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28 20:31:12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宇,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在括号里填上时态助词“着”、“了”、“过”。

4.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5.熟记成语。

6.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

7、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题目要求。

2.指导。

(1)朗读这段话,说说这些钢笔字的特点。

(2)默读这段话,想想楷书的运笔方法。

3.练习。

(1)描红观察整体,注意一气呵成。

(2)注意行款布局,体会整体章法。

4.反馈。

(1)评议学生作品。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写。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题目提出几个要求:①找出错别字,②把正确的字写在后面括号里。

2.指导。

(1)读句子,句中有几个错别字?

(2)依据句意,画出错别字。

(3)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口头纠正。

3.练习。

(1)学生默读句子。

(2)纠正错别字,如:“带”应改为“戴”,“带”作为动作是随 身拿着的意思,“戴”是把东西放在人的头上、脸上或胸前的意思。

带(戴) 像(向) 已(以) 颂(诵)

4.反馈。

(1)指名学生上黑板改错。

(2)集体评议。

(3)用错的字重新组词,加深印象,如:带(带领)。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读题。

(2)说明本题的要求,在括号里填上“着”、“了”、“过”。

2.指导。

(1)出示句子,指名学生逐题朗读。

(2)想一想:凭借语感每句话中该用哪个词?

3.练习。

(1)动笔选填“着”、“了”、“过”。

4.反馈。

(1)检查学生填写的词是否正确。

(2)同桌互改。

(3)指名读句,进一步体会“着”、“了”、“过”的用法。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集体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复习逗号、句号用法。

(2)认识书名号“《》”和“〈〉”。

(3)书名号在什么情况下用?

(4)举例:“他的文章在《小学生学习报》上发表了。”

(5)“小学生学习报”为什么要加上书名号?(“小学生学习报”是一种报刊的名称)

3.练习。

(1)读第1~3句,把该用书名号的地方用上书名号,说一说为什么。

(2)教师巡视检查。

4.反馈。

(1)三个人各在黑板上给句子加上标点。

(2)集体批改,纠正错误。

(3)抄写句子,并加上标点,注意书名号的书写格式。

(4)小结: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用书名号。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

要求是熟记成语。

2.指导。

(1)正确朗读成语,不认识的字。(2)韵句连读,每排两个成语连读。

(3)说说你了解的成语意思。

(4)教师说出学生不懂的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诵读记忆,形成积累。

(2)同桌互背。

(3)对背,如一人读“铁面无私”,另一人背“执法如山”。

4.反馈。

(1)“开火车”朗读。

(2)成语填空。

铁面无( ) 执法( )山 ( )( )在后 ( )( )在前

一( )不( ) 扶( )济( ) 排( )解( ) 见( )勇( )

( )义( )言 唯( )是( ) ( )人( )贤 ( )( )清风

(3)教师说意思,学生说出成语。

(4)记成语竞赛,看谁先记住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第六题: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

课前准备:准备投影片。

一、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的题目:学会请教别人

2。读一读,明确口语交际的两点要求及其重要性。

二、指导

1.读一读每题的文字。

2.打幻灯,启发合理想像,思考:在这几种场合怎么向别人请教?

三、练习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3.同桌根据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互相练说。

4.教师巡视,进行个别纠正与辅导。

四、反馈

1.指名一学生说,评议有没有达到两点要求。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说话是否清楚,是否有礼貌)

4.评价小结。

我们向别人请教问题,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同时还要注意有礼貌,称呼要符合别人的身份,要用“请”、“能告诉吗”,最后还要说声“谢谢”。

五、教学第七题:学写毛笔字(略)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语文天地安排了写字、拆字、多音字、补充句子、阅读、表演等练习。

“学写字”,是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他、她”两个字。

多音字组词的练习主要是了解熟悉“种、着”的不同读音和用法。

补充句子的练习是让学生学习“愿意”的问答。

“读一读”的内容是《锄禾》这首诗的译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含义。

“表演《小母鸡种稻子》的故事”的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表达、感悟的能力。

“金钥匙”告诉学生的是写字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建议:

“语文天地”的内容,既可以集中解决,也可以结合学习课文穿插进行。

写字练习可以在《小母鸡种稻子》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完成。

“看一看”是要学生了解汉字的组成和笔画顺序。

多音字组词的练习中,除了让学生回忆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以外,可以让学生多多拓展,加强积累。

练习“照样子说一说”一题时,先告诉学生这是和别人交往时需要用的语言,这样说有礼貌,可以帮助你交更多的朋友,从而激发学生说句子的愿望。然后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

“读一读”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古诗,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古诗内容,想象农民劳动时的辛苦,进一步教育学生珍惜粮食。

“表演《小母鸡种稻子》的故事”是在熟悉课文内容,完成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然后选择一组或两组在班里表演,以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每个小组选一选爱劳动的同学,说说他们是怎么爱劳动的”,这是一个口语交际题目,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等,教学时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观察,在学生汇报时多鼓励,少批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

“跟着老师读一读,唱一唱”的训练时本单元主题的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劳动的光荣,了解幸福的生活是靠劳动创造,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和爸爸、妈妈订一个《家庭劳动公约》”是一项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活动开展的方法,统一发放表格,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活动的办法以及实施,并且让家长写反馈表,督促学生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成语的含义。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小鸟和青蛙头饰、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解题。

板书“坐井观天”“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连起来是什么意思?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坐井观天吗?青蛙都看到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画出不认识的字。

2、说说读懂了什么。(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

检查生字词语:青蛙、井沿、边际、相信

⑴比一比,再组词。井()沿()抬()开()没()拍()

⑵用“答”字扩词。

三、指导书写。

1、教师、学生一同分析字型。

2、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

学生描红,临写。

组词练习,小组内开展组词竞赛,看谁组的词最多。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再读课文,想一想小鸟和青蛙各在什么地方?

它们因为什么事情争论起来?

五、课后思考:天到底大还是小?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呢?从那些话可以看出天很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猜字谜:水边几张口……(沿)二只小耳朵……(际)

贴一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我们知道了青蛙、小鸟分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请学生上去板贴。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它们争论不休。它们在争论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仔细听。

二、听录音,了解大意,启发读课文

1、学生看动画。

2、指名回答:它们在争论什么?从它们的争论中,你听懂了什么?

3、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找一找课文中,你从哪儿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各自的看法,用笔划一划。

三、汇报成果并讲解

1、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理解“大话”。

理解“那么远”。你能读出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语气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无边无际”有多大?

角色朗读课文。指名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愿意扮演小鸟的学生起立读,其余学生坐着读青蛙的话;请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当小鸟,分角色朗读。

四、请你劝劝青蛙,学生表演。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14 个生字,会写6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帮助游击队,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虎子是怎样机智勇敢地完成任务的。

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虎子是怎样机智勇敢地完成任务的。

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儿童团’吗,了解他们的故事吗?

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儿童团员中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标画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生字词。

(2)学生之间互读生字词,检查生字读音。

2.反馈生字词读音

3.分自然段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导语:把这些字放回课文中,你会读吗?

a分自然段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不懂的词语旁

b交流解释不懂的词语。(情报抗日游击队哨兵)

以上词语教师可以结合时代背景简单介绍。

三、读题质疑

1.指名读课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一些什么?

(如:他是怎么送情报的?结果怎样?)

2.教师过渡:“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些疑问。”

四、学习课文内容,读中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段

a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虎子为什么要把情报缝在衣服里?”

b想象,如果被敌人发现会怎样?(理解虎子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情报的)

c创设情景:如果你是游击队员,虎子马上就要出发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过渡:最后虎子完成任务了吗?课文什么地方告诉我们的?学习课文最后一句话。)指名读“就这样,虎子巧妙地过了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指导朗读,突出“巧妙、出色”。

e引导学生质疑:虎子是怎么巧妙地过了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f过渡: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2.学习第2、3 自然段

a自己读一读$、 自然段,想一想,在送情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教师简单板画过桥情境。

d教师质疑:发现了敌人,过不了桥,虎子这时回去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虎子为了送情报,为了完成任务不怕牺牲,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做斗争。)

e他观察到了什么?指名读。

过渡:有办法了,虎子终于想出了办法,巧妙地过了桥。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虎子想出了什么好办法?怎么巧妙地过了桥?

a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和小伙伴说一说,演一演。

b汇报:边读边演,虎子是怎样过桥的。

c填空练习。

虎子()冲到桥上,屋里的哨兵快出来了,虎子(),()慢悠悠地向小王庄方向走去。

d读一读括号中的词语,体会虎子的机智勇敢。

e再找学生演一演,虎子是怎样巧妙地过桥的。

五、总结

学习了课文,你想对虎子说什么呀?

教师总结

在抗日战争中有许多许多这样的儿童团员,他们为了打击敌人,不怕牺牲自己年幼的生命。

板书设计

虎子送情报

遇到敌人不慌张

仔细观察想办法

巧妙过桥送情报

机智勇敢胜敌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讲一讲虎子送情报的故事

二、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虎 队 服 敌 短 巧

三、学习生字词

1.自己学习生字,记忆字形。 质疑:哪个字最难记?共同想办法记忆。

2.重点指导

服:第五画是横折钩,不是竖。

短:第四画是点,不是捺。

3.学习生字“虎、队、敌、巧”,运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记字。

4.指导书写。

5.练习写一写这些字。

6.先抄后写,同组的同学互相评价。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育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二.认读生字。

1. 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画下来。

2.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 借肋图片,读词语。

4. 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读一读,记住生字的读音。

5. 小组合作学习,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朗读感悟。

1.“找朋友”游戏:出示图片,找生词卡片。

2.对照图片,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都做过什么,并且说说你的感受。

3.有节奏地读词语。

4.说一说:小组合作学习,给“戏、航、琴、钢、弹、养”这些汉字各组一个词。

四.读书比赛。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 指名读词语。

2. 师生合作读词语。师做动作,生读词。

3. 同桌两位同学合作读词语。

二.学习汉字,记住字形。

1.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字形。

2. 全班汇报:你记住哪个字?你是怎样记住的?

三.指导书写。

1. 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 比较:“棋、钢、弹、观”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的区别;“琴、养”中间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上下部分要紧凑。

3. 教师范写:“琴”。

4. 学生练习写字: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预习新课。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