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28 19:30:56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盐”等12个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潮”等13个字和“奇观”等15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把握内容要点。

4.读古诗《浪淘沙》,能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

5.能找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与同学交流,了解抓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感受体会钱塘潮的壮观奇特。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5。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5。

教学准备:

教师:“盐”等12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盐”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PPT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不一样的美。学习这些课文,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以便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形成具体形象的表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训练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

板书课题:1 观潮

2. 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说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预设:“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指名回答。预设: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4. 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要从课题开始。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向我们展现了潮水这种自然现象的美。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昂”“鼎”“崩”“震”“霎”。

(3)PPT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犹如”,复习认读。

提示: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

1.反馈指导预习任务3。(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2.小结:对了,课文讲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这么一件事情。同学们做的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什么样美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课文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课文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天下奇观”,同时点明了“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回应了题目;也说明了“我们”观潮的原因——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具体写“我们”观潮的课文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第2自然段。主要意思: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主要意思: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 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主要意思: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通过梳理,我们了解到,课文的第一部分是总的点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天下奇观,然后通过第二、三、四部分,通过写“我们”的一次观潮,具体描述了钱塘江大潮涨潮的过程,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一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过后”,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江面很平静;潮来时,江面汹涌澎拜;潮过后,江面涨了两丈多高。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来说明它是天下奇观呢?我们继续学习。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早就吸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其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诗,好吗?打开课本第4页。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结合生活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问同学或老师解决。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

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导语:弄懂了诗句中词语的意思,那么,诗句的意思能说说吗?

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八月的钱塘江大潮涛声就像是山崩地裂、惊天吼地那样传来,数丈高的潮头撞击岸边的山石又倒回(与涌来的浪头相撞)。

很快的,大潮退会江海汇合之处,重归大海,而在江岸边,大潮卷起的座座沙堆就像洁白的雪堆。

3.小结:我们通过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板书设计:

1 观 潮

一、天下奇观

(潮来前) 二、江面平静

(潮来时) 三、两丈多高 山崩地裂

(潮过后) 四、两丈来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PPT出示《浪淘沙》)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指名回答。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导语: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你能对照着诗的内容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浪淘沙》)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与第一、二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

句子: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

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导语:课文里只有与诗中涨潮内容相关的句子,没有潮落退潮的句子。课文中有关涨潮内容的句子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钱塘江大潮画面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

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做到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导语:同学们讲述了钱塘江大潮留给自己最深刻印象的画面,为什么这个画面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让你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

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让我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

样子的句子: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追问:为什么能这个词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

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背诵第4自然段。

6.反馈指导。

(四)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的特点,通过具体形象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水来时的样子和潮水奔腾的声音,表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

四、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导语: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的原因。

个体操作。

反馈指导:(PPT出示“资料袋”,学生指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 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潮(潮水)朝(朝向) 据(据说)剧(剧烈) 堤(大堤)提(提示)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具体见教学过程。)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钱塘江大潮以及它的成因。

板书设计: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助人为乐的精神。

2、运用学过的方法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天真、善良、办事认真、帮助别人不计报酬的可贵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的《雨中》讲的是小学生和过路人主动帮助姑娘捡苹果的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课也是讲助人为乐的,事情发生在沙滩上。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的音和义,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全文可以分成几段。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3、讨论交流。

(1)同桌互相讨论不懂的词句。

(2)学生提出仍然不懂的问题。

(3)讨论分段。

4、按划分的段落默读课文,想想每段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进一步自学课文。

1、出示思考题,要求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

(1)小姑娘在什么时间在哪儿捡贝壳?她遇到谁?他们说了些什么?

(2)小姑娘喜欢贝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小姑娘为什么没要画家的贝壳?通过这件事说明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小姑娘反撒落在海滩上的贝壳拾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2、学生根据思考题,逐段默读课文。

四、讨论、交流。

1、同桌讨论思考题。

2、指名回答思考题。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

2、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0在金色的沙滩上

小姑娘 贝壳 青年画家

不计报酬、心灵美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不能不讲信用”这句话的意思。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体验宋庆龄是怎样做 到守信用的,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守信用的重要,懂得从小就应当养成这种好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宋庆龄是怎样做到守 信用的。

教学难点:

感悟守信用的重要,懂得从小就应当养成这种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等别人的情况吗?

(学生说自己等人的事)

师:当你等人等了他好长时间,他还没有来,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2、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庆龄一块儿去等等小珍,感受一下这个过程,看看小宋庆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屏幕出示:课文讲了宋庆龄答应( ),为了等小珍,她没有( ),等了( ),可最后( )。

(指名填写——集体填一填)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验宋庆龄是怎样做到守信用的

1、学习1自然段,感受宋庆龄等小珍答应得很坚定

师:课文中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宋庆龄答应教小珍折花篮的?(学生说1自然段)

大家都读读1自然段,当时宋庆龄是怎么答应小珍的?

学生回答:宋庆龄点点头说:“好,我一定等你。”

句子对比:宋庆龄点头说:“好,我等你。”

宋庆龄点点头说:“好,我一定等你。”

师:读一读两个句子,你有不同的感受吗?

(学生谈感受,可能会抓住“点点头”、“一定”两个词语谈宋庆龄答应得很坚决。)

师: 你们体会得真好,能把你们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练读——指读——师生合作读)

过渡语:宋庆龄答应教小珍折花篮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她是怎样做的呢?

2、默读课文2—4自然段,想一想宋庆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学生读,画)

3、引导汇报

师:宋庆龄答应教小珍折花篮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师:宋庆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1)宋庆龄拍着手说:“太好了!”

引导:从这儿你读懂了什么?

生答:去李伯伯家做客,宋庆龄特别想去,她非常高兴。

师:你们能用朗读来表达宋庆龄此时的心情吗?试一试。(练读——指读)

师:和家人一起出去做客,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呀。接下来,宋庆龄又是怎么说的呢?

(2)忽然,她想起小珍要来的事,说:“哎呀,差点儿忘记啦!我和小珍昨天就约好了,等一会儿她要来学折花篮的。我不能去李伯伯家!”

问:宋庆龄那么想去李伯伯家,可她为什么没有去?

生可能会说:因为她答应小珍要等她,就应该等她。

师: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办到。你们说得多好啊,宋庆龄是怎样说的?

(“我不能去李伯伯家!”字体变红)指名读——练读

师:宋庆龄不能去李伯伯家了,可是爸爸想让女儿去,他是怎么对庆龄说的?你们都读读。(指名生读)

师:听了爸爸的话,宋庆龄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3)出示:宋庆龄想了想,说:“爸爸,你们去吧!我不能不讲信用。我一定要等她!”

A、(学生读)宋庆龄想了想,她在想什么?(是去李伯伯家,还是等小珍。)

如果换做你,你是去做客,还是等小珍,谁来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我会等小珍。答应了别人就应该做到。不然,小珍来了一定会等着急了,很失望。下次就不相信我了。以后有机会我再去李伯伯家。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宋庆龄也和你们想得一样。她当时是怎么说的呢?

(指名读,“我不能不讲信用。”字体变红。)

B、师:这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什么意思?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句子的意思。)

句子对比: “我要讲信用。”

“我一定要讲信用。”

“我不能不讲信用。”

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三句话给你的感受相同吗?哪句话更能表达宋庆龄此时的心情?

再读原句,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连起来分角色读2自然段,或者师生配合读,去掉提示语读。

师:一家人出门做客,有好吃的,有好玩的,多开心呀。可是为了等小珍,宋庆龄放弃了和家人出门做客的机会。此时,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孩子?

过渡语:宋庆龄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读第三自然段。

(4)宋庆龄一个人留在家里,一直等到十点多,始终不见小珍来。她虽然感到有些失望,但是仍旧耐心的等下去。

A、师:读了这段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一直、始终、虽然、但是、仍旧等词语,体会宋庆龄是个讲信用的人。

B、师:宋庆龄从早上一直等到了十点多,小珍还没来,此时此刻,如果是你在等小珍,你有什么感受?会想什么?(学生说。)

师:再想想,此时此刻,爸爸、妈妈他们在李伯伯家有说有笑,多开心呀。可宋庆龄却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等了小珍半天,现在,你对她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C、应当怎样来读?指读——齐读。4、宋庆龄从早上一直等到十点,又从十点等到了中午十二点多,小珍还是没有来。爸爸、妈妈回来了。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

(出示对话,学生读)

①指名分角色朗读。

②爸爸惋惜什么?妈妈为什么亲吻宋庆龄的小脸蛋?

③既然没有等到小珍,又没有去成李伯伯家,你觉得宋庆龄等了这么半天,值不值呀?(学生发表看法,可能会结合5自然段的内容来谈。)

④小珍为什么没有按时来呢?你觉得她是“讲信用”的人吗?(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⑤宋庆龄全家人,为什么会心地笑了?

四、补充课外资料

学了这课,你们知道了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你们还想听宋庆龄的故事吗?那时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她已经是宋奶奶了。 师讲故事。

宋庆龄很喜欢孩子。一天,她说好去幼儿园看望孩子们。不料,这天天气突变,狂风四起,风沙弥漫,人们走在大街上连眼睛都睁不开。工作人员劝她取消活动,她不同意。幼儿园的老师们都以为宋庆龄不会来了,可是宋庆龄却冒着漫天风沙准时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师:同学们,当幼儿园的老师问宋奶奶:为什么这么大风沙还要来?你们猜宋奶奶是怎么回答的吗?生答:我不能不讲信用,我一定要来。师:对,宋奶奶就是这么回答的。听了这个故事,你对宋庆龄又有更深的了解吗?师:宋庆龄一生都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以她得到了全国、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五、作业

1、摘抄有提示语的对话。(或者给对话加标点)

2、选作

①收集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②选择合作伙伴,自编自演课本剧《我一定要等她》

板书设计:

我一定要等她

我不能不讲信用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理念】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自的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制的发展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教学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统一的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化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灵性服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3个生字。

2、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练习带有感情色彩的朗读。

【教学手段】

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语言文字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

1、播放电脑课件,欣赏《小雨沙沙》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问:看了课件后,你有什么体会?

3、板书课题:雨点儿

师:你知道怎么读题吗?

(这一教学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全文

1、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2、交流: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充分的自学为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做好准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巧识字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如“数不清”、“飘落”、“云彩”等词。

⑴出示“数”字,问: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出示“清”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秋天的落叶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

⑷认读“云彩”“飘落”。(播放课件:落叶飘落。)“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再用“飘落”练习说话。

⑸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3、读理解“问”、“回答”。

⑴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⑵交流,指导朗读问句“你要到哪里去?”

⑶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生读正确。

⑷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后又问道:“你哪?”引导学生读大雨点的`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要到哪里去?”

4、读“方”。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地方”这个词中“方”读轻声。

5、同桌间相互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借助课件阅读,使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调动视觉智能、语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形象感知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四、读中悟

1、学生自主读第5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教师边范读第5自然段,边演示雨后草长花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受雨点儿给植物带来的变化。

3、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让学生结合动画情景,展开想象,模仿该句子说说雨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

()从()。

4、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5自然段。

5、讨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第5自然段读给好朋友听。

7、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尊重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差异,不设定统一感受知目标,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做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五、悟中品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2、全班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读。交流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互相评价。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表化表现,应该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应引领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升旗仪式的过程,体会“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是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至七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我”的所想所感,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是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年的十月一日,总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升旗仪式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不懂的字词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动笔画下来。

三、检查初读情况,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纠正易错字读音:摄 冉 冈 焰

重点识记生字:肃

3.理解词语

说一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的意思。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肃:恭敬。

冉冉升起:慢慢地向上升。冉冉,慢慢地。

彻夜不息:整夜不灭。彻,通。

四、把握文章写作顺序

1.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升旗仪式全过程。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哪些内容?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五、质疑

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对于易于理解的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即时回答。涉及文章更深意思的问题,写在书边,留在深入读书时共同讨论。

六、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八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升旗仪式?

2.深入读书,抓住重点语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升旗仪式中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认真读书,动笔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②学生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③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阅读收获

要点:

A“只见一队武警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城楼下走出,踏过金水桥……”说明武警战士动作一致,步伐整齐有力,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他们充分表现了国威、军威。想一想,这段话该怎样读?(指导朗读)

B重点理解“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直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庄严”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我”想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3.指名读第八自然段,思考:升旗仪式结束后,“我”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国旗永远在我心中?

出示:“国旗呀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介绍了升旗的全过程,有条理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五、练习

背诵文章第五——七自然段。

六、小结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i、u、ü3个单韵母,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会正确认读i、u、ü的带调韵母。知道ü上标声调时,上面的小圆点不写。

3.会在四线格里抄写i、u、ü三个单韵母。

教学重点

1.读准三个韵母的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准确读出单韵母的四个声调。

教学难点

读准单韵母的四个声调,其中二声和三声较难掌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出示“aoe”字母卡片请同学读。

2.读“aoe”的四声。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怎样学习单韵母“aoe”的音和形的?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出示“iuü”三幅图和三个字母,让学生看图,自己说说怎样记住“iuü”的音形?

二、学习“iu”的音形

(一)学习单韵母i

1.观察“i”的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怎么读?借助衣服的“衣”读“i”的音,

(3)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发“i”的音时,口开得很小,上下牙齿对齐,舌面前部抬高,嘴角稍往两侧咧。

(4)学生自己练习读,体会发音要领。

(5)同桌同学互读,相互纠正。

(6)开火车读。

2.学习“i”的形

(1)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i”的形呀!

(2)学习记忆小儿歌:牙齿对齐“iii”

3.学习“i”的四声

(1)出示单韵母“i”,问:你们知道“i”怎么标声调吗,可以看看书。谁愿意说一说?

(2)师强调:给韵母“i”标声调时,要去掉“i”头上的小点。教师板书:“īíǐì”。

(3)自己试着读一读i的四声。

(4)教师范读,学生随读(顺读)

(5)同桌同学互相读(顺读)

(6)指名读。教师纠正二声三声的读音。

(7)问: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哪些字的读音读“i”的四声呀!

(ī医院;í怀疑;ǐ可以;ì艺术)

(8)同桌同学打乱四声顺序读。直呼带调韵母“īíǐì”

(9)指名读四声。

(二)学习单韵母u

1.观察“u”的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怎么读?自己试试借助乌鸦的“乌”学习“u”音。

(3)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发“u”音时,双唇尽力拢成圆形,嘴巴突出,使中间只留一个小孔,舌头后缩。

(4)学生练习读,体会发音要领,读准字母的音。

(5)指名读。

(6)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2.学习u的形

(1)观察插图:你觉得哪部分与“u”相似?

(2)学习记忆“u”的小儿歌:嘴巴突出“uuu”。

3.学习“u”的四声

(1)出示“u”的四声“ūúǔù”,自己试着读一读。

(2)指名按顺序读,注意纠正学生读不准的音。

(3)问:谁能用“u”的四声练习组词?

(4)打乱顺序读四声,直呼带调韵母“ǔùūú”

三、指导书写“iu”

1.出示四线三格中写好的“iu”。

请同学们观察“iu”的占格位置。

2.指导书写出“i”

(1)认识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丨”竖、“”点。

(2)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小竖,然后在上格中间写点。写后请同学们说“i”的笔顺。

(3)说书写韵母“i”的小儿歌:中格写小竖,一点在上边。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3.指导书写u

(1)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个竖小弯。注意无论是竖右弯,还是竖小弯,竖一定要直。

(2)请同学试着编一个小儿歌: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个竖小弯,先大后小紧相连。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放在实物投影上大家评议。请同学们说说哪笔写得好?哪笔你觉得不太满意?应该怎样写?

(5)学生修改自己书写不满意的字母。

(6)再次展示学生书写好的、有进步的进行表扬鼓励,调动学生书写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i、u”的音形和它们的四声,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iu”及带调的“iu”。

二、学习单韵母“ü”。

1.观察字母“ü”的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念什么?

(3)师讲:我们借助小鱼的“鱼”平读第一声就是“ü”。

(4)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发“ü”的音时,双唇成扁圆形,舌头向前接触下齿背,口形象吹笛子。

(5)学生自己练习体会发音要领。

(6)同桌同学互读,相互纠正。

(7)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ü”的形

(1)问:“ü”的音同学们读得挺准的,怎么记“ü”的形呀?

(2)看图,它与“ü”哪一部分相似?

(3)读记忆小儿歌:像吹笛子“üüü”。

3.学习“ü”的四声

(1)出示“i”的四声与“ü”的四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师强调:单韵母“ü”标四声调时小点不能去掉,要带点写成“ǖǘǚǜ”。

(3)自己试着读读“ü”的四声。

(4)指名读。

(5)请发音准的学生领读。

(6)教师强调二声和三声的读法。

(7)请大家选择一个声调的音组词语。

(8)打乱顺序读“ü”的四声。

4.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看书上“ü”的笔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观察两个“点儿”的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点儿”稍靠近一点,点写在靠下一点,在上格的下面。

(3)书写韵母“ü”的儿歌:竖右弯,竖小弯,再写两点在上边。

(4)学生练习书写“ü”,教师巡视,表扬写字姿势、执笔方法好的,同时纠正学生写姿和执笔方法。对书写不规范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5)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欣赏书写好的学生作业。

三、读儿歌

1.出示书中的儿歌内容,读读红色的单韵母。

2.教师范读或请学生读。

3.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学生随读。

4.同桌同学互读。

5.指名读。

四、小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3个单韵母“aoe”,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3个拼音朋友,就是单韵母“i、u、ü”。现在我们一共学习了6个单韵母,分别是“aoei、u、ü”。你们能试着背一背吗?同学们学得不错,写得也很认真,要想把拼音字母学扎实,回家要多读读书呀!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