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25 19:14:10

第1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具及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菜单

设计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适应学生发展、一切促进学生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教师真切享受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有效教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要求,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进行了创新性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探究和自主朗读的方式,走近文本,发现问题,使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设计环节时,确立了满足学生差异及需要的教学重点、难点和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审美情趣的陶冶。继而,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拓宽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真正让语文诗意化、风情化、情感化、社会化、多元化。把读与思、读与想(象)、读与划、读与写、读与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中,凸现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泸定桥”风貌,播放歌曲,教师画外音: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谱写了中国历“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问题生存预设:

1、师:课前,同学们都仔细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告诉老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自读诗歌、完成学习菜单

1、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几个问题,把诗中描写看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想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心情的句子用“ ”划下来。然后完成学习菜单(学习菜单附后)。

(二)学习第一节诗

1、师:刚才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请大家来汇报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

2、师: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呢?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

3、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谁愿意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导读,师生齐读。)

(三)学习第二节诗

1、师: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看到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理解“强渡”。

2、师:那我们的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的第2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遇到的困难:一根根铁索密密的弹雨敌人的火网)从这些词语中你又能体会到了什么呢?

3、师:遇到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战士为什么还要强渡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形吧!(课件播放示意图播放时代背景介绍。)

4、师:同学们,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先进武器,我们的红军必须强行渡过泸定桥,才能顺利北上抗日。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强渡的呢?(攀着、冒着、冲破等)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顽强,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师:多么危险的情形呀!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练习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5、师: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你们想亲眼去目睹他们强渡泸定桥时的激战场面吗?(看视频),看完视频短片,相信大家对我们英雄的红军战士更加敬佩,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呢?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齐读第2小节。

(四)学习第三节诗

1、师:在这次强渡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这场战役真可谓是“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不仅想到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情景,他还想到了什么呢?

2、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的第3节。你们从这里能体会到什么?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3、师:除了诗中写到的这些,诗人还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勇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勇士们的浴血奋战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勇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读这句话。相机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全班带着敬意之情来读这一句。英雄的红军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繁荣昌盛,也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现在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缅怀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节诗。小组读、齐读第3节。

(五)学习第四节诗

1、师:站在铁索桥上,诗人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遥想红军当年在这里英勇无畏的战斗情景,又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幸福生活,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谁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回答?(汹涌激荡)“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当年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曾浴血奋战过,追忆这些,诗人心情汹涌激荡;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想到祖国的和平盛世!诗人的心潮更加的汹涌激荡!让我怀着汹涌激荡的心情来读一读诗的二、三两节。指名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2、师:站在铁索桥上追忆过去,诗人心潮汹涌激荡,看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诗人心潮更加汹涌激荡!这时再放眼看看眼前的二郎山、脚下的大渡河,所看到的景色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组对比读这两句话,再次体会诗人汹涌激荡的心情。

3、师: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潮汹涌激荡!他情不自禁地要高声歌唱。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诗人要高声歌唱什么呢?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齐读第4节。

(六)背诵指导

1、师: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这里的人们格外珍惜。这些情景令诗人心情汹涌激荡,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怀念之情来背背这首诗吧。先在小组内试着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

四、拓展:

1、师:长征胜利以后,许多作家、诗人等写下了一篇篇壮丽的长征诗篇。你知道有哪些呢?毛泽东同志也写了一篇的诗词《长征》来歌颂长征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们,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赞美之情齐读这首诗。

2、师:学习本文后,你想对先烈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0、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想到心情

二郎山的云雾

大渡河的白浪强渡:攀着冒着冲破汹涌激荡

激战的楼房教室

洒过鲜血梨花开

第2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口语交际──"未来的…。"

⑵习作──想象作文。

⑶学习"我的发现"。

⑷积累名言。

⑸了解科技新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⑴在交际写作中训练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⑵在积累、了解中扩大语言能力,了解有关科技方面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口语交际与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科幻)、范文、幻灯片等。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

口语交际。

目标

通过交际训练学生想象与口头表达能力。

准备

课件(有关科幻)。

过程

一、播放科幻课件

1、仔细看,讲讲哪些产品十分先进。

2、师:这就是未来的产品,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想象训练:口语交际──"未来的…"。

二、交流

大家畅所欲言:讲讲自己对未来的什么最感兴趣?

1、学生自由讲:

A生说:我想设计一套衣服,人们穿在身上感觉到冬暖夏凉。

B生说:在21世纪我想研制一种药品使病人吃后起死回生。

C生说:我想设计一种无人架驶汽车在遇到危险时能自动避开。

2、教师针对学生发言给予归纳:

同学们的想象非常神奇,很好!下面还有很多奇思妙想有待于我们大家去探究、去讨论,教案《《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三、分组进行交流,补充

四、各小组选派一人上台进行口语交际

1、台上表达:

可以边画边讲,也可以边讲边演示。

2、台下提问:

以交通为例:

汽车:

⑴如何能让汽车在水里行走?

⑵如何肥让汽车自动避开危险?

⑶如何变小?

3、台上回答:

台下可以补充说明。

五、讨论

六、评一评谁最讲的最好

七、作业

请你设计未来的食品拥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内容

习作。

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过程

一、导入

1、师: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口语交际,展开了想象,讲述了未来的.先进衣服、药品、汽车、食品…

2、师: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科幻习作,未来的…

二、回忆口语交际内容

目标锁定一种产品进行具体指导:

1、未来的衣服有什么特点?

⑴四季服特点:

四季皆穿,冬暖夏凉。

⑵环保服特点:

具有自洁能。

⑶治疗服特点:

拥有按摩功能,防治疾病。

2、未来服有什么结构?

3、未来服给人们带来什么便利?

三、根据内容各自命题

抽1~4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作文题目,并指出作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准备按什么顺序进行习作?

四、分小组进行交流

互相启发。

五、学生分头写作,教师相机指导

第三课时

内容

修改作文。

目标

培养学生能按习作的要求进行修改作文。

准备

范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你们的作文写完了吗?谁能说一说自己习作的题目及习作的内容?

二、出示范文

学生对照范文自评自改。

三、分小组交流,每组推选一个最佳作品在台上交流产

1、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

2、每组推选一名在台上念。

3、评比:

抽学生说一说所念的文章中,你认为好的地方与不足地方,对不足的地方应该怎样修改。

4、对照佳品习作再一次自我修改。

四、作业

抄写作文

第四课时

内容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

目标

1、学习纠正错别字。

2、积累名言,了解科学知识。

教具

幻灯片。

过程

一、导入

学习"我的发现":

1、出示幻灯片:

百衣百顺、默默无蚊、有杯无患、骑乐无穷。

2、想一想以上是什么广告?

服装蚊香磁化杯摩托车。

3、找一找这些成语中的错别字(故意用错):

衣──依蚊──闻杯──备骑──其

4、再从生活中找几例进行练习。

二、积累名言

1、出示名言:

指导朗读。

2、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家听。

3、讲一讲这些名言都应用在什么方面?

三、了解科学知识

1、自由读一读"宽带网"。

2、说一说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3、互相交流:

讲一讲面对科技腾飞的日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四、作业

记背名言。

第3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A、学生欣赏颐和园的图片

B、说一说看完图片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1自然段)总写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5自然段)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第6自然段)写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正确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可用文字的方式表示,也可画图表示)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用简笔画表示。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画图略

4、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自由分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2、“我是小导游”(各组交流汇报。)

Ⅰ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生: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生:长廊真长啊,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万寿山脚下。……)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廊

Ⅱ学习3、4自然段:佛香阁和排云殿

(1)游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Ⅲ学习5自然段: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________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________ 。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Ⅳ学习5自然段: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17孔桥真( )!

3、谁能把颐和园完整的介绍给大家呢?

4、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4、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美丽的校园》

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第4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读写生字新词。

2、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教 具:

生字、词语卡片

教 法:

引—读—议—悟

学 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背诵古诗《咏鹅》,激发学生兴趣。

2、 导入,揭题? 板书: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①大声朗读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②标画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边画边读新词,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③读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学生自主学习。

3、 检查自学情况,并相机纠错、点拨。

① 认读生字词语.指导书写“餐”“脾”“蹲”.

② 学生汇报: 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讨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鹅的高傲?( 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2、快速读文,标出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白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白鹅的姿态(第1自然段) 白鹅的叫声(第3自然段)

白鹅的步态(第4自然段) 白鹅的吃相(第5—7自然段)

3、认识过渡段(第2自然段),并了解其作用。

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四、积累:

抄写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第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第6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CAI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红旗火光

铁索弹雨英勇无畏

火网

第7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做批注笔记,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在读中理解人物思想变化。

3、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直奔中心。

1、孩子们,我们学过《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盲姑娘安静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要想使安静重见光明需要一样东西——眼角膜(出示),眼角膜是眼睛前端一层透明的薄膜,相当于相机的镜头,捐赠眼角膜可以使盲人重见光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捐赠眼角膜”有关的课文——18、《永生的眼睛》课题前有一个“”,说明这是略读课文,我们将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它学完。

2、齐读课题。什么的眼睛?读——;永生的是什么,读——

3、质疑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么能永生呢?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课文是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评价:会提问说明你们会思考,我喜欢爱思考的孩子。那么你们觉得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多读读课文内容,你一定有收获。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

课文读完了,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吗?先来看看你能不能过“词语”这一关。谁敢读?

捐赠盲人痛苦难忍给予与世长辞遵从热泪盈眶重见天日

(个人读,处理多音字,齐读。)

2、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是有谁?(琳达、父亲、母亲和温迪)简单的说就是“琳达一家人”,他们做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琳达一家人捐赠眼角膜的事。)

你们的确很棒,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一种概括文章的方法“要素归纳法”,即什么人做了什么。这是我们班的发现,就命名为“班要素归纳法”。

会读词语了,也能概括课文内容,那么现在就来想一想“永生的眼睛”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1、这是你的看法,说明你在用心读书,但是要想深刻理解它的含义,还要细细读读课文,品味品味。2、不知道没关系,有我呢,老师出马,一个顶俩!)

其实编书的叔叔阿姨们在单元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了,就是要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关键的词语来学习。那么这一课又怎么学呢?请看86页课前导读。

三、紧扣“骄傲”,探究文本。

1、请找出来文中含有“骄傲”的句子读一读。出示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骄傲”一词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自豪。那么“骄傲”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呢?请自豪地读一读这两句话。

2、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是谁为谁骄傲?温迪为“我”和外公而骄傲,我们先想一想外公值得温迪骄傲吗?外公的那些言行值得骄傲,请画出描写相关语句。

⑴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引导:哪个地方让你骄傲?(痛快)

师生对话。

预设评价:你的回答毫不犹豫。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⑵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个人读。男生读。

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而父亲则认为最珍贵的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一部分”是什么呀?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最珍贵的?而父亲和母亲愿意死后捐赠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他们认为(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同学们,我理解此刻你们的感动之情,但是此时的父亲并没有如此激情澎湃的说话,而是——平静地说。母亲去世了,此时的父亲伤心吗?伤心的父亲却又“平静的说”是因为他觉得(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⑶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你知道“美妙”的近义词吗?(神奇,美好,奇妙),盲童重见光明,美妙吗?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来感受吧。想象你就是一个盲童(配乐叙述)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要你轻轻推开它,你就能看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但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是一扇永远打不开的窗。你的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你看不到老师,看不到同学,看不到爸爸妈妈……如果这种痛苦延长到一天,一个月,一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此刻你最渴望什么?(光明)突然有一天你得到别人的帮助重建了光明,快来睁开眼睛看看这美丽的世界——(课件)

②重见光明后美妙吗?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美妙吧,读——如果一个盲童……

帮助盲人重见光明自豪吗?让我们自豪地再读这句话——如果一个盲童……

③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安静、熟悉了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杏林子,那么,亲爱的孩子们,你除了感受到父亲这些可贵的品质外,你觉得父亲对生命又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这样的人值得温迪骄傲吗?难怪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3、外公让温迪感到骄傲,而“我”值得温迪骄傲吗?刚开始的“我”对捐赠眼角膜可是极力反对呀。

“我”也是值得温迪骄傲的,因为“我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也正因此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4、文中还有一处含“骄傲”的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出示)那么,温迪有什么值得“我”骄傲呢?

①温迪有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是“我”的骄傲,读——

②对比出示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你发现了什么?琳达为什么要强调这个“14岁”呀?浏览全文,你有什么惊奇的发现?是啊,孩子们,14岁的琳达面对角膜捐赠表现的是拒绝、是哭喊,而同样的14岁,温迪的表现却如此不同。在对比中温迪在精神是如此可贵,难怪琳达会感慨,读——

四、拓展升华,主题回归。

1、琳达一家人的品质感动。其实有许许多多的人像父亲一样捐赠眼角膜,比如王飞越,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医生,当她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竟然做出了一个震惊的决定:(看录像)。

你想对他们中谁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XXXXXXX,我想多你说:XXXXXXXXXX(琳达、父亲、母亲、温迪……)

2、亲爱的孩子们,你琳达对捐赠眼角膜的态度之所以能有360°大转弯,温迪小小的年龄就有如此的奉献精神,都是受一个人的影响,对,是父亲,是父亲深深影响了“我”和温迪,也就是——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出示)

那父亲留下的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3、课前我们提出“永生”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把?变成!)齐读课题——用心读——再读,把你的感悟送进去,把你的感情送进去,把这份情送给琳达一家人,送给王飞越,送给千千万万有爱心的人。

五、补充结尾,延伸情思。

课文学到这儿结束了吗?原文的结尾是这样的(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第8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材简析

《猫》这篇讲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大花猫性情古怪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我紧扣本单元的读写重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理解、读中品析、读中感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猫的可爱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侯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理解文中写得具体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家有猫吗?你们家的猫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老舍家也有一只猫,他家的猫又是怎样的呢?大家有兴趣去看看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老舍家的猫?

板书课题:猫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这只猫有什么特点?

板书:古怪

课文中哪句话概括说出了它的特点?(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过渡:大花猫到底有多古怪呢?课文分三个自然段给我们作了介绍。

2、精读第一自然段:

⑴默读这段,思考:这段写了大花猫的哪些古怪性格?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⑵再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段:用不同的'线段画出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

⑶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觉,晚上抓老鼠,没事就东奔西跑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老实呀、尽职呀的,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他很喜欢这只猫)

那怎样才能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⑷大花猫真逗!你最喜欢它的哪种性格?为什么?

学生1:我喜欢它老实,因为我觉得他很乖,睡觉的样子像小孩,很可爱。

学生2:我喜欢它贪玩的性格,因为我家的猫也是这样的,很淘气。

学生3:我喜欢它的尽职,它多负责任,多认真啊!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那好吧,加上你的感情,把你喜爱的地方读出来,注意要读得生动。

【学法指导】多种形式进行练读、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表演读。

⑸老师引读,感情升华。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总结方法,出示提纲,小组学习:

①初读:了解猫的古怪性格。

②细读:画出猫的各种动静。

③品读:朗读理解你喜爱的动静。

④赏读:读出喜爱之情。

⑵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读出体会最深的句子,从读中理解、感悟。

⑶比较句子: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在文中再找出这样的例子。

⑷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这只猫很淘气;很可爱;作者很喜欢他的猫……

好,让我们一起朗读这个自然段,再次体会一下猫的可爱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同样方法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导这段朗读时,要注意读出猫的勇猛、读出作者的自豪。

三、小结

1、读了这部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像知道些什么?

2、大花猫这么可爱,我们写首小诗送给它好吗?

板书设计

说它-老实-可是-贪玩

贪玩-尽职

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勇猛

第9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1、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

2、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你什么时候会很快乐?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

1、谁给予了谁什么??

2、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自学指导2

(1)保罗一共想错了几次,用三角符合标出第一次想错的段落;用叉号标出第二次想错的.段落。

(2)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一次想错的段落,从哪里看出保罗想错了?他为什么会想错?(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3)自由地大声的读保罗第二次想错的段落,思考交流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从小男孩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纯洁无瑕、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品格)

(4)想象他们三个人是如何度过这个夜晚的,这个夜晚他们为什么难忘?

四、自学检测

1、保罗从小男孩的()中觉得小男孩也想(),没想到他竟然(),从中看出小男孩一心想着(),而不是()。

2、保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然发出了()的邀请,是因为()。

3、从小男孩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心灵和()的性格。

4、保罗的眼睛湿润了,把小弟弟抱上车是因为()。

五、指导朗读

1、读出第一部分中小男孩羡慕、惊讶地神情。

2、小男孩第二次的话应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六、小结过渡

1、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结)

2、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七、课堂训练

填空题:

保罗因为()而感到难忘,小男孩因为()感到难忘,小男孩的弟弟因为()而感到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3、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第10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塘)你们知道“塘”是什么意思吗?

2.(板书:荷)加上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3.(板书:野)一个“野”字又传递给你什么信息?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野荷塘》,看看作者描写的和饿你想象的是否相同。

二、初读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检查预习情况。

3.学习生字、词。

4.区别形近字,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三段的段意,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可以放在一起。

参观野荷塘之前的所见所闻。

白天见到的野荷塘的美丽景色。

野荷塘夜晚的美丽景色。

2.小组交流,划分段落。

3.自由练读。注意标点的'使用。

4.指名读文。

四、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塞北 心驰神往 晶莹剔透 心血来潮

嬉戏 气喘吁吁 沁人心脾 拍手称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野荷塘的美,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散文的景和情。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齐读课题

二、分角色朗读,再现参观前的对话

1.指名读,回忆课文内容。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

三、抓住重点句子,了解野荷塘的美

1.作者几次去荷塘?两次看到的景物一样吗?为什么?

2.默读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白天荷塘的美丽景色。

3.自渎第七自然段,把你认为写的最美好的句子画出来,结合重点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再现荷塘的美

1.边谈理解,边指导朗读。

2.根据提示试背。

3.读最后一段,体会,说说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1.写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水珠 荷叶 野荷花

晶莹剔透 大大小小 粉红色

第11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2.认识生字,了解母鸡的形象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2.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又淘气可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老舍笔下的母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打开课本,看一看吧!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画出生词,边画边读两遍。

3.思考。

(1)作者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讨厌 尊敬)

三 细读课文,深入感知

1.默读课文,出示投影。

(1)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一只孵出小雏鸡的母鸡?表现了母鸡的`什么品质?

2.小组交流讨论。

第(1)题: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发狂炫耀。

第(2)题:①精心保护鸡雏,很有责任感;②想方设法为鸡雏找食,表现出母亲慈爱的本性;③教小鸡生活的本领,很负责,很辛苦;④夜间啼叫保护小鸡,很勇敢。

3.集体汇报。

4.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作者改变了他一向讨厌母鸡的心思,因为他看到了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现在作者是什么心思?读第9自然段。(认为母鸡伟大,是英雄。)

2.作者仅仅在写母鸡吗?(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无私。)

3.看看作者写猫和写母鸡在写作手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1)结构清晰。《猫》写猫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母鸡》明显分为母鸡孵出鸡雏前和孵出鸡雏后两部分。

(2)叙述动物的特点,善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动物特点。对点滴小事进行具体的描写说明,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情感表达。《猫》始终是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则有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对母爱的赞颂。

(5)语言运用。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有浓郁的“京味”.

课后习题

1.用“天?地?”的形式写四字成语。

(1)形容大风时天地间暗淡无光。(天昏地暗)

(2)形容声音大。(天崩地裂)

(3)形容天气非常寒冷。(天寒地冻)

(4)形容时间长,永久不变。(天长地久)

(5)形容包围严密,四面八方都布下了罗网。(天罗地网)

2.后来作者为什么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第12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材简析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七、拓展活动

话题一: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教学后记:

第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

第13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生:我去过广州,我爸爸在广州打工。

生:我和爸爸去过远安公园。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幻灯片:

⑴ 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看样子乌塔的事对同学们的触动还是蛮大的。

课文讲了是什么事呢?

生:课文讲了“我”在罗马下了车,遇到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她告诉“我”她一个人趁暑假游历了欧洲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希腊,她还告诉“我”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略)

(师:如果能抓住要点,简单点说就好了。)

生:课文讲了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一个人在外面旅游。

(师:很精炼。)

生:课文讲了“我”在外国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朋友才14岁,就一个人到外国去旅游去了。

(师:很完整。)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乌塔这么小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太了不起了。

生:好能干啊!

师:是啊,乌塔才14岁,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可真不简单。可是她不是随便就出国了,她还做了不少的准备呢!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还遇到什么问题吗?

生:乌塔一个人出国旅行,她就不怕吗?遇到坏人怎么办?

生:乌塔出国旅游要多少钱?钱从哪儿来的?

生:她的大人难道放心她到外面去吗?

师:是啊,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她的做法怎么看?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来读课文,大胆的说说你的看法。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⑴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师:乌塔独自一人旅游欧洲,你怎么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乌塔这样做很了不起。(为什么呢?)她才14岁,敢一个人出国旅游。确实了不起。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生沉默)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生:我不会这样做。如果我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爸爸会打死我的。

(笑。)

师:乌塔为什么能一个人跑到欧洲去旅游呢?

生:她爸爸妈妈知道,让她去的。

(为什么她爸爸妈妈那么支持她?)

生:因为她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

生: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她还自己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师:乌塔花了三年,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才能到欧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哦。

⑵ 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师:乌塔为什么要一个人游欧洲呢?

生:乌塔说: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生:电视上的都是假的。(笑)

生:电视上的'和真正的世界不一样。我上次到广州去了,看到了轮船,和电视上的就是不一样,比电视上的要大得多。还看到了大海,虽然在电视上也看到过海,但是和真正的大海比,真正的大海的浪好大,在电视上是看不到的。

师:说得真好。有些事物要自己亲自去感知的。

⑶ 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师:乌塔说:中国孩子缺少很多乐趣,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她说得对,中国的孩子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了。要是我们也能像乌塔一样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就好了。

生:我觉得我们农村的最可怜。海也看不到,整天只看得到山。

……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

(出示幻灯片2。)

⑴ 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 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 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 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 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五、布置实践作业

(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写一篇读后感《由乌塔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电话号码 独自一人游欧洲

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三年

【教后反思】

我在备这节课的时候始终把握了两点。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只有学生充分的读书,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是抓住重点问题,重点开展讨论。这节课抓住两个问题“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中国孩子缺少乐趣吗?”开展讨论,所谓纲举目张,带动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才是阅读课文的最高效率的方法。

第14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生:很幽静。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给学生发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

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连的钟声)

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

(解释:饱:足足的,充分;经:经历;)

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是歌曲中表达的愿望。

拓展三: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那你呢?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学生自由回答)

倾诉、转移注意力、听歌、睡觉、吃东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发泄……

六、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七、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听到:乌啼、钟声

第1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岭侧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十)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

所见

侧峰

全面了解

不识

所感

只缘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

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我觉得在不看手表的情况下调控好时间的分配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