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5 17:18:30

第1篇: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辽阔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他们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教学思路】

根据本课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已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十二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沿海、山区、平原、草原、城市的图片。 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提问:你的家乡在那儿?说说你的家乡是什么样。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二、初读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中介绍了那几个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里?

三、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教师出示沿海图片,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⑴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⑵ 学生画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⑶ 学生自由朗读,认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捡、贝、壳。

⑷ 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看图:

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那里?有什么景物?

读文:

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

解说:

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四、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

2、自学汇报:

⑴ 抢认生字:

原、奔、密、匹、市、楼。

⑵ 解说员解说图画。

⑶ 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⑷ 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质疑。

3、出示读读说说(P106),学生读句子、说句子。

五、实践活动:

画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的家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生词,指导正确书写。

2、教给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

巩固本课生字生词,正确书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教学难点

写好本课要求写的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说话。

二、指导认识书写本课的生字

1、观察我会写中的生字,找到结构的规律。

2、学生交流后汇报:

我会写中的生字为独体字、上下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贝、爱、男、原。

左右结构的字:虾、跑

3、探寻书写规律:

独体字、上下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在竖中线及横中线周围,书写紧凑。

左右结构的字:左小右大。

4、指导书写,教师随机指导。

【板书设计】

24、画家乡

涛涛──海边

山山──山里

平平──平原

青青──草原

京京──城市

第2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船长》。板书:船长

2、故事发生在英国南安普敦附近,那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船长哈尔威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格恩西岛,谁也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究竟发生了什么?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读文。要求:(1)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想想其意。(3)自己质疑。

2、检查:

(1)出示词语:

(2)指名朗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调遣:调派,差遣。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4)指导书写生字:

(5)学生质疑。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教师相机板书:遇险——救援——殉职)

(2)学生讨论、交流分段结果。

(3)概括段落大意。

二、学习课文“遇险”部分

1、诺曼底号遇上了一场可怕的灾难。是怎样的可怕灾难呢?自由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画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

2、交流。

(1)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来,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朗读“剖”(pou),理解它的意思,想象玛丽号的船头就像一把刀一样,一下子就把诺曼底号撞开了一个大口子。

(2)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a、理解“涌进船舱”:为什么不是“流进船舱”呀?(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水流的速度——快;水量非常的——大。)

b、“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你能想象出是什么样子吗?

c、播放电影《泰坦尼克》片断,感受灾难的可怕与人们在大难临头时的恐惧。(3)、练习朗读,读出灾难的可怕以及它突然降临时人们的惊慌与恐惧。

3、面对如此糟糕的情况,人们的生命安全还有保证吗?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文的3—30自然段。

三、作业:

描红、临写生字,并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6、船长

遇险——救援——殉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4、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过渡:在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诺曼底”号上时,人们都惊慌失措。这时,船长哈尔威履行起了自己的职责——迅速组织大家自救。结果如何呢?

二、学习课文“救援”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好后思考,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可以划划注注。

2、交流讨论:

好,大家读得都很认真,我想一定也思考得很深入,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4次)

3、投影出示四次命令: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2)“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抢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3)“快救克莱芒!”

(4)“动作再快点!”

4、在这四次命令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命令是什么?

(1)放大投影第二次命令:“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抢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问:为什么这个命令给你的印象最深?(他在救人时居然下令开枪杀人!)

问: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下这样的命令?(比较两次下令后的不同情景。)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追问:“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就是因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威慑作用吗?

出示黑暗中哈尔威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大副简短有力的对话,让学生进行朗读交流:

a、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

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大家享有了知情权,就不会为逃生而拼命拥挤,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

b、“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

这让大家内心得到了安慰。尽管前面他也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但谁会相信呢?现在不一样了,有了20分钟作保证,大家不须一窝蜂拥了上去,简直像疯了似的。

c、“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大家都可以接受:前提条件是有了20分钟作保证,作为男人,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妇女与儿童这个弱势群体作出一定的牺牲!更何况,这妇女与儿童中也有他们的妻子儿女!不少男人拼命拥挤正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独身的男人呢,也受到了纪律的约束(敢走在女人前面,就会被开枪打死),他们不敢拥挤了。

有了这三点,大家才沉默了,才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2)齐读第22自然段,思考:人们为什么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在理解了上面的问题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船长临危不乱,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能够救大家于突如其来的灾难之中,所以大家都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他就成了出现在大家上空的“伟大的灵魂”了。)

5、过渡:从这第二次命令中,我们读出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那么第三次命令中我们又能读出什么呢?

(1)第一次:

a理解为什么“吼”?读出“吼”的味道。

b“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关心妇女,关心乘客,并且要求船员尽力尽职,做到先人后己。)

c“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他把自己给忘了”,可能吗?哈尔威船长一生之中不知碰到了多少险情,对于“生死”已经不知想过多少次了,怎么会忘了自己呢?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发自肺腑的要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做人之道!)

(2)第二次:

为什么要“快救克莱芒”?理解他关心孩子的品质。联系上文“妇女先走”,可以看出他爱护、关心弱小的为人之道。

(3)第三次:

“动作再快点!”他关心每一个人,在与死神抢时间争速度。

6、完整地朗读第3—28自然段,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做人之道。

三、学习课文“殉职”部分

1、配乐,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船长就要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望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在“玛丽号”上,得救的人们心潮就如这波涛汹涌的大海,有多少话要对船长深情地诉说啊!

(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个角色)

A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说:“船长啊,船长,。”

B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说:“船长啊,船长,。”

C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对船长说:“。”

3、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4、学生练习在感情地背诵。

5、指名试背。

四、学习

五、总结: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们慌乱不堪,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舰桥上,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救工作,果敢地下达命令,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从而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伟大人性美的赞歌。

六、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作业

1、背诵25—30小节。

2、将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板书设计:

6、船长

一生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语言障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日月潭》这篇课文了,那大家喜欢“日月潭”这个地方吗?为什么?(生述。)现在,老师要再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个与日月潭一样美丽的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图生述)

2、播放课文教学录像带,激发学生情感。

3、过渡语设计:葡萄沟这个地方可真美呀!大家喜欢“葡萄沟”吗?(生述)师揭示并板书课题:

11、葡萄沟

二、设疑点、齐读课文解疑。

1、提问:那你们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叫“葡萄沟”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一遍课文。(纠正部分字读音)

2、师诱:课文中告诉了我们葡萄沟是一个出产什么的地方?五月有桑葚,六月有杏子、无花果,到了七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但我们“葡萄沟”这个地名,却只提到什么水果呢?(葡萄)“葡萄沟”出产了那么多水果,照理应叫“水果沟”,为什么要叫“葡萄沟”呢?等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知道原因了。

三、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各自然段及带有生字的词,生词多读几遍。

2、全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呢?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呢?

(生:葡萄沟的葡萄。)

3、出示想一想,初知课文大意:

A、明确题目要求(指名读题),思考三个问题,并找出相应的段落。

B、师布置默读,并检查默读效果。

a)葡萄沟在什么地方呢?那里是干什么的?都出产什么水果呢?人们最喜爱什么水果?哪一个自然段回答了想一想当中的第1个问题呢?1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b)为什么人们最喜爱葡萄沟的葡萄呢?哪一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2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c)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呢?(师:大家喜欢葡萄干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它到底是怎样做出来的吗?)哪个自然段回答了我们的疑问?

3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4、你们喜欢“葡萄沟”这个地方吗?为什么呢?现在可不可以用我们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一起来回答呢。(师板书:真是个好地方。)

四、生字词教学。

1、观看生字表教学录像。

2、指名学生认读、齐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第4篇:语文教案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迷宫,迷宫中有许多生字,只要学生读对了读音就可以顺利地走出迷宫了。

2、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生字掌握得非常好,谁来读一读课文?

(生读文)

二、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思考:

通过读,你们发现课文有什么特点了吗?

(每一句话上下行字数相同,都含有一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或词语)

2、这就是对子,也叫对联。对联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语言形式。我们在朗读对子时要注意节奏,韵脚要收得干脆,不要拖长。

3、教师拍手示范读,学生一齐拍手读。

(是──非;长──短;虚心──骄傲;诚实──虚伪)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说一说这些生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写时要注意什么。

(本课要求书写的字有五个是左右结构的,都应该写得左窄右宽,但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其中一些细微的差别:“短、对”二字,只是左边略窄于右边;而“冷、淡、情”三个字,左边明显地窄于右边。“热”字中间一点不能丢掉。)

2、教师示范书写,注音提示容易写错的笔顺和笔画,如:

“淡”右上的“火”要捺变点;“情”字右下的“月”第一笔是竖,不是撇等。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对子,请把它写下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外收集一两条对子,读给同学听。

第5篇:语文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同学学习祖国的语言,而学好语言的关键是先要打好识字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在第一课时的优秀教案中非常重视培养同学的识字能力。针对本文的第2、3、4自然段的结构非常相似的特点,我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时,分别抓住猫头鹰、袋鼠、猴子对动物们提出的不同要求和动物们的不同表示进行对比教学,让同学体会角色的心理和人物的个性特点,使本文的难点在讲读中得到突破。另外,教师指导同学阅读课文的方法是一个可以不时创新的动态过程,而扮演不失为一种优化的选择,在实现同学主体与文本客体的对话过程中,使阅读真正成为同学的一种心灵的感受。

【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有趣而又令人回味的童话故事。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猫头鹰、袋鼠都命令动物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弄得动物苦不堪言,而猴子却让动物们依照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得到了大家的拥戴。课文蕴含着与人相处要尊重他人的道理。

读着《从现在开始》,除了忍俊不由之外,还感受到浓郁的现代气息。相互尊重,是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本课中的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而小猴子却让大家依照自身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人们的拥戴。

以人为本,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准则。这一准则,应该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

【学情简析】

1、小朋友们年龄小,在家里受到的关注多,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考虑尊重他人,为他人的感受着想。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当了小干部,神气有余,而理解关心尊重小朋友不够。

2、生动有趣的故事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小朋友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能获得较高的效率。但在识字时,小朋友们对字的细微局部的观察还不够仔细,所以会出现写错个别笔画的现象。如“现”的最后一笔写成点,“直”字少写一横等。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身的话讲故事。

3、懂得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

会认9个字,会写10个字。在阅读课文时懂得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他人。

【教学难点】

分析容易错的字和懂得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他人。

【课前准备】

CAI课件、字词卡片、投影仪、课前安排同学查找有关猫头鹰、袋鼠、小猴子的生活习性的资料。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材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安排你们查找的资料找到了吗?谁愿意把自身的知识与大家分享?指名同学汇报有关猫头鹰、袋鼠、小猴子的生活习性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它们的有趣的童话故事。

1、板书课题。同学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同学质疑,交流自身最想了解的问题。

二、示范朗读

1、提出听的要求:课文讲从现在开始怎样呢?仔细听,听听课文讲了什么事?听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在听的过程中能认识几个字?自身不认识的字记下来。

2、教师范读。

3、指名同学交流:你听懂了课文主要讲什么?说说自身的感受。

把你所理解的内容告诉大家。鼓励每个小朋友都争取发表自身的意见。

课文大意: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猫头鹰、袋鼠都命令动物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弄得动物们十分难受,而猴子却让动物们按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得到了大家的拥戴。

三、指导自学

1、自由读书,提出要求:划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识记字形,扩词,划出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不懂的地方。

2、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词句和你喜欢的地方多读几次。

3、同学小组自学后在小组中汇报学习情况。

四、检查自学

1、我会读:课件出示读句子识字,指名同学读句子。

⑴ 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轮、之、期)

⑵ 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第、任)

⑶ 每个动物都照自身习惯的方式过日子。(惯、式)

⑷ 狮子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眯、郑)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把你喜欢的认为自身读得最好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五、教同学字

1、我会认:课件出示生字:

⑴ 出示生字指名同学认读生字后,指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同学扩词。

⑵ 说说你的发现,是让同学把生子进行归类,提高识字能力。

⑶ 让同学自身读读生字卡片,再互相考考是否都认识。教师用开火车等方式检查。

⑷ 做摘果子的游戏。

2、我会写:

⑴ 课件出示,同学读要写的字,正音。

⑵ 写字指导。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教师指导书写并在黑板上范写。

找出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并说说该注意的地方。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较多。如:“令(少点)、直(少横)、现(最后一笔是竖弯勾)”等,这些都应提醒同学注意。

⑶ 指导把字写好时,可有重点地指导。“之”的书写要注意:点不宜太小,捺要写平。“第”字的竹字头要写小些,整个字体不能太长。“轮”字的车字旁要写窄一些。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两局部要紧凑。

⑷ 同学练习写字,同桌评议,在自身认为写得最好的字旁边画上一个笑脸娃娃。

六、拓展学习

结合自身实际,用“从现在开始”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听写词语:

下令、公布、一直、当心、第一名、现在、星期、轮流、走路。

3、出示课题读一读,结合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如:猫头鹰让大家从现在开始白昼睡觉,夜里做事。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课件出示狮子图,狮子大王要做什么决定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一段,同学自由读。

老师引读第一自然段: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宣布……”大王宣布了一个什么消息?

同学接读狮子说的话。结合看图,指导朗读狮子说的话。同学可以加上动作、神态练习朗读,读出狮子大王那种至高无上的语气。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 课件出示图,这幅图是讲谁当“万兽之王”?课文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画出写猫头鹰的语句;用﹏﹏画出写动物们的语句。结合看图,自个儿读读句子,体会猫头鹰和动物们的心情、神态,并说出自身的感受。

板书:“万兽之王”、动物们

⑵ 谁愿意向大家汇报自身的学习效果?指名回答。

根据同学的回答,结合看图,重点体会神气极了、议论纷纷、叫苦连天。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板书:猫头鹰、叫苦连天。

⑶ 同学扮演,大家评议。

⑷ 小结这段的学习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

请小朋友运用刚才学习第2段的学习方法,选择一个自身喜欢的自然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学习情况:

⑴ 学习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图。

让同学自身汇报学习的情况,重点体会“激动、直摇头”,随机进行朗读指导。说说自身的体会。

在听读与评价中体会“直摇头”,做动作。想想动物们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看图想象,动物们是怎样苦练跳的身手的?

板书:袋鼠、直摇头。

⑵ 学习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图:

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他小朋友边听边动脑,提出不理解的问题。重点理解“担心、欢呼”。

大家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大伙儿为什么欢呼起来?扮演欢呼的样子?指名回答问题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为什么猴子得到了拥戴呢?

板书:小猴子、欢呼

5、学习最后一段:

⑴ 同学默读,提问:为什么不再往下轮了?

⑵ 假如你是狮子大王,你会选谁当大王?你想对猫头鹰和袋鼠说什么?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在小猴子前面打√)

三、读读演演

1、自由读课文,读好每个角色,认为自身读得好的在旁边画个笑脸娃娃。

2、同学自愿组合,分角色扮演故事。老师和其他同学当评委,看哪组被评为最佳扮演者。

四、拓展练习

1、续编故事:猴子当了兽王以后,动物们是怎样生活的?

2、说说班里的小干部哪些地方做得好?假如你当了小干部,你将怎样做?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1个笔划“竖勾”和1个偏旁“提土旁”。

2. 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中找出本课要学的生字,做上记号。

2.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3.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熟为止。

课前准备:

1. 本课挂图

2. 词语卡片: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熟字卡片:棵

3. 录音带:儿歌《一边大,一边小》

4. 把本课生字卡片贴于黑板上。(拼音部分折叠起来。)

一、认读生字词

1. 昨天你们在家预习时都作了哪些工作?本课的生字都会认了吗?老师把生字上的拼音都去掉,再把他们从书上搬到黑板上,你们还会认吗?自己认认看。哪些字你记不起来了,你可以看看书,或者向你的同座请教一下。

2. 你再读这些生字时发现那些字音不容易读准?提示一下同学们。

3. 认读生字卡片。

4. 这些生字组成词语以后,你还会认吗?(读词语卡片,读完后贴于黑板上)

5. (出示挂图)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6. 对照图,再读词语卡片,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把词语卡片贴于对应的事物旁边。)

7. 用一句话说说,图中都有些什么?

二、学习量词

1. 图中的这些事物各有多少呢?

(1)当学生用上“群、堆”时,先引导学生从生字卡中找出来,再相机点拨,了解他们表示的数量较多。

(2)当学生说到“一棵红枣树”时,出示“棵”字,引导学生说出“一颗枣”后,比较“棵”与“颗”。

2. 我们的课本把这些都编进了一首有趣的儿歌里,不信,你读读看。(学生自由朗读)

三、指导读文

1. 指名读短文。访问其中一名学生:是看汉字读的还是看拼音读的?提示学生读书时,会读得要看汉字读,遇到困难再借助拼音读。

2. 听儿歌录音,鼓动学生随着节奏做拍手游戏。

3. 这个孩子(指录音)读的好吗?你们可以比她读得更好。同做同学互相读读看。

4. 指名读、齐读,老师、学生拍手伴奏。

四、理解短文,指导说句

1. 看看课题“比一比”,到底在比什么呢?

2. 指导说句:________比________多,________比________少。

________比________大,________比________小。

第7篇:语文教案

一、课前透视。

这篇课文生动的儿童故事。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和文意插图、画家戴嵩。

2、课外搜集大画家戴嵩的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教师出示插图)同学们,你们认识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一个新的故事。

板题。

2、激发体验: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如果众人面前你发现了别人的画中出现了问题,你会怎样做呢?如果那个画画的人是你,你又如何面对呢?

(2)组织学生交流,创设学文情境,相机引出课题。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1)轻读课文,划出生字,争取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合作识字。

(3)组织全班交流识字成果。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随机指读等。重点挖掘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

(4)同桌之间互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及读文是否通顺。

以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巩固识字成果,为学文扫清障碍。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抹、挤、拱、批评、决。

2、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组成、结构形式上观察体会,找出字的特点。

3、教师范写学生确认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问题。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突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字的书写指导,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三)细读。

1、指读课文,师生评议。重点解决生字正音,长、难句子的阅读指导,把课文读通顺。

2、细读,思考: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在读文中思考,发现,了解课文内容,体现读书指导的层次,目的性。在学生的读书交流中,及时吸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

(四)研读。

1、思考:戴嵩你了解吗?在课文中对于他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引导学生从课外资料和文中大家的表现认真体会。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图文对照,激发想像。除了文中的描写,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练习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挖掘学生的读书体验。如: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说说自己的理由。

4、启思:正在大家盛赞戴嵩画作的时候,牧童为什么说戴嵩画错了呢?

引导学生多形式的练习感情朗读,体验文中的情节变化和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书交流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回顾。

(1)指读字词,练习听写。

(2)指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再现课文情境。(抓实基础,把握内容,自然过渡。)

(二)品读。

1、结合课文5、6自然段指导读书:听到牧童的异议,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戴嵩的表现如何?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戴嵩,你的感受如何?

2、多形式(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有感情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表现和心理。

3、师生合作分角色,共同演读课文内容。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形式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拓展。

1、营造情境,教师当记者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进行采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整个故事进行评论。可以采取我送给( )一句话的形式。

变换读书理解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启思。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理解,从而受到启迪与熏陶。

(四)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引导观察,交流发现。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练习书写,互相评价,优秀作业全班展示。

(五)伴教锦囊。

1、词语解释。

(1)纷纷:(许多人或者事物)接二连三地。

(2)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3)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4)指教: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等提意见。

(5)观赏:观看,欣赏。

2、相关链接。

(1)戴嵩:唐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师韩晃,笔致精细入微,山泽水牛尤为著名。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2)注:《画家与牧童》就是根据这篇故事而来的:

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②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⑤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⑦。不可改也。

字词注释:① 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嵩(sōng)。

② 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

③ 拊(fǔ)掌:拍手。

④ 搐(chù):抽缩。

⑤ 掉尾:摇尾巴。

⑥ 然:认为对。

⑦ 婢(b@):女佣人。

诗文翻译: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3、阅读在线。

小学生的大发现:蜜蜂有发音器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xx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 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 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