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0-05 09:27:42

第1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世界奥林匹克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12 册第 8 课,属于"综合探索 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本课为北京奥运会举办前设计,很多要求是畅想奥运和对北京奥运的美好祝愿等.现在再上这一课则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做出调整,变成对北京奥运的回忆,调动学生的自豪感,再延伸到奥运知识的理解以及奥运作品的表现.课堂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奥运相关知识知识,自主学习(已经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学生多种形式表现奥运,形成作品.

三、 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不再满足简单的绘画、手工学习.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 从刚过去的北京奥运入手,回顾奥运片段,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小游戏回答奥运的相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奥运知识的目的.同时总结出奥运作品的基本元素,为学生后面的练习做准备.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表现奥运的作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练习前,让学生根据自己表现方式不同选择分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知识的引导者,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作品、学会评价.

四、说教学目标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设定三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知道奥运题材作品的基本元素.

2 、技能目标: 运用绘画、手工等多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奥运的理解和热爱.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共享奥运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美术作品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说教法

1 、游戏法——通过猜不同颜色按钮回答奥运问题,让学生在游戏竞争中了解更多的奥运知识,同时兴趣也得到提升.

2 、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奥运作品),加深学生的兴趣.

3 、对话法 ( 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 .

4 、欣赏教学法.——欣赏奥运图片以及奥运绘画作品.

5 、观察发现教学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奥运绘画的特点及规律.

理论依据:

一、泛化理论 . 贾德认为 , 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学生能够自己概括出一般的原理 . 所谓泛化理论是指学生能够把自己在一种情境下得到的经验加以 " 泛化 ", 并把它推广应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二、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 —— 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六、 教学资源

authorware 课件,在交互中让学生欣赏评价图片很方便.同时在制作上更专业,表现力好,能更好的为小学美术教学服务.

七、说学法

主要用了直观感受法、竞赛游戏法、探究学习法、合作练习法、作品展示法等方法.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八、说教学流程

( 1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0xx 年的夏天,你看奥运了吗?请学生总结对北京奥运的感受,看媒体的总结,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和学生一起回顾北京奥运精彩画面,共同回到奥运时刻(课件展示).

( 2 )、游戏中了解奥运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选择课件中的不同颜色的按钮,再回答相对应的奥运知识小问题.(课前让学生查阅奥运知识,自主学习)积分最高的同学奖励奖品(稍后环节奖励).

( 3 )、了解奥运作品中的基本元素

和学生一起总结奥运作品的基本表现元素:五环、和平鸽、橄榄枝(板书)实践证明一个图文并茂、充满引力的美术课板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大胆作画、掌握知识与技能.我是用五环外形内写文字的方法,和课堂主题有关,又表现了知识点.

( 4 )、感知评价

欣赏各种形式表现奥运的作品并评价,并能有自己不同的设计思路(学生任意评价作品,自己点击欣赏大图).看老师带来的范画(作为前面学生奥运知识问答积分高同学的奖品,和前面环节呼应).

( 5 )、表现奥运

学生根据表现方式选择合作小组,背景音乐中按照喜欢的方式来完成作品,教师巡回指导.(形式多样:师生合作画黑板画、学生手工制作、绘画等).

( 6 )、分享成就,促进成长

对学生的精彩作品要及时点评,重视评价的多样性.本课以奥运作品展示会的形式表现学生作业,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从构图、色彩、造型是否有创意等方面介绍(自评),其他同学点评(互评),最后是老师的评价.

( 7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回顾奥运、学习奥运、表现奥运.大家表现的非常棒,这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同时也完成了很多非常好的奥运作品.希望大家能课后办一次奥运作品展,把你们今天做的漂亮的作品和学校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好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很成功.

第2篇: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四课。同学在学习衣服单词的基础上,对上一课出现的单,复数和whose句式进行进一步学习和操练,并结合衣服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使同学初步掌握this和these的用法。

2、 教学目标

1)、正确地听、说、读、写、用shoes, socks;说,写,口头应答单词:dress, shorts

2) 、注意区别单词、句子中的单复数形式

3、 教学重点(Main points):单词,shoes, socks, dress, shorts ;句子what’s this 和what are these?

4、教学难点(Difficult points):本课的句子和单复数以和拓展运用。

二、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小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他们充溢了好奇,对显而易见的实物和直观信息敏感性强、接收快,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思维和治理发展水平,有助于激发同学内在的自我表示欲望。具体实施手段:

1、 实物情景

在对新单词的教授中,设计这样的教学情景——电脑出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衣着漂亮的衣服,同学可以通过这个情景既复习以前学过的衣服,又引出新单词dress,shorts,shoes,and socks,使朗读过程变得轻松有趣。

2、 语言情景

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营造英语的语言氛围。

(二) 展开活动教学,增加同学语言实践机会,发挥“两主”作用。英语具有语言工具和交际手段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展开活动教学,符合语言实践的要求,对培养同学兴趣、开发治理、形成和发展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1、 运用歌谣,复习巩固

(让同学做“小老师”和运用歌谣进行复习,其目的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人的意识,使新知识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迁移,让同学很自然的进入一种自觉的语言学习状态)

2、 展开竞赛,激发同学参与意识。竞赛自身有其独特的美丽,可以激发同学的好奇心

3、 利用游戏,激发兴趣

创立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努力发生沉溺式的效果,即让同学愉快地融合在英语的环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增强语感,不时提高英语听、说、读的基天性力。

4、 实践应用,深化思维。

通过实物引出句子what is this? What are these? 利用实物激发兴趣,这时同学的注意力又回到课堂,这时可以对前面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小结,然后让同学听录音看图逐个学习句子。

5、完成任务、发散思维

给同学出示不同的图片,展示和体的和不和体的服装,同学看图说句子,发散他们的思维。

第3篇:说课稿

一、说背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故事。然而作为小学生,我们却对少数民族了解甚少。新疆的7、15事件更让我们领会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盼望通过本次主题队会,让同学们了解民族的差别,亲热各个民族,体会民族的文化,了解民族融会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二、说目标:

1、意识目标:学习民族知识、了解民族风情,民族政策,准确对待民族抵触,从而进一步加强作为当代中学生咱们该为民族发展,祖国的富强尽本人应尽的义务的意识。

2、 行为目的:学生能自发保护民族团结,酷爱国度,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行动。

3、 感情目标: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导,使每个学生对民族常识的懂得有所进步。

懂得尊重民族风气,学习一种民族代表行的文明情势,亲自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民族友爱的情绪。

三、说筹备:

1、召开会议阐明举行这次班会的目标及意思,主持人男女各一名、文艺委员组织编排歌曲、舞蹈、口风琴演奏、诗歌朗诵。

2、收集少数民族服饰,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政策的材料。

3、老师准备好课件。

四、说流程:

各小队报告人数 出旗 唱队歌 活动正式开始

一、 导入:

赖雨欣: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书写着她永不停息的对美

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她永不磨灭的对民主富强的探寻。

谢向阳:她延绵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我们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的生活着。请听歌曲:《娃哈哈》口风琴演奏

赖雨欣: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合:我们大镇二小也是一所民汉合校的学校,在这里,我们各民族同学,互尊互爱,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二、 活动开始:

赖雨欣:四(3)中队手拉手主题队会现在开始。下面请欣赏四(3)中队的麦尔古拜带来的舞蹈《新疆山水美》

赖雨欣:你们谁能说说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指名回答) 谢向阳:这五十六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习惯。

赖雨欣:为了互尊互爱,今天在这里让我们互相了解一些民族风俗吧! 你们知道那些民族的节日?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指名回答) 谢向阳:请欣赏谢向阳为我们带的诗朗诵《我们都是一家人》

赖雨欣:有句名言说得好“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它和水泥和石子、水混合在一起,它比花岗岩还坚韧”。

谢向阳:让民族团结之路永不停息,爱心的浸润,攻无不克。团结的力量无往不胜。

合: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但我们心连心,血浓于水,我们坚信谁都离不开谁,谁都需要帮助和关心。 赖雨欣: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是团结互助、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拧在一起我们就是一道闪电,一束火炮;聚在一起,我们就是整个太阳,整个星空;站在一处,我们就用心灵结成信念不倒的墙。让我们凝聚一心,携手并进,共创我们美好的明天!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的友谊,让我们互相交朋友吧!

谢向阳: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唱响《和谐新疆》(合唱)来结束这次愉快的队会。

下面请中队辅导员,为这次主题队会作总结。

中队辅导员总结:今天是四(3)中队在这里成功的开展了《民族团结手拉手》主题队会,同学们在各种表演中表现的都很好但是我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让我们在这所民、汉、学校里,互尊互爱,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让我们的友谊之花越开越艳。 呼号 退旗

活动结束

三、说后果:

通过《民族团结手拉手》的主题队会活动到达教育目标,提高学生们团结友爱的意识,共同学习,共同帮助,增强各族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友谊。

四、说创意:

整个活动以“民族团结”为基调,民族歌舞大家唱(演),民族政策大家谈等程序,包括歌曲、诗歌、舞蹈,口风琴演奏等活动,旨在引起学生兴致、树立学生的民族团结的意识。整个活动力求人人参加,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表演,踊跃思考问题并建立民族团结意识。

第4篇:说课稿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选择了《明湖居听书》,希望能够贴近二期课改的要求。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明湖居听书》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

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

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音乐 。“能说说听到音乐的感受吗?”学生可能往往只能用“优美”、“舒服”等话语来描述,于是我就做如下引导: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为中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动得如醉如痴!一千一百多年前,当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闻琵琶语时“江州司马青衫湿”,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我们也被音乐打动着,感染着,激扬着。但,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这过耳的美丽留住呢

通过刚才的尝试,我们发现这并不容易。那就让我们来看晚清的刘鹗,他是怎样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一段绝唱的。

2、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基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明确了第5段正面描写了王小玉说书,对王小玉说书的魅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3、品读重点语段,赏析语言与音乐的美

(1)请学生散读第5段,思考:说书可以分为几个环节?

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原话,锻炼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2)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圈划文中的语句,并在旁边加注欣赏的理由,然后读给同桌听。

全班交流,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小结:作者创造性地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描写声音的好方法,即以画面来表现声音。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大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涩为灵动,化平淡为丰富。

(3)“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熟悉,也是审美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在散读、品读后,我要求大家齐读第5段,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这次的诵读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人文的互动。

4、同形训练,拓展思维

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个“变”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知识的再建构。依据学生习得心理,我再次播放了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并故意在音乐结束后留下半分钟的时间空白让学生品味,而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下自己对音乐的印象。

5、小结

王小玉说书是美的,更美的是刘鹗的生花妙笔,它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留其风韵至今日今时,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通过刚才的实践,我们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只笔,那么,你能用这只笔去继续书写生活么?

6、布置作业

(1)短短的40分钟帮助学生感知到了文学的魅力,但印象初浅,美文的陶冶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反复诵读并至能背诵第5段,进一步感知文章的美。

(2)表达:有人说,因为能够倾听,所以感到幸福。你听,琅琅的读书声,操场的喧哗,师生的交谈,迅急的风雨,悦耳的鸟鸣??仔细倾听和体会周围的这种声响,借鉴课文的描写手法,记录和描绘你的感受与想象。

第5篇: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及教材分析

近几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在实践中发现幼儿的独占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因此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迫在眉睫。选自大班领域的《漂流屋》是一篇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青蛙寻找漂流屋主人以及和好朋友一起分享漂流屋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故事围绕着主题“分享快乐”展开,首先是青蛙看到房子不占为己有的无私精神,接着描写了青蛙与小动物们一同分享快乐,最后描写了小兄妹乐于帮助别人。故事不仅画面感强,想象丰富,而且语言优美,有较强的音乐性能触动幼儿的感情,扣住幼儿的心弦,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好教材。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2、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

3、教育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而理解故事内容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自制小屋、教学课件《漂流屋》、幼儿分享的视频

四、说教法

本次活动我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演示法和层层深入探究法。

1、多媒体演示法是本活动中最重要的教法,贯穿活动始终。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借助课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演绎了童话故事《漂流屋》。优美的画面一下就把幼儿吸引住了。他们不由自主地理解故事内容,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为突破活动重难点,为完成活动目标奠定基础。

2、层层深入探究法:活动以寻找漂流屋的主人为线索,以开放性问题作导路,问题从表层次到深层次,从感知性提问到创造性提问,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理解故事内容。

此外我还运用了谈话法和提问法,以上这几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

五、说学法

根据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原则和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本次幼儿采用的学法有启发诱导法和观察法。其中启发诱导法是最重要的方法,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们会创造奇迹。”在教学中只有大胆的放开幼儿,才能让幼儿得到发展。在观看课件后,我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讲述的机会,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纲要》精神,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1、设置悬念导入主题

(一)设置悬念导入主题

教师出示自制的可漂在水盆中的小屋,设置悬念:“这座小屋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引导幼儿畅所欲言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从而引出了故事的名称《漂流屋》“这座美丽的漂流屋是从哪里来的”“捡到它以后要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把幼儿带进一个思考想象的空间,创设了让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并让幼儿初步产生拾金不昧、分享的意识,为下面的故事做好铺垫。

(二)、围绕主题大胆讲述

1、完整欣赏故事

教师让幼儿在刚才的想象基础上完整欣赏故事,感受故事的语言美,“清清的小溪”、“荷叶做绿地毯”等。

2、分段欣赏故事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分段欣赏故事,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许多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独创性还有利于锻炼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青蛙在河边发现了什么?小鸟他们的家在哪里呢?教师通过动物找家的游戏让幼儿明白小鸟的家是草编的,乌龟的屋子是用鹅卵石砌的,螃蟹和青蛙住在泥洞里还有许多的动物他们也迷路了小朋友能帮助他们送他们回家吗?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从而完成目标。漂流屋的主人都不是这些小动物,那青蛙怎么办呢?小兄妹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青蛙和螃蟹的争吵是欢乐的?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找出了故事的重点,引导幼儿不段思考、探索、层层递进,从而突破活动的难点,理解了故事内容。

(三)、观看视频深化主题

这个环节是突破活动重点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教育幼儿懂得与别人分享。接着让幼儿观看图片,当图片中出现幼儿熟悉的身影时,幼儿非常激动,直观形象的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最后提出了“平时还有什么可以分享”的问题,让幼儿将学到的道理延伸到生活。

(四)、延伸活动巩固主题

教师将艺术领域整合到活动中,请幼儿动手用各种材料制作礼物与同伴分享。在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让幼儿学会了分享。

第6篇: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地位作用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的最后一篇课文。本专题多为说明文,重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学生学会从文章中筛选提取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本文语言表达自然流畅,集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于一体,严谨简明、形象生动而又富有文化气息。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2、进一步加强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体会本课的语言特点。

3、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作者设计理念。

通过对教材分析结合高二学生学习说明文兴趣不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把本科教学重点定为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难点是体会作者设计理念。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着“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点拨法,拓展延伸法。

学法上,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本课的学法是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勾画圈点法,练习法。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准备图片。多媒体设备。

(二)导入 本课导入可以通过解题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什么是足下文化?什么是野草之美?简单向学生介绍作者,为理解下文的设计理念做铺垫。

(三)初步感知 疏通文意

给学生三四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层次分明互相补充的特点)思考这样组织的好处?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阐述,老师点拨并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对于语文课而言本没有标准答案。

(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四)精读课文 文本探究

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之后,利用上几节课所学的筛选信息的方法,呈现几个问题,(比如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足下文化,野草之美究竟指什么?最后几点遗憾可以删去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每一节,并根据指导筛选出能概括每段主旨的中心句。最后由教师给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由各组派代表向教师质疑,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问题答案。(这样既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筛选归纳的能力。)

2、朗读课文,品味本课语言严谨简明、形象生动又富有文化气息的特点。通过语言感受作者把日常文化和平常之美融入设计的理念。

(五)拓展延伸

通过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

可以就校园中某个景点设计一个方案,当堂完成的,可以上台讲出,以资鼓励。

四、板书设计

板书本着简洁大方,系统直观的特点我这样设计:

足下之美 野草文化 环境伦理观念

第7篇:说课稿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内容的要求:1、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2、学会反省自己的语言和行为。3、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3、同学之间要真诚相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讲求信用。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4、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5、理解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我做错了吗》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和我的朋友”,本单元以大课文的思路,将丹丹、何莹莹、张青有一个小主人公贯穿于整个单元之中,设计了《她为什么不高兴》、《我做错了吗》、《真正的朋友》三篇课文,并通过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与朋友交往应该学会宽容、以诚相待、互信互肋。

而本课《我做错了吗》则承接上一课的情节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丹丹对自己言行的反思上。本课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表现了丹丹在整件事情中的心理体验和行为的反思过程。丹丹虽然被莹莹误解,觉得很委曲,但她并没有忘记这个朋友,而是通过对自己言行的反思,主去尝试与莹莹和解。课文通过丹丹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当被别人冤枉的时候,自己是怎样一种感受。同时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找到自己不对的地方,并采取适当的办法,化解矛盾。

学生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时候看到学生之间发生了争吵,当我询问是怎么一回事时,就看到这两位同学互相指责起来,有时候还看到课后有个别同学不愿意出教室玩,因为朋友很少或者没有朋友……面对这学生之间存在的这些问题上,我在想孩子们在家里倍受父母和长辈的宠爱,在学校他们需要伙伴,也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当与小伙伴的相处中发生一些冲突的时候,在家里我行我素的缺点就显现出来了,凡事只想自己不想他人,因为一点小事记恨别人,向小伙伴隐瞒或者让小伙伴帮助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为人处事上还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因此,他们在与人的交往上,往往表现香比较率性和直接,不太会顾及别人的心理感受,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或被人误解时,不会反思自己的言行,不能化解矛盾,形成孩子自私,心胸狭窄,不诚实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因此让学生学会在朋友交往中以诚相待,当与人发生矛盾时,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在与好朋友发生矛盾时,无论是不是自己的过错,即使受到误解,也应该主动寻找机会和解,并且用实际行动帮助自己的朋友、使朋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我做错了吗》这一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与朋友相处,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我以《好朋友》这首歌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本节课我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感悟学习的机会,以学生生活为资源,让学生说说自己与同学交往中快乐的事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交往中产生的心灵感受来体验同学之间互敬互让、互相帮助,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创设情境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当别人不高兴时,懂得反思自己的言行。

(2)对朋友以诚相待,实话实说。

2、过程和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懂得反思自己的言行。

(2)体验被别人误解或冤枉时的感受。

(3)愿意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当与人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与人沟通,消除误解。

教学重难点:

在与朋友的交往的过程中,懂得反思自己的言行。学会处理生活中的矛盾。

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尝试结合学生以及身边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师生多方搜集相关信息,创设情境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扩充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在与朋友的交往的过程中,懂得反思自己的言行。当与人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与人沟通,消除误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好朋友》,这首歌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请大家伴随着音乐想想自己的好朋友吧!(播放音乐)谁愿意和我说一说,你的好朋友是谁呢?

每个人交朋友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成为好朋友的,而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故事,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你们在交朋友的过程是不是发生了一些事情,让你们朋友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感情更深了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结合发生在我们身上朋友之间的故事来说,引导学生谈一些朋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诚相待的事情。)

每小组选一名典型的事例进行汇报

教师用格言给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听了大家说了这么多能够加深朋友感情的事例,我心里非常的高兴,好朋友之间就是需要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诚相待。托尔斯泰就曾经说过:“为了找到一个好朋友,走多远的路也没关系。” 可是当好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时你会怎么办呢?你有没有被好朋友误解或者冤枉过呢?(板书课题)我做错了吗

二、讨论交流

活动一 讨论:好朋友要不要实话实说?

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中的情节,说一说丹丹要不对莹莹实话实说。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事情,自己又是怎么处理的。

活动二 化解生活中的矛盾

1、说说自己与好朋友闹矛盾的经过。

2、自己的用什么方法化解了矛盾?

3、如果现在还有矛盾,你打算怎么做?

[设计意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儿童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地利用、开发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重视生活的价值。]

活动三 让我们大家帮你想办法。说说自己被人冤枉的事

1、回忆自己有没有被人误解的事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请同学们帮忙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被误解。

3、今后该注意些什么?

活动四 讨论当错不在自己时,要不要主动与人和解。

(从自身角度和他人角度说,如果出现争议,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努力超越教材,活化教材,积极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体现“多一点活动,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开放,少一点呆板”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积极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意识到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多反思自己的言行。]

三、总结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课前,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对我说,他的朋友很少,他很想交更多、更好的朋友,你说该怎么办呢?

2、听了大家的办法,那些朋友之间相处有问题的同学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了吧?让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当与人发生矛盾时,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在与好朋友发生矛盾时,无论是不是自己的过错,即使受到误解,也应该主动寻找机会和解,并且用实际行动帮助自己的朋友、使朋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

3、请在你准备好的贺卡上面写出自己收集到的友谊的名言,也可以写上对好朋友的祝福。

4、写好了,请读给大家听一听,再把小卡片送给你的朋友!

[设计意图:学生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感悟,使他们的认识从“到位、内化、升华”,达到“课有余而意无穷”之实效。]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是啊,我们交朋友过程中应该互相关心帮助,互敬互让,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凡事多多反省,善待别人的缺点,真诚赞扬别人的优点,就会有更多的朋友,那么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你们朋友之间的感情天长地久。

总结:患难识朋友,我们只有在需要帮助时朋友伸出友谊之手,才能是真正的朋友。)

第8篇: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的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第七课《叠钱包》。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联系紧密,且以实践为主体的基础性学习领域。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强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加强劳动与技术、家政、职业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入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这节课的中,我遵循“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制作属于学生自己的钱包。

  根据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的目标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爱动、爱表现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目标设置为:

1、学会叠钱包的几种简单方法。

2、利用身边的物品,能自己动手制作生活用品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为了能完成学习目标,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动手操作,在课前需要学生自己准备旧挂历、剪刀、小刀、胶水、按扣、胶布等工具。

为了能顺利的完成学习目标,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前为学生分好小组,选出组长,使其各司其职,保证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

在教学开始时,我会采用多种钱包的式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动手制作钱包。

学习钱包的制作方法、步骤。

1、做包芯

2、做包皮

3、钉扣眼、封包皮

小组内学员通过交流,讨论,制作出自己的钱包。为了激发每个小组的积极性,在作品完成后会通过小组内成员展示,推出优秀的作品,参加组间的展示、评比。看看谁做的钱包好。结合学生发现钱包的优缺点,讨论交流:

1、如何才能增加包皮的耐磨性和防水性?

2、怎么折叠,是包盖形成V字形,看上去更美观?

这样既让学生动手学会了叠钱包,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对理论知识进行了补充改进,增加了思维能力的训练。至此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第9篇: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采用 g 调,2/4 拍。这是人教版七年级第 1 册第一课的学习内容 ,它的前奏是 135 主调和弦音组成的号角式旋律。 第二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互相联系,激人奋进。歌曲中“起来、起来、起 来”以及结尾部分的“前进、前进、前进、进”都是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总之, 这是一首奋发向上,慷慨激昂的进行曲。它是中国国歌。不论是在我们每个中国 人的心中还是在本册教科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它的学习,为学生们以后 欣赏和学唱进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聆听和感受音乐的能力。结合教材,并考虑到学生 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能体会到《国歌》是国家的象征,是神圣而庄 严的。每个中国人都应唱好国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影片和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能体会《国歌》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演唱国歌。

3.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国歌的原名及词曲作者生平。了解《国歌》产生的时代 背景。认识三连音、重音记号、渐强记号。准确掌握国歌的旋律、歌词、节拍、 力度等。 教学重点、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欣赏并能富有感情地演唱《国歌》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三连音、重音记号、渐强记号的正确唱法;休止符及附点音符的演唱。

教法学法:音乐新课标分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展、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 美的过程。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 由教师主导的。 因此, 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用激发兴趣、引导、感受、体验学习等方法。坚持以学生 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看、聆听、演唱等一系 列活动中促进学生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 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为此我设计的 4 个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1、设问引入、激发兴趣

A、 同学们, 咱们学校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 那在升国旗时你们听到了什么 音乐呢?

B、 你们还在那些场合听到过《国歌》? 通过这两个问题我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国歌的兴趣引入本课《国歌》的学习, 而且还让学生对演唱《国歌》的环境有所了解,从而让学生知道《国歌》是神 圣庄严的。

2、感受歌曲、了解歌曲

在这一环节我将播放视频材料《风云儿女》 片段, 并以《国歌》作为背景音乐。 在学生观看的同时,我还将简单介绍《国歌》原名和作者生平,以及有关《国 歌》创作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国歌》 ,熟悉《国歌》 。让学生体会到《国歌》是在 敌人的炮火中产生的,它的意义十分重大。让学生未唱先动情。启发孩子们想 真正唱好《国歌》的迫切心理,为接下来的学唱《国歌》奠定基础。

3、感受音乐,学唱歌曲

新课标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教学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 所以我的学唱歌曲环节也是从聆听开始的。

A、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我将引导学生从歌词和旋律两个方面感受歌曲的风格,揭示其进行曲的特点。

B、配乐朗诵歌词、体会感知 我将带领学生合着《国歌》的背景音乐有节奏的朗诵歌词,并组织简短讨论, 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领悟《国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琴声引导,学唱歌曲 因为学生对《国歌》的旋律、歌词已经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跟琴分句唱词, 运用听唱法来完成歌曲的学唱。(在这个环节我将解决我的教学难点: 如:我会用“切蛋糕”的小游戏解释三连音。用“火车来了”和“打锤子”的 形象比喻启发学生渐强记号和重音记号的演唱方法。我还将让学生自主讨论探 索和模仿掌握附点音符和休止符。 在学生们掌握这些难点后,我要求他们小声跟琴演唱整曲,并及时纠正学生演 唱中的小错误。最后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将跟着范唱大声有感情的演唱《国 歌》这样,我又带领着学生一起来到了我的第 4 个教学环节)。

4、 创设情境、创编表演

播放北京奥运会升国旗,奏国歌的场景和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在获得冠 军后升国旗,奏国歌的视频。让学生跟着体育健儿一起演唱国歌。让学生体会 此情此境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兴奋和骄傲。 通过师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创编活动表演《国歌》 。如:为《国歌》伴 奏,用简单舞蹈动作表演《国歌》等。在这个环节无论学生表演的好与坏,只 要符《国歌》的情感表达,都会得到我的肯定和点评。因为这是学生创造力表 现。 归纳小结:我将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世界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学习会演唱咱们中国的《国歌》了。但是世界上有很 多国家他们也有自己的国歌。我想请你们下课后去找一找,听一听,比一比, 看看其他国家的国歌与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什么不同。有时间时, 再来 和老师一起分享,好吗?

第10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是第五组以“生命”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是本课向我们诠释的生命的全部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力的顽强。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本文前,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可以在课前先询问学生搜集情况,如果学生没有搜集到,可以先告诉学生一些这方面的名言。如: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2、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3、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与感染。

2、学法:

通过品读课文、交流、讨论,感悟生命力的顽强,理解生命的真谛。通过畅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抒写对生命的感言,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六、说教学设计理念: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目的是要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从而使教师转入幕后,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七、说教学过程:

一、采用故事引入,铺垫情感基调。

1、将本课的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一个一生有五分之四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的人会有这样的生命奇迹的出现?

总结学生的发言后,自然的引入本课。(这样的引入,是为了与即将学习的文本进行无缝接轨,在学习文本之前,先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2、引入。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作者通过三件事,向我们阐述了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宝贵。还记得是哪三件事吗?(学生回答后,板书三个事例:飞蛾求生 瓜苗破土 静听心跳)

二、品读课文、感悟生命的顽强。

㈠、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次感知。

㈡、交流、讨论、思考三个事例中所蕴含的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思考感兴趣的事例。可以谈自己喜欢的原因,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悟。(课前可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6个学习兴趣小组。)

2、以“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三个事例的顺序,让小组推出代表,说说从事例中体会到的内容。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提问。(总结学生对三个事例的发言后,

板书:珍爱生命 生命力是强大的 严肃对待生命)

三、情感升华。

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发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

(总结学生发言后,板书:珍惜生命 善待生命 创造价值)

四、课外拓展,抒写生命感言。

1、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下来,可以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选做题)

八、说板书: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珍爱生命珍惜生命

瓜苗破土——生命力是强大的善待生命

静听心跳——严肃对待生命创造价值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