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27 15:04:12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3个生字,认识6个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国旗的.情感。做到声音响亮,比较自然的背诵课文。学生体会识字方法,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准确朗读,能自主识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3个生字,认识6个字,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国旗的情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声音响亮,比较自然。

教学重点:

准确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国歌。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旗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

我们参加升国旗仪式,你是怎样做的?别人是怎样做的?

2、学生讨论,与课文联系

板书课题:升国旗。学习生字“升”

指导“升”

师范写,注意各笔画的位置第四笔要长一些。

集体书空

描红

仿写

二、初读课文

1、利用汉语拼音读课文,标出句子序号。

2、前后桌互读,检查帮助。

3、小组内逐句读

4、指名逐句读

5、指名读全篇

三、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同桌互指互认

3、开火车读

4、你怎样记?你想到什么?能看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读课文

2、认识生字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停顿,但是学生不能做到有感情的读文,今后还应多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能自主识字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句朗读课文

3、分组朗读课文

4、认识“!”师说明“!”号意义,生试读

5、熟读课文,试着背下来

二、学习生字

1、自学“立”“正”

2、看笔画跟随表,边说边写

3、前后桌互向说说

4、描红,注意观察各笔画的位置

5、仿写

6、指名板演(分析)

三、练习

背诵课文、抄写生字三遍

作业:把课文背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停顿,但是学生不能做到有感情的读文,今后还应多练习。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学示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

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

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2)四人小组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

黄河象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欣悦之情。

★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体味语言特色。

★放飞想象,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体味本文的语言。

方法措施:

★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各种桥梁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朗读体味法。以读代讲,以读助讲。

★讨论点拨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习和讨论,提高学生思辩能力,教师适当点拨。

★延伸拓展法。围绕课后“思考和练习”二、四展开说话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升、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说起。(抽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讲这个故事)。教师板书“鹊桥”,并引申,板书文题和作者。(播放黄梅戏《天仙配》片段,激趣)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圈点勾画,适当时作批注。(投影字词积累)

2、齐读课文一遍。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交流,并与教师对话。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第1段:“鹊桥”——引入

第2段:桥梁定义——打比方(形象化)

第3~13段:未来桥梁——作比较

三、议一议,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

A、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B、未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未来的桥梁有哪些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桥梁的三个要素在文章第二段中已经说了,它包括:基础、桥墩和桥面(桥梁)。

2、小结: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们通过多媒体播放的现代桥梁,对茅以升先生笔下的未来桥梁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譬如作者在第7段中,写将来的桥梁造得很美,“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未来造桥变化很大,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便宜;讲究实用和美观。未来桥梁变化:一是桥身低,但可以自动调节高度,方便车船的过往;二是没有桥墩,即使有也是漂浮桥墩;三是桥身弯曲,讲究美感,“九曲十八廊回”;四是袖珍桥,便于携带,方便使用;五是“无梁飞渡”。总之,作者笔下的未来桥梁,是集实用性、方便性、美观性于一身。

3、默读课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品味,并与同桌交流。

4、小结:

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形象化的打比方、作比较,恰当的引用,都为文章增色。

四、拓展迁移,延伸教学。

1、课外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看看作者的哪些“幻想”今天变成了现实,并谈谈你的感想。

2、请以“ 的远景图”为话题,说一段话,展望某一技术今后发展的趋势。

学生思考后进行说话训练,教师适当引导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嫦娥奔月,是我们祖先共同的梦想。而今,嫦娥一号腾空而起,奔向月球,带去了华夏五千年的梦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愿明天的你们收获理想,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六、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2、请以““ 的远景图”为题,写一篇文情并茂的作文。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1、下过雷雨过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请你自由读课文第四、五段课文。

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雷雨后的景色是怎么样的?

3、从什么地方看出雷雨后的景色很美丽?四人小组交流。

选你最喜欢的句子互相读一读,说一说,美在什么地方?

4、学生交流

A;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看课件)说说为什么用“挂”。

朗读练习。

B: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与前面比较)

为什么说柳树、小花像刚洗完澡?

学习生字“澡”。

想象说话:小花、柳树会说些什么?

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C: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与前面比较)学习生字“摆”

小鱼会怎么说?

朗读第五自然段。指名读,自由读一读。齐读。

5、把四、五段连起来配乐读一读。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鼓励质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要想学习好该怎么做?(有疑问向老师请教)

2.是的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节课就让我们比比谁会提问?谁的进步大?

二.板书课题,质疑学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发现》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读了课题后有何疑问?

2.学生汇报:(重点问题: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