强化,检查识字。可用生字片了解并巩固识认。检查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笔画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认读,要求读正确。
二、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与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9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入情入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从总体感受入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开(或横板或竖板),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三、以展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读中注意引导学生精要地进行体验式点评(即评、读、悟、想相融合):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主要指向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他读得不够气势,请听我读这句话!这两个词突出了……的威武,我觉得语气可读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读中图文结合,多形式互动结合,同时注意观照黑板上的板书。
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兵马俑宏大的气势;第四——八自然段主要读出各俑不同特点的威武、敏捷与勇猛;第七自然段重点抓住几个排比句,读出品评的韵味,读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则要充分读出自己的赞美、惊叹与自豪。
(如果学生选择以解说形式展示,更要鼓励。)
2、自主积累,主动延伸。一是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二是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第9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最遗憾的事好几次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经过西安,却没有好好下去感受华清池的温润,感受白马寺的沧桑,感受兵马俑的雄壮。至今最念念不忘的,最想去的就是西安,那个地方有一股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我。总觉得身为中国人,不去看兵马俑,枉为炎黄子孙的感觉。因此,每次上这一课的时候,总是注入较多的情感。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纵观这堂课,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看一看,让眼睛活起来
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电子教材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电子教材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二、说一说,让嘴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做一做,让小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课标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但遗憾的`是,我没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整合计算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动手制作成演示文稿,然后在向同学们汇报时,用演示文稿展示学习收获,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用眼、用耳分享其学习成果。
课堂上,电子教材的介入,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单一的听、说、读、写模式,为学生创造了做的机会,使学生的手“动”了起来。
四、想一想,让脑子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即突发奇想,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当然也有遗憾的地方,这一堂课下来,因为时间的缘故,没有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仿写,丢失了一次较好的练笔机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内容的安排,还是时间的利用上还要引起注意。
第10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习作的时候,往往是有话写不出,总是用概而括之的词语和句子来告诉别人自我的感受,如“太好了!”“真美啊!”等等,但是到底多么好,多么美,缺少更多的词句来描述。
当我们读到《秦兵马俑》这篇文章之后,是不是从中有所启发呢?
这篇文章是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以及其艺术性所在。作者采用了先概括写,后具体写,以及由所见到所感的顺序介绍所见所闻的。这种写法我们见过不少。《长城》《颐和园》都能找到这种写法的影子。
此课教学时,把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及价值,再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礼貌学习了。但学生学得不深刻。原因在于没有让学生透过图文细细评味,透过深入体会到两大特点。让学生来明白兵马俑之伟大,中华民族之伟大。所以一下转入学习后面资料,学生只是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而不是内心的感悟,这是一大缺点。为此我感到:上课时语言文字得带领学生细细评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难点。重点解决。
再有是透过更合理手段,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调动他们生活经念,使他们有话说,有感觉有欲望说,这么课堂气氛才活跃,学生的.学,老师的教才默切配合,淋漓一片。
作者在介绍兵马俑的类型的时候,先用一个过渡句,概括写“不仅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然后具体写各类兵马俑个性鲜明的具体表现。文中有身材描述,着装描述,有动作描述,有神态描述,无论用词,还是造句都让人神往——想真的到那里去看看。尤其是文章的第八自然段作者对这些兵马俑的神态展开的联想,很值得一学:
每一件兵马佣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同意天下做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进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
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了兵马俑神态后面的内心,当然,这也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透着对兵马俑这一祖国瑰宝的赞美,对古代那些雕塑兵马俑的劳动人民由衷的敬佩。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前呼后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对我们写好习作有这样一些启发:
第一,要细致观察。这样才能抓住各种兵马俑的特点去写。
第二,要学习作者描述事物的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写联想都是为了让眼前的静物动起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还要学会巧妙地构思。对所写资料的布局也是这篇文章写得好的原因。
第四,要积累丰富的词汇。这篇课文中,四字词语的运用让文章充满了气势。
第11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四月一日,我执教了小学五年级的16课《秦兵马俑》,感触颇多。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图片,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和做的机会,,让学生的嘴和手“活”起来。
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好象……”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让学生动手动笔画一画,圈一圈,演一演,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但这堂课,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到多媒体室上课很新奇,发言不如教室热烈,另外,由于摄象头有些问题,导致播放的课件不清楚,尤其是图片模模糊糊,影响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师生配合不够默契。
2、上课实际操作时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老师即要上课,又要操作电脑,还要板书,与学生进行交流,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3、总觉得学生学得不深刻。原因在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浏览这么丰富的资料,学会选择,准备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学生只能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而不是内心的体验。为此,我觉得上课时语言文字得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重点、难点解决
第12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不仅是秦军强大力量的缩影,更是一代文化的缩影。《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课文的背景内容厚重博大,易于联系拓展,尽情挥洒。课文语言精美,思路缜密,易于教师极尽品评体悟之能事。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会课文的语言来发挥想像去触摸兵马俑各具个性的丰富形态,激发学生的情感,但是相对于生活阅历浅显四年级学生来说,未免还是显得有些抽象。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了一组将军俑、武士俑、车兵俑、马涌等不同类型兵马俑的`特写图片,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拉近了学生与这多年前的珍贵历史文物的距离。这篇文章的解构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环环相生,丝丝入扣,易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结构等关键处的联系自读自悟,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开篇作者即说兵马俑在世界上是“举世无双”的,结尾说兵马俑“绝无仅有”,前后呼应。中间通过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连接了前后两部分,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我通过理解这些总起句、中心句和过渡句,带领学生理清了文章脉络,从而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作者的写法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描写兵马俑时“好像”前后的内容分别为实写和虚写,作者通过想象把静态的兵马俑写活了,让我们都能感受到兵马俑形象生动的形态。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学会写作的方法,起到阅读和写作的双重培养。在理解完“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一句后,再以此句为线索回荡全文,感受每一种类型兵马俑的精美,感受兵马俑整体构思的精美──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最后,抓住首尾呼应的“绝无仅有、举世无双”两个词语,体会兵马俑所凝聚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以及作者的自豪、赞叹之情,总结升华学生对兵马俑的认识。
不足之处:
(1)导入太长,逻辑混乱。我先联系之前学过的课文作为导入,接着介绍了兵马俑的历史背景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反响,但是这个先后顺序有些乱,可以先介绍反响和地位,再结合图片说明历史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在课堂调控上,介绍“规模宏大”部分用的时间太多,各个环节的联系不紧凑,使得这篇自读课文没能在一小时内上完。
(3)另外,作为自读课文,我扶的太多,放得不开。在讲解几种类型的兵马俑时,先讲了将军俑,之后的几种本想让学生自学的,结果还是不由自主地讲解了。以后可以试着用小组讨论后提问或者填表格的方式完成。
第13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执教了《秦兵马俑》一课,感触颇多。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图片,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
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和做的机会,让学生的嘴和手“活”起来。
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好象……”
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让学生动手动笔画一画,圈一圈,演一演,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第14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公开课已经上过好几天了,回想起上课前的准备及上课的过程,心情依然不能平静。《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由于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文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来没有作过更多的思考。但这次作为公开课来上,又是上第一课时,确实让我费了一番脑筋,当然,更多的是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收获。
由于这次活动是我和姜主任用同一个班两课时连上,于是我给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是扎扎实实做好朗读指导,实实在在做好情感铺垫,为姜老师的第二节课做好准备工作。根据我们本次活动的主题《抓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字词教学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我一直在思考高年级字词教学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需不需要把字词抄出来,从读写教起?其实,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生字词的读写完全可以在预习时自己解决。我觉得,课堂上应该把重点放在词语意思的理解上,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得会更加深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三个词语“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兵马俑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学生很快找出了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然后,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兵马俑的“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这样,把词语的教学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实,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的描写都可以感受到兵马俑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直到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长句子和难读的段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把原本枯燥的字词教学和机械的检查朗读,变成了趣味盎然的求知过程,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另外,抓住含有这几个词语的句子三次震荡,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一次次朗读中得到升华。
二、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常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如何树立一种大语文观,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做了一些尝试。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教学目标中说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对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用兵马俑殉葬的原因,从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到它与汉兵马俑的区别……甚至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昨天晚上《探索与发现》介绍兵马俑了。”他们有的带来了介绍兵马俑的碟片,有的带来了兵马俑的仿制品,有的带来了百科全书……看来,学习《秦兵马俑》让他们情绪高涨!记得那天上完课,学生急切地询问我推荐的两个网站,我感到非常欣慰。他们已经把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变成了主动向课外延伸。
三、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联系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直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内涵。另外,借助画面,使书面的文字变成活动的影像,同时借助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同学们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秦始皇那支所向披靡的大军。”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古战场那嘶鸣的号角。”有的说:“我好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秦始皇的大军前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学生的思维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虽然还沉浸在那悠悠的秦俑情中不能自拔,但静静想来,这堂课也还有许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首先,字词的教学还不够扎实。例如,在学习“惟妙惟肖”一词时,仅仅让学生理解了字面意思就放过去了。其实,如果在追问一句“描摹了什么?怎样逼真?”学生自然会回到文章中去,这样词语的教学就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中,学生对“惟妙惟肖”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课堂上应该步步踩实,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对于学生在回答时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记得在引导学生看一号坑鸟瞰图时,一个学生说,这样的画面“令人发指”。其实,我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贬义的,而是说这种气势是摄人心魄的。但当时我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纠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公开课比较紧张;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言太贫乏了。平时教育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细细想来,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在上好课的同时,一定不忘记多看一些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当然,这堂课一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第15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网络学习是一场智能的革命,也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者联系世界的方式,对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者的知识与发展的空间,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课生动地描绘了秦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课文看似描写简单,实质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采用网络教学,利用赏读课文、浏览网页、搜集资料、想象交流等符合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我设计的网络课《秦兵马俑》的'教学基本流程是:提供环境──个人探索──碰撞激发──交流内化──延伸拓展。本课的教学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学时,避免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充分地浏览专题网站中的内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语言,领悟文章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教完这堂课,我反复总结得与失,发现有着许多地方值得思考:
1、这一堂课从备课到制作网站,花费了我近两个星期的时间。工作效率体现在什么地方?值得探讨!
2、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浏览这么丰富的资料,学会选择,准备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学生只能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而不是内心的体验。如何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我还是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