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21 11:34:55

第1篇:语文教案

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老师经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图片,想看看吗?(想)那么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主学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分段读课文,相互听读,比比谁读得流利

(3)认识生字。

(4)生交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5)默读课文,感悟课文中心。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蜜蜂、小燕子和小鹿是怎样寻找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的?(生读4、5、6段)

(2)说说读懂了什么,师生互相交流。

(3)(插入课件)小鹿是怎样寻找答案的。

(4)体会想象第4、6自然段中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5)自学思考:三种小动物找到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各是什么?

四、进入情境,发展语言

(1)指导朗读三种小动物的语言。

(2)生辩论:小鹿应不应该救小刺猬

(3)渗透主题心灵美。

五、拓展、升华学生联系实际谈心灵美的例子。

六、课本剧表演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不仅看到了最美的颜色,听到了最美的声音,还感受到了世界上最美的心灵,那就是一颗充满友爱的心。是啊,外在美只能取悦一时,而内在美却能经久不衰。

板书设计

18、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

小蜜蜂 图 颜色

小燕子 图 声音 爱心最美

小鹿 图 救刺猬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通过朗读词语、背儿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3、练习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体会发现的快乐。

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

3、练习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进入第二关“日积月累”

1、词语关:

课件出示:

娃娃 胳膊 光盘 名片 旅游团

山峰 巨石 枫树 菊花 风景区

翠鸟 甲鱼 高粱 橘子 降落伞

勤劳 观察 认识 尤其 奇形怪状

⑴ 学生自由读词语。

⑵ 读给伙伴听,互相正音。

⑶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找相应词语,当小老师领读。

⑷ 齐读。

2、儿歌关:

⑴ 创设情境导入: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田野、果园。

⑵ 课件展示:秋天田野、果园风光。

⑶ 学生谈感受。

⑷ 带着美好的感受自读儿歌。

⑸ 读给小伙伴听,互相正音。

⑹ 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⑺ 教师指图画引读。

⑻ 试着背诵。

⑼ 检查背诵情况。

二、第三关:“展示台”

1、激发兴趣:同学们一定收集了许多赞美秋天的作品。这节课就来展示一下吧!比一比谁的收获最大。

⑴ 在小组内,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

⑵ 评议谁的作品好。

⑶ 选出小组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2、评选收获之星。

第3篇:语文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

重点:

1、了解作者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大意略)

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6、本文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本文多用铺陈渲染手法,极具气势,但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比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三个动词均有“并吞”之意,“天下”、“宇内”、“四海”均指“天下”。很难分别为这两组近义词找出几种不同的说法来翻译它们。解决的办法就是凝缩,如上句可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全国的雄心”。“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则可译成“宰割、吞并各诸侯国的土地。”余类推。

7、正确理解本文中的繁笔写法。

按照常规,议论文中应以议为主,叙为次;叙为简笔并为议服务。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并默写诗文。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句的情真意切。

3、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领悟国学教育的真谛,陶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2、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人间真爱。

教学难点:

通过读懂诗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爱,歌颂母爱,领悟国学教育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诵读古诗吗?老师这有几幅画,(出示画面不出现诗句:咏鹅、静夜思、)你们猜猜是什么诗?

(猜想后学生齐读)

看来同学们在古代诗歌方面已有所积累,那么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吟诵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指名学生吟诵古诗,共同欣赏。)

好,孩子们吟诵得真棒!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希望同学们继续积累,将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1992年,香港举行了“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公众调查,你们猜哪一首会名列榜首?

(学生猜:是《游子吟》)

对,是《游子吟》,(板书课题:游子吟)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游子吟》。(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多媒体出示全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几遍,试一试你能读懂些什么?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交流)

那个同学自告奋勇的来给大家范读一下?(指明学生读,随机提问:你读懂些什么?帮助学生点拨出关键词:“游子”、 “吟”、 “意恐”、 “寸草心”、 “三春晖”的意思)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学习诗歌我们就要学会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进行理解。来,带着我们各自初步的体会,一齐再来诵读一下。

三、品读诗句,深入悟情

同学们,诗歌是讲究韵律美的,能吟,能唱,所以仅仅读通顺还不够,还得读出味儿来,下面我们来细细地品一品。

现在老师来读诗中的前四句,请同学们认真的听一下,体会一下诗中的情感。

(师范读,生认真听)

好,根据诗中所描写的内容,你们的头脑中出现一种怎样的情景?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出现了?(学生回答)

好,我再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随着诗文展开想象。(师读文,生闭上眼睛想象)

(出示情景画面)师引出下水文:啊!我想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展现出这样的场面,在一间简陋的小屋中,屋外是一片漆黑,屋内点着昏暗的小油灯,一位上了年纪的慈祥的老妈妈正在灯下为她明天将要远行的儿子在缝补衣服。(出示情景画面)你看那一针一线,缝啊缝,多么认真啊!虽然夜已很深了,但老妈妈的脸上没有丝毫困倦之意,那么就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位老妈妈在边缝衣服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想象回答,各抒己见)

同学们想得真不错,那我们能感受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呢?(学生回答,点拨出“母爱”,板书:母爱)

是啊!这是一种伟大的母爱,老妈妈把对儿子的爱和忧全部缝入到衣服之中,真可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诗人孟郊用他那饱含深情的诗句让大家与他共同分享着母爱的美好和温暖。来,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深情地读一读。(出示诗句)

(女同学读——男同学读——齐读)

四、情感拓展,回归文本,感悟诗情

老师从你们深情地读中觉察到很多同学已由孟郊的`慈母而联想到自己的妈妈,那么今天同学们就来谈谈你的妈妈在平日的生活中是怎样关心你的,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吧!

(学生谈妈妈关爱自己的感人事例,师渲染情感出示母爱的情景图片)

是啊!母爱是伟大的(板书:伟大),母爱是无私的(板书:无私),母爱是无微不至的(板书:无微不至)。我们做子女的能够回报妈妈的爱吗?(学生答:不能)我们发至肺腑的感叹道——(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示意学生齐读)所以孟郊才会道出游子的心声——(示意学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同学们能否感悟出诗人在这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回答,出示解译文字,学生齐读)

五、 扩展外延、延伸母爱

是啊!我们儿女区区小草之心怎能回报得了母亲那春天阳光般的爱呀!说到这里,我给同学们讲个真实的故事。(师讲故事,学生认真听)

你们听了这个故事,一定感触很深吧!是呀,只有懂得爱自己的父母、爱周围的人,将来长大了才能够爱祖国、爱人民,才能够为祖国报效。好了,现在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游子吟》吧!(学生齐读)

(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这是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里,各地的学子不能回家亲临为母亲祝贺,他们采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祝贺全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我们也一起随着诗文的吟唱加入进去吧!

(播放《游子吟》诗文歌曲,学生跟随曲调吟诵)

第5篇:语文教案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一颗星的颗。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第6篇:语文教案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读起课文来不吃力了,好的学生甚至可以做到正确流利有语气的朗读了。随着识字方法的不断积累,学生的识字经验更加丰富了,对于学习热情高的学生,既愿意动脑又大胆说,并说得好的学生一定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更加自信的投入到学习中。

教学目标:

1、学习“灯、往、工、作、告、诉、向、动”8个生字。

2、认识部首“双人旁”,能按正确的笔顺描和写“往、工、作、向”4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习轻声字的读法。

4、了解几种灯的功能和作用。

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描写“往、工、作、向”4个字。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提醒别人的语气。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一说这些是什么灯?

日光灯、台灯、吊灯、红绿灯、汽车头(尾)灯、航标灯

随机学习生字“灯”。

2、你们听,这些灯会说话呢。

出示课题:42会说话的灯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灯会说什么呢?觉得奇怪吗?认真听一听,这是怎么回事。

(2)集体交流。

2、自由轻声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

(1)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和生字带出的词语。

(2)出示生字、词语。

全班交流。

随机指导:

①往:认识部首“双人旁”。

②告:可编一个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

③提醒:“诉”最后一点不要漏。

3、听录音,学习课文。

(1)边听边记:什么灯说了什么话?

(2)交流,随机出示句子,指导读出提醒别人的语气。

①马路上的红灯亮了,好像告诉大家说:“快停下来,现在不能走!”

②汽车的方向灯一闪一闪,那是在对人们说:“小心!我要拐弯啦!”

(3)朗读第2、3节。

①学着用说话的方式说说绿灯和灯塔分别会说些什么。

②出示第4节,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三、说话训练。

1、出示课后四幅图,认一认图上画的各是什么灯。

2、你听懂它们说的话了嘛?

(可以用叙述的语气,对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引导用说话的方式表达)

四、复习巩固。

1、一字开花。

(1)用“灯”作花心扩词。

①圈出课文中带“灯”字的词语。

②练习用“灯”扩词。

(2)用“工”作花心扩词。

2、给小白兔找朋友。

(1)出示两排小白兔,每只小白兔身上写有一个字,分别为

道 到 往 住 工 公

来 知 房 来 园 人

(2)请帮助小白兔找到伙伴后,再读一读伙伴的名字。

五、老师指导写字。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