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23 14:56:32

第1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9加几》是学生在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的运动会场景为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9+4。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说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后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 盒。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后让生比较这几种方法那一种比较简便。然后引出课题。当然我也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存在问题,虽然运动会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事情,但他们真正对此还比较陌生,因此虽说能激起学习兴趣,但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的,如果从生活中的能凑成十的具体例子而且是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出课题(如拿药盒等),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因此在这里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手中 的小棒理解凑十法。 引导孩子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在此继续让孩子用小棒操作9加几的算式,加深理解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后面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能凑成十的例子(药盒),如果把它放在第一环节中也许可能会好的。这个环节里有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有限,在日后的学习中要多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凑十法后,让学生继续理解凑十法。因此出示了一个基本练习,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个变式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拿算式找朋友,让学生找到朋友以后,有一个数14没有朋友,此时让学生说算式,可能会出现9加5,也可能会出现10加4,还可能会出现十几减几,还可能会出现连加等,这样不但巩固了9加几,还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做的还不够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日后在教学中多出类似的习题,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可能学生说的不太完整,但这样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此外让学生说自己的心情,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教育,让生说说心情,同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依据,让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喜欢自己的课。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让学生真正掌握应该学到的知识和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个个成为有用的人。

第2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寓教于乐”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本学期的第一节课时,我没有按教材上面的编排顺序来教学,而是把第一单元的《准备课》中第一课时的《数数》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1~5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揉和在一起。

我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始,引导学生按从1到5的顺序数一数教室里的'各种事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创造一个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都学到需要的数学知识。真正实现了《课标》中要求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时,我不但引导学生去发现,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像史宁中教授说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引导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所以,在数学课上,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写数这个环节,我根据一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我先示范写,然后让孩子们在田字格中仿写,我对每一个孩子的书写进行把关,亲自指导书写。

我惊异地发现,孩子们个个写得既工整又漂亮,真的像印刷出来的一样。以前,引导孩子们书写数字时,我总是怕孩子们做不到,所以,没这样要求,结果,一直到后面孩子们还是写得很随意。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真的很有潜力,只要老师严格要求,孩子们就能认真做到。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们正在低年级起步阶段,书写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学生们在一开始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一生都是受益的。

第3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今天讲授了《8和9》一课,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谓活而不乱,本节课主要为学生创设了以下几个空间:

空间一:课件演示,使学生深刻认识7、8、9三个数之间的联系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7、8、9这三个数的联系,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直接拨计数器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先出示一个计数器,老师拨珠,学生随老师一起数,当拨完7个后,让学生观察又来了一颗珠子,是几颗?接着又分别演示了又跑来一颗珠子、这颗珠子又走了、它又回来了的过程。经过这些动态演示,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了7、8、9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空间二:脱离点子图比较7、8、9的大小

在比较大小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了,所以本节课我脱离了点子图,直接让学生从7、8、9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比较他们的大小,学生根据已有的基础,很容易的进行了正确的比较,而且除了比较7和8、8和9以外,孩子们还正确的比较出了7和9的.大小,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空间三:看着直尺说发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出示直尺后我没有将教学只停留在填出7后面的两个数字上,而是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着直尺图上的数字说自己的发现,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从数序角度说8的后面是 95在6的前面;有的学生从比较大小的角度说7比6大,比8小还有的学生说出了和7相邻的数是6和8等等,思维比较活跃,语言表达清楚。

第4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分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内容以前是四年级所学习的内容,而新教材整合为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一分(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新课标理念。纵观全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节课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构建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数学知识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活动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数学游戏活动拍手表示结果引入二分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在组花瓣的游戏中,学生充分的活动进一步感悟分数,理解分数,应用分数。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教学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型展开。

2、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全员动手参与,贯穿始终。

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达到了百分之百动手参与,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本节课的引客,数学游戏是全体学生参与,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1/2,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涂色和表述,了解2/4,3/4,4/4。在动手实践中,每一个学生自由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学具把它表示出来。在组花瓣游戏中,每人寻找自己的小伙伴,任意组合,在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分数。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实现了让学生成为主人这样的教学意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

3、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导课时的数学游戏让学生用掌声表示半个,一些同学用手势表示切的动作,有些同学表示掰的动作,这是学生创新的第一次显现;在探究半个的表示方法中,学生用写半个字,画半个图形等等一些方法来表示。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1/2,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4、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孩子们都爱做游戏,因此我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习活动,最后我有又以组花瓣游戏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专门设计了一个小环节,说一说,在家里或学校中,那些东西可以用1/2表示。让学生充分的说,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不足之处:

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自己比较紧张,也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验不够丰富,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够灵活。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这也是我平时教学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学中进一步需要加强之处,这也是对我的另一启示。

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和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新课程共同进步。

第5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回忆这节课的教学,使我颇感欣慰的是:孩子们的小身板坐直了,不再东倒西歪了;小手放好了,不再搞小动作了;小眼睛瞪得圆圆的,看着老师了,整整一节课孩子们的课堂纪律非常好,课堂既活跃而又有秩序。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从心里感到高兴。

但细细想来,还是有不尽完美之处:

1、课前教材钻研地不够充分。8、9的比较大小,课本上借助点子图作为一新授知识来处理,我处理的有点过于简单,可先出示7的`点子图,再出示8的,7、8进行比较后再导入9的点子图,这样逻辑性会更强些。8、9的书写讲解不到位,“8、9应稍开一点口”我课前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导致失误。

2、讲解练习小动物们坐火车时真数字从8-1,倒着填,讲解可再到位些,告诉孩子是从大到小填的。

3、教师语言引导可再到位一些。如数松树时“有两排树,左边一排右边一排”可先用语言暗示一下孩子是有顺序的,数数时要注意顺序,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不漏?

4、课堂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注意抓住孩子的思维亮点,抓住课堂亮点。如主题图数花时“4+4= 8”应让孩子说一说。

5、教师应放手给学生,尽量让孩子多动手多动脑,可让孩子上台当当小老师点点电脑孩子积极性会很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非常感谢各位的指点,正是你们的直言不讳才使我有了进步的可能,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离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6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20xx年秋季,我担任了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任务。本届一年级学生人数多,底子薄,基础差,从一开始,我便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肩上担子的重要。所以,我对自己的这份工作丝毫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本学期已经近结束,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迎接下学期的工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前、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分析和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增强上课技能——上好课

在上课中,我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我还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在自习课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同时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孩子年龄小特别喜欢爱表扬,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越表扬他就会越学越好,在提高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并认真细致的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在课堂上抓住机会提问他,鼓励他,表扬他,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学的愉快。进步越快。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有人说:“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的吸光有积极的意义。”在做数学作业时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作业的书写以典型示范、表扬为主。

六、教学中的不足和反思

1、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2、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3、复习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

4、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第7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认识,属于小学数学的起始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数的各种知识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复杂的数学计算的基础,所以总体说来,这部分内容是非常关键的。教材中选择的是校园里“科技活动小组活动”的一些场景,组成一些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我让孩子认真观察场景,了解里面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不仅能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还能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感受到数产生于生活,同时经历了“由物到数”和“由数到物”的过程,体会到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第8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乘火车》这节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教学活动。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数学。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成“检查,复习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主动探究,学习新知——拓宽延伸,发展新知”四个层次。在检查复习层次既了解学生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层次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乘火车”游戏为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在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层次的教学中我通过小组练、独立练、分层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拓宽延伸,发展新知环节中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第9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正确认识本节准备课的意图

正确的数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本领,更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入学前,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数数经验和技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这一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系统学习做准备。

通过准备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唤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欣赏“海底世界”这幅画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画得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

3、核心:物→点→数

借助画有海底生物形象的表格,以数数为线索,让学生经历从图中寻找信息,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信息,统计结果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体验到数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4、注意借助学生中数的好的例子

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一个对一个的数,渗透按方位有序地数。

5、拓展:数完图中的数

我让学生数数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的数,再数教室里的数,比如“电扇几台?”、“电灯几盏?”等。课后我布置学生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几口人?吃饭的时候数数几个菜碗?几个饭碗?几把椅子?等等。

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第10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数一数的教学内容是第2、3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数数方法进行数数。

第11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挂图,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多种方法,分步骤地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紧密相联,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本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也许是刚开学,学生对学习非常热诚,也很兴奋,所以整节课学习的效果还算可以。但是,这一届的学生学习习惯比上一届要差许多,在以后教学中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第12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很多老师来听我们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

生齐)欢迎!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

师:我们鼓掌时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师:想一想,早上做操时我们班分了几队?看一看,我们班在教室里分了几个小组?我们班是由几个组合成的?

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分与合。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分与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4的组成

师:上回我们去了李奶奶家,她家有许多农作物和小动物。今天我们再去李奶奶家看一看。(课件)她家的向日葵成熟了,她准备摘下来放进两个框里。

问题:把4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怎样放?你能帮帮她吗?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情况。(用4个圆片代替向日葵)学生动手操作,教室巡视,指名演示。(说明要有序摆放就不会乱或重叠。)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怎样分是同样多?4可以分成1和3与4可以分成3和1有什么不同?

带读4的分成与合成。(同时用手势表示分与合)

2、教学5的组成

师:我们帮李奶奶收好了向日葵。李奶奶又要收玉米棒了。(课件)

问题:5个玉米棒放在两个盘子里,怎样放?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有几种放法。(用5根小棒代替玉米棒)教室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5的组成。

教师领读5的分与合。

三、实践应用

1、游戏:猜一猜。

2、游戏:搭房子。

3、知识运用。

(1)小鸟回家。

5只小鸟要飞回我们刚刚搭好的房子,每个房子能飞进同样多的小鸟吗?

(2)游戏公平吗?

一(3)班的小朋友在上体育课,他们在进行拔河比赛,一起去看看。公平吗?怎样使比赛公平?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分与合》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都接触到,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有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2-5的分与合是教学5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

新课程倡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数学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因而课始,我以学生鼓掌欢迎老师、学生的排队、教室里的分组,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中,我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引出帮李奶奶分装向日葵和玉米棒这一情景贯穿始终。出示情景图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接着让学生用学具代替实物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操作、观察、交流中建立4与5的分与合。这一层次我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尽量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猜一猜、搭房子的活动,让表面上枯燥的练习生动起来,让学生爱上数学。最后出示课本23页练习四的第3、4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原有的一些教学设计并未如期进行。主要在操作中,原设想是让学生同桌合作观察不同摆法,可是学生不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习,基本各自摆各自的,根本不看同桌的;或者只会模仿。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值得思考!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摆法,而不仅限于一种摆法,多给学生一些权力和机会,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则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13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用加还是减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学生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这里应该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学生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学生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学生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第14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时间。

展示“美丽的校园”图之后,先让学生随意看、随意说,自由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指定内容,让学生“看看,说说”,全面了解画面的内容,并把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等思想品德内容渗入其中。

然后让学生由数画上的'物体到数身边的实物,体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数一数”的学习活动中,注意关爱每个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我能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一数”这节课,也是入学教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美丽的校园”的画面资源,指导学生看图数数。由学生自由观察数数到有序观察数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由老师反复提问“还有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到数数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第15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成功之处:

1、充分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建立“10个一是1个十”概念。

2、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再数出是多少。草莓图这题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如果图一直出现,孩子往往只数,而不估。为了帮助孩子培养估算的意识,草莓图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只闪现了2秒,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10多还是比10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再引导学生有次序地数。并看看数的结果与猜的是否接近。第二幅是洋伞图,也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引导学生独立地数一数、圈一圈。再反馈。指导孩子们在估算时找一个参照,以提高估算的精准度、积累估算的经验。

3、寓教于乐,活动、练习形式多样。

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活动与练习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活动:独立操作、同桌合做、竞赛、抢答、游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孩子在操作中学、合作中学、竞赛中学、游戏中学,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

1、许多学生问题回答得并不完整,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纠正过来。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不够机制。请女生从7数到17时。几乎所有女生都是从0开始数的。这时我以为是因为没有听清题目,把课件又调回去重复了一遍,结果还是错的。直到第三遍女生才答对了。这一练习花去了不少时间。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如果当时再让学生重听一次题,再讨论一下从几开始数,并追问一下为什么不是从0开始数呢?女生就不会出现再次数错的情况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