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14 14:19:30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认真写好铅笔字。

2、熟记4条成语。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

4、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真写好铅笔字。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

二、教具准备:字典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四人小组读资料《庄稼的保护神》,遇到生字,,在书上注上拼音。

(2)四人小组选派一名学生朗读,

(3)在学生读资料时,检查“粘住小虫,卷入口中,常常是百发百中”这一句中两个“中”读音是否准确。(第一个“中”读第一声,表示里面的意思;第二个“中”读第四声,表示逮住了目标。)

(4)巩固练习。

小明中一回家就听说爸爸中奖了。

在“警察和小偷”的游戏中,谁中枪了?

(5)练习朗读短文。

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集体读。

(6)指导看漫画,说一说这漫画画了什么?

(7)指导看漫画,你有什么想法?它主要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8)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

(9)把你刚才说的,再用几句话写下来,看谁写的语句最通顺,最连贯。

三、作业设计:

1、背诵4条成语。

2、完成写话。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熟记4条成语。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

二、教具准备:

水彩笔 白纸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依次认读生字。

(2)教师范写,讲述写字技巧。

(“丽”字的长横要盖住下面部分;“言”字的第一笔要写得平而长,下面的部分要写得窄一些。“互”的最后一横略长一些,把这个字托住。)

3、练习。

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地练习描红和临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随时纠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 反馈。

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进行评讲,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第三题

1、熟记4条成语

2、看图,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披星戴月:披着星光,头戴月亮。

烘云托月:绘画时通过渲染云朵来衬托出月亮。比喻写作时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重点和主题。

3、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读,要读正确。

齐读、背诵。

4、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月”字的成语?

(日积月累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日新月异------)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请你说说你知道哪些交通工具的名称?

(2)未来的`工具会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3)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画一画,并给自己所画的交通工具起一个形象的好听的名字。

(4)写几句介绍一下自己理想中的交通工具。(就写在画的旁边)

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请学生拿出自己的画上台介绍一下理想中的交通工具的颜色、构造、优点等。

(6)评选“最佳创意奖”。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及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展示课件《湘西风情》和《沈从文简介》)

2.端午节介绍

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

也称“端五节”,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吃粽子,赛龙舟等。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等。)

三、分析课文

1.整体感知

学生思考讨论: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端午日一天的时间顺序。

(2)写了哪几件事情?什么经过?

明确: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

2.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1)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端午日......看热闹) 写人们在河边观看赛龙舟。

第二层:(划船的事......种种情形)写赛前准备、赛手配置以及赛事盛况。

第三层:(凡是到最后) 领赏庆贺。

(2)第一层中三个“莫不”的作用。

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强调端午日人人参与,无一缺漏,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3)文章是如何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的?

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三个“莫不”,侧面烘托出当时热闹的气氛。

(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赛龙舟的盛况?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四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

2.检查上节课内容的接受情况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找学生朗读这两部分课文

2.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讨论:(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2)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军民。

(3)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喜庆气氛,热烈、欢腾。

(4)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追鸭的场面。

(5)体会第三部分的.作用。

结构作用:总提两个竞赛,使文章很完整。

内容作用: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的时间之久。

三、总结课文

1.主题思想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描写赛龙舟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俗。

2.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课文关于端午日民俗写的很多,如吃粽子等就没有提及。

两项竞赛作者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

全体总体上按时间顺序。

先写上午11点钟左右吃过午饭出城,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3)注重渲染气氛,突出民乐。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风俗的文章。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建议:

本文是初中语文第一课,本阶段学生容易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因此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步。本课的朗读可以分几个层级进行,一是初步感知的朗读,二是投入感情的朗读,三是在思考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可以找名家朗读的录音,给学生示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大声朗读,读出美感,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味,体会文辞的优美。另外每个段落要分层赏析,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将精美的语言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虽然在小学已经接受了朗读训练,但朗读水平仍然参差不齐,有种种缺陷和不良习惯,有待在教学中加以改进。本课的朗读教学应当从基础训练入手。端正朗读态度,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生平,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连读。

4.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5.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春之美景,把握重音、连读。(重点)

2.赏析优美语句,揣摩品味语言,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生平,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连读。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春天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古人就用很多美丽的诗句来描写春天,比如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那么朱自清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迎接春天的呢?他又会怎样描写春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中的第一篇课文《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族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诗文集《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和论著《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新诗杂论》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一读)

要求:全班齐读课文,边读边标注不会读字或者理解不易的词,再全班交流。

明确:酝酿(yunniang)

黄晕(yun)

应和(he)

嘹亮(liao)

薄烟(bo)

披着蓑(suō)

戴着笠(li)

静默(mo)

抖擞(sǒu)

水涨(zhǎng)

捉迷藏(cang)

晕(yun)

巢(cha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设计意图】朗读第一步,读准字音,文从字顺,为后文的进一步训练做好铺垫。

(四)听范读,掌握文章基本节奏,标注停连、重音。(二读)

(1)停连、重音基本知识介绍:

①停连: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中断”即停顿,“延续”即声音的连接。声音的“停顿”和“连接”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随意的。

②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重读与轻读是相对的,有重就有轻,在朗读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读出差别。

③情感:朗读前要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朗读时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体现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将需要停连和重音的地方用符号在文中标注出来,形成“朗读脚本”。停顿:“v”(句中小停顿:“|”)连接:“^”重音:在文字下加点。方便朗读。

(2)开始范读,学生标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技巧,打好朗读基础。

(五)按照重音、连读示范,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三读)

要求: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按照刚才划分的重音和停连,尝试再次朗读,读出节奏感;边读边思考,该段落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第一自然段:

重读:“盼望着”,第二个“盼望着”应该更重一些;

停连:两个“盼望着”应当是反复的手法,连读;第二个“盼望着”后面应当稍作停顿。

总领全文

②第二自然段:

重读:“一切”“都”“起来了”,三个“起来了”一个比一个重。

停连:“一切都像”后面稍作停顿。

总写:山、水、太阳

③第三自然段:

重读:“偷偷地”“一大片”“满是的”

停连:“偷偷地”后面停顿,“嫩嫩的”“绿绿的”停顿。“满”停顿,“坐着”“躺着”停顿。“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可连读。

春草图

④第四自然段:

重读:“不让”“都开满了”“满是”“成千上百”“遍地”

停连:“桃树、杏树、梨树”每个之间稍作停顿,“桃儿、杏儿、梨儿”每个之间稍作停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连读,“有名字的,没名字的”连读,“像眼睛,像星星”。

春花图:桃、杏、梨、野花、蝴蝶、蜜蜂

⑤第五自然段

重读:“不错的”“卖弄”“各种”“都在”“成天”

停连:“不错的”停顿

春风图:青草味儿、花香、鸟儿、牧童、短笛

⑥第六自然段:

重读:“最”“就是”“密密地”“全”“逼”“一点点”

停连:“看”后面停顿,“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读,“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连读,“披着蓑,戴着笠的”连读。

春雨图:树叶儿、小草、灯光、人

⑦第七自然段

重读:“一个个”“都”“各做各”“刚”“有的”,第二个“有的”更重。

停连:“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读,“一个个”停顿,“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连读。

人迎春:风筝、人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重读:“刚”“都是”“笑着”“走着”“上前去”

停连:“他”停顿,“笑着”停顿,“他领着我们”停顿;一句句加重

总结全文,颂春

情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全文,也初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与优美,体会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六)布置作业

文章描写的春天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请结合自己家乡,选择一种景物来描写春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片段写作练习,写出真情实感是关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强化朗读,激发联想和想象,读出课文画面感和优美的情境。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一)默读课文,挑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想想它们好在哪里?(四读)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两个“盼望”,突出强调了作者期待春天来临的急切和喜悦的心情。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脚步”赋予了春天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到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期盼春天的急切、喜悦的心情。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刚睡醒”、“欣欣然”、“张开眼”等词赋予了大自然万物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③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脸红”赋予了太阳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写出了春天太阳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④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偷偷地”赋予了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同时,“钻”字表现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⑤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侧面描写,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了人们在草地上嬉戏的情景,侧面烘托了春草带给人的欢乐,衬托出春草的可爱,招引人投入它的怀抱。

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等词赋予了果树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树竞相开放,开得热烈,争奇斗艳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春天的喜爱。

⑦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红的、粉的、白的花分别比作火、霞、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娇美动人的景象,同时增强语势,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春天的喜爱之情。

⑧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繁多、色彩艳丽,表达了作者对野花、春天的喜爱之情。

⑨“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运用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增添了文采,表达了作者对春风、春天的喜爱之情。

⑩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高兴”、“卖弄”、“唱”等词赋予了鸟儿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声音的清脆、婉转、悦耳,写出了鸟儿迎春的欢悦,表达了作者对鸟儿、春天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于比喻、拟人的概念。精读课文,赏析文中景物特点,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手法。

(二)表演性朗读,发挥形象,读出文中情境。(五读)

要求:小组为单位,挑选自己喜欢段落(最好和第一次不同),朗读读出画面之感,可以配以动作等。

明确:

①(我)盼望着,(我)盼望着,(你看)东风来了,(听到)春天的脚步近了。

上面括号中添加文字,是应该在朗读中体会到的。其中“我”既是作者,也是朗读者,学生应当有主体意识,把自己当成作者,把朗读课文当成一种主观化的感受和表达。“我”好像在盼望春天,呼唤春天快点儿到来;同时又仿佛感触到春风意境来临,看到了大地渐成新绿,心情无比喜悦。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者以“朗润起来”、“涨起来”、“脸红起来”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分别写出了它们欣欣然“醒”来的样子。读出那种万物苏醒的情境之感。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嫩嫩的”、“绿绿的”两个叠词极力形容了刚刚破土而出的春草鲜嫩清新的姿态,偷偷地“钻出来”,则表现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有股子挤出来的劲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又可以看见它迅速蔓延的样子。“坐着,躺着”,随你自由,“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任你玩儿;“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舒服场景。朗读时要显示出陶醉在春天景色里的样子。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本段突出了“春的闹”。再写“春的色”,接着由闻到花香而萌发联想,展开一幅硕果满树的图景,无限诱人。然后用虚实结合的声音托出“桃儿、杏儿、梨儿”,表示“春花的多”。最后又写春虫。把花香具体化、形象化了。野花本是静止的,但在作者想象中,它又“像眼睛,像星星,还泛呀眨的”,这样就把静的化为动的了。想象其中画面,美丽的春花灿烂,自得其乐。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主要突出这是触觉的感受,在这里要突出“母亲的乎”的感觉;“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是嗅觉的感受,朗读时要读出沉醉。“鸟儿”读出热闹之感,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燎亮地响着”将意境拉远,读出沉迷享受。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一下就是三两天”,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够烦闷的,而作者却告诉你“可别恼”,他先叫你看春雨的迷人风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想象雨的形态。接着远眺“一点点黄晕的灯光,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春雨知时节,人勤耕耘早,在一片细雨中,农民在地里工作着,这又俨然是一副雨耕图了。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读出从城里到乡下,到处荡漾着春的气息,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那种热闹的场景,深刻体会春天给所有的人带来了青春活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颂春。应该说,作品所有一切都归结在“颂”字上,因为作者正是有感于怀,心中充满了对春的赞美之情,才勾起他创作激情的,三段的语气色彩是逐步加重的。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笔下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画面,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朗读由技巧进入情感,渐入佳境。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设计意图】品读好词好句,熟读成诵,进一步巩固。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结合生活体验,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熏陶。

第6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红底镶金”、“眼花缭乱”等词语的意思,进一步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以及它的用处,感受人民大会堂建设者者的创造精神。

2.能联系上下文认识过渡句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参观倒影大厅礼堂座位繁星

商量宴会简直眼花缭乱摆设

2.学习课文。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读课文,用“”划出表现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词,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的。

(2)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第3自然段:正门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

柱子:12根六七层楼高4个人合抱

第4自然段:中央大厅大吊灯:5盏

地面:晶光闪耀

第5、6自然段:大礼堂座位多:3层9600多个

300多个10000人

电灯多:像满天繁星

灯光亮:灿烂的光芒

第7自然段:宴会厅金花彩画眼花缭乱

大圆桌、皮椅子5000人

第8自然段:会议门---宽敞、各不相同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赞美之情。

(4)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正门

,中央大厅一一一;大礼堂一一一;宴会厅;

会议厅一一一一一。

(4)比较。刚才同学们说的和作者写的有什么不同?(课文还用了过渡句把上下文紧密联系起来。)

①用“--”在文中划出过渡句。

②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把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的。

3.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写参观记还要注意些什么?

(1)把看到的东西有重点地具体写下来。

(2)课文用“数字说明、描写、比喻”等方法写出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3)用过渡句把上下文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参观记的写作特点之一。

4.练习巩固。弹性作业,学生自选:

(1).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或摘录过渡句。

(2)作业本5。

(3)写出你出家门到学校的过程,注意写好过渡句。

第7篇:语文教案

一、 谈话导入

“路”是本单元的主题,看到这个主题,你能想到些什么?你都知道些什么?

你都知道些什么样的路呢?(柏油马路、水路、海上航路、山间小路、商路、邮路、空中走廊、人生之路等等)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路的风采。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从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开拓新路的艰辛,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明白,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把握好方向更好地前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来看看诗人通过这首诗向我们传递些什么信息。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自由练读,争取读得流利。

3.课件出示下列字词:

丝绦 缔造 干涸 险峻 沟壑 颠簸 匍匐

侏儒 丰沃 开拓 万顷 波涛

4.理解字义。课件出示课文中句子:

(1)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

丝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丝绦、绦带。

(2)这一串串珠宝交错相连,便把我们的锦绣江山缔造。

缔造:A?结合。缔结、缔交。

B?创立,建造。缔选。

C?禁止。取缔。

(联系句子进行选择)

匍匐:爬行。

开拓:开辟,扩充。拓荒、拓展、开拓。

5.字形记忆。

条( )绦( )

帝( )缔( )

固( )涸( )

石( )拓( )

匍( )葡( )

6.指读分小节朗读课文,想想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首小诗的语句都是很优美的,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要把诗读得流利。边练习边思考:这首诗共有四节,每节都写了些什么?

2.学习诗歌第一节。

(1) 第一节中分别用了两个比喻句,把乡村大道比喻成了什么?

“乡村大道,好像一座座无始无终的长桥!”

“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

这两个比喻句说明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可以结合插图来理解。

(乡村大道的.特点是长远、宽阔、美丽)

(2)“那两道长城般的高树呀,排开了绿野上的万顷波涛。”这一个“排”字用得十分准确,请大家想一想,说说这个“排”字用得好在哪里。

(准确地表达出路边树木的状态:整齐的一排,很高大,郁郁葱葱,有风吹过时,就像海面上翻涌的阵阵波涛,十分壮观)

(3)“所有的城市、乡村、山地、平原,都叫它串成珠宝;这一串串珠宝交错相连,便把我们的锦绣江山缔造”一句中,“它”指的是什么?“一串串珠宝”指的又是什么?

(“它”指乡村大道,“一串串珠宝”指的是被乡村大道串起来的城市)

(4)让我们一起继续感受郭小川的诗歌魅力,相信大家对诗中那些优美而又充满豪情的句子过目不忘,现在我们一起来带着激情朗读。

3.学习诗歌第二节。

(1) 想一想,在第二节中,诗人又把乡村大道比做了什么?这些比喻又说明了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好像一条条险峻的黄河”、“好像一道道干涸的沟壑”;说明乡村大道曲折,充满坎坷)

(2) 诗中是怎样形容这些曲折和坎坷的?

(3) “每一曲,每一折呀,都常常遇到突起的风波”这一句怎样理解?这里的“风波”指什么?

4.指名读第三节诗。

(1)“匍匐”是什么意思?“我”真的曾在乡村大道上面爬过吗,你怎样理解?

(2)“侏儒”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诗人所说的“英雄儿女”呢?

(4)“前来的”和“不来的”分别怎么理解?

(5)齐读这一节。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的生活,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节?不要这部分可以吗?

5.自读最后一节诗,想一想,这一节诗与前三节有什么样的联系?

(最后一节诗,是对前三节诗的总结和概括)

(1) 为什么诗人说不但爱“你的长远和宽阔”、“你的明亮和丰沃”,还不能不爱“险峻和突起的风波”、“坎坎坷坷、曲曲折折”?险峻和风波、坎坷和曲折也值得爱吗?

(2) 如何理解“在花砖地上旋舞”?

(3) 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算是诗人说的“伟大的生活”?

(4) 练习以激情澎湃的语气来朗读诗歌。

四、 再次朗读感悟

全班饱含激情地朗读全诗。整首诗都学完了,你怎样理解“乡村大道”?这仅仅是指一条乡村的道路吗?还有哪些其他的用意?

学完诗后你有什么感想?(生活只有历经锤炼才能称之为伟大,我们要热爱生活)

五、 小结

著名诗人郭小川用优美而又富于激情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乡村大道”一语双关,既指自己家乡的道路,也指人生之路的起点,二者都抒发了诗人扎根生活和人民之中、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的情怀。

通过学习,我想大家也一定会有许多收获,人生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错误都是对我们的磨练,只有历经磨练,我们才能更健康地成长,才能更坚强地走向成功!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