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3 09:00:53

第1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三月二十四日参加了包河区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评比大赛。通过这几年的外出听课,知道咱们包河区现在是新人辈出,许多年轻的老师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可是在教学方面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鲜明的特色。知道自己应该是这次参赛选手中的老大姐了,也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并无任何特长,可是为了让自己的教学生活能够多一些色彩,也为了抓住这“青年”称号的尾巴,还是鼓起勇气参加了这次比赛。

应该说在接到课题后也精心地备了课,并且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了试教。当时就有老师说前半节有点儿拖沓,造成后半节时间不够,目标不够明确,显得有点儿乱。针对试教存在的情况和几位老师给我提出的新的建议,我又把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可还是担心时间可能会很紧张。我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的《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希望通过自己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知道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且能够熟读课文,初步感知阿联酋人民为了改造环境所付出的艰辛。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什么新招,只是希望踏实而扎实的进行教学,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可是在卫岗小学上完了这节课后,感觉实际效果和自己预料的相差很多。

应该说卫岗小学的四一班的孩子还是很配合我的。让他们自己预习课文时,都在认真的读书,完成预习任务。让他们回答问题时,不管是自己主动举手的,还是我随意点名的,都能够立刻站起来并且大声地回答,课堂上,没有孩子违反课堂纪律。可是,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十分对不起他们,因为占用了他们一节课的时间,还是不能指导孩子们熟练的诵读课文,甚至还有部分孩子生字词读得都不是太熟,感觉孩子们在一节课之内没有学到什么,愧疚之心油然而生。

反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己的设计不够合理,每一步的目标不够明确,造成花了时间但效果不明显。比如教学生字词的时候,分三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能体现课文主要内容的词语一起出示,让学生自读,指名读,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练习用词语说话,说出每组词语蕴含的画面,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花了很多时间,可是没有很清晰地体现出生字词教学时应该有的音、形、义的教学过程。

二是有些过程设计太繁琐,耽误了很多时间,可是课后回想起来是可有可无的。比如在导入课文的时候,先是和孩子们做了自我介绍,又让他们看了一组阿联酋人民的服饰和舞蹈照片并进行解说,然后根据课题“沙漠”和“绿洲’,又让学生看了沙漠的照片,读了一组有关沙漠的词语,并且谈了绿洲应该是什么样。等导入结束进入正题的时候,我一看表,都过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了。什么都想给学生,却丢失了重点。

三是对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预料不够。让学生预习课文时,我有这样一个预习任务,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难题,我希望的是大部分孩子能够利用字典或是手中的参考书独立解决难理解的词,句和不了解的课文内容。我在了解孩子们平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问的几个孩子大部分都说根据字面意思猜测,只有一个孩子说可以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他们只想到理解词语意思这一个方面。当我问他们有没有带字典或是参考书时,没有一个孩子带,我只好说就把老师当活字典吧,有问题可以问老师,但是在预习过程中问的学生极少,这样这一部分的设计就落空了,而当时我还是按原来设计的那样进行,没有立即改变方法,可见对学生们的`预料不够,还缺少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四是备课还是不够充分。在问孩子们通过预习解决了什么问题时,有一个学生说开始不知道“迪拜“是一个词,而把句子读成我们到迪/拜访问,后来才知道迪拜是一个地方。我猜测学生们可能弄不清“阿拉伯”“阿联酋”“迪拜”三个地点的关系,便想在黑板上画这三个区域的结构图。可是,首先我不知道阿拉伯的地形图该怎样画,只好画了一个大椭圆,也不知道阿联酋的地形图,就又在大椭圆里画了一个小圆形,接着又不知道迪拜应该在阿联酋的什么位置,只好又在小圆中随意地点了一个点。画完后觉得这样的“简笔画”简直是拿不出手。其实在备课时我都看到了有关的内容,可认为用不上,都没有细看。如果记住了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看到清晰而准确的图形了。

总之,上完课,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之处,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地去探索。一节课,带来的不仅仅是深刻的反思,还有不断学习的恒心和锐意进取的决心。

第2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这次,我有幸代表盐都参加盐城市教科院组织的“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所执教的是《沙漠中的绿洲》第一课时。作为一名执教者,我觉得备课、磨课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收获颇丰。

本次研讨活动使我对一直认为生冷的第一课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一课时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它虽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没有花俏的教学手段,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它的朴实无华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现就《沙漠中的`绿洲》一课,谈谈我的收获。

一、理解词语重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不懂的词语,是第一课时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给孩子词语的意思,还不如教会他们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教师可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教给他们不同的理解方法。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有“盐碱”“霎时”“星罗棋布”等生词,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式理解了“霎时”;引导学生先关注字形猜猜“盐碱”的意思,再联系文中的语句来补充理解,最后借助图片、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盐碱”的认识;在理解“星罗棋布”时,教给学生拆字解字理解词语表面意思的方法,再通过看图、说感受理解了词语的比喻意。

这样的设计避免了解词的枯燥无味,还使学生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扎实、有效。

二、质疑、解疑抓重点

中年级段的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生能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层次清晰,但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易概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才能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呢?我与备课组的几位同仁经过反复思索,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1)、为什么要在沙漠中建造绿洲?(2)、沙漠中的绿洲是怎样建成的?两读课文后,再让学生解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问题的答案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水到渠成了,效果很好。

三、赏说结合促有效

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要求我们“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要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欣赏迪拜街头风光”为契机,借用《三顾茅庐》一课中的句式“来到_______,只见__________”的句式,让孩子用上一段话来描述迪拜的街头风光,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赏景与说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四、评价语言意指导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具有激励作用,还可起指导的作用。如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一位学生介绍了阿联酋的资料,我这样评价:“你查的资料非常翔实,而且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很不简单!”其实,就是暗示其他孩子在交流资料时不必机械地读,而要学会概括。又如在学生用一段话介绍迪拜风光时,我相机设计了这样一些评价语:1、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表达的效果;2、你很注意观察和表达的顺序;3、你围绕了一个中心词——“绿色”来说话,主题鲜明;4、你用了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很形象,很生动……这些看似简单的评价语不仅鼓励了学生,还将一些写作技巧渗透其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当然,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存有许多不足,虽已有“眼中有学生”的意识,但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若能对学生生成性的发言予以关注,加以引导,课堂定会更精彩。另外,对于时间的分配还欠合理,以至于最后一环节的说话训练有些仓促,还不够扎实到位……

总结下来,我还是用那句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3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我有预感,这几个星期就该轮到我行政听课了。这两个星期总是提心掉胆的,终于,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上个星期多嘴向戴主任打听了一下,什么时候到我,没想到传出去竟成了我“主动”要求听课,我无从解释……

今天我上的课文是19课《沙漠的中的绿洲》,一篇讲述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进行绿化建设的文章。初读感觉文章记叙行的文字或许会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课前我就想方设法的要弄一些新鲜的教学形式。在课前导入,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词语:“沙漠”、“绿洲”。学生对这两个词语非常的熟悉,我的问题也呼之欲出:“沙漠在你印象中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一下吗?”学生们积极性随即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漫天黄沙”,有的说“一望无际”,有的说“杳无人烟”……今天大家都很积极,我也特别兴奋。相同的问题,换了一个词语,在问到“绿洲”时,孩子们也一一进行的表诉,我很满意,也很高兴,精彩的开课让我我信心倍增。整个课堂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进行着,我无意看到领导在微笑,知道自己要进状态了。接下来的几个环节都按照预想的'教学设计进行,特别是在理解阿拉伯朋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所以他们花大量金钱铺设草皮、买土买水时,弄了一道我并不擅长的数学题目,还夸了一下孩子们在数奥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这时他们就更加有动力了,我说:“老师推算了一下,我国农村现在培养一个孩子要两万元,那一棵树也需要两万,我数数,你们算!”话匣子一打开,同学们积极性来了,“一棵!”,“两万”;“两棵”,“四万”;“五棵”,“十万”;“一百棵”,“两百万”……我立即让学生们结合课文插图,猜一猜这个中心花园会有花多少钱?学生们说的答案自己也很吃惊,甚至说到了一亿!我说可能吗?学生回答我可能,理由是中心花园不只这一个,还有许多,所以花掉的钱会更多。整个环轻松活泼,学生很同意理解了。另一个得意之处是对“纵横交错”的理解,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动手上黑板画一画,紧接着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像这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学生们举了很多,有高速公路、铁路、高架桥、铁路、还有学生举了网络,我立即反应:“对,说的没错,尽管我们看不见,但它的信息传输也是‘纵横交错’的。”由于在生字的环节花了一些时间,最后的造句这一环节没有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很有层次性,这一点也得到了戴主任的肯定。由于是自己的班级,跟学生的交流非常的融洽,师生的良好关系得以体现。[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首先是中年级的识字教学没有把握好。对字词的理解过浅,面面俱到反而没有突出重点难写的字。生字共7个,对“劣”字,可以从字意上去理解,“劣”是差的意思,“恶劣”就是非常差,组一个词语,“恶劣的环境”,学生就能够理解字词的意思了;在字型上,对“挖”、“填”、“侍”等字的讲解没有抓好,学生只注意了“填”字中间要三横,其他两字印象不深。其次是话题太多,常老师也这样提醒过我。看来要改掉这个毛病还需要时间。非改不可。讲到沙漠种树,我不知道怎么就问了一个打岔的问题:“为什么不种仙人掌?”学生回答很好:“可以进行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乘凉”、“可以绿化环境”等等。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生思路不清晰。还有就是对自由朗读一个环节,我让学生站起来读,学生的动作在小小的教室里相互打扰,使得学生不能静心思考。这个在故事性文章中可以使用,而在叙诉性的文章中,有一些不合调。教学方式特别,但要为学生服务,因课而异,这是把握自由阅读的标准罢。

老师要把课上好,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我在努力,争取每上一课都有所得。

做的好的要保持,做得不好的要改正!相信自己,能做到的!

第4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花这么大的代价值吗?我个人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想到了这个问题,也不停地问自己。老师们阅读这篇文章会发现阿联酋人把沙漠变成绿洲花的代价是世界少有的,“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是许多国家的人无法想像的事实)、“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炎,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还有为园林浇水的“黄马甲工人”。读到这些内容,会让我们想得很多。

引导学生阅读,学生会被“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这里的第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园林工人高兴地笑了,做了个洗脸的动作,说:‘你看,它们更漂亮了!’”、“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些话感动,因为他们读到这些语言,想到现状,会发现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老师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引导他们抽取文章之筋,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这些话的意思,他们一定会慨叹阿联酋的伟大,会慨叹花这么大的代价值。因为良好的生存环境是需要花代价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只能读到建设,读不到一点破坏,建设是要花时间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坏只需要一刹那。人们为什么不去破坏?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觉遵守的规则,他们把花草树木当作人来看待,当人来培育。美是怎么来的?我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探讨这个沙漠变绿洲的'过程中,其实也美育之过程。人怎么创造美?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具体,那就是要花大代价,要真心地去保护,最后才能永恒地享受。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这种美的训练,是非常好的。我们应该抓住!

中小学语文教学在美育方面重视的是不够的,我们也清楚美育的内容并没有写入语文课程标准,当然我们在实施三维目标时,那情感的训练,其实内涵着美。这一课,我们把美育的内涵引进来,通过反复的阅读引导,学生就能感受到美不是抽象的,美是具体的,美是要靠人类创造、保护,美是有规则的……

我们心中的片片沙漠何时才能有绿洲?我们能创造如此的绿洲吗?这是这一课的阅读起点,学生沿着这个起点走,带上绿洲之美前行,那未来就是“生活更加美丽!”。

第5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二课时,我们着重学习的使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一个问题“为了建造沙漠中的绿洲,阿联酋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哪些努力和艰辛?”统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读、圈、悟、再读,体会在沙漠中建造绿洲的困难之大和艰辛不易。然后浏览全文,划句,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精心侍弄和爱护、珍惜。

课上来也有遗憾之处。首先,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对阿联酋人民在泥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的作用,好像有点走不出来了,总在这个问题上来回打转。还有最后让学生谈谈课文学完后的`打算时,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没有能够引到保护环境的主题上来。

第6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在《沙漠中的绿洲》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课文重点“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作为线索展开教学,抓住难点“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认识到环境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突破。

上完课后我细心体会,总得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能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我能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文章的美好意境,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共鸣,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表现比较活跃,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我创设了一个环境恶劣的沙漠情境切入,过渡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绿洲,让学生认识到“沙漠中的绿洲”的美丽,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美丽是来之不易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接着,就自然地引出了重点阿联酋人民是如何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和怎样爱护它们的。在这一重点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句子,出示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圈划动作词并配合动作体会他们的付出;在体会阿联酋人民如何爱护花草树木时就让学生把看到的.演出来,再让学生说感受。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就是学生读的机会和演的机会还不够多,指导学生在朗读阿联酋人下决心改造环境时那种语气不够到位,学生品词品句还不够深入。

最后,指导学生体会阿联酋人民如何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联系我们的实际谈谈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看法和做法,这个内容源于学生的实际他们也就有东西可讲,所以同学们都很踊跃发言,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但是,这节课也有一定的遗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朗读课文的训练,这节课学生朗读课文的形式稍微少了一些。时间的安排有些前松后紧,课堂上的练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最后的课堂小结还做得不够,没能很好地总结全文,学生在整体认识上就没有梳理好,还有就是在布置作业“续写爱的故事----迪拜街头风光”时为了简化难度本来是想让学生先说的,但还是时间的不允许就匆匆收场了。这也使我认识到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调控,不断在一节课中完善,并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受益。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现代名言,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总结,让我在今后做得更好。

第7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在教课文前,我先让学生在家预习这篇课文,让他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本中的“拦路虎”。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强调了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为了遵循这一特点,我充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在我的引导下学会阅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我的教学过程来看,遵循了以上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教学过程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利用文本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问学生一句:“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另外,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我们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教学结尾时,我通过设计“小木版上应写些什么?”“课后愿意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吗?”这一环节,把课本作为一个生长点,巧妙地将语文课本内容延伸开来,有机地生成很多的东西,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同时也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心需要。教学效果很好!

第8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一、看图说话

1、仔细观察画面,用你积累的词语或优美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2、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美丽的风光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阿联酋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漠。说到沙漠,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展示阿联酋沙漠的图片,说一说这里沙漠的特点。

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块不毛之地变得这么美丽的?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阿联酋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运用语言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本次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

二、感悟壮举

1、浏览课文,说一说,作者在阿联酋听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书,画出最让你惊讶的句子。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提纲挈领,强调整体把握,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2)汇报交流,点拨重点部分。

句1: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低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老师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在我们这里培养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五万元,照这样计算,建造一个公园需要多少钱呢?我们先数一数这里的树,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再一起估计一下建造这座公园需要多少钱?

(1)此时,你想说什么?相机理解“代价”的意思。

(2)这么多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你能通过读书来告诉我吗?

①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水、花草树木。

②挖去原来的砂石,换上新的泥土。

③还在地下埋上自来水管。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一根自来水管能花多少钱?引导学生找出“纵横交错”一词,到黑板上画出“纵横交错”。说出哪些线是“纵”,哪些线是“横”?

经过同学们这么一说,我终于相信了,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的确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真叫人惊叹!我觉得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应当改一下,想一想:怎么改?改后读一读。

(3)说说阿联酋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导朗读:正如阿拉伯朋友说的“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讨论:为什么说阿联酋人民爱花草就是爱生活?(引导学生说出植树造林与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交流情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在迪拜游览,作者看到了什么?

句2: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读了这句话,你想告诉我什么?

为什么他们这样爱护花草树木呢?

句3: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现在你们就是小草、小花、小树,忽的'一阵风吹过,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们眼睛都睁不开。小草、小花、小树满身,满脸都是尘土,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师:园林工人从路边的水箱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哗——哗——”,霎时间,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小草、小花、小树脸上,身上的尘土都洗得干干净净了。这时,小草更绿了,小树更翠了,小花更艳了……此时,你最想对园林工人说什么?

(1)谁能用朗读,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2)再次理解“代价”(不仅要花钱,还要花费精力),感悟园林工人“笑”的含义。

(3)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座城市绿洲吗?你怎么知道的?相机理解“星罗棋布”的意思,并体会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付出的代价。

【设计意图】再次创设交流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朗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

三、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和小树,你会对游客说什么?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感知语言,运用语言,达到“我口”说“我心”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作业设计:(二选一)

1、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2、收集有关阿联酋的资料或图片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将语文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搜集资料、创造性地整理资料,进行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运用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知识。

第9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草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堂课的教学我自己感觉效果不错。

一、媒体展示画面,学生兴味盎然。

如何在导入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上课一开始,我便出示鸟瞰阿联酋全景图,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印象。再让学生看迪拜美丽的城市风光图,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读是语文课的精髓,学生是对话的主体。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我先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阿联酋沙漠里环境的恶劣,再请同学们介绍阿联酋人民怎样在沙漠里建设绿洲的。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体会到“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教学中,我不是一味地讲,繁琐的分析,而是尽量腾出时间让学生以读促悟,在读中感悟,读出情趣,

三、文道结合,自然进行环保教育。

学完课文,学生都惊叹于阿联酋人民的环保自觉性,他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珍惜,他们努力把沙漠变成绿洲,联想到我们生活在绿洲的`人们,却不懂得珍惜拥有的,还在肆意地破坏环境,觉得真是不应该。因此,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问学生:“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或小树,你会对游客说什么?”这样,使学生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由文本走向生活,学生自己教育了自己,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自然统一。

第10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国标本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凝炼,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

阿联酋属西亚国家,学生对这个国家了解甚少,所以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个情况,根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学会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理清文章脉络,知道课文主要内容,并初步感受“沙漠”变成“绿洲”的不易。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定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毛之地”“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纵横交错”造句。

2、借助课文,引导学生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目标2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一、对比教学,引起震撼。

上课伊始,我即让学生谈谈对沙漠和绿洲的印象,并出示文中的句子细细品读,感悟出沙漠的一望无际、荒凉贫瘠,绿洲的风景如画、景色宜人。我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较陌生,所以选了沙漠和绿洲的图片,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栾主任常说:问题不能太碎、太多,要抓住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所以,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只围绕一个重点问题“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的难点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我在试教时发现学生对这一段很模糊,不能体会出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的决心与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反复思量,抓住“从外国买来”以及建设一个国家需要多少的泥土和水,引起学生深思。然后又抓住“纵横交错”,体会设计这样的水管并把它们埋入土中要费多少心血、财力、物力、人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一段文字的感受很深刻。继而,本段的中心句“……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一个孩子”也就迎刃而解,学生对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充满敬意。

三、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感受了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后,我想对学生渗透爱护环境的教育,设计了:我想对自己说、对阿联酋人民说、对破坏环境的人说,深化学生对爱护环境的认识,强化文本的育人功能。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提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这一问题后,学生说的是第六自然段。这时,我未能及时调控,因为文章是先写环境改造,再写爱护花草的,顺序打乱后不符合文本的写作顺序,说明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

二、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可以抓住“更绿、更翠、更艳”这三个词进行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水对绿化的巨大作用,我未能抓住这一细节。

三、在体现文本的育人功能时,我未能放开,害怕学生认识不到,其实学生只要充分理解、感悟了文本内容,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第11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在多媒体教室试讲,结果不是很理想,分析了一下原因。

一是备课过细,对于教材还没达到很熟悉的地步,教学时放不开,两眼一直想看教案,离不开这根拐棍,这样衔接就不自然,生硬。要让学生掌握重点,抓住“绿洲的建成是来之不易的,阿联酋人民像对待孩子一样侍弄花草树木”这条主线,随课堂生成进行调控,不必拘泥于教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能牵着学生走。功夫在课外,要深入挖掘教材,尽量简化过程,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切忌面面俱到。要大做修改,不要舍不得下手,对自己要狠一点。

二是孩子们很少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感到很新奇,也能受影响。

中午躺下休息了一会儿,在脑海中大致形成了一个思路,做了以下改动:推翻原来的教学设计,简化复杂的教学流程,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做文章。

1、导入新课后,首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接着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到迪拜访问。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爱护花草树木的现象你见过没有?在我们身边,你常见到的'是什么现象?随后出示本文仅有的一个问题:“在迪拜,为什么地上就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在草地上行走呢?”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写下集体的想法,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老师穿插情境演示。

4、拓展与作业:

阿拉伯朋友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生活在沙漠中的人们,竭尽全力地想把沙漠改造成绿洲,而生活在绿洲中的我们,有时却无知地把绿洲改造成沙漠。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不爱护环境的现象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制止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呢?你的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阿联酋人民,我想对您说……”

“—————,我想对您说……”

不要等到悲剧发生的那一天,我们才从梦中惊醒,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保护我们的家园努力吧!

下午我又试讲了一次,并请四二班康老师听课评课。康老师不愧是多年的教学高手,几句话就指出了存在的缺点。在我设计的这个问题上,孩子们如我所愿,找出了正确的答案,但只是就事论事,如白开水一般没有亮点没有新意。康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真是茅塞顿开啊!看明天吧。

第12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思效:在体会阿联酋人民建设不易的这一环节,我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特别是一连串动词。但若不亲眼看一看,学生体会起来还是有一点困难。于是我借助电脑和背投,向学生展示了沙漠图和绿洲图,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这样,学生在读书时也就更有感情了。

思得: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找句子、词语,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还是在让学生体会阿联酋人民建设不易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先找句子,再圈出动词,再谈谈感受,最终,学生读懂了句子的含义,对于自己的回答,学生肯定是印象深刻,这仿佛是一个从“深入”到“浅出”的过程。

思失:这本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描写了阿联酋秀丽宜人的景色,但我的过渡语却不优美。我也曾幻想着上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名诗佳句信手拈来,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无奈词汇量太少,聚不成那引人入胜的句子。

思改:首先,我要改改我“啰嗦”的`老毛病。言多必失,话一多,学生听了会心烦,说不定还会打断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绪。其次,我要带学生深深地进入教学情境。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也可以激情四溢,因为能疯狂的不仅仅是英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13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和感受本课直接描写与间接叙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这是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给了我如下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对比激发学生兴趣。导入部分,我通过阿联酋沙漠的恶劣环境与迪拜的风光图作对比,然后设疑:不毛之地变成绿树成阴、鲜花遍地,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将沙漠变成绿洲?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二、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以读促悟,读中感悟,读出情趣,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关键词、耐人寻味之句,让学生品读,细思,揣摩,体悟。也希望学生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可是我发现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学生虽然能抓住三个“买来”和“挖去”、“填上”、“埋下”来谈体会,但课后我回顾了这个环节,感觉很乱,还是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这种改造绿洲任务之艰巨,困难之大,工程之浩大引导得不够到位。而且也感觉这一自然要教的内容还很多,比如这一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应该也要展开教学,可是我却没有。如果能引导学生再深入文本,在不停地追问下、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去感悟,语言文字的训练到位了,阿联酋人民的伟大壮举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的写话环节,学生在写的时候我才发现不容易,我应该把课文中可供参考的词语出示出来,如果时间再充裕些的话,让多一些学生来进行交流,我再多给一些评价,指导一下写的方向,应该会更好些。可惜这些环节都这样匆匆而过,感觉很遗憾。

第14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即让学生谈谈对沙漠和绿洲的印象,并出示文中的句子细细品读,感悟出沙漠的荒凉贫瘠,绿洲的风景如画。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较陌生,所以选了出示了沙漠和绿洲的图片,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引导质疑: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在品读重点段落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建设绿洲的?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的难点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体会出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的决心与付出的巨大代价。请他们交流时都说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先示范引导学生抓住“从外国买来泥土,买来谁,买来花草树木”这段引起学生深思,感知阿联酋人民付出的代价,然后又抓住“纵横交错”,体会设计这样的水管并把它们埋入土中要费多少心血、财力、物力、人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再联系到本段的中心句“……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一个孩子”,学生对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充满敬意。

当然,遗憾不免存在,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本想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角色感受花草树木的幸福,并抓住“更绿、更翠、更艳”这三个词进行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水对绿化的巨大作用,但这个环节教学中很平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这种遗憾也是种真实的美丽,它会引领我不断走在探索的教学路上。

第15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语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草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何在导入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

第一课时一开始,我先出示阿联酋一张旧景图,让学生描述图上的景象。有的学生说:“天灰蒙蒙的,狂风卷着黄沙。”有的学生说“一片荒凉的景象,不是人居住的地方。”有的说:“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听着同学们的发言,看着他们那副忧虑的样子,我又出示了一幅阿联酋现景图,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学生们一看到这幅图,脸上马上由阴转晴,变得灿烂了。有的说:“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有的说:“这里草绿花红,天空一片纯净,碧蓝碧蓝。”还有的.说:“这里有高楼大厦,而且交通发达,是个繁荣的城市。”听到这里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你们相信吗,这两幅图画的都是阿联酋的景色。”同学们顿时瞪大了双眼,不由地一声惊叹:“啊,真令人不敢相信,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怎么改变的?”“你们想知道吗,那就随着老师一起去学习课文,从课文中自会找到答案”……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了解了沙漠和绿洲的特点,这一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课前导入,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词语:“沙漠”、“绿洲”。学生对这两个词语非常的熟悉,我的问题也就呼之欲出:“沙漠在你印象中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可以用书上的词形容一下吗?”学生们积极性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相同的问题,换了一个词语,在问到“绿洲”时,孩子们也一一进行的表诉,我很满意,也很高兴,精彩的回答让我信心倍增。整个课堂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进行着。接下来的几个环节都按照预想的教学设计进行,特别是在理解阿拉伯朋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所以他们花大量金钱铺设草皮、买土、买水。我出了一道数学题目,我说:“老师推算了一下,在我国农村现在培养一个孩子大概要两万元,那一棵树也需要两万,我数树,你们算!”话匣子一打开,同学们积极性来了,我随即出示了课文中的中心公园插图,“一棵!”,“两万”;“两棵”,“四万”;“五棵”,“十万”;“一百棵”,“两百万”……猜一猜这个中心花园会有花多少钱?学生们算着算着不敢说了,我就马上鼓励他们大胆猜,还告诉同学们,中心花园里的树不至我们图上看到的这些,还有许多,所以花掉的钱会更多,最后有同学说要花上亿元的钱。整个环轻松活泼,学生很快真正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在沙漠中植树种草投资巨大。另一个得意之处是引导同学们理解“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我创设情境:现在,大家就是迪拜中心公园的小草、小树、小花,请你们闭上眼睛(略停)。“呼——呼——”一阵风刮过,沙漠中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就连中心花园中的小草呀,小花呀的脸上、身上,都落满了一层尘土(略停)。这时你们有何感受,此时最想干什么?

学生回答感到不舒服,很想洗个澡。好吧,老师就是园林工人,从路边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哗——哗——”,霎时间,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小草呀,小花呀,脸上的、身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这时,小草更绿了,小树更翠了,小花更艳了。他们在阳光下露出了笑脸(略停)。这时,你们心里有何感受?学生说很舒服。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好课文第八小节,体会阿联酋人民对待花草树木真的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由于上课的节奏不够紧凑,所以在课文的整体回归上没能做到,没有让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把握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在今后教学中注意的。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