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0-05 12:25:40

第1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节选部分《荒岛余生》。

《荒岛余生》是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作为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说教材

选自《鲁滨孙漂流记》的《荒岛余生》,既没有节选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这里节选的部分,并没有多少故事,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学习这篇课文,关键要理清鲁滨孙的心理路程,从中可以看出鲁滨孙的荒岛创业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理性思维之光。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过一些小说,但在课堂上接触小说并不多。特别是本篇课文以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这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从心理角度来说,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浅,要设身处地地揣摩人物的心理,还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充分阅读文本来把握人物。

三、根据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三维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阅读让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培养从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备课、上课、批改、练习等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无论老师怎样教,如何精心设计教案,利用教学技巧。其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老师,而是为了学生。说到底,就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没有学到该学的知识,那么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无价值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以学生学到了什么为教学的基本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小说也为作者本人赢得了近500个头衔,时至今日,它仍然是西方青少年最喜爱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

设计这样的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鲁滨孙漂流记》的影响很巨大,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创设本课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文学常识积累

简介作者

1、由学生七嘴八舌进行介绍

2、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如何收集资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疏解疑难字词,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这一教学环节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也为下面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

(四)整体感悟(学生自读课文,筛选信息)

①流落荒岛时,鲁滨孙面对什么样问题?他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有怎样?他找到了哪些活下来的理由?

②鲁滨孙决定在荒岛上生活下来,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呢?

两个问题的设计围绕“生存、物质、精神”三个方面展开。培养学生从文本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充分阅读文本,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流下深刻印象。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下一教学过程做铺垫。

(五)深入探究

①由于工具缺乏,鲁滨孙是怎样艰苦工作的?

②课文为什么要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③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④鲁滨孙是怎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像鲁滨孙这样的人呢?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教师点拨。

本环节的四个问题环环相扣,根据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生活积累的不同,给层次不同的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体现新课标中阅读的主体性和独特的体验,同时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筛选、表达、组织能力。以点带面的教学设计可以减少上课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其中第4个小题的设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初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主人公的精神,把握人物形象。

(六)体验反思

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本环节的设计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师小结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自己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顽强地与命运搏斗的人就是真心英雄,只有经历风雨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

以歌曲的形式和教师的小结相结合,结束本课的教学,形式活泼,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共鸣的作用。

(八)作业布置

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终点站,可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重要环节。

第2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五单元探讨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先介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

1、动物维持生态平衡(此消彼长,相生相克关系);

2、动物促进物质转化和循环;

3、动物与植物关系密切(利大于弊)。

第二节内容探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好符合新课标重要的理念落脚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STS正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渗透着人文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着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自古至今人类的生活离不了形形色色的动物,现代生物科技的新发展,更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跨越式进步的动力,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学生会更加深入理解动物是人类朋友的内涵,人类应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命的决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生活社会的巨大变化;

(2)了解生物反应器和仿生的概念和用途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知识的能力 ;

(2)锻炼学生调查研讨,口头表达,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从小培育学生珍爱生命、善待动物的良知

(三)重点和难点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学生在调查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表达是本节难点。

2、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是重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情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用生动、详实、准确的实例、解说抽象的科学知识。

2、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应形成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多渠道搜集资料,整理知识、自觉拓展自身素质的能力。

三、说教学进程

1、创设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课件

动物生活画面,各种仿生仪器照片,会吸引学生眼球,激发求知欲,再从原始社会种植业,养殖业的产生,引出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应想到“神农尝百草”,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探究合作式学习

课前调查超市、菜市场,知道人们衣食、住、行离不开动物,再分组交流讨论各自收获,培养集体合作和科学探究精神。

3、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概念,联想工厂与车间生产产品的过程,类比生物反应器生产产品的优势

举例:牛吃草挤出牛奶;蚯蚓清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4、仿生学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

阅读教材,看多媒体,让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口述再总结,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5、巩固、布置作业

课余收集资料,拓展视野,了解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

6、了解生物学与文学,美学的渗透

托物言志,陶冶情操,让学生回忆名家名篇,体会动物与人生活密不可分

举例 :《诗经》尔雅,《木兰诗》,《鹅》等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1、生物反应器与转基因技术

2、动物与仿生

第3篇: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对比森林消失前后的王国面貌,激发热爱自然、保护森林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悲惨景象。

教学难点:

通过悲惨的场景,树立环保意识,化为自觉行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复备

一、揭题导入

1、你以前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童话故事,齐读课题。

根据自己平时的朗读回答。

进入学习状态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做上记号,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不同的记号。

2、交流,根据预习,相互解决字词障碍,简单的问题相互解决复杂的问题,留待深入学习时解决。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朗读,思考,批注

交流,同伴互助

新国王砍树建楼,环境遭受破坏,王国遭受惩罚的事

三、深入研究课文

1、谁能告诉大家森林王国消失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2、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生活在这样的王国里的感受吗?

3、新国王知道破坏森林的后果吗?为什么他要坚持建造新型王国?

理解“耿耿于怀”“头脑发热”

4、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说新王国建成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开始”“好景不长”“接二连三”

5、妖魔鬼怪光临后的王国是怎样的?如果你是国民,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6、看到自己的王国变成这个样子,国王瘫倒在自己的宝座上,如果你现在是国王,将怎样面对自己的臣民,心里会怎样想?

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注意读出情感。

用自己的话说,谈出感受。

通过查字典,结合生活的方式理解词语。

学习找关键的标志性词语回答

柑橘自己的看法回答

想象,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

四、拓展

怎样才可以让失踪的森林王国重新回来呢?

带着满心的遗憾,更带着满心的期待,再一次朗读课文吧!

朗读课文,加深认识。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讲给家长听。

第4篇: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本课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的第一单元。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

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使用

这节课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本课针对小学生

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了简单介绍,学生通过对计算机感性的认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了解各个硬件

的功能,掌握鼠标操作方法,学会正确开机、关机。从而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打下坚实的时基础。

2.教学目标

我本着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简单了解其功能,并能对各种硬件进行识别;掌握鼠标操作方法;学会正确的开机、关机方法。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树立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哪些?

确定依据:根据三年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小学阶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对计算机产生感性认识,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学生

能指出名称,所以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

鼠标的操作方法

确定依据:鼠标是计算机的重要输入设备,今后学习中的很多操作,都是通过鼠标来操作完成的,这节课又是学生第一次使用,所以不太容易

掌握,故作为本课难点。

二、教法阐述

计算机硬件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基于本课内容的

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

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比较强,而且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某一些操作,某几种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他们学习

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环境:有40台机器的机房,投影仪

软件环境: windows98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一套,自制导课课件,学生自学指导用课件,自制游戏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是不能深刻体会的,我设计了“介绍自己的一位好朋友”这样的环节,

请两名同学介绍一下他的好朋友,在学生介绍后,我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老师给大学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和它认识一下?

”用投影仪出示课题:常见的微型计算机。

设计意图:将计算机以“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课堂教学在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二)、认一认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叫上你朋友的名字,我们的新朋友——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它有哪些功能?你知道吗?请

知道的同学到教师机指给大家。比如键盘、鼠标,这些能叫上名字,功能说不准确,教师出示学生所指硬件功能,并请这名同学读给大家。不

能叫上名字的硬件,教师出示它的名称及功能,并指名学生读一下。最后教师小结:一套常见的微型计算机,从外观看,它是由显示器,主机

,键盘和鼠标组成的。我们把这些看是见、摸得着的设备称为计算机的硬件。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说,再由老师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准确。

(三)、试一试

1.启动计算机:教师“我们认识了计算机这个新朋友,要让它更好的为我们服务,首先要学会启动计算机。”

按照教师的指导,依次打开相应设备的开关,教师用投影展示windows98桌面这一画面,告诉同学们看到这一画面,表示启动成功了。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体验计算机启动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自由探索尝试

教师:“你现在最想用计算机做什么?”,“下面一起做一个游戏,认识计算机常用的硬件”。

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提供如下学习资源:

(1)、用投影出示打开游戏的方法,玩游戏规划。(每一步注明鼠标操作方法)。

(2)、课本中鼠标操作方法

设计理念: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规定具体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汇报玩游戏收获

教师:“游戏玩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学生说一说,重点总结鼠标操作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检验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关闭计算机

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自学关闭计算机。

(四)、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五)、作业

第5篇: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春望》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 教法和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习: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