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23 18:44:30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一、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二、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三、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3、学生质疑,随机解决一些问题。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4、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学习用多种方法自能识字。

4、学做尊父母的好孩子。

教学重难点:

识字与写字

前置自学提纲

1、看看自己家里有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

2、做生字卡片。

3、自学45页内容,读熟。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看谁知道得多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布置回去收集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的名称,你收集了吗?下面,我们来开展一个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收集得最多。请你在小组内把你收集到的'名称说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收集的数字记录下来,比比谁知道得多。

小组合作交流。让小组长记录下小组成员收集的个数,一会儿在全班交流。并且要注意记清楚同学们说了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的名称,一会儿全班评比哪个小组收集得最多。

2、全班集体交流:谁收集的最多,报上他的名字。那么,他都收集了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的名称,请他来说说。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数字,以备评比。

小结学生收集的情况,给优胜小组颁奖。

二、认一认,看谁点子多

1、认识生字。

师:家是我们生活的最主要的地方,每个人都离不开家。我们来看看这个家是怎样的。(出示挂图),这个家里有些什么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生词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全班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你认识这些字宝宝?(如读拼音帮助自己,用熟字来帮助识字,拆装汉字、编儿歌等。)

选择自己喜欢的办法自能识字。

说说自己用了什么办法,读读自己认识的新字宝宝。

用抽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检测。

2、认识偏旁部首

再读“沙”“报”“晚”“灯”,认识偏旁部首,睁大自己的亮眼睛,辨析“火”与“”字旁,“日”与“”字旁的区别,知道“”“”两个偏旁所包含的意思。说说自己还认识哪些含有这些偏旁的字。三、选一选,看谁最会动脑筋

1、运用生字卡片同桌组词,比比谁组得多。

2、抽生口头组词,教师把用熟字组成的词写下来。

3、出示下列词语和句子,选生字填空:

人民报

教室的墙上着一画。

上课不能随便说。

我家的书上有许多书。

四、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总结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知识能力目标:

1. 会认15个生字,学会其中13个。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意”、“急匆匆”、“和蔼可亲”、“顺从”、“尊敬”、“深情”等词语;学会用“首先……然后……最后”写句子。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4. 培养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人文教育目标: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们尊敬、爱戴哪些人时,你们肯定会说—父母、老师。老师像父母、似朋友,在细心呵护我们成长,倾心培养我们成材。他们的无私赢得了学生衷心的爱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再一次感受师生之间的浓浓情谊。

板书课题:师生情

二、引导看图,感知图意。

1、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看图时,你还注意到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时,一要有序(可以按照先人后物的观察次序),二要有重点(着眼于人)。(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图上主要画了什么)

三、自主读书,读通课文。

1、范读,边欣赏边画出生字。

2、自由练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做好学习笔记(圈画关键词句,在课文空白处写上读书感受),为交流做准备。

(1)分辨清楚课文哪些是图上画的内容,哪些是写作者观察图画后联想到的内容。

(2)通过自读,你明白了什么?

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4、填空练习,了解句式。

用“首先……然后……最后”造句子。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对学生拼读不准确的生字要正音。

2、指导书写要求学会的字,要细心观察,认真书写。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读书。

学生自由读,自主选读。教师应鼓励不敢表现自己的或读书不够好的学生朗读。

二、图文对照,读懂内容。

1、自由练读,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让你感动?

2、对照插图,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说说原因,并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3、小组探究,怎样读好第四自然段。

4、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通过文字想象画面。

5、感情朗读。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思考以下问题,学生任选一题讨论交流:

(1)文中的“心意”指什么?

(2)“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说说她们在祝愿什么?

学生自读自悟,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一起讨论,然后推选代表汇报。

四、拓展活动。

教师节到了,给老师写几句心里话,以表达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首先……然后……最后”写一句话。

教后小结:

在让孩子们用“首先……然后……最后”说话时,我发现两个问题:

一、意思过于简单。如:“我先放下书包,然后拿出书、文具盒,最后出去玩。”三年级了,说话意思应该更充分一些。于是,我问:“什么时候,你这样做的?”

学生继而改进:“来到教室,我先放下书包,然后拿出书、文具盒,最后出去玩。”这就好多了。就这样,学生逐渐把意思说充分了。

二、思路较窄。大多数学生只是说在学校、回到家,内容极其相似,不能在更广泛的生活领域运用这样的词来表达。于是,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说说怎样浇花?你还能用它说做哪些事?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我想:课堂上,教师有时就是一把钥匙。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和1个部首,会写8个生字.

2、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角色感情.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人与集体的关系.

重点:学习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

难点:学习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

教具:图片

学具:字卡

相关知识点:运用学过的方法识字

教学突破点:生字的字音字形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朗读儿歌,这么多的标点符号你们喜欢吗?让我们把它们请到教室里,书本里,我们一起来看书。

二、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

2、练习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学习认识的生字。

出示生字。

2、学习学会的生字。

读第一自然段。

学习“拴、芝、重、引、考”学习“略”

读一读省略号说的话。

学习“章”

出示字谜“早上站立”

读第6自然段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

特色作业设计:

区别字组词 略( )拄( )芝( )

胳( )住( )之( )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重、考、弓、引”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读一读

指名读

你有不懂的词语吗?

你用什么方法弄懂它?

2、讨论

我们在书中找一找都有哪些标点符号,看看它们都有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

3、背一背

五、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特色作业设计:

1、今天的空气真新鲜

2、哇 好大一棵树

3、春天来 花园里的花开放了 有红的 白的 紫的 黄的 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板书设计:

标点符号的争吵

思考 引人入胜 不可开交 反驳敲锣打鼓 连蹦带跳 断章取义 断断续续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音乐卡片、实物图片,沙滩图。

四、课时安排 :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二、教学重点:

1、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难点:会写“十、木、禾”3个字。

四、教学过程:

(一)、导 入:

1、师:在识字王国里,小朋友认识的字可真不少,还记得这几位老朋友的名字吗?学生认读。

鱼 飞 雨 风 土 云 马 牛 山 水 下 大 田

2、导入新课:现在,识字王国里几位有趣的新“朋友”正等着和大家见面。(出示12个生字彩图)

(二)、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观察,各抒己见(学生对象形字的特点只须意会即可)

2、了解学情:在这些新朋友中,有没有你已经认识的?你是怎么认识的?

(如:在前面的课文中读过;在电视上、书报上、广告上、路牌上见过)

3、小结:小朋友们既懂得观察,又会自己识字,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要把这些字记得更牢。

(三)、揭示课题,教学“目”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1)看图读字。

出示生字卡片和实物图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学习用数量词“一只”。

借助拼音认读“目”,并知道“目”是“眼睛”。

(2)比形认字。

比一比:图画、图画右下角的古象形字和图下的现代字“目”有什么相象的地方?

(教师随学生的发言,相机作简笔画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象形字的演化)

(3)识记生字:学生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学习“目”的方法:看图识字—比形认字—识记生字。

(四)、学习生字

小组合作,自学其余的11个生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五)、汇报交流

1、各组选择一个字,再派出一个小老师上台教全班小朋友学习这个字。

2、台上台下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补充交流。

3、小老师没有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

4、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容易忽略的笔画。

5、新偏旁“角子头”的教学要随“兔”的教学进行,并拓展:你还认识哪些带有“角子头”的字?

6、学生看图说话时,引导他们学习用“一张、一只、一轮、一团、一个、一棵”等数量词。

(六)、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带拼音开火车读,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

2、做“开火车”游戏,复习12个生字。

(七)、指导书写“十”

1、认识新笔画“竖”。

(1)出示 “竖”的笔画卡片,介绍笔画名称。

(2)教师示范写,并介绍两种写法。

悬针竖(像吊着的一根针) 垂露竖(尾部像吊着一滴小露珠)

(3)学生书空。

2、书写“十”。

(1)分析笔画。

(2)介绍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3)学生观察课本上的范字。

(4)教师范写,并提醒学生:注意两笔的交接处,横笔左右较均匀,竖笔的上部短,下部长。

(5)学生描一个、写一个;评议;继续练写。

五、作业布置:“十、木、禾”3个字每个写两行。

六、板书设计:田字格中写“十、木、禾”3个字。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

1、“给字宝宝戴帽子”。

(1)出示12个“字宝宝”和12顶“帽子”(12张制成娃娃状的字卡和张制成帽子状的音节卡片)字卡与音节卡各自打乱顺序排列。

(2)指名给“字宝宝”戴“帽子”。

(3)开火车认读上述带拼音的生字(以与音节一一对应)。

2、“拾贝壳”。

(1)出示沙滩图(沙滩上有12个贝壳,贝壳背面为本课生字;贝壳按课本中生字的分类,有四种颜色)

(2)指名“拾贝壳”,拾到“贝壳”后要领读背面的生字。

(3)指名给“贝壳”分成四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这四类分)

(4)齐读生字。

3、猜字谜、编字谜。

(1)教师出谜面,学生猜谜底。

如: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

东边升,西边落。看时圆,写时方。(日)

(2)学生围绕本课生字试编字谜让大家猜。

4、加一加,变一变。

如:“口”加一笔变成什么字?(中、日)加两笔呢?(目、田、白、右)

(1)同桌互相考一考。

(2)师生互相考一考。

(二)、指导书写“木”、“禾”

1、认识新笔画“撇、捺”。

(1)出示“撇”的笔画卡片,介绍其笔画名称。

(2)教师范写,讲述书写要领。

(3)学生书空。

(4)同样的方法学习“捺”。

2、书写“木、禾”。

(1)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示范写。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评议。

(5)练写。

(三)、练习

1、读拼音,写笔画。

heng( ) shu( )

pie ( ) na ( )

2、读一读,照样子口头组词。

火(火 车 ) ( 火 苗 ) ( 火 星 )

竹( ) ( ) ( )

目( ) ( ) ( )

五、作业布置:正确书写“十、木、禾”3个字。

六、板书设计:heng( ) shu( )

pie ( ) na ( )

七、课后反思: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2、播放课件:德国风光片。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是呀,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有神秘的黑森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进一步感受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师述: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所作。

3、谁来读读课题?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初读感知

1、问题提得不错。翻开书,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等会儿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2、这篇课文短小精美,咱们一起接力读读课文吧。(指名分节读文)

示词卡:莞尔一笑 莞尔一笑是怎样笑?

评议,正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二生答)

三、朗读感悟

1、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到文中找到语句说一说)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2、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读一读。(指答)

3、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咱们也在下面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读)

你读出了什么?(花多)从哪读出来的?(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 生边说师边点击词语变红。

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一路风景优美,看都看不过来。现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来。)

还有谁从哪读出了什么?

来,通过你的朗读把花多的这种感受带给大家。

他读出了花多,你读出了什么?(花美)从哪读出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说明什么?(颜色多、鲜艳)

示课件: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示词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如没读好)再读一遍,想着词的意思,想着画面读。

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走过任何应接不暇)三生读,齐读。

能背吗?我们合作背一背:(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4、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走在街上的时候(引读后一句)

好一派奇丽的风光!

5、可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指答)

你从哪知道的?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你们读出了什么?从哪读出来的?(1、家家户户德国人爱花;2、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三)、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四、当堂练习

填空:()依山尽,黄河()海流。

欲穷(),更上()。

五、归纳总结(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略)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