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馒头》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0-05 08:16:39

第1篇:《六个馒头》说课稿

一、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一定顺序复述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4.联系课文情境,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预习,谁能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同学说一说(我们班到千岛湖去春游,同学们主动、不留痕迹地帮助一位从山区来的女孩子)

“痕迹”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不留痕迹帮助”?同学们又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呢?

三、朗读悟情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呢?

划出有关的句子或段落。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1)同学们讨论。她们在讨论什么?结合下文想象。

(2)吃光她的五个馒头。找出班长的话读一读,他为什么这样说?该怎样读呢?

出示: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你能给我一个馒头吃吗?”

(3)班长请吃馒头。读一读班长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就在这时,班长最先找到了女孩子,拉起她的手,边走边说:“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

①师:“!”换成“。”好不好,为什么?再读班长的话。

你就是班长,你怎么对女孩子说。

可以有不同读法:

a突出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

b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

c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

d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

e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

(体会班长帮助小女孩真挚、强烈的感情。)

②师:读读写小女孩的句子,开始她“悄悄地流泪”,后来“她的眼圈红了”她两次流泪心情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

③角色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小女孩,当你和班长一起在餐厅里吃着香喷喷的馒头,眼圈红红的,心里会想什么?

(4)同学轮流请她吃饭。读读小女孩的句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出示: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出示: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再有语气读原句。突出“渐渐”和两个“默默”。

(5)浏览5—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学们为什么不直接请她吃饭,而要先吃光她的五个馒头呢?他们这样做好吗?在哪写着呢?

再读: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突出“笑容、接受、享受”等词。

3、是呀,帮助同学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同学们为什么不直接帮助她而是要先找个理由“不留痕迹”帮助她呢?是对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还是针对这个小女孩才采取的特殊办法呢?轻声读读全文想一想?(小女孩是一个自卑、胆怯、自尊心强、不好意思的孩子,如果直接帮助她可能会给它带来刺激,不接受同学的帮助)

师:你从哪看出小女孩自卑、胆怯、自尊心强、不好意思呢?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她的性格特点。

(1)谁也没有注意到,坐在角落里那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子,她微举着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颤巍巍的嘴唇,一张一合却没有声音。

(2)过了好久,女孩子才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

(3)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了,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

(4)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到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跑回学校宿舍,迅速地把馒头装进了塑料袋。

(5)大家纷纷冲向饭厅吃饭去了,只有女孩子一个人待在招待所里,等大家都走了,才从背包里取出馒头。

(6)女孩子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7)第二天,该吃早饭了,女孩子偷偷走了出去,坐在招待所附近的一座矮山上。她在悄悄地流泪,原来可以不来的,她有点后悔来了。

师:同学们针对有这样性格的同学采取了“不留痕迹”的帮助,可谓用心良苦,但他们真地成功了,再读: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突出“渐渐、笑容、默默、接受、享受”等词。

也可以读最后一段:从此,这个女孩……同学的友谊是金钱买不到的善良和纯真。突出“买不到、善良和纯真”。

师:对于同学们采取的这种办法帮助同学,你有什么感受呢?(同学间的友谊是纯真丰厚的)再读: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突出“纯真深厚”。

再读:同学的友谊是金钱买不到的善良和纯真。突出“买不到、善良和纯真”。

四、复述升情

这个故事很感人,请你看着板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总结,布置作业:

师:是呀,帮助同学真可贵,不留痕迹更难求。献出善良与真诚,友谊金钱买不到。

基础性作业:熟读课文。

拓展练习:完成课后第4题的扩写。

第2篇:《六个馒头》说课稿

一、介绍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15《六个馒头》。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不留痕迹的帮助、纯真丰厚的友谊。《六个馒头》讲述的是在一次春游前,其他孩子都在准备春游的零食,而一个来自山区家境贫困的女孩子只到食堂买了六个馒头。在出发那天,女孩子刚刚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以没吃饱为由吃光了她剩下的五个馒头。后来,同学们都以吃了她的馒头为理由,总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吃着香喷喷的馒头,默默接受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此后,女孩子则以努力学习、为集体做好事来表达谢意。全文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春游过程的时间线;一条是围绕女孩子吃馒头的变化展开的事情线;一条是同学们不留痕迹、表现纯真丰厚友谊的帮助线。三线并行,相互融合。本篇课文生动描写了同学之间纯真、丰厚的友谊;表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言朴实,表达的情感真挚。这样的文章学生感兴趣,有亲近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课文,自觉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现实生活体验相联系,顺利与文本对话;有助于学生在学文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增进彼此的了解,受到情感熏陶,增强班级凝聚力。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真挚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中心是女孩子默默地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的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只是由于学生认识水平较低,对同学们为什么要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这一问题认识可能会比较肤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现今时代的孩子,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女孩子和同学们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友谊。结合以上学生情况和年段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继续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3、联系课文情境,进入角色,展开想象,写一段话;领悟课文“三线并行”及表现人物的方法;

4、再按照一定顺序复述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我把通过理解课文重点词句和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理解课文倒数第二段话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教学我以情感为主线,以“不留痕迹的帮助、纯真丰厚的友谊”贯穿始终,以个性品读为感悟积累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努力让孩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展现语言的美,还原人性的美,享受生命的美。

四、课时安排。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前让学生预习,老师制作精美的课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读词语,读通课文,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整体上的把握,划分段落,重点学习字词,理解个别词语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课文的两条线索复述课文。

今天我主要介绍的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主要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的帮助女孩子的,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5课。(板书课题:15.六个馒头)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表格:依据表格中的两条线索让学生复述课文。

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一遍课文。(板书:同学女孩)

2.结合复述的内容引出概括了全文内容的句子,还点名人物品格?再读一读。

3.大家都来读一读。

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板书:不留痕迹

5.结合这句话,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6.教师整理学生的质疑: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品词悟句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边思考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边划出相关的语句,把感受或想法批注在旁边。

(2)有语气地读一读,进行深刻的体会。学生进行自学。

2、理解同学“不留痕迹”的帮助

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

(1)让学生先一一汇报,汇报时注意按时间顺序,先读读有关句段,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学生找到的全部句子。

重点指导以下内容:

(2)出发前一天,同学们讨论时的情景。

①“唧唧喳喳”地讨论:声音小,不想让女孩子听见。

②那个女孩子就是你们的同学,此时你们在讨论什么?是怎么讨论的?

结合上下文理解。捕捉人物的心理。

③听了同学们的讨论,你想说什么?

(3)出发那天同学们争吃女孩那些被雨水泡头的馒头的情景。

①大家纷纷冲向饭厅吃饭去了,只有女孩子一个人待在招待所里,等大家走了,才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女孩子刚刚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同学急于去饭厅吃饭,而且时间不长就回到招待所里,唯恐女孩子吃少了,就没法找到帮助她的理由了。)

②抓住班长的语言(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你能给我一个馒头吃吗?”)想象班长当时是怎么说的?读出来。

③抓住其他同学争吃馒头时的句子,(同学们纷纷拿起馒头嚼起来,转眼间,剩下的五个馒头都被吃光了。)体会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吃完馒头,是要女孩子看出他们确实很饿,不露出破绽。

(4)第二天以及后来,大家以吃了女孩馒头为由,带她到饭厅吃饭的情景。

①第二天,该吃早饭了,班长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②“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

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读读这段话,划出句子中的一组近义词(接收、享受),想想为什么不都用“接受”一词?查“享受”一词的意思,说说她享受到了怎样纯真丰厚的友谊?

3、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原因。同学们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帮助这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子呢?(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懂得这样做是为维护女孩子强烈的自尊心。因为这个女孩子自卑、胆小,敏感、自尊心极强。)

(1)抓住女孩的情感理解。

第一次流泪:伤心的眼泪

谁也没有注意到,坐在角落里那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子,她微举着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颤巍巍的嘴唇,一

张一合却没有声音。过了好久,女孩子才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了,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

指名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指导朗读。

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到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跑回学校宿舍,迅速地把馒头装进了塑料袋。

指名读,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

第二次流泪:后悔的眼泪

大家纷纷冲向饭厅吃饭去了,只有女孩子一个人待在招待所里,等大家都走了,才从背包里取出馒头。

第二天,该吃早饭了,女孩子偷偷走了出去,坐在招待所附近的一座矮山上。她在悄悄地流泪,原本可以不来的,她有点后悔来了。

指名读,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

第三次眼泪:感动的眼泪

“女孩子和班长一起来到饭厅,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香喷喷的馒头,她的眼圈红了。”如果你就是这个女孩子,此时会想些什么?写下来。

(2)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第七、八自然段),体会这样的帮助形式,不是简单的同情和施舍,女孩乐意接受。

(四)总结升华

1、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师:女孩子又自卑变得乐观起来,是缘于同学不留痕迹的帮助,这帮助是善良的、是充满爱心的、是真诚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心灵的花园,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善良做土,用爱心做水,用真诚做阳光。共同培育这友谊之花,相信咱们班的友谊一定会开得无比灿烂耀眼。

2、全文在连段成篇的顺序和表现人物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三线并行;通过言行神态,表现人物心理。)

(五)布置作业

读文后,自己准备完成哪些作业?教师建议:

1.阅读《语文读本》中《童年的馒头》。

2.假如你是女孩

假如你是同学

假如你是老师

假如你是……

你怎样讲述这件事,回家试着讲一讲,明天讲给大家听。

六、说板书

15.六个馒头

不留痕迹真诚

同学女孩

努力学习、做好事

自卑

友谊

乐观

第3篇:《六个馒头》说课稿

这篇课文写的是同学去春游,大家出于爱心,主动关心班上那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子的故事。在女孩子刚刚吃完自带的一个馒头时,大家纷纷吃光了她剩下的五个馒头,后来就以吃了她的馒头为理由,总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吃着香喷喷的馒头,默默地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的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联系课文情境,展开想象,进行文本间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帮助女孩子的良苦用心。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体会出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从而懂得体贴关爱别人,在情感的升华过程中进行读写的结合。

3、 以课文为例,训练学生按照课文顺序复述的能力。

我力求在本课中体现抓住文章的想象点,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体验学习。突出语文训练,读写结合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受到情感熏陶的理念。

我是这样设计的:

1、 结合课题,整体把握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课题中的“馒头”二字,找出在课文中几次出现,分别有什么变化?进一步理清文章的顺序“六个馒头,一个馒头,五个馒头,香喷喷的馒头”,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按照顺序进行复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进行文本对话

(1) 课文中写的是班上的孩子们要去春游,这个内容学生有生活,我引导学生走入即将春游的情景,启发想象:同学们,咱们要去春游,听到这个消息,你们是什么心情?你们都会议论些什么?,抓住文章空白点1 “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体会出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那种喜悦、兴奋的心情。同时引导抓住女孩子的表现,进行对比感受到女孩子强烈的自尊心。

(2) 那同学们看到这种情况,是怎样做的呢?划出大家是怎样帮助女孩子的语句。此时我没有把重点放在理解同学们的做法上,而是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大家这种不留痕迹帮助的出发点以及真正动机。

在引导学生体会中我分为了三个层次帮助学生感悟

第一层: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知道女孩子是需要帮助的。

第二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大家怎样来帮助他呢?这时,抓住文章空白点2 “宿舍里几个女同学一边收拾着春游带的零食,一边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什么。”引入想象的情境,问:同学们,你们在讨论什么呢?,原来大家首先是在商量如何帮助女孩子,那你们都想出了哪些帮助办法呢?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表达的欲望,进行文本间的对话。

第三层:结合学生想出的办法,教师适时引导将相处的办法分成三类:一类是直接的帮助如给钱给物,一类是为了图表扬,第三类是不留痕迹的帮助,避免刺伤女孩子的自尊心,再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哪些办法是不行的,哪些办法可行,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接下来,一起了解大家的具体做法,分角色朗读课文6-12段,进入情境,感受全班同学都在帮助女孩子,这种做法体现了大家的一片良苦用心。

面对此情此景,你就是小女孩,会对同学说些什么?大家看到小女孩吃着香喷喷的馒头,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你们想她在默默的享受着什么呢?

通过角色的转换,使大家水到渠成的感受到这种深深的爱,集体的爱,金子般的情意。

3、 感情升华,读写结合

感情朗读最后一段,通过学习你对“友谊”两个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把自己心中最想表达的意思用一两句话写出来。教师引领归纳,提炼升华,真正的友谊是为他人默默的付出,相互间的关爱。

板书:

六个馒头

同学们 女孩子

沸腾 议论纷纷 微举 颤巍巍 通红通红

一边 一边 渐渐 默默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