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28 17:52:02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建设新貌及上海的建设已开始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坚信的改革开放政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的感情。

2、熟悉作者在参观上海新客站时的所见所闻,简要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是按参观顺序介绍的,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庄重典雅、蔚为壮观、恢宏”等词语,会用“宽敞”、“格外”、“应有尽有”造句。

5、积累词语,摘录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教学重点:

1.借助填表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介绍上海新客站。(板书:上海新客站)

上海新客站在八十年代是建筑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创举。它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整个车站显得气势恢宏,造型别致,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它为南来北往的旅客了极大的方便和舒适,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揭示课题。(补充完整课题,带着愉快心情读题。)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到上海新客站参观、访问,看看他介绍新客站哪些地点?

二、范读课文

思考:上海新客站的特点是什么?用“——”划出有关词语。

(板书:雄伟的现代化建筑群)

三、自学课文

1.自学字词。

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有重点地查阅字典。

2.读通课文,完成练习。

课文按(参观先后)顺序叙述,其中第2节到第5节具体介绍了南广场、南大厅、上层候车廊道、(人行)地道和北广场。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领读生字,注意前后鼻音。

注意字形:敞、镶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3.指名完成填空,齐读。

4.给课文分段。(按参观前。参观时,参观后分为三段。)

五、学习第一、第三段

1.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三段,想想:人们为什么把新客站称为上海“陆上新大门”?

2.师:这就是上海新客站的重要地位。课文第一、第三段概括写了新客站的特点和地位,在结构上起了前呼后应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三段。

师述:作者在这五个地点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巧妙地连接这五个地点呢?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海新客站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介绍了哪些地点呢?

3.课文中有五句过渡句,分别将这五个地点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使全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齐读五句话。

过渡:当我们来到车站南广场时,拾头看到什么?

板书:看到的

二、学习课文第2节

1.默读第2节,用“··”点出小作者在南广场

看到哪些建筑物?用“。。”圈出有关能反映这些景物具有雄伟的,现代化特点的词语。

2.出示课后习题l的表格,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地点看到的

南广场主站屋、大钟、喷水池

3.重点理解“庄重典雅、造型别致,蔚为壮观”

4.师引读:当我们来到车站南广场时,抬头看到了庄重典型的——(主站屋),古堡式的——(大钟),造型别致的——(喷水池),合为一体,蔚为壮观。

5.简要复述这小节内容。

过渡:南广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雄伟的,现代化的。之后,我又跟随妈妈步入南大厅。

三、学习课文第3节

1.指名读过渡句2。

(1)理解“气势恢宏”的意思。

(2)这句话在这一节中起什么作用?

2.围绕“气势恢宏”,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默读第3节,用“··”点出作者看到的景物,用“~~”划出“我”听到的语句。

板书:听到的

(1)完成表格中第二行内容。

(2)结合交流板书。

地点看到的

南大厅吸顶灯、候车室、自动扶梯普通候车室母子候车室

3.师引读板书。

我跟随妈妈步入南大厅,大厅气势恢宏。我不仅看到——(吸顶灯、候车室和自动扶梯),而且听到妈妈对(——候车室)的介绍。

4.简要复述这一节内容。

过渡:游览完毕南大厅,“我”又来到上层候车廊道里,妈妈一面带我参观,一面告诉我什么呢?

四、学习第4小节

1.指名读第4节,思考,这一节主要介绍什么?

(理解“应有尽有”)

2.用“——”划出上层候车廊道里应有尽有的设备,并说明了它们的作用。

3.指名读句。(理解“首屈一指,媲美”的意思。)

4.独立完成表格中第三行内容。

5.师引读。

在上层的候车廊道里,妈妈一面带我参观,一面告诉我——(这里的设备应用尽有),我看到(自动显示翻牌,电视问讯台等)。这样的规模设备——(国内首屈一指,国外为数不多)。

6.简要复述第4节内容。

过渡,穿过廊道,我和妈妈顺着铺有粉红色地砖的3号站台走去。在人行地道,我又耳闻目睹到什么呢?

五、学习第5小节

1.默读,独立完成表格,同桌简要复述这一节。

2.联系上下文理解“钻”、“昌”。(前呼后应,点出新客站“现代化”。)

3.齐读第5节。

六、全文

上海新客站在八十年代堪称全国一流。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今天,当你再次步入新客站时又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和焕然一新的感觉。

你们不妨再到那儿去走一走,看一看,拿起手中的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出一今日上海新客站。

第2篇:语文教案

第十一课《长城》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 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 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 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部分

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一般技能: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生字卡片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冬天玩过冰吗?感觉怎样?试想一下,用冰能取到火吗?该怎样取呢?你还有多少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七、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八、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过渡: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二、理解重点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三、学写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四、小结:谈本课收获。

作业设计:写写读后感

板书:

南极天气变化无常

用冰取火一筹莫展陷入绝境意志顽强

探险队员做成冰透镜用冰取火聪明

欢呼、跳跃

教学后记:

《用冰取火》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本文所讲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因此,我努力创设情境,用多媒体收集关于南极的视频让孩子看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火有什么作用,然后让生看一些有关南极的图片资料,说说你看完这些图片的感觉是什么。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最需要什么。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第4篇:语文教案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讨论。

二、讨论学习

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

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当局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个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三、总结归纳

1.关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②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

四、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讲清一个道理。

第5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读书方法。

2、积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标语。

3、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对话。

3、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教师规定学生发言的内容:如果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不仅能帮助你读懂文章,还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4、从本组课文中选择典型的句段,体会这种读书方法的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的关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标语。

2、在小组里交流哪些标语你读懂了。

3、指名说说标语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拨引导。

4、这些标语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凝练、通俗、琅琅上口。)

5、你还知道哪些比较好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标语?

6、读读背背好的标语。

三、成语故事

1、自由读一读。

2、概括故事内容,同位互说,全班交流。

3、齐读最后一段,你认为晋文公这样论功行赏有道理吗?

4、“竭泽而渔”现在多用来比喻什么?

5、这个成语对你有什么启发?(小组交流指名说。)

四、布置作业

1、将竭泽而渔的故事讲给父母或者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标语和成语故事,与同学交流。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