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7 15:10:52

第1篇:课文教学反思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教学古诗,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果学生只是抓住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东西,算不上读懂了诗歌,更算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教学本首诗的时候,我在播放《小牧牛》的笛声后,再有声有色地描述:在一条林间小路上,树木枝繁叶茂,遮住了似火的骄阳,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野花飘来醉人的.香味。咦,哪儿有歌声传来?声音越来越响,清脆悦耳,震荡在林间。

噢,原来是放牛的小孩儿,正自由自在地骑在牛背上,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正朝自己走来。忽然,他紧紧地闭住了嘴巴,原来他发现了一位歌手正在和他较量呢……学生通过想象,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后来,学生在吟诵中,完全融入到诗境中,觉得自己就是这一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牧童了。

第2篇:课文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假如》一课,发现有不少问题。

一、在识字部分又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时间调控不匀,出现没讲完课的情况。今后得适时调整。

二、指导朗读有点浮皮潦草,孩子读的并不是很有感情,感觉情绪调动的`还不够。感觉还是没有把孩子带入到情境中。

但还是有成功的地方的,因为识字时间较长所以读生字部分和孩子配合得很好。孩子积极性很高,男女生比赛读,分小组度,各种形式读。在回答识字方法上,孩子都说了完整话,我觉得这部分落实的很好,例如:孩子回答“我是这样记住泣的,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一个站立的立就念泣,泣哭泣。”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例如我会说“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孩子仿写,孩子说:“我要给妈妈画个机器人,帮妈妈干活。”

明天让孩子们写个续写,看看怎么样再决定。

第3篇:课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第二组文章都是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我感觉学生在学这一单元文章内容时,应该非常感兴趣,结果也正如我所料。《藏戏》一文,感受颇深。现将自己对本节课的反思随手写下来,可能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界同仁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藏戏》一文的教学目标为

1、读读记记有关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因此课的伊始,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然后也都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随提随时解决掉,然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收集的欲望。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藏戏包围。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第4篇:课文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情景教学贯穿与始终。

首先,在学生理请一。二自然段的文脉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邀请的场面,并进行评议,不仅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创编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语言文字有活生生的感受。此时再指导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通过朗读。表演。评议,初步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体会到了当场写作的难度,为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作了铺垫。

接下来我出示插图中显示的画面,王勃站在藤王阁上,仔细观察着什么美景呢?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赏景中体会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然后让学生把眼前之景用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赏景与说话,学生便如身临其境,心有感悟。这时再让学生用心的读,读得美如其景。同时,生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的和谐愉快,用自己的朗读尽情地抒发着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同时在教学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把古文与今文对应结合,突破了理解古诗的难点,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第三段结尾的省略号这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丰富想象能力。同时在轻读〈〈藤王阁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的能力。随后的相互评价更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对胸有成竹。笔走如飞这三个成语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使他们深深感到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并从中再次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接下来再请学生们思考从王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内涵,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暗示了写作方法,将情感态度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最后总结课文,迁徙运用,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用自己的话,描绘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写一段百字以上的景物描写片段。通过这一总结延伸,把学生领到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5篇:课文教学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詹天佑》这堂课谈谈我的感受。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教学课文后,我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 创设情境在我的开场白介绍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画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二、课堂上采用“ 寓学于乐”的教学方法 。 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难点较多,如何较好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地探索学习,我采用了旧教材新教法,总体的感觉还不错。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致始终保持不灭。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上课时我与学生共同探讨“示意图”的画法。既注意认真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上,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了。在讲读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 在冠以“工程师”头衔的“诱惑”下,同学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画的画,演的演,讲的讲。每位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设计图纸是最佳的,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了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 这种“寓学于乐”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开凿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学生不易理解,就让他们细读课文后画施工示意图,以图示意,交流心得,订正错误。设计“人”字形铁路,课文配有插图,让学生画示意图并不难,而对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了‘人’字形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这段话学生不易理解。为此,设计了画图和演示相结合的形式。而这些,都紧扣”领会詹天佑杰出的才干“进行。画了即说,演示后即解说,加深了对詹天佑创造才能的理解。

”激发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使原来觉得乏味、枯燥的阅读教学变得乐趣横生。在愉快教学中,儿童情绪欢乐,思维敏捷,语言顺畅,没有精神负担,没有心理压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丰富知识,发展语言,开发智力。

三、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且读得有趣,读得有法,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循着”疑“去探求,自寻答案,自我领悟,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我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话又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四、 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使得 ” 人 “ 字行线路的设计形象直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得还不够,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贯彻不到位。六年级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不如低段高,但责任还在自己,不是为读而读,而要精心设计朗读环节,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能做到” 书读百边,其义自见“ 。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我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二、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不够主动。在比较机械地跟着我的思路走,没有什么自己的创意。所以,我感觉到,自己的启发还是不够的。

总之, 我认为这堂课还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因为这堂课充满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个性飞扬!

第6篇:课文教学反思

课文《尊严》讲述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他在逃难中不愿轻易得到别人的食物,而要通过劳动换取食物,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课文平实的语言表达,蕴涵的哲理却是比较深邃。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找出年轻人和其他逃难者面对失物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那里,目的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得到一个答案:年轻人要通过劳动换取食物,再通过精讲2-4自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年轻人一定要用劳动来换取食物,最后通过第三环节理解杰克逊大叔赞赏年轻人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反思一:是否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课上完后,我不断地进行反思,感觉到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课堂能抓重点,突破难点,发现自己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过程没有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教师事前要对学生进行调查,课上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我在引导学生体会年轻人的三句话时,老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按照自己预设的教案,非要学生一句一句地讲体会,没能把主权交给学生,没有让学生主动地说,学生被动地接受了老师的意见,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个性没能得到张扬。

反思二: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他觉得逃难者不是不劳而获,本来这个问题的提出正是引导学生更深的理解,可是因为我在备课时没有联系二战前的背景,所以当时我想都没想就下了结论:逃难者是没有劳动,书上不是讲的很清楚吗?你自己在看一下上就行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当时我说了也没去想什么,直到课后查资料,我才意识到自己竟犯了这样大的错误。原来这自己备课的时候,没有更深一层地考虑问题,其实,只要当时仔细地想一想,在联系二战前整个世界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情况,不难想象,当时人们已经是饥寒交迫了,哪还想到什么劳动不劳动。年轻人以后能成为石油大王,就是因为他有别人没有的品质,这是年轻人跟其他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当时能这样想,这节课的会更有深度,也就不会犯这个毛病。一句话,就是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所以我想,备课是容不了半点儿马虎,身为一名教师就应该认认真真备课,扎扎实实做事。

反思三:所搜集的资料没有为文本服务。我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把收集到尊严的名言展示出来,到底有什么用?自己没有深入一层想想。其实,这样的设计只是为展示而展示,没有发挥资料的作用。新课标提出,学生要有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搜集的资料要来干什么?答案是:为课文服务。为什么不把搜集的资料用在你有什么话要对哈默说;你是怎样赞哈默的?这一环节中说呢?学生就不会在这个环节中无话可说、无话可讲的地步了。想想,这其实是没有吃透新课表的精神和理念。我想:我在处理学生收集的资料时,还可以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杰克逊大叔的话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我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时,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学生的体会会更深,资料的运用也更恰当合理。

第7篇:课文教学反思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一直是教师探索的课题。2年的科学教学实践和探索,使我认识到,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我在小学六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做酸奶》的教学中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酸奶,你们尝尝。

学生品尝后,说说品尝的感受。

师:你们知道酸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吗?

生: 酸奶中的钙磷容易被^***吸收。

生:酸奶有促进胃液分泌、提高食欲、加强消化的功效。

师:酸奶有防癌作用;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特别适宜高血脂的人饮用。酸奶好喝,还对人有这么多的好处,你们想学会制作酸奶吗?

生:想

师:好。我们看书先了解做酸奶的原料和方法。小组学习、讨论。

生看书学习、讨论。

师:我们来汇报一下

小组汇报。

师板书:原料:鲜牛奶、加白糖。

制作方法:

1、把鲜牛奶加上白糖后,加热煮开几分钟。

2、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酸奶两勺,搅匀。

3、倒进消过毒的保温杯里

4、保温4——5小时,酸奶就做成了。

特别提示:

1、要把容器严格消毒。

2、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吗?

生:回答。

放光碟,让学生了解乳酸菌和其他细菌的知识。

师:鲜牛奶怎么能在短短的4、5个小时就能变成酸奶呢?我们来体验一下细菌的繁殖速度。

学生按照书中的方法体验细菌的繁殖速度。

布置作业:

1. 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你想了解酸奶的更多知识吗,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看谁了解的知识多。

教学反思:

1.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做酸奶》第一课时,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决定让学生把做酸奶这一实践活动延续到家里进行。在上第二课时的课上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回家做酸奶的同学寥寥无几,难得有个别同学做了却没有成功。因此决定和学生一起再经历一次做酸奶的过程。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教师应该做一个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2.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与方向。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应该了解实验变量的控制问题,但是真要做起实验来,他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导致实验数据的误差或直接的失败。作为我们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生实验前将这一技能有目的地进行渗透,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知道如何对实验变量加以控制。

3.实验后及时地作出总结

每一个实验都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讲要自己悟出其中的涵义还是比较困难的,作为一个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得到提升,科学素养就会得到锻炼与提高。

第8篇:课文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炊烟》讲述的是“我”与一对“山里人”的小小的邂逅。在我“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们盛情款待了我,并不求任何回报。女主人的热情爽朗、男主人的朴实憨厚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初见炊烟,心生希望。正当“我”又累又饿的时候,看见了远方山间轻轻飘荡的炊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第二部分(2-4)盛情款待,感受温暖。通过煮饭、闲谈、告别等情节表现山里夫妇热情、淳朴的性格。

第三部分(5)回望炊烟,心潮激荡。飘动的炊烟下,木屋主人挥动手臂与我道别。这一幕,似电影镜头般定格在作者眼前,也定格在读者心田。 文中山里人的形象质朴感人,似一双无形的手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艺术效果得力于作者对人物细致、传神的刻画。 成功的人物刻画不在于为人物寻找惊天动地的创举,关键在于对事件进行描写时,一定要自己感受最深的,且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生动而丰满。

比如,课文中用了“客人来啦,快进屋吧!“那还要问,坐下,先喝碗茶!””“钱?这儿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如果不忘记山里人,以后再来!”等语言描写;又有“她把那锅一连洗了三遍,红薯、白菜在山溪里洗得干干净净”等动作描写;还有“没等开口,她就笑着叫起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大口大口地吃”,“她又笑了”等神态描写,这样,一个热情爽朗、快人快语的农村妇女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文字之中,是炊烟写作艺术上的又一特色,读来如同品尝一杯清淡的绿茶,令人回味无穷。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塞”这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情简析:

课文篇幅短小,字里行间渗透着人与人之间浓浓的真情,学生应该能够读懂,但作者为什么以“炊烟”为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炊烟》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木屋的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感受,教师可随学生回答 板书出木屋主人的印象:热情、淳朴、善良……)

二、深读感悟

1、木屋主人给同学们留下了热情、淳朴、善良印象,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画下来。

注意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好好的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给学生充分品读的时间)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1)外貌描写的词语“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的光彩。“妇女的勤劳、健康。

(2)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的语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手里不停的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诉我……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谈、对生活的乐观。

(3)语言动作的语句:客人来了快进屋吧。那还要问?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净净。女主人的热情好客。

“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女主人的'心地善良。

(4)男主人的语言“都是自家种的……”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男主人的憨厚、淳朴。

3、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在朗读中体会男、女主人的性格。

4、回读课文,质疑问题。

读了《炊烟》木屋主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全文,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写出来。

5、自拟文题,感悟中心。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温暖,可为什么作者却以“炊烟”为题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给、这个故事起一个什么名字?你认为作者的题目好在哪?

使学生体会到“炊烟”是全文的线索,又累又饿时望见炊烟,女主人为我煮饭,告别时望炊烟。

炊烟让人感到希望、温暖、富有诗意。

六、拓展阅读。

课件出示《拐弯处的回头》说说在内容和写人方法和本文有什么异同?

七、选择练习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ī( )烟 红shǔ( ) shū( )菜

là( )肉 寄sù( ) saī( )满

二、选词填空。

1.现在山里人富了,什么也不愁,就________着孩子们有出息。(希望、盼望、指望)

2.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特有的________。(色彩、光彩、风采)

3.我有两个女儿,到山外读书去了,________在学校。(寄宿、借宿、住宿)

三、阅读下面文段,然后答题。

我站起来,想与主人告别,发现背包变沉了。我打开一看,包里竟塞满了黄橘。“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上解渴。”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

我走了,他们肩并肩站在小木屋前,不停地向我挥手。“再来啊!”他们的声音在山间______。再来时没有机会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动着的炊烟……

1.填写文中横线上缺漏的词,合适的一项是:()

A.回旋B.回荡C.回响D.飘荡

2.“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动着的炊烟”的原因是:()

A.山中炊烟下的小木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B.炊烟下小木屋里的中年夫妇表现出来的真诚和纯朴。

C.小木屋里的她和他为“我”解决了饥饿和疲乏

D.这一缕炊烟为我抚平了心中惶乱。

3.文段最后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A.表示声音断断续续B.表示无限的联想

C.表示列举的省略D.表示声音的延长

6.最后一节所表达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板书设计

希望

温暖 炊烟

木屋主人 善良 淳朴 豪爽

热情 好客 乐观

第9篇:课文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第10篇:课文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六年级讲授了这篇略读课文。反思备课的授课的前前后后,还是有不少地方值得再去思索。

首先课前在设计目标一块我是非常纠结的——设计几个问题?设计一个问题行吗?几番思量,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课前导学的一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战士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往宝石岛?(要求:找出文中相关句段,把小高带回昆虫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另外借用了一个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这个岛上生活如此艰苦,为什么他们还要在这个岛上生活?(刘雅娟)显然这个大问题太容易回答,学生会很快地说出是“为了给西瓜授粉”,这样一来,深层次对课文理解就无法进行,于是我又加入了括号里的要求——课中巡视学生组内学习情况时,我发现这个括号里的要求加的是必要的。当然这对善思者是有效的,对有些同学来说还有困难,于是我又设计了三个追问题:①仅仅是为了让西瓜花授粉吗?②师导出17自然段小高的话:他仅仅是在说小精灵吗?③你认为小精灵会在这么艰苦的海岛上安家吗?(结合最后一段作答)当教案写到这时,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必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与目标的设置有很大关系。

课中,我的导入出示了祖国的中业岛、南海的四个群岛的地图,让学生对祖国的疆域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正好与本单元的“祖国在心中”这一专题相一致。接下来的学生独学、群学,有章有法。听课教师的反馈证实了这一点。今后要继续巩固的有一下几点:独学至少五分钟,组内交流尽可能直到有小组完成任务(全组举手);组长一定要分工明确,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做;组内交流由差到优逐一说过后,再讨论;当堂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并能再课堂上交流才好。

课后,我给学生留下了由两位学生提出的探究题:课文中很少提到蝴蝶,那为什么要以彩色的翅膀为题?(谢玥姝 周培媛)。这一点是我尝试在做的,前面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我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探究题:居庸关和八达岭开凿隧道的'方法为什么不一样?结果学生交流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学生是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去解疑难的。所以我希望这个探究题,也能让学生有着不一样的交流。

本堂课的教学中还出现了一个让众多教师忽略的认识,当我出示了当堂练习题:“作者为什么把战士们吃瓜的情景写得那么详细?”我们通常都会认为:这是战士们为自己能培育出这样一个大西瓜感到高兴感到自豪,十分珍惜。但一位叫阮传星的女生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心理的独特感悟,她说:从中我看到梦想成真的一天。是呀,这个西瓜,让战士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宝石岛美好的明天。

第11篇:课文教学反思

《乡下孩子》是一首充满童真的小诗,描写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游戏、劳动等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特有的一种欢乐。诗歌语言简略、生动、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悦目赏心。课文中的插图更是把人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一个带孩子们去乡下游玩一番的情境,那么,乡下孩子有怎么样的生活呢?带着好奇,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抓住“欢唱”、“盛开”这两个词让孩子们体验感受乡下孩子幼小时在爸妈怀抱里的.幸福。第二小节,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想,田野上飞舞着什么样的蝴蝶?乡下孩子捧着这美丽的蝴蝶,编织了什么美丽的故事呢?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有的说为花儿增添色彩,有的说让蝴蝶带他去玩……学习第二句时,我让学生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一首什么歌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好像听到了树林里小鸟的美妙叫声,乡下孩子吹出的童年歌曲,乡间歌曲……有了这样的体验,我让学生自己边想边读,学生读起来,有情有趣,能读出那种轻松愉悦。在第三节中,我让学生自己看图带着想象去读,同时,进行了一个迁移性的语言练习,意在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进一步感悟乡下孩子的多彩生活与劳动的乐趣。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句式,丰富语言。第四小节,通过看图,并联系上文,理解“旷野”这个词,让学生体会乡下孩子的勤劳、能干和幸福快乐。

在教学中我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语,显得有些单一,对于胆小紧张的学生,没能很好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今后教学中需多注意的地方。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以后需多学习、多积累。

第12篇:课文教学反思

《蝴蝶花》这是一首优美、欢快的歌曲,表现了植物蝴蝶花被误为动物花蝴蝶的有趣场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学习表演动作,能够通过表情、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2、感受歌曲优美、欢快的情绪。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进行,一是了解蝴蝶花的外部特征,二是学唱歌曲(1、学念歌词,2、幼儿跟唱),三是通过舞蹈动作表现美丽的蝴蝶花,体会歌曲欢快的气氛。

但是由于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整个活动下来效果不是很理想。一在教具设计上,没有采用实物,不够具体形象,不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及我觉得自己在教具利用度上也不够,虽然画了蝴蝶花和花蝴蝶,就在活动的第一部分让幼儿区别了一下,对后来的环节用处不大,特别对记忆歌词等没有起到作用。二是由于自己有点紧张,漏掉了让幼儿学念歌词部分,直接进行了跟唱,以致于幼儿学唱歌曲的效果不是很好。三是自己的`音乐弹唱不够扎实,音乐节奏没有抓准,特别是最后一句歌词,漏掉了一拍子。但整个活动还是顺利进行下来了,在学唱歌曲部分我也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来学唱,并让表演欲望强的幼儿到前面来表演,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幼儿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蝴蝶花的有趣,也初步会唱歌曲了,也尝试了用动作来表现歌曲。

第13篇:课文教学反思

本文层次清晰,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主线——“我对这两位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结合重点词语,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情感。同时也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实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

我引用了与本文密切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赋得永久的悔》。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又体现了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

课堂上,我坚持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染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和人文共振。”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全体同学,发言面较窄。教师还欠缺一定的教学机智,个别引导、评价语言不到位。

今后,我还会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加强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14篇:课文教学反思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语言文字优美、情感丰富,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它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一、借“马良之笔”打开兴趣之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序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的肯定、课堂气氛、情境创设等外在因素,因此,其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他们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学得消极,被动。在本节课中,我能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首先我出示课件:一只鸡、一头牛、一扇门。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只公鸡,公鸡马上“喔喔喔”地叫起来,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头牛,牛就下地耕田了,马良在墙上画了一扇门,门就开了。接着我趁热打铁诱导孩子们进入诗歌的学习:这样的一枝神笔,你想要吗?你真的想要吗?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去读读这句话。出示最后一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并通过换词,理解课题,接着出现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用不同感受朗读课题并读文章,此时我的孩子们读的可投入了,我想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进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导好孩子们精读课文,感悟语言。通过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使整堂课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兴趣盎然地学。

二、借“马良的神笔”识记生字,交流个性化识字方法。

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对《神笔马良》这个故事很感兴趣,我就出示这样一个课件:在每枝神笔(毛笔)下写了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读,能读准字音的就把神笔送给小朋友。先四人小组自学生字,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比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哪个生字宝宝最容易写错?哪些生字宝宝样子很相似,怎样区别?老师指导书写后展示学生作品,评析。

三、听写生字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发展的主体。”教学中要引进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进取精神,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听写这个环节一般是放在第二课时的,但为了更好让学生记熟生字,于是我大胆采取了这个环节,学生不但在听写培养倾听的`习惯,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识字的自主权,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从同学的听写中或自己的听写中能更快地掌握。

当然在教学中做得还不够的地方,主要在指导学生写字这个环节,因为经验不足,对课堂的把握还不是太好,在教学生字的环节上还不够紧凑,写字部分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作品展示时间太少,并没有及时指导评价。其次,听写的环节设计得好,但时间也不够,特别听写后学生订正出现很多意见:字体不端正,拼音写得不规范,有同学改错,有的告状说生词听得太多,所以还没有帮同位听写等现象,这是我没有预料的,也就是我在设计听写环节时,没有明确要求听写多少个,写字的规范性等,导致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前松后紧。因此,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掌握好大方向,还要考虑好小细节。包括你的语言,学生的反馈,你课堂上表现出的一切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等,只有考虑周全了,才能上好这堂课。

第15篇:课文教学反思

在执教《爷爷的芦笛》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成功之处,同时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基于以上所述情况,我选择了如何引导学生“激趣、发现、质疑、明理”教学设计理念;充分采取多媒体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利用图文并茂,声、光、色的独特效果,启迪学生思维和想象,感悟自然环境变化、心理变化,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爷爷的爱。目的是想让学生走进课文,养成自主探究,爱动脑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紧围绕“爷爷芦笛的内涵”这个文章的“魂”,采用不同的方法,贯穿朗读、观察、讨论等,引导学生去寻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这个引导过程又是通过把学生带劲了文本意境,让他们品味强强的感受,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经历海边那不寻常的暴风雨之夜,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文本中的“我”和教室中的“我”心灵相通,合为一体,彼此融合、吸纳、认同;利用图片、声音效果,激起情感的火花,化为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去触摸文字背后的蕴含,最终真正读懂了“爷爷芦笛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确定和发挥。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当,容量过大,没有很好地把握轻重缓急。重、难点学生理解的时间少。二是在学生朗读、感受了环境变化和强强心理变化后,没有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说,谈朗读感受,而是一到两个学生回答后就直接进入了主题探究。三是音响效果不好,狂风巨浪声响过大,直接影响了教学秩序。四是拓展内容不丰富,引导不足,完全没有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二)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爷爷的芦笛》一课,感受到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适时运用音频让学生感受大浪冲击的声音,把学生带入到暴风雨之夜的情境之中。而且,教师时不时地提醒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想,这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

现将这节课的思路整理如下:

环节一:揭题、回顾:

师:这节课接着学习——生接读课题。

师:我们已初读课文,知道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喜爱芦笛

生2:勇敢

生3:喜欢小闸屋

师追问:强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爱玩。

师:爱玩,会玩

思考:学生回顾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价值何在呢?我想一定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回顾课文内容。从学生回答当中可以看出都是从不同方面谈对强强的认识的。喜爱芦笛是从课题或全文来看;勇敢是从暴风雨之夜看的;喜欢小闸屋是从第一自然段来说的;能够看出学生对课文内容较熟悉,教师可适当点评一下,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的内容有清晰的回忆。

课堂是学生的,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我们应站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评价他们的发言。如学生答喜欢小闸屋,教师可引导:是呀,小闸屋是多么讨人喜欢呀,你能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小闸屋为什么这么讨人喜欢吗?这样就可以顺利进入到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之中。就不会出现教师追问,学生不知答什么,而是按教师的引导答:强强是个爱玩的孩子。对于爱玩的感受,我觉得有些欠妥,这里的“爱玩、会玩”和“好玩”的意思是有区别的。文中说: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这里的好玩并不是为了表现强强的爱玩、会玩,而是从下文表现的:景美、巧手的爷爷和婉转的芦笛声,一切都让人向往,让人心旷神怡。所以,文中的好玩有“美好、美妙、令人向往”的意思。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三)

《爷爷的芦笛》是鄂教版11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

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学生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张恐惧的煎熬,从而变得勇敢、坚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年级学生习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顺序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用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张,万分恐惧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学生非常清楚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惧”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坚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互相映衬。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学生诵一诵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学生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作者的描写顺序不必讲解,注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非常贴切,但还可以更完美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二: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与反思

《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3、 会认“闸、翱、颠、簸、哆、嗦”等6个生字。

重、难点:

1、学会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明白课文经风雨,风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弄懂意思:翱翔、婉转、蒙胧、湿润、温馨、摇撼、驱赶。

三、检查初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 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五、细读课文,体会大海的特点和强强心情的变化

1、 找出描写海浪、海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大海的特点。

2、 读读描写强强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强强的心情的变化。

3、 讨论: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变得勇敢起来?

六、指导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1、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

2、 说说读了课文后自己的受到的启示。

七、巩固生字

八、小结

爷爷的笛声想要告诉大家:平静的大海,练不出熟练的水手!不经历风雨,怎能风彩虹!让我们一起永远记住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

九、作业布置

悠扬的芦笛声又飘起来了,他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他让强强变得勇敢来!如果几天后,强强又独自一个人在小闸屋面临暴风雨的洗礼,他会有什么反应呢?请你展开想像,以《又是一个风雨之夜》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板书设计

婉转 悠扬 清脆 奇特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爷爷的芦笛》是鄂教版11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学生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张恐惧的煎熬,从而变得勇敢、坚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年级学生习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顺序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用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张,万分恐惧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学生非常清楚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惧”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坚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互相映衬。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学生诵一诵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学生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作者的描写顺序不必讲解,注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非常贴切,但还可以更完美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三:四年级语文下册 爷爷的芦笛 1教学反思 北京版

爷爷的芦笛

课文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学生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张恐惧的煎熬,从而变得勇敢、坚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年级学生习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顺序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用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张,万分恐惧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

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学生非常清楚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惧”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坚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互相映衬。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学生诵一诵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学生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作者的描写顺序不必讲解,注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非常贴切,但还可以更完美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四:教学反思

《种子》教学反思

“合作学习”目前被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我们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我们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避免少出现这种无效的合作学习。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抓住关键词,深入挖掘,感悟内涵。通过找出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感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就能有根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在文字的背后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如“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让学生体会游春儿童的多和快乐之外,结合“小天使”来深入挖掘,这些儿童还是怎样的儿童呢?(天使般的儿童、春天般的儿童、鲜花般的儿童……)学生对儿童就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群儿可爱、纯真、快乐、活泼,充满朝气的儿童。下面的句子我同样抓了“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两个“匆匆”等一些最能体现儿童特点的词句,通过朗读、想象等感悟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钓鱼》教学反思

品读课文,体会心情。这节课我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先从钓到鱼后的“得意”,引出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重点处理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将表现鱼大的句子分析的比较透彻,为后面“我”不想放鱼,以及和父亲的争辩铺垫好了感情基调。抓住“得意”一词,能够提纲挈领,辐射全段,将默读勾画、扣词品读、朗读融为一体。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味道。在执教本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怎样争辩,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出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喜欢这条大鲈鱼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这里理解透彻了,课文有关启示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较长,究竟该如何上呢?当然是抓住重难点,把握好轻重缓急。课文后的练习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重点,就是对句子“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是长不结实的”的理解,不过,在教学时,我在时间的安排上出了点错,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时间较少,阅读课文的时间较多,因此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效果不太理想。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结合导学案先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教学这篇课文时,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读得还不够到位。在练习排比句写话时,由于环节操作失误,在下一节课才补上。另外,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如果安排一个有感情朗读全文环节效果会更好一些。课件制作还不是很精美。

《走进丽江》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感知丽江的神奇美丽,我在网上下载了许多关于课文内容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图文对照,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学生也踊跃说出自己的感受,谈谈丽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让学生把主要描写的两个景点用书上的句子连起来,这样让学生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时,我注意将朗读、思考、交流贯穿始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体验作者喜爱丽江的思想感情。

《五彩池》教学反思

理清重点句段,欣赏如画美景。加强说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文二、四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的形态以及池水呈现五彩的成因,语言生动形象。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三项说话训练:①理解性说话;②模仿性说话;③想象性说话。但美中不足的是,导学案设计得不是很好,忽略了学困的学生。

《卫星比武》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在“尝试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充分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的。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多,教学容量大。课前,我精心设计导学案。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变化来出发学习这篇科普读物,将枯燥的说明文转化为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欲望的课型来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十课巴斯德征服狂犬病教学反思

由于课文较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多,教学容量大。怕课堂上朗读占用时间太多,在教学前,我先安排学生预习了本篇课文。预习的效果很好,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教学时,朗读流利,使课堂节奏更紧凑,也使课堂更高效。

《1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学反思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因为本课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比较枯燥,为了把这类课文上活,我做了各种设想和尝试,所以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颇费周折,最终在上课前一天才将课件定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兴趣不是很浓,配合也不太好,尤其是在教学“造句”环节时,因为当时引导不当,学生对“并且”理解不深,无法说出合适的句子,应该在田钰同学说完“而且”的句子后,加以引导“并且”可换为“而且”,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理解,说句子也会更合理。其它各个环节基本按照预

期的目标实现了,但是整个教学过程感觉不够精彩,自己不太满意。

《12绿色记事本》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较浅显,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自学能读懂课文,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我主要安排学生自学为主,较难的内容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解决,再全班交流。在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环保的重要性。

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教学反思

课文有些句子学生理解有些困难。如“南海诸海岛,撒开珍珠串”,学生难以体会到,我借助课件让学生观察、想象,体会祖国南海上的岛屿既多又美丽。又如“给妈妈做件衣衫”一句,我先问学生“妈妈”实际指什么,再指导学生联系作者给祖国设计宏伟蓝图,明白这句是让祖国呈现出新的面貌,从而让学生体会句子写得多么形象、多么感人。整堂课我注重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找答案,在答案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最后带着体会再去读,整体表现不错。

《14 陈嘉庚办学》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题后发散思维,自己提问题。(陈嘉庚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办学?在哪儿办学?怎样办学的?)然后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然后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陈嘉庚崇高的爱国精神。

15舞动的北京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要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或美术课等。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读,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会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的随堂板书很重要,板书中也更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6

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要落实好小组内学习的结果。要追求实实在在的课,教学为目标而定,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在不经意中

扼杀了学生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17《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由玄武湖那一望无际的莲叶勾起对祖母的回忆,引起下文。结尾照应开头:“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分送给许多人吧!”教学时,可让学生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母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18萧山杨梅

在教学中,老师不要低估了我们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有自己的创造,为人师者应当积极给学生创造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否则一旦每一课的机会错过,就会遗憾每节课了。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应当多多借鉴数学科的问题设计理念,一定要遵循“低坡度、高密度”的原则。问题设计得巧妙,问题提出得恰到好处,学生自然会积极投入进来,学生的答案才会有更多惊喜。

《19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时用了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还需要一节课的时间。看来,课堂上还要再压缩,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可以使教学更高效。

20

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必不可少,为人师者千万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赏识评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最喜欢听到的莫过于师者的赞赏,一句句恰当的赞语可以凝成学生不可预测的力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一指导思想,我在出示课题后就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整堂课力求营造开放、和谐的气氛,在良好的读书情境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文中

重点词句的理解,细细的品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体会、感悟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深情。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多元化,要注重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写话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体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

篇五: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第一课《种子》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讲交树种这件事,刻画了一个做事认真、诚实、纯朴可爱的女孩儿形象。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描写细致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儿是怎么样交树种的、她交的的树种是什么样的、她又是怎么捡树种的,学习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好品质。

孩子们通过学习,责任心有了提高,作业也比以往认真了。有的学生还会仿照文中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动作自己写一段话。

第二课《只捡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句子的朗读,还是句子的感悟、理解,还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注意对的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找到、感悟冰心奶奶行踪的句子时,我就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再如,在读文,理解“孩子多,有活力”时,让学生自己找文中还有那些句子也写出了作者看到的儿童多?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在理解的、感悟的过程中,自己的自主选择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活力”一词,特别抓住“喷发着太阳的气息”,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同学身上没有没感受到太阳的气息,以图(学生打篮球时大汗淋漓)引学生说说感受,再读这句时,学生就完全理解了,读得也到位,然后由他们自己解答 ,感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呵 !

第三课《钓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细细朗读、体会,父子对话部分则是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我”钓到大鲈鱼,十分惊喜;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极不情愿;后来,“我”领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在三十四年的人生旅途中,面临各种诱惑,“我”变得非常坚定。

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得鲈鱼放回湖里去?父亲做得对不对?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讨论乃至辩论。重视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再作引导。

最后我抓住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个人的体验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

第四课《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课文7至1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全文的“魂”。要让学生体会爷爷说的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难点。教学时,我直接让学生找出描写海风、海浪凶猛的句子和重点词语,还有描写强强害怕时的动作、心理的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引导学生体会风浪越来越大,强强越来越害怕。学生通过认真的感悟,体会到海浪从“喷洒”到“摔打”,力度更强了,所以强强也更害怕了。学生回

答问题时恰当的运用了从“紧张”到“害怕恐惧”的过程。然后我适时的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晚上会有大风大浪爷爷都是知道的,当问到强强时强强说不怕是因为强强没有经历过。后来强强真正遇到狂风恶浪时又害怕了,这些都是强强遇到的困难,体会强强当时害怕的心理和经受实际锻炼的情形,然后进行感情升华,寻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单元

第五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请教老教师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得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

我在时间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是有很多不足的:

课上,学生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不是很了解。所以就不能很好去体会诗人写诗的感情,我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的处的政治环境等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看似简单的东西末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第六课《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将作者的写作方法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中。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师的语言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

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

第七课《走进丽江》教学反思

《走进丽江》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先是总的概括了丽江是“美丽”与“神奇”;接下来,分别写到丽江的历史地位、古城街道、精巧布局、玉龙雪山等景色的“美丽”和“神奇”之处;最后简介还有何奇特美景和作者被陶醉之情。

全文的重点就在“美丽”与“神奇”二词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将这两环节作为重点和突破点。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总结出丽江留给他们的印象--美丽、神奇;让学生带着这两个词,找出文中能够表现出美丽、神奇的地方(句子、段落)。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感知丽江的神奇美丽,我在网上下载打印出许多关于课文内容的图片,

让学生用图片对照着文字进行理解,也便于理解。

学生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取得进步,老师也是如此,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善才会将课越上越好的,经后不仅自身要努力专研,还应当多向身边的优秀老师学习,争取进步。

第八课《五彩池》教学反思

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是在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完成的。我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因此,教学模式并非是固定的,学生怎么学习,我都能进行随机的、动态的指导和点拨。

如,当学生从第一段末的几个“有的”中感受到了五彩池还有许许多多奇特的形状,我便让学生加以想像,模仿课文的比喻句进行说话训练,“五彩池玲珑多姿,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弯月、手掌、云朵扇子??想得既奇又妙;当学生从“柠檬黄”“天蓝”“咖啡色”“橄榄绿”等词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颜色美,我便让学生用上这种“物+色”式的词(如:孔雀蓝、葡萄紫、橘黄??)描绘五彩池那瑰丽多姿的色彩,“有的上边的池水是( ),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 );有的左边的池水是( )。”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

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读透课文的基础上,把语境转换成实境,让学生用各种形式为五彩池做广告。学生们兴致较高,积极地做准备,有表演小品的,有写广告语的,有写诗的等等,在交流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不仅学得快,培养了适应生活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再创造。

第九课《卫星比武》教学反思

《卫星比武》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讲述了五种卫星的外形和功用的特点,分别是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和资源卫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逐渐体会不同卫星的特点,特别是安排学生模拟解说员阿姨角色的语调进行课文的解说和朗读,收到了较好的理解效果。

为让课堂继续迸发出思维和想像的火花,我设计了一个想像拓宽的话题:“同学们,面对新世纪和新生活的需要,我们人类可能会需要更多功能丰富的卫星来服务,请问你想发明什么功能的卫星呢?请同学们大胆的设想一下!”同学们像纷纷离巢的鸟儿,自信欢快的回答让我感到阵阵的欣慰。

第十课《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狂犬病可怕的词语,如“一但、就”等词语,突出如果染上了狂犬病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身亡,狂犬病确实令人感到“可怕”;然后让学生读,通过朗读再次感受狂犬病的“可怕”;体会“令人谈’’犬’’ 色变”这句话的含义。第一部分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进行第二部分教学时,围绕一个问题:巴斯德是如何征服狂犬病的,心理上有哪些变化。看到这么多人染上了狂犬病,巴斯德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一部分我抓住“孜孜不倦”一词,通过理解、找同义词体会巴斯德研制疫苗的艰难,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巴斯德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征服狂犬病的道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却是他对如何驱除狂犬病对人体的危害而忧虑不安。我就让学生找到答案,巴斯德最后征服狂犬病了吗?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征服狂犬病意义重大。那么巴斯德的成功来得容易吗?然后教学4——12自然段,重点找出实验的过程巴斯德的心情的句子和词语,通

过找句子,找重点词,小组交流,谈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科学家当时“犹豫、极度疑虑、焦虑万分、忧心忡忡”等心情,体会巴斯德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精神和崇高的责任心。然后质疑作为巴斯德这个“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进行辩论。再给课本插图加标题。充分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辩论后深化学生认识,加深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家造福人类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我想如果抓住了这两部分的教学,前者略讲,后者精讲,心理变化线所贯穿全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抓住了。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学生实际,问学生想对巴斯德说什么。再拓展介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激发学生爱科,学科学的情。

第十一课《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因为本课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比较枯燥,为了把这类课文上活,我做了各种设想和尝试,所以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颇费周折,最终在上课前一天才将课件定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兴趣不是很浓,配合也不太好。

今后在教学此类文章时,还要继续做研究,争取让这类实用性文章能拓出一条新的教学路子,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知识,加深印象,感受精彩。

第十二课《绿色笔记本》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写的又是一些生活小事,贴近儿童的认知世界。我在教学中,讲的过细、过精,以致整整讲了两节课才结束。学生听的烦,我也讲的累。我想对于略读课文,我应该放手以学生自学为主,看看学生读完课文后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再提出来讨论,还应该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感想。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