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6 15:15:12

第1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成功体验,学习作者旁征博引的论证方法。

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文本学习,理解勤奋的重要性,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导入新课

2.新授

(1)作者简介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了解观点

a对成功所持的观点b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c.讨论:作者是怎样来论述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5)我看成功,拓展观点

a.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

请同学们替这个省略号补充上你认为成功还需要的重要因素,说说理由。

b.请写出你自己关于成功的公式

3.布置作业

甲文:成功(6--9)

乙文:世界名人成功之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节选)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fù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jí梁”。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zào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好读书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搓麻,谈情说爱,那么,他又怎么能在学业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又怎么会有今日fēi声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

在这些年里,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基础平台

1.词语传真。根据拼音写汉字。(在字词演练中夯实你的基础)

xiàn慕ráo舌不qī而来家yù户晓

jí梁枯zào名fù其实fēi声中外

2.文学放飞。文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请将下列典故的序号填入相应的人物后面。

A.囊萤B.映雪C.悬梁D.刺股

⑴战国时苏秦()⑵晋代的孙康()⑶晋代的车胤()⑷汉代的孙敬()

阅读冲浪(在阅读中提升你的能力)

课内文阅读链接:(在运用中拓展你的思维)

3.甲文中成功前的三个条件中,作者强调的是哪个条件,为什么?

4.甲文中“天资”和“天才”各解释为什么?作者为什么用“天资”,而不用“天才”?

5.甲文中的“韩文公”是指谁?文中引用他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为了论证什么论点?

6.请写出两条关于“成功”的名言。

课外文阅读连线:(在探究中优化你的学法)

7.乙文“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中的“此”在文中指代什么?

8.联系生活实际,试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9.乙文中,季羡林是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在甲文中关于“成功的条件”的观点的`?

10.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你认为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试举一例,谈谈你自己成功的体验。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重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 绮 q )丽湮(y n)没剽悍(p )盘旋(X n)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课文学习小结。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分析:

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赏感悟、升华延伸”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科学地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感悟,实现自主阅读,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大海深邃莫测,日出壮观美丽,两者结合给予人遐想。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巴金的《海上日出》,对大海日出的景象,不再陌生。但本文所描绘的与学生积累的经验还是有些距离。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日出的情景,培养学生抓住景物变化中的特点、仔细观察景物的能力。能够有条理地叙述日出的景象。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作者写的三幅画面的具体景物以及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本课抓住景物变化的特点,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学习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么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心情怎样?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北戴河,在那里我们亲眼目睹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了另人难以忘怀的海上日出,那么浩淼的大海,壮丽的日出,给人以心灵的享受。没看过日出的同学一定很向往吧!没关系,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一同走近沧海日出感受它的魅力所在。(板书课题:4沧海日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说些什么?

2、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向你的同桌或借助工具书寻求帮助。

3、检查字词情况

4、再读课文,对你感受深刻或喜欢的地方进行批注,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日出的?

5、刚才同学们读书读的很认真也很专注。那么,谁能说一说你都读懂什么,了解到哪些内容?(生汇报)

三、细读课文,咀嚼文美

师:同学们说的很正确,那么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再轻声的读一读这部分,边读边去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

问:谁能说一说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是景色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说一说自已的感受。(生汇报,从而引到日出前进行品读)

(一)、领略日出前柔和明快的美。

a.(课件—晓星残月)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在哪段里展现?

b.(指读第二自然段)同学思考问题:①作者是在什么时间去看日出的?画出表明这一时间的词语。②画面可以用课文中哪一个词语来形容?③作者此时怀着怎样的心情?从哪一句可以体会得到?(学生交流。)

2、朗读日出前的段落,画出意境优美的句子。

师:竣青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呈现了沧海日出前的壮美精致。日出的美和壮观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画出你认为意境优美的句子。

(二)、体会日出时雄伟壮观的美。

1、课文的第三大段描绘的是日出时美丽画面,在这段中作者主要描述了天空中的朝霞和太阳。

学生:朝霞的变化体现在颜色的变浓变深。

2、教师:(出示朝霞变色动画过程)你能不能为动画配上解说?(多指几人)

学生:太阳是这样冉冉升起的:①、开始的时候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形的金边儿,不久这金边很快地在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②、到后来,就已经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得一跳,蹦出了海面,天空和大海布满了耀眼的金光。③、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铺成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教师板书)

教师:谁能带着感叹和赞美之情、伴着缓缓的音乐,带领同学们重新回味沧海日出那一瞬间的美丽壮观。

教师:请同学们再入这“缥缈的仙境”领略沧海日出的美丽壮观。(配乐朗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然后学生指名读)

教师:泰山日出之美引发我们由衷的赞叹。那么面对这如此仙境般的美景,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3、课件出示:(啊,美极了,壮观极了!)这句话即流露了作者的赞誉,也足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常言道“言为心声”让我们把观赏日出后的无穷感叹与赞美尽情浓缩成这短短的一句话中。(齐读)

(三)、品味日出后神奇色彩的美

师:饱含感情地说:啊,美极了,壮观极了,这时我转身向西望去,只见西面的山峰树木……到红光。还有什么?大家轻声的读一读日出后的景色(生接着轻声读)

师: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感受?

师:老师仿佛看到日出就在我们校园里,大家想象一下,日出照在校园里,校园是什么样(可从建筑物,学生的脸,书本等想象说)

师评: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能把它写下来吗?

师:最后我们用我的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演示日出过程。回味“美”的感受。

师:这么美得仙境在哪里能看到呀?

课件出示(介绍鹰角亭)

四、全课总结,寄以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来到大海边看了日出,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更体会了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去观察大自然,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在本上,做一个细心的人。

语文《沧海日出》原文

人们告诉我,在北戴河那著名的24景当中,最美最壮丽的景致,要算是在东山鹰角亭上看日出了。

看日出必须得早起。4点钟还不到,我就爬起身来,沿着海边的大路向着东山走去。这时候,天还很黑。夜间下了一场雨,现在还未晴透。但是云隙中却已经放射出晓星残月的光辉。我贪婪(lán)地呼吸着那雨后黎明的清新空气,和所有看日出的人们一样,爬上了山顶。我来到鹰角亭,停在一根亭柱下面,默默地眺望起来。

这时候,残云已经散尽了。几颗寥(liáo)寥的晨星,在那晴朗的天空中闪烁着渐渐淡下去的光辉。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粉红的颜色。这广阔无垠(yín)的天空和大海,完全被粉红色的霞光融合在一起了,分不清它们的界限,也看不见它们的轮廓(kuò),只感到一种柔和的明快的美。四周,静极了,只听见山下的海水轻轻地冲刷着(chán)岩的哗哗声,微风吹着树叶的沙沙声。此外,什么声音都没有,连鸟儿的叫声也没有,仿佛,它们也被眼前这柔和美丽的霞光所陶醉了。

朝霞渐渐变浓变深,粉红的颜色,渐渐变成了橘红,以后又变成为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着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在那闪烁着一片火焰似的波光的大海里,一轮红得耀眼,光芒四射的太阳,冉(rǎn)冉地升腾起来。开始的时候,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了一个弧(hú)形的金边儿,不久,这金边儿很快地在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已经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跳,蹦出了海面。霎时间,那辽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眼的金光。在那太阳刚刚跃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仿佛是无数个火红的太阳,铺成了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从太阳底下,一直伸展到鹰角亭下的海边。这路,金晃晃红彤彤的,又直又长,看着它,仿佛使人觉得:循着这条金晃晃红彤彤的大路,就可以一直走进那太阳里去。

啊,美极了,壮观极了!

我转身向西边望去,只见西面的山峰、树木、庙宇、楼房,也全都罩上了一片金晃晃的红光。还有那从渔村里飘起来的乳白色的炊烟和在山林中飘荡着的薄纱似的晨雾,也都变成了金晃晃红彤彤的颜色,像一缕缕色彩鲜艳的缎子,在山林和楼房之间轻轻地飘拂着、飘拂着。于是,那山峰、树木、庙宇、楼房,就在这袅(niǎo)袅的炊烟和晨雾之中,时隐时现,似真似幻。眼前的这幅带有神奇色彩的优美画面,多么像那虚幻缥(piāo)缈(miǎo)的仙境!

美极了,沧海日出实在太美了!

第4篇:语文教案

单元小结(第4课时)

作文 我身边高尚的人

作文内容:

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一个人

作文要求:

通过一两件事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把事情写清楚,内容要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起草作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的作文课,我们练习写一个人。咱们一起来看看习作要求。

二、审题

1.默读习作要求,想一想:

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要明确:A、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

B、要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他高尚的原因;

C、把内容写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2.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高尚精神?(不是只有伟人、名人才有高尚精神,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做出贡献,也体现了具有高尚精神)

3、你打算写谁,为什么要写他?在小组里说一说,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交流。

三、指导写作

1.你打算分哪几部来写?重点写什么?

交待“我”身边高尚的人是谁。

通过一两件事,体现他的高尚精神。

“我”要向他学习些什么。

2.如果现在要你动笔写,你有哪些困难?(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四、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五、写完作文后,自己修改,在小组里互相修改。

第5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诗是清朝诗人张潮写的一首诗,全诗共9句,前四句写耳听自然之声,五、六两句写听琴听箫之声,第七第八两句又回到自然之中听瀑布和松风之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为一体。读后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学情分析>

这首诗比较好理解,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熟读成诵,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识字写字和激发学生体会自然的声音的兴趣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新部首:禾字旁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诗意,理解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生字卡、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听过大自然的声音吗?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如果你用心去听你会发现许多奇妙的声音,让我们跟随清代的张潮去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吧。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5.扩展:带虫字旁,竹字头和三点水的字还有哪些?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2.师生接力读,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大自然的声音千变万化,只要我们用心去听,就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复习生字词

(二)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哪个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琴字下面没有点。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虚线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夏”字里面有两横。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完成课后练习

(四)课外活动。

观察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第6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准8个生字的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语文教案-玛丽娅的心愿。

2、能仿照第1自然段第1句话,第2自然段第1句话写句子。

3、感受中国产品在国外倍受欢迎的可喜情景,引发民族自豪感和商品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难点: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疑

1、齐读课题

2、“心愿”是什么意思?玛丽亚是谁?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检查字词:

(1)质疑问难(国际博览会、阿根廷)

(2)多音字:应、差、兴、卷

(3)词语:琳琅满目、价廉物美、大洋彼岸、销售一空

(说说“琳琅、廉、彼、空”的意思)

3、讨论:

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4、给课文分段。

(1)分段。说说哪一段是重点段,为什么?

(2)讨论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主要写什么?

2、这一段的哪个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我们的展品有200多种,从布匹、丝绸、挂毯到各种文具,应有尽有,把中国馆装点得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说说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意思,想象当时场面)

(2)仿写句子。

(3)热情的阿根廷观众,每天都把中国馆挤得满满的,争相购买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

(中国的产品优质低价,受到阿根廷人民的欢迎)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玛丽娅的心愿》。

2、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句的含义。

3、感受中国产品在国外倍受欢迎的可喜情景,引发民族自豪感和商品意识。感受中阿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趣

1、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

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说说玛丽亚一共几次来到中国馆,每次的表现怎样?(边听边在书上作记号)

2、默读,讨论玛丽亚三次来中国馆的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反映了什么?

3、分析讨论:

[板书:

第一次:没了主意惊奇、喜欢

三次来到中国馆 第二次:拉着爸妈兴高采烈喜欢中国产品

第三次:带来同学一一介绍

下次再来(心愿)]

细读细想:为什么每次来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什么?)

4、指导朗读。

(读出惊喜、兴高采烈、喜欢迷恋的语气)

5、玛丽亚的心愿只是她一个人的心愿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把中国馆挤得满满的,把柜台差点挤翻了)

为什么中国商品这么深受欢迎?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最后一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重点句。

优质的商品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大洋彼岸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说说划线词语在句中所表示的意思。说说整个句子的意思。

3、思考:这些优质的商品是谁制造的?

(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聪明、勤劳的中国人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对比:

(1)优质的商品在阿根廷人民中产生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优质的商品在大洋彼岸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简洁、含蓄。用“大洋彼岸”,使人产生距离遥远的感觉,更学友谊的珍贵,又避免用词重复,“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写得生动形象,使人想到种子会发芽、生长。)

5、背诵

四、齐读全文,深入理解

1、玛丽亚的心愿能实现吗?为什么?

2、回顾全文,质疑问难。

五、课堂作业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按照一定顺序说说图上景物。

2、在图上添上几种动物,或者画,或者贴。

3、根据自己的经验上色。

4、读懂例文,了解写一种动物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品位,明确写景物要有顺序,要抓住特点。

教学准备:课文教学演示文稿。学生的自画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读例文,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自作初稿。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跟你们一起来作画、说话和写作,高兴吗?

二、观察插图练说

1.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自由练说)

(1)指名说。

(2)评议:我们可以按照从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顺序来说。

2.想象作画,补画小动物。

(1)你们觉得这幅图上还少了点什么?你把耳朵贴上去听一听,除了风吹树梢的沙沙声,小河里淙淙的流水声,再没有其他声音了,一切都是静谧的,安静得有点寂寞。小朋友,拿起我们的画笔,再画点什么呢?(小动物)

(2)学生自由作画。

(3)学生用几句话介绍自己所画的动物。

3.学习例文,学说话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

有位小朋友简单地写了天空、树林、小河等景物,然后写了他画在河里的小鱼。他是怎样写小鱼的,请小朋友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例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可爱,为什么。

①小组讨论。②指名大组交流。

(3)教师朗读三段写小动物的精彩片段。

模仿练说,要求学着例文,可以把小动物当做人来写,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它们写得很生动、很有趣,让人听了觉得很舒服,很美好,很有生气。

①说给同桌听。②指名说。

4.我的十分钟

给画面填色,练习说话。

(1)我们已经把把自己画的小动物介绍给大家了,如果我们要把这幅图的景色写下来,是不是仅写一下小动物就够了呢?

我们还要把天上的云呀、地上的草呀、树呀、花儿呀简单地写一写。不过没有颜色,太单调了,我们来帮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学生自由填色。

(2)展出填好色的画。

(3)学生自由练说。

5.出示好词语花篮,好句子筐。

天高云淡白云悠悠五彩缤纷点缀

生机勃勃一碧如洗生机盎然涟漪

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地低语,像是大树妈妈给小鸟唱的摇篮曲。

白云悠悠,不时地和小鸟说着甜蜜的话儿,多美呀!

路边的小花涨红着脸,害羞地躲在叶子中间,绿油油的小草大方地跳着摇摆舞,

有趣极了!

6.学生有选择地引用上面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模仿,再进行说话练习。

三、练习写作。

1.讨论讨论怎样写。(从顺序、主次、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小结。)

2.学生写草稿。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继续习作;2、作后指导评改;3、工整誊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继续习作,教师巡视。

(发现共性问题,发现优秀习作,解疑释惑。无特殊情况,尽量不打断习作思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一气呵成地真实表达)。

二、作后评议,完善提高

1、大声朗读,昌其气,明不足,自主修改。

(投影)修改什么……

△有无错别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否恰当?

△景物有没有色彩、声音?△小动物们在快乐地活动吗?

我的十分钟

2、同桌互读、互改,推荐佳作。

3、“小荷尖尖”——佳作欣赏,评议。

4、“现场直播”——选择一两篇中等习作,生读师训,师生现场共改。

5、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为自己的习作起个名字,汇报、评议。

(投影)“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现代作家 赵树理。

三、工整誊抄,及时鼓励。

板书设计:

发现

1、发现了什么?

2、是什么样子的?

3、想到了什么?

第8篇:语文教案

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受到保护大自然,敬畏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探究自然规律的教育。因此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时建议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横向贯通。

教学经线: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愚在哪里”,“蠢在哪里”,“痛在哪里”,“悔在哪里”,“悟在哪里”这几个版块进行教学。

教学纬线: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思,采用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重点体会“我和同伴”的行为和“向导”的话语,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情境,感同身受领悟文章内涵,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基于以上认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不前,愚不可及、颓丧”等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的。

③明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猜测“自然之道”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请看课题,一起来读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大胆的来猜猜!(道路?道理?道德?学生发表认识,教师不置可否)

二、初读课文,感知“自然之道”

1.这个课题的意思很深奥,我们读了课文会有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释义

从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发现想要读好这篇课文确实有点难度,现在,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谁来?学习的机会是自己把握的。

加拉巴哥岛:是个外国地方,比较拗口,我们一起来读读

筑巢孵化:这个新词比较难读,请你再读!筑巢孵化知道吗?

踌躇不前:踌躇不前的“踌躇”这个词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读!

嘲鸫:这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鸟

颓丧:这个颓字也是要注意的

响彻云霄:这个“彻”字可不要读成“切”音

3.现在请你说说“自然之道”的意思

学生发言预测:

也许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也许是海龟有自己的办法,我们不用多加干涉

也许是每一种生命都要经历的,这是海龟无法躲得过的劫难

三、切己体察,揣摩“自然之道”

1.同学们,带着你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岛,看看一路走来,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先自读3-4自然段。

2.当你置身于岛上,看到嘲鸫啄食海龟这一幕,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难受,着急,紧张)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说说你的理解!

4.出示画面及文字研读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你们看,这就是发生在沙滩上那令人紧张的一幕,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5.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突然”

老师听出来了你把这个“突然”这么强调,说说你的理解!

是啊,出乎意料!始料不及啊!谁来读?

“啄”

“他用嘴啄幼龟的头”,多危险,多狠啊!谁来读?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

“欲出又止”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知道它的意思吗?

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

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找找!(踌躇不前)

你们说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它这么担心有没有必要啊?(理解嘲鸫的凶狠)

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

6.感情朗读人物的不同反应

(1)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2)“‘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他们会怎样话劝求向导的呢?

(3)读到这,你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有什么理解?

7.推演自然情境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嘲鸫和幼龟之间的故事将如何发展?请你根据课文的有关语句,展开想像的翅膀,描述你想像的情景。

四、谈话总结,感慨“自然之道”

是啊,多么智慧,多么勇敢的海龟,本来它们可以顺利地实现入海计划,可是由于我们的出现,我们的干涉,这一巢的幼龟就完全改变了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去面对我们不忍面对的惨状。

第二课时

一、直面惨状,感同“自然之道”

师: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由于得到错误的信息,成百上千的幼龟爬了出来,成了食肉鸟的美餐。看到这番情景,我们的心情怎样?又是怎么做的呢?

1、请同学们结合插图,读读7至8自然段,把描写向导和我们的动作的词语划出来。

⑴生划词语。

⑵交流:摘下、放进、抓起、奔跑。

⑶此时向导和我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焦急,很想救这些幼龟──赶紧、迅速、气喘吁吁)

⑷ 朗读体会:(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体会“欢乐”“悲叹”等词语的意义:

⑴出示句子: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若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决策,幼龟们就不会白白送死了。)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比较句子:

⑴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⑵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你读出了什么不同?说一说向导为什么而悲叹?(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换位体验,深悟“自然之道”

说话练习:用“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说出感受

1.假如你就是在现场的作者和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找出描写“我”和同伴的语句揣摩,体会“无知之愚”)

2.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找出描写向导的语句揣摩,体会“有知之愚”)

三、抒发心声,内化“自然之道”

1.感情朗读

如此的愚不可及,造成了惨痛的结局。这3个自然希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复杂的感情。好好读读,读出我们的悔恨、痛苦

2.此时此刻,你深深地懂得了什么?你现在对“自然之道”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你想给人类怎样的忠告?

(学生自由发言,中心意思是我们不应是认识自然之道,更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

第9篇: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12 猫。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2 猫》。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每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四、研习课文第—部分:第—只猫的故事

1.学生齐读课文第—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只描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

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五、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口寸,也表达了对第—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思考文章的主题。

3.整理课文字词,学会运用。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