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04 09:01:53

第1篇:语文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下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二_实录_案例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景物,增强热爱自己家乡的美好感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习作:能写出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有丰富的想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我的发现:让学生发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汉语言的丰富并积累语言。

4.日积月累:学习准确运用量词,积累词语。

5.宽带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景物,扩展观察范围,学习作家敏锐细致地观察和描写方法,积累语句。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教学“口语交际。”

第二、三课时:“习作”教学。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师引入:本单元,我们一起去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荷花、珍珠泉、燕子都融入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我们的家乡同样有迷人的风景,你能介绍给大家听听吗?

2.小组介绍:每个人轮流说,互相启发感染,听听同学可补充或提问,发言同学回答。

3.小组评议,互相评价:说说谁观察得细致,讲得清楚;谁讲得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谁说得有特点。

评出大家认为好的`推荐到班上发言。

4.全班交流、评比:评出进步大的同学。

5.师总结:师根据学生表现情况,从说、听、纪律以及表达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教学“习作”

1.师引入:上节课,我们都相互介绍了家乡的景物,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有的同学观察仔细,能说出景物特点,有的能按一定顺序,说得很清楚,还有的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节课,我们说要把你喜欢的景物写下来。

2.明确习作要求:

(1)指名生说说写景物文应注意什么。

(2)师补充,归纳:

A、能写出景物的特点。

B、按一定顺序写清楚。

C、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

D、有丰富的想象。

3.写作方法指导:师以《珍珠泉》为例,讲写作时应注意的地方。

A、写出了珍珠泉的特点:泉水中冒水泡,有大有小,在阳光照射下,像彩色的珍珠。

B、条理清楚:先写清了珍珠泉的位置;再写泉周围的景色,泉水的特点;接着写水泡似珍珠;最后表达了自己对珍珠泉的喜爱赞美。

C、文章感情真挚。

D、想象丰富:如,泉周围开着花,像编的花环;泉水美丽多姿,像珍珠;想象是许多孩子在吹泡泡玩。

4.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5.交流: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出好在哪里?全班交流。

6.师选出有特点的习作讲评。

7.生根据自己习作进行修改,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8.办“我爱家乡”为主题的习作展。

三、教学“我的发现”

1.生自读词语。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弄明白词语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明确,每个词中两个字意思相反,合成一个词时表达出另外一个意思。

5.指生举例说明自己的发现。

如:呼吸、

6.扩展:说说其它这类词语,积累词语。

四、“日积月累”“我会填”教学

1.生读题,试着填空。

2.交流,用这些短语填句子,讨论填得不同之处。

3.试着用其它量词填是否正确。如:一道(束)金光。

4.填后读一读。

“读读背背”

1.师请生根据拼音读词。

2.指名读,正音,再自读。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意。

4.明确:这些词,分别为描写花草,日月、山峦的成语。

5.扩展:说说自己积累的描写大自然景物的。

6.读背词语。

五、“宽带网”教学

1.师引入:你注意过清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吗?你看见过夏日野外的草地吗?还有山间流淌的溪水吗?

2.生读“宽带网”内容。

3.交流自己喜欢的描写。

4.师引导学生积累,明确“宽带网”要求:课外阅读中有关大自然的描写就把它们记下来,做成卡片,放入“成长记录袋”中。

5.作业:“读读背背”抄写、听写。积累精彩片段。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三下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二,三下语文园地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3、感受人类勇敢的探险精神,培养科学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2、难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准备工作】

1、上网查阅与月球,尤其登月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

2、学生准备登月示意图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3、学生画一幅画,题为《未来的月球》。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活动:陈秀媚同学背诵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导入:(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请大家看到我们荧幕上面的图片,看到了什么?(学生答:脚印)。可以告诉大家这个脚印不是普通的脚印,它所踩着的这块土地也不是普通的土地,想知道是哪里吗?(学生答:月球)真聪明!有人已经登上过月球了,大家想不想上啊?(学生答:想)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踏着《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93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文章这么长,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读短?这时候大家就要学会找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了。(一段时间后)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生:时间。

师:对,时间在文章里就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把握住了时间线索,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内容。那么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什么主要人物?这件事又是怎么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小组交流意见,看能否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老师巡视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答疑。部分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我们了解了登月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简单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接着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

1、飞船升空前准备

2、飞船飞向月球

3、登月舱登月成功

4、飞船返回月球队

师:登月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做了这个预习工作,请大家把示意图拿出来,很多同学画得都不错,哪位同学大胆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且给大家解说一下你的示意图。

(两位学生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附录一》教师作适当点评)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示意图,基本上把登月全过程复述下来了,做得非常好。接下来老师也把收集到的图片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看看能否在里面找到与我们课文相照应的内容,有的话请大声告诉老师。

展示图片并解说:第一张大家看到的是广袤无垠的宇宙,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所以它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站。可是登上月球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容易,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人的生命,在一次试验中,由于发射台着火《第二张》,图片上这三位宇航员不幸牺牲了《第三张》,从阿波罗1号到11号,中间有多少的泪水和汗水啊!(老师用深沉的语词讲述)接着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师: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习小组交流意见。(学习小组交流意见后,部分学生谈感想)

师:的确,阿波罗11号的成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个意义大家能否在课文找出来?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师:非常好,现在大家集体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对于登月的意义,如果大家觉得书上写得不够全面或者你有自己的`理解的还可以讲一讲。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并补充—登月的成功使人们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发达的科学技术使人类活动的空间不只局限在地球,可以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以后我们还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居住,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师:由此可见,这一步的意义非常重大,可是这第一步是美国人走的。一直以来,美国在航天领域上就一直遥遥,这是美国人的骄傲。那么,在航天领域上我们国家有没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呢?

生:有,航天英雄杨利伟20xx年10月15日驾驶着航天飞船环绕地球飞行。

师:在此之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这种技术,现在我们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全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可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还没有登上过月球,大家是不是都很想上去啊?

生:是(大声回答)

师: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但我们可以想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将来我们登上月球了,月球上会是怎样一翻景象呢?老师让大家把想到的东西画成一幅画,请拿出来。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出来,并讲讲自己的构思。

(五位学生展示作品〈附录二〉,教师随机点评)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下面老师也把别人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屏幕上投影五幅图片)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登月的过程,明确了登月的意义。还有几位同学通过示意图,为我们复述了文章内容,做得很好。刚才大家也通过想象把未来的月球画了出来,大家希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变为现实啊?(学生答:希望)老师认为,我们初一(1)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粒伟大的种子,只要能在知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扎下深根,这一定会茁壮成长,实现你们这些伟大的梦想。

作业:上课前陈秀媚同学背诵的诗歌中,有一句与月亮有关,(“我寄愁心与明月”)课后,大家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月亮的诗词。

第3篇:语文教案

一、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

(一)、学习书写生字“对”

1.课件出示“对”字,说一说“对”字部首、结构。

2. 引导生说出“对”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对”这个字。

4.【本义】两手心相合。

5.师小结,向着: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

6.指导书写“对”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二)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妈mā。【部件】①“女”表示女性。②“马”表示如马似的`辛劳。【本义】甘为子女当牛做马的女人。

注意女字的笔顺:撇点、撇、横。

(三)学习书写生字“全”。

1.课件出示“全”字,说一说“全”字部首、结构。

2.引导生说出“全”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全”这个字。

4.师小结:纯玉。

5.指导书写“全”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四)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回huí”。【字形】金文像漩流之形【本义】漩涡(液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

引申义还,走向原来的地方:回来。

(五)、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进行组词、口头造句。2.课件出示词语。

二、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1.课件逐一出示“住、孩、玩、吧、呀、久”等10个认读生字。指名认读生字。

2.10个生字同时出示,多种形式朗读识记字形。

三、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讨论法 总结法

教学准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5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①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6、信息反馈。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头晕目眩 迸 兀自 裹挟 死不瞑目 匆匆 头颅 随手拈出 蓦然 熟稔 真谛 逡巡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迸 兀自 沸腾 死不瞑目 超脱 世俗 超然 自嘲 蓦然 沧桑 真谛 躁动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粘 着 省

二、能力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赞美春天的基本感情,语文教案-夏天也是好天气。

2.分析衬托的手法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情感目标:

理解夏天在作者心中独特的感受。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夏天也是好天气》一文从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夏天带给作者的独特的感受: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外话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二、思路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与春天对比,写夏天到来的感受。

第二部分(2-8)夏日炎炎产生的感情变化——变得超脱。突出夏天的“好”。

第三部分(9)写夏天的超脱的美的感受。归纳全文,回应题目,点明中心。

三、欲扬先抑,揭示主旨

《夏天也是好天气》,乍看标题,这是一篇赞美夏季的文章;读下去,说了半天还没见一个“好”字,写的却是夏天的闷热。为了写夏天的闷热,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心,刚刚放下一半”,叹息“未及发出”——夏天来临之快;“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夏天炎热的程度;“冲动得沉默,沉默地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的死不瞑目”——炎热带来的心理反应。这些比喻,这些近似夸张的语言,写足了夏天的特点。再往下读,终于明白前文从黄梅雨难捱(衬出夏天炎热的难捱),写到夏天难以忍受的闷热,只不过是在“蓄势”,为写后文的“好”积蓄气势,这样更能突出夏天特殊的“好”,引人注目。正是这闷热的氛围,给人们带来了喘息的机会,使人们有可能脱离常务,领略到闲暇给他们带来的妙处。于是“小女孩穿上漂亮裙子”,“小男孩随时跃入水中”,连“大人们”也“放下工作,或追忆往事,或翻翻旧书。”“人的心”在这闷热的夏天,可以超脱一切,只剩下一份洒脱。最后作者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夏天,让你在躁动中获得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四、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使人读来顺畅而不晦涩,形象鲜明可感。这与文章大量而巧妙地运用修辞方法有很大关系。

排比。排比分句子成分排比和句子排比两种类型。本文主要是后者,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夏天也是好天气》。如“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句子的排比,能够增大表意的密度和严谨,语气上也会造成一定声势,使句子富有感染力。

比喻。如“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十分生动而形象地把夏日炎热的人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

拟人。如“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使太阳有了人的特征“挣扎着”,生动地写出了“黄梅季节”天气闷热的特点。

五、阅读方法指导

这是一篇散文,抒发的是作者的一种感觉,对生活和人生的一种领悟。初一学生未必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全部思想,因为它多以生活的阅历和价值观念作基础。所以,“不求甚解”是阅读本文的好方法。不求其挖掘出多少深意,只要求学习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学着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看生活。

《夏天也是好天气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先抑后扬的写法。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查字典,疏通字词障碍。

二、 导入

“心静自然凉”,你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试着说一说。

三、 默读课文

1.画出生动描写夏天闷热的句子,简要谈谈感受。

提示:如“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等。

2.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语句?简要谈谈感受。

要求: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必统一标准。

四、 研读课文

1.读第③段

说说你对“往日报多必不可少的事物,都变成了多余”和“你会感受到一些匆匆忙忙,实实在在中难以领略的滋味”两句话的理解。

提示:静下心来,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脱身,清醒地看待世事人生,多思考思考问题,多品味品味生活。

要求:尽量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2.读④-⑧段

找出和上一问内容相近的语句

提示:第6 段“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第①段“何苦来哉?”

第8 段“弹出一曲别有的风情,生发出人间的妙音真谛”等

说说第④-⑤段内容和以上语句有什么关系?

提示:用孩子们天真率直的言行更有助于引发成人们对人生的感悟。

3.读第③段

体会“自省的宁静”“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注意根据第③-⑧段内容,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五、朗读课文

品味“夏天”在作者心中的感觉,思考人生的哲理。

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学生读起来可能会有较大困难。建议加强颂诵读,把课文作为“储备”,先让学生“吸收”,留待日后慢慢“感悟”,对一些重点语句点到为止即可,不必要求学生完全理解。

板书设计

闷 热

别样生活 别样景物 夏天也是好天气

感 悟

好 天 气

探究活动

联系自己体验感悟文章

文章谈的是作者对夏天的感受,而你对夏天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采用联系的方法阅读本文,发掘自己的感觉,并把它写下来,也是本文的一种收获。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知道自己是个小学生了,下课要和大家一起玩,和同学友好相处。

2、学会本课7个生字,“拍、冬、有、个、叫、家、起”,

新偏旁“提手旁、口字旁、走字旁”,

掌握“下课、大家、一起”等词,

能用“有”说一句完整的话。

重点理解:

课文内容,学会7个生字,3个偏旁,1个句式。

难点理解:

“大家玩得真快乐”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说话,朗读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二两句话的意思。

2、学会拍、冬、有、个、叫、家、起7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

1、卡片认读生字和偏旁:白、走、口、手、月和宀、扌、口。

2、指名读音节词。皮球 有 一个 叫 一起 真快乐 玩

二、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图上有些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们玩得怎么样?(操场上,小朋友们在一起拍皮球。)

2、指名完整得说说图的意思。

3、你知道这个皮球是谁的吗?这么多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板书:6 拍皮球)

4、指导学习生字“拍”,说说怎么记?拍手因为要用手来拍所以要用提手旁。

三、初读课文:

1、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准带有拼音的生字。想一想,他们玩的皮球是谁的?他们玩得怎么样?是怎么样玩的?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读字,重点正音?(冬、叫、家、玩、真、快)

3、自己读读课文,数一数课文有几句话?你是怎么样知道的?

四、学习课文:

1、这个皮球上谁的?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

2、指名读课文第一句:冬冬有个大皮球。

3、学习生字:冬、有、个,指名读一读,齐跟读。说说你是怎么记的?边书空边说笔画

4、用“有”说一句话

(1)读句子,说说冬冬有什么?有个就是有一个的意思。

(2)那么你能说说你有什么?你家有什么?

(3)我们教室里有什么?我们祖国有什么?

5、学第二句

(1)看图说话:冬冬有个大皮球,你看,下课时,冬冬在干什么?

(2)读课文中的句子。

(3)学习生字叫、家、起指名读一读,学生跟读,说说你是怎么记的?认识三个新偏旁。

(4)谁能学着冬冬的样子来叫一叫?教师拿出一个皮球,请学生演示。小朋友们真友好,下课了在一起拍皮球,他们是怎么拍的?玩的`怎么样?我们下一节课继续读课文。

五、书写指导:

1、自己看请“拍、冬、有、个“的书写位置,指名说说。

2、教师范写,学生跟写一个。

3、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课文,继续学习生字、词,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个小学生,应和同学友爱相处,一起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认读偏旁扌、口、走、宀

3、朗读课文前两句。说说冬冬有个大皮球,她是怎么做的?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想象说话:小朋友们在一起,他们是怎么拍的?

2、他们一边拍一边念儿歌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念的儿歌是怎么样的?读课文第三句话。

3、谁能学着他们的样子来拍皮球呢?指名表演。同桌先练一练。

4、说话:谁来说说你们玩得怎么样?冬冬和小朋友玩得怎么样呢?“快乐”是什么意思?“真快乐”呢?

5、你一个人玩,有这样快乐吗?为什么?小结:当你和大家一起玩,才觉得特别快乐。

三、朗读全文。

自由读课文,要读出轻松快乐的语气。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四、说话训练:

1、冬冬有个大皮球,她叫小朋友们一起玩皮球,大家边拍皮球边念儿歌,玩得真快乐呀。

2、看课件说话:丁丁有几本故事书,我们来看丁丁是怎么做的?

3、大家是怎么看的?你能编几句儿歌。大家看得怎么样?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5、仿照课文说一段话.

五、课堂练习课后练习题1。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总结课文,巩固复习,帮助学生进行行为判断,知道该怎么做。

教学过程:

一、用卡片认读生字。用“一起”进行口头说话。

二、朗读全文。

1、放录音课文,学生轻轻跟着读。

2、指名读,集体读。

3、完成课后第二题我们半哪些同学象冬冬?

4、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做操,这样大家才有快乐。

三、课堂作业指导。

1、看图用“有”说一句话。

2、把两句话合长一句话。

3、说话:

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支钢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篇:语文教案

语海畅游

1 词语真有趣。

目的:积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了解相同的单字经过不同的组合,在表达的意思上可能会有所变化。

学习步骤:

①初读练习中词语,初步感受汉语言的的丰富性。

②自己尝试说出几组这样的词语。如:著名——名著;队列——列队;来往——往来……

[可以发给学生纸条,让学生把自己想好的写下来]

③让学生比较读练习中的两组词语,发现不同。(字的位置变化,意思可能不变也可能变化)

④让学生给自己准备的词语归类。

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调整,第二步调整后于第四步结合,课堂效果会有所不同。

2 读一读,想一想。

目的: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对话的四种表现形式,能够正确的加点标点。

学习步骤:

①讲解“对话”的组成——“文中人物语言”和“提示语”。

②让学生用不同符号(直线和曲线)标示出练习中所给例句的“人物语言”和“提示语”。

③读一读标示后的例句,结合“学习小伙伴”的提示,发现规律。

小结:提示语在前——“说”后点冒号;

提示语在中——“说”后点逗号;

提示语在后——“说”后点句号;

没有提示语。

④到课本中找寻有关对话描写,印证规律。

⑤完成一组加标点练习。

⑥针对练习完成情况,进行重点指导。(当段落中出现两个人的对话时,学生不容易区分人物语言的归属,也就不容易判断对话表现方式)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爱的奉献》

目的: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行必要的积累。

学习步骤:

①诵读本单元学过的或课外收集到的诗歌,简单说说现代诗歌的特点。

②自由练读《爱的奉献》,班内展示。

③听歌曲《爱的奉献》,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班内交流学习感受,试背诵《爱的奉献》。

阅读平台——《尝试》

目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认识实际,深入理解短文,使学生明白做事要有信心,勇于面对困难,不懈努力,终会获得成功

学习步骤:

①解释“尝试”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曾做过怎样的尝试,结果如何。

②结合课后思考题,自由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

③通过不同形式交流初读成果。(读出相关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结合相关语句谈理解等均可)

④围绕“短文为什么以‘尝试’为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短文。

⑤自由交流阅读后的心得。

能说会道——劝说别人

目的:以“劝说别人”为话题,继续学习与别人进行对话交流时的方式方法,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学习步骤:

①回忆:你和家人在家中有时会做出别人不希望看到或不希望发生的事,周围的人是怎样做的?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有批评、有指责、有劝说、有讲道理等等。

②结合自身经历,说说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劝说、讲道理,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形式?说明理由。

③组织读题析题,把握练习要求。

[重点分析第二部分文字中的前两句,明确“劝说别人”需要注意的。]

④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练习前准备:先说说你们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两个人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进行模拟表演,并根据出现问题及时调整。

⑤班内展示,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参与评价,侧重劝说方法的指导,侧重点明“劝说”与批评、讲道理等形式的不同,侧重评价劝说效果]

笔下生辉

习作内容: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了困难,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每个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写一件别人帮助你的事,或你帮助别人的`事。

习作要求:

要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写。

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写好后要认真修改。

目的:继续练习写叙事文,并学习、巩固通过主要内容的描写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学习步骤:

①连接本习作内容,做好选材准备。

先进行同学间自由交流,相互启发。

再认真回忆个人经历,填写选材表格。

自己帮助别人别人帮助自己

学校

家里

社会上

最终选材及理由

②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材料。

比较分析所选事例,看看哪一件是印象最深的,为什么会有如此深的印象。(填写“最终选材及理由”)

注:以上两个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忆典型事例,唤起真情实感。”

③树立事件发展过程,确定习作重点。

先引导学生体会“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再让学生回忆清楚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可以用坐标轴的形式来表现,见后)

进一步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对应事件发展过程,填入坐标轴。

例如:天黑了,不知名的叔叔送我回家

紧张——焦急恐惧——怀疑…安心——激动(感受)

发生——发展——高潮——尾声(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应比较,确定自己习作重点内容。

④学生完成习作。

动笔前,可以组织学生把主要部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指导重点放在“怎样叙述事件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⑤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⑥个人根据评议情况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9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课文重点:2-4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2-4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

到些什么呢?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预习提纲:

导语: 夏日炎炎,荷花盛开。从古至今,描写荷花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想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1、 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把词语表中的词语写在下列横线上,比一比谁写得漂亮,记得牢固!

3、给多音字注音组词。(整理在书本上) 挨 佛

4、解释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饱胀: 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

5、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夏日公园里 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 的`感受。赞美了荷花的 ,表达了作者 。

6、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白荷花在这些大玉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还可以换成哪几个字?结合前后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用“冒”字?

(2)默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画”?

7、课文的语言真美,我要把课文背下来,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8、我也搜集了许多描写荷花的优美诗句、图片,咱们上课时再来交流吧!

教学过程:

一、预习成果展示

1、出示生字词

荷花 清香 碧绿 莲蓬 破裂 挨挨挤挤

仿佛 衣裳 舞蹈 蜻蜓 饱胀 翩翩起舞

指名读,开火车读。

2、认读词语,强调多音字的读音

挨打、挨揍、挨挨挤挤、挨着

仿佛、佛像、佛珠、佛主

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荷花的什么?

二、精读感悟

1、出示句子“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1)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2)从“赶紧”一词看出“我”想看荷花怎样的心情?(急切)

(3)带着急切的感情读

2、学习第二、三节。

(1)生自读二三节。说说描写了荷花的什么?从哪句话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体会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以及荷花荷叶的颜色。

(2)勾画你难以理解的句子。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冒”字可以换成什么字?(露、伸……)

为什么用“冒”字?(冒:形象写出了荷花突现出来,格外引人注目。)

(3)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想象他们都会有怎样的姿势?

(4)师出示“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为什么把一大池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荷花的样子,再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想象,感受荷花、荷叶的各种美妙的姿态,体会一大池荷花的动态美,从而理解这是活的画。)

(3)让生看图,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池荷花的。

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3、交流:

荷叶:像大圆盘(比喻)

师引读:“有的……有的……有的……”

想象荷花的姿势。

4、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荷花吗?(生各抒已见。)

5、朗读第二节,再读第三节。

(1)谈自己的理解。

(荷叶、荷花有各种美妙的姿态,而且,它们在微风的吹拂下,更有一番别样的风韵。)

(2)生想象动态荷花图。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