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21 19:48:33

第1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给孩子什么样的内容,要塑造怎么样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首先,呼应了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其次,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既有孩子通过教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也有很多孩子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昔通一员,那么我们教材的编排是否都有兼顾?新改 编的材注意了这一点。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信观,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显而易见,义务教言 教材把“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众所周之,课重教学依然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字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2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对建设有序生活有一些散碎的经验,但他们往往对如何共建有序生活缺乏全面认知。引导学生基于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从个人、社会、国家等不同角度,形成对构建有序生活的综合认识,使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集体和国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共建有序公共生活的社会实践中。五年级的学生在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观察角度单一、认识问题不全面的情况。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如何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领域在不断扩展,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关心公共生活。在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公共秩序是他们既熟悉又模糊的内容。熟悉是因为自小到大他们就被大人们提示在公共场所要守秩序;模糊是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并不清楚公共秩序和他们身处的公共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很少从理性层面思考有序的公共生活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为了引导学生形成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的理性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帮助学生认识到有序的公共生活既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生活为何需要良好秩序作保障。

引导学生认识到构建有序生活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努力,通过对违规者的思想进行深入探问,引导学生认识到构建有序生活需要公民提高自身的守序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明确构建有序生活需要社会各方面群策群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构建有序生活离不开国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树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基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已有认知,五年级学生对于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受到认知发展的影响,他们的认识不够全面,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选择。因此,教学中,要基于教材中的内容设置,从有序的公共生活于己、于社会、于国家的角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初步构建起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综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每个人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且规范自身行为的依据是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初步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到有序生活的构建,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力配合。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看到国家的支持、法治的保障在共建有序生活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活动园、阅读角等栏目,创设有感知、有参与、有思考的教学情境,在尊重学生认知体验的基础上推进教学。

每个方面的设计遵循“观察生活—探究问题—梳理认知”的思考逻辑展开教学。

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观察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的情境素材,引导学生初步探究秩序、规定存在的意义,初步认识到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进步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

第二个教学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有序的公共生活展现人们的文明习惯、彰显良好的社会风气、体现国家的文明进程这三个角度认识创建有序公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明确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体会到生活的更多美好,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节课的教学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渗透新课程理念,转变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整堂课运用了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源,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辨析讨论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第3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今年是我教授新教材完整教完一轮的一年,也是孩子们经过三年道德与法治学习检验自我的一年,这一年有太多的收获和想法,暂且整理如下:

一、关于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些思考

1、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及备中考范围的广度,注重勤奋及理解技能、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改变以往道德与法治只要理解就能打高分的理念。

2、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让学生掌握考点,将这些知识点均回归到教材。

3、从死记硬背,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及识记能力。

4、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关于学生存在问题的'一点思考

1、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结合材料,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理解意思能表达出来但是没有按照题目运用标准的语句要求去结合材料来谈。

2、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基本知识点不过关,没有认真地熟读教材,基本概念不清。

3、答题不够规范,语言表达不明确,条理不清。

三、关于今后努力方向的一点思考

1、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特别是一些重点、热点时事。关注自己成长中的一些问题,要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2、抓实、抓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于书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要分单元进行过关检查,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能力。

3、加大力度对所学知识的识记于跟踪。

4、把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重视作业反馈,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第4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本学年度,我承担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 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现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各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2、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8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

3、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品社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

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如:《我们的民主生活》,就是通过几个相关专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等方式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经过一学期的摸索,我和学生虽有了收获,同时也看到了自已在教授课程时,缺乏深度性、灵活性。要想教好这门课程,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明确课程性质,全而把握课程目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

第5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下册的起始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立意,统领下册各个单元。单元主题聚焦“青春”,基于却不局限于“青春期”,不仅关注初中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更注重从“身体—心理—精神”的整体状态来认识和看待初中学生的生命成长,承接七年级上册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思想,奠定七年级下册青春生命教育的底色。基于此,本册教材将“青春”视为生命成长的一段重要时光,在立意上与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相呼应,着眼“青春”,不仅关注初中三年的学习与生活,更希望通过引导学生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奠定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已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产生诸多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一方面,这些变化对学生在这一阶段认识自我、学习处理与他人、集体等多种关系带来了挑战,甚至可能导致青春期的诸多问题;但同时,这些变化也意味着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意味着生命发展的更多可能。另一方面,青春期带来的发展变化不仅仅涉及学生的生理层面、心理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伴随学生生活的不断扩展,他们对于人与事的思考认识更为深刻,对自身的精神生活有更多的需求与渴望。因此,反思过去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进入青春期的问题表现,侧重对青春期问题的疏导,本册教材编写将本单元的基调确定为“肯定青春、欣赏青春”,希望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时期的生命成长,不仅仅是身体发育、心理发展,而且包括精神成长、思维拓展。

那么,如何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青春生命的成长?本单元淡化过去强调青春期的闭锁、逆反等负面心理反应的'内容,着力弘扬青春中积极的、美好的要素,比如青春的活力、创造潜能等,更关注学生步入青春期的正面经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自由、爱国等)融入其中,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慎独、家国情怀等,将青春活力化为生活中的正能量,引领学生在青春时期的精神追求。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引领学生觉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积极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发展独立思维,培养批判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学会优势互补,同时引导学生把握好与异性交往的原则与尺度;激励学生自信、自强,敢于面对青春成长的渴望与遐想,在自我探索、自我证明的道路上,既坚守道德底线,又拥有向往“至善”的精神追求。

第6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主人翁意识,感受尽责担当的快乐。

能力目标:形成对复杂事物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形成团队合作能力。

知识目标:懂得美好集体的建设和维护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知道可以在哪些方面、如何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理解自己在承担责任中要付出,也会获得成长。

【重点难点】

在集体中“尽责”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在集体中承担责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外国童谣一首

因为少了一颗钉,一块马掌失去了;

因为少了一马掌,一匹好马丧失了;

因为少了一好马,一个骑手丧失了;

因为少了一骑手,整个战斗失败了;

因为战斗失败了,整个王国丧失了;

都因少了马掌钉,一切事情全完了。

这首童谣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导入: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靠众多人组成,要建设一个良好的集体,就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尽心尽力,珍惜集体荣誉,为集体事业作贡献。否则将是“一颗钉,毁了一个王国”。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我与集体共成长》。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共建中尽责

活动一:出示班级获得的荣誉组图或集体活动图片

(1)想一想在集体建设的过程中,你为集体做过什么?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

(2)要想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悲剧,你认为集体建设有赖于什么?

教师归纳:集体建设有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愿望和自主行动,需要我们自主建设、自我管理。

活动二:我的地盘我做主

(1)想一想我们班的`班委、班级目标、班级文化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景和共同目标吗?

提示:投票产生的,是每个人参与的结果。

(2)产生之后是不是其他同学就无所事事什么都不用担心了呢?

提示: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参与班级目标和文化的建设。

(3)班级的共同愿景对我们个人成长和集体建设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它凝聚每个人的才华和智慧,我们坚信集体的愿景和目标经过努力一定能够实现。

活动三:模拟竞选班长活动

(1)你会选谁做班长?理由是什么?

(2)你认为选班长的重要标准是什么?请大家讨论共同认同的班长标准。

教师总结:共同商定集体的规则与制度内容,协商确定对组织领导者的品格与才能要求,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乐于服务集体、有责任心的组织领导者。

活动四:定规则

(1)我们班自习课没老师的时候很吵闹的,请同学们制订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班规。

(2)需要制定什么规则?制定后又要怎么实施?

教师总结:民主制定规则是为了体现集体成员建设集体的意愿,自觉遵守规则是为了形成相对稳定的秩序。民主制订集体规则,集体成员要发扬“自治”精神。

活动五:小游戏——爱心圈接力

要求:每个小组派出六位同学参加接力,依次用嘴含住吸管传递橡皮圈,若橡皮圈中途掉落需从头开始接力,完成时间最短的获胜。

教师总结:一个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正气和凝聚力形成的过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舆论氛围、积极的精神气息,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因此我们要共同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总结:在共建中尽责

(1)共同商定集体的规则与制度内容,协商确定对组织领导者的品格与才能要求,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乐于服务集体、有责任心的组织领导者。

(2)需要我们的“自治”精神。这种“自治”表现为每个成员主动参与集体建设,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3)共同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一个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正气和凝聚力形成的过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舆论氛围、积极的精神气息,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第7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初中道徳和法治课作为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要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徳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可以说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知识、能力和态度,在如今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体展望,要求在现代的教学中,在对知识的培养上提高学生的素养,然后在以高度的素养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合适的教学方式的问题,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展开,教学的方式也在改变,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教学中也是如此,但是改变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不足,教学中还是缺乏合适的教学方式和平台。即使在教学有了一定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存在,影响着教学的发展,在课堂上,更多的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在不断的接受教师的教导,即使有了些其他的教学方法,也不是经常进行,难以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总结出以下解决措施。

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理念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即使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有关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还是在教师,只有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以高超的专业素养为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把自身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其次,加强对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视,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对于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只有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中核心素养的

培养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并没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重视,这就是没有设定合理的课堂目标。在教学课堂中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关键,目标就是方向,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在教学目标上面。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时,就可以为这堂课设定一个目标,就是教导学生什么是自立,怎样做到自立。接下来就可以以此为中心,组织语言和课堂活动,找一篇有关自立的文章进行朗读,或者和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教导他们什么是自立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明白自立的含义,并且知道如何去自立,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学生的素养进行了教育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最后,在初中道徳和法治课中丰富教学方式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中丰富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教学目标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人物,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实现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

第8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纵观历史及当今世界格局,昔日战争的硝姻虽已散去,但战争的创伤尚未抚平,局部战争和冲突还时有发生。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和平观念与情感形成的关键期。本课旨在通过真实的历史与时事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和冲突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以及为维护和平作出的努力;认识并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及世界的和平作出的卓越贡献。教材努力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一颗和平的种子,激发他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课编写依据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8条“感受和平的美好,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热爱和平”,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12条“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一个话题“战争带来的伤害”,从战争的现实危害切入,旨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并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再引领他们了解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共创和平的美好心愿。

第二个话题“和平是世界潮流”,在第一个话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和平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和平的祈盼水到渠成。

在前两个话题的基础上,第三个话题“中国为和平作贡献”,带领学生认识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各种努力。这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表达——

我们有决心,我们有力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而学生对和平的呼唤,也从个人幸福走向国家安定,再到世界共享和平与发展,最终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本课以“我们爱和平”为主题,从战争带来的伤害切人,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当今世界人们对和平的呼唤,以及中国为和平所作出的贡献。

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危害。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国家,对于战争带来的伤害,学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国家,对于战争带来的伤害,学生很难获得准确而深刻的体会。战争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应以儿童的视角选择直观且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字或数字背后的故事。比如,当阅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被卷人战争”时,为了深刻理解“20多亿”这个数字,教师可以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世界总人口约26亿,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世界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选择适切的教学素材,关于体现战争危害的素材数不胜数,不能一味通过血腥的视频或图片突出战争的残酷性,而应该利用多种形式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战争的危害。

教材正文中有许多总结性的话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不必拘泥于对教材一词一句的解析,应该通过案例和活动,带容进行对比,领悟其中的深刻含意。

领学生去思考和学习。同时,也应注意教材前后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前后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

努力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直观、翔实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走近战争,切身体会战争带来的危害,从而激发他们从内心深处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1.课前收集素材,了解世界局势。

在课前预学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整理曾经接触过的以战争为主题的学习素材,并收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地发生的战争或冲突的资料,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并不平静。

2.课内合作探究,体会战争危害。

在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真切认识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伤害,应紧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战争。首先,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了解世界大战。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从整体入手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然后,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将学生课前收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地区冲突进行播报,将学生视角从历史引向当今世界。其次,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认识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害。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园的几组材料,然后选择其中最触动自己的一组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点分享。最后,切换角度,全方位认识战争危害。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自主学习,认识战争不仅会给人类及其生活带来伤害,还会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遗产等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课后适度拓展,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可以结合活动园,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因斯坦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让学生产生世界永远和平的强烈愿望。

现如今,身处和平幸福时代的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去了解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对于六年级学生,应从儿童的视角帮助他们选择适切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在事实面前,既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危害,又不会留下心理阴影。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式,去探究和发现相关数据、文字或图片背后所隐藏的信息,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与体验。因此,要注意紧扣学习目标,找准学习素材中的关键点。

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其整体性。教学时,要关注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让课堂教学体现层次性与整体性。同时,还要注意将教材与其他学科同类主题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以体现学科间的联系。

教材中的部分统领性正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不宜做过多解释,应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同时,对于某些历史事件或政治主张,要把握好学习的度。比如,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学习,应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发现中国主张与世界潮流一致即可。

第9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三课《公民权利》第二框题《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我上完这节课后仔细反思,总结如下: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主要应用视频导入教学法,在创设情境、步入情境、回归情境等活动中感知、分析、讨论、互动、交流,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生成新知。

2、这节课我在创设情境方面,我没有采用普通的阅读材料或者事例阐述等模式,而是改用了“漫画式”、“对话式”,这样相比较材料文字会更加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上不拘束的让学生大胆地说,以实际的课堂效果让学生感受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今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课堂以学生讨论为主,孩子们激情洋溢,积极性高,整个教学高潮迭起,学生参与度高。

5、作业的布置采用分层布置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改进和不足:

1、我对教材的整个把控上可能不够灵活,没有太大的突破。

2、可能是因为有老师和校领导在底下听课,学生放的`不是很开,我需要再努力调节学生的情绪。

3、在课堂流程中时间的把握还是不够合理,时紧时慢,课堂对学生发言的广度还是不够。

第10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感受与体会,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周边情况。虽然这一阶段学生在生活经验与阅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这一内容,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一、保证理论知识上的生活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开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来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课堂的讲述工作,主动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保证教育的生活化。在开展课堂教学以前,教师也要及时进行备课工作,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生活阅历等方面出发,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并从学生的视角入手,注重开展体验教学,减少说教教育。可以说只有真正将生活知识与教材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好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育的质量。如学生在学习《我是小学生啦》这一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入手,综合好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来开展引导工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1]。

二、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目标

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要清楚认识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高于传授知识。只有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方法,才能及时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就要清楚认识到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以此来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也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给学生准备出充足的学习时间,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解放出来。但是也应当要明确的是,在小学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存在着一定难度的,但是只有让学生可以理解好这一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总结,同时也可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2]。

三、优化教学方法

想要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传播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综合分析好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主动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实现对教育的优化与完善,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极为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出主动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断产生出学习的兴趣与新鲜感,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操作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教学留白被提了出来,并成为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过多的向学生讲述知识,而是在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实践,以此来促使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深入性的探究,从而培养好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方法,也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出科学的答案,提升自身的实践与探索能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出和谐的学习氛围

就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来说,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明确学生的地位与重要性,真正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就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理念,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主导位置,建立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或是可以借助角色互换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就要保证教学进度与方向上的合理性,在课堂中也要掌握好学生的学习动态与方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时,教师就要及时分析中其中存在的原因,分析好学生的表现,同时还要摆正自身的位置,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改的发展下,道德与法治教育也要主动进行调整,构建出合理化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思想,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实现对教学环节上的优化与创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主动对教学内容与目标等进行分析,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与认识,研究出能够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从而做好教学准备与设计工作,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五、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出兴趣后,才能主动进入到学习中去。且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采取说教方法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上入手,为学生创建出可以行互动游戏的平台,同时还要综合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生在学习冬天类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课前作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在户外活动中的照片分享出来。其次,就是要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经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最后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来为学生展示出我国的地域,通过为学生展示出不同地区中的冬季景色,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从培养学生学习欲望的角度上出发,为学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同时还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效果,实现学习的目标。

第11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少年有梦》这节课,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刚进入中学,处于适应期,对生活充满期待,梦想符合学生这个心理阶段的特点,也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但学生的新期待是不清新的.首先切入点要找准。教育目标不宜放得过高,选择的材料要切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名人或伟人的事迹。让学生感受梦想的`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其次,多媒体教学激发孩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节课的切入点,放在让学生感受梦想的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本节课从材料,图片,紧紧围绕感受梦想的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体会个人梦想与时代脉搏及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1、 教学内容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播放音乐《怒放的生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教学情景。

2、本节学生活动较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本节课上,由于时间原因,学生说的时间短,谈得不透。

第12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理解了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了在极端天气中保护自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增强了自信心,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

2. 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 我们应多关注学困生,要多提问他们。

2. 教师要让学生们多看书,应开阔他们的视野。

第13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在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我的反思如下:

一、指导预习,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预习是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致了解,知道重点是什么,疑难有哪些,问题在哪里。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进入课堂。

首先,教师必须在讲授新课前,预留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统一进行预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堂的主要内容,直接指出这节课的页码和段落。

最后,预习将就的是指导方法,先给学生指出这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书中要求的问题浏览通读全文,梳理点出问题的答案,勾画重点,并将问题与答案做读书笔记。

二、紧扣课标,展示课堂教学

(一)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

第一、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第

二、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贴近生活;第

三、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

四、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第

五、用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播放声像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七年级的学生的所见的东西很少,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亲眼所见,这样就有必要让我们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其会学、愿学和乐学。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第

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

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以及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节课内容后,都给学生留五分钟,让他们对本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再给予复习巩固。

学生最怕的就是背诵,枯燥无味,背了就忘。教师也可以让背诵形式变的多样。可以采用填空法,把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挖空”,让学生当堂训练和竞赛。也可采用列知识树的方法,让学生创新思维,整合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名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符合学生的实际,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第14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本课选自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认识我们的“朋友”,第二个板块是善待我们的“朋友”。我授课的是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朋友”。我采用创设情境,歌曲导入,让学生由身边的`朋友到认识特殊的朋友——公共设施。整个教学过程由小叮当串联起主线,层层深入,既有音频也有视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的点评,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演一演,小组讨论交流设计作品,使学生不断感受到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社会服务意识。不足之处是学生找“朋友”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其他的地方,更自由的说一说。

第15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新一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这门学科的,并且这门学科与生活联系的很紧密。据我观察发现,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爱动爱说,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讲课的同时,就会让孩子们做一些游戏或者播放关于本节课视频,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

1、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

针对课堂表现较弱的班级老师必须要严格管理,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对学生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

2、让孩子们喜欢思品课。

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得很好,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了解、去认识生活。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得快乐,老师教得也轻松。

3、让学生感受一起合作真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引导者、合作者。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孩子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孩子们的合作,与他们一起共同建构课程。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