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0-04 21:40:40

第1篇: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是国培语文一班的杨含,我来自鹤壁市福源小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鞋匠的儿子》,是我在影子教师教育实践时教学课文的其中一篇。

我没有按套路出牌,调整了说课的程序,采取了变式说课。

一、说课程序的调整

常规顺序: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

变式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法—说流程--说反思

我认为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时,同时更应该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进而选择教法,预设流程,我这是教后说课,我觉得反思必不可少。

二、说教材

本文是六年级上册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羞辱与嘲笑,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一定速度和语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于是,我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宽容、谦虚、正义的优秀品质。

三、说学情

我教育实践的是六年级语文,在优胜路小学,语 文老师是省级名师,性格淡定内敛。通过我的听课与跟踪观察,结合我对学生的书面问卷调查,学生语文素养不错,课外阅读广泛,被评为“书香班级”名不虚传。

面对这些是优势,也是压力,也是动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问题,关键是方法要新,要吸引学生,要和名师有殊途同归之作用。让省城学生接受我这个乡下老师,甚至是想学生悦纳我。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确定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说学法

1、以读求悟

在学习方法上,讲课先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上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文本,深入感悟,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指导学生从“读相同的文字读出不同感受,读不同的文字读出相同的感受’。

2、悟中会情

通过学生的朗读中的个体感悟,我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体会文本的情感,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从而突破难点,实现第二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两线一关系”的方法来处理。

五、说教法

1、紧抓主线 研读人物

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引领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东西,紧紧抓住“非常、一定、永远、那么”几个关键词,尤其是三个“永远”,以“初读——感悟——再读”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适当的引导,感悟这段话的内涵,层层递进地感受林肯的宽容品质,人人平等思想。

2、借助辅线 体会魅力

关注参议员的态度变化: 参议员对林肯由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的变化,这是由于林肯的精彩演讲!正是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3、理清关系 朗读感悟

理清暗线和主线的关系,指导学生整体读林肯的三段话,感悟人物的魅力。

为了帮助理清关系,我还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鞋匠的儿子说课稿

六、说流程 大胆调整

在课文激趣引入时,我预想到学生会说到林肯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说到南北战争,而文章的第六自然段的开头就是“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内容是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态度“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于是,我为了课堂流程的流畅自然,我大胆调整了教材顺序,紧接导入以后,先学习第六自然段,再回过来学习一到五段,然后总结全文。

实践证明,我对教材的调整,一方面导入自然流畅,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课文的拓展升华。

我的这些想法,在我设计的板书上可以体现出来。

(板书体现)

21 鞋匠的儿子 → 林肯 ←

↑ 反对分裂 维护统一 ↑

↑ 宽容谦虚 感恩朴实 ↑

尴尬、羞辱、嘲笑 → 静默 → 赞叹

七、说反思之反思

《鞋匠的儿子》教学结束后,我结合老师的评课,我写了第一篇反思,但重点是在叙,叙对评课切入点的思考,这次我又对讲课和上次反思又重新反思,写了第二次反思,故我称之为说反思之反思。我从三点来做总结。

1.读中体悟

抓住重点语句(林肯的三段演讲词)、关键词(非常,一定、永远)让学生多朗读,深入感悟。

2.悟中追问

在让学生说读后感悟时,再追问你是怎么读出这种感受的?这样追问,再让学生来读出这种感受。(例如:学生说用激动万分的语气读第三句演讲词时,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读出这种感受?你给同学们读出来吧,通过学生的读让学生评价,意见一致后再让学生一起用激动万分的语气来朗读感悟。)

3.问中升华

学习课文后,你学习了林肯的那些优秀品质?你准备学习哪种品质?怎样学?在对学生的问中达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升华。

在反思的小标题上我采用了顶针手法,“读—悟—问—感”,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我给这种方法起名为“四字一线”教学法,在教学中时刻关注课堂的生成,抓住教学契机,处理灵活。

七、共勉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最后,我用陆游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和大家共勉,这次国培学习,理论知识营养丰富,影子教师实践深入,我们将在以后工作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负此次国培之行。

第2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基础上,分别从生物科学史、物质和能量转变、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三个角度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期望学生不仅能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本节与其他章节有密切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绿色植物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之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描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Ⅰ)

②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Ⅱ)

③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Ⅱ)

④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Ⅲ)

⑤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Ⅰ)

⑥简述化能合成作用。(Ⅰ)

2).技能目标: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

3).情感目标:体验前人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并作出相关的评价;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讨论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①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②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③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④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有助于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捕获和转化。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光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过程,弄清其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才能分析和讨论哪些环境因素将对光合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析前人的研究历程,评价他们的研究方法,得出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和讨论,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难点:①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②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以及光照强度、温度、大气中CO2含量、植物体内H2O的含量、叶龄、矿质元素、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都将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要引导学生理解这其中的知识,并进行相关的讨论,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

2)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

3)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最后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4)他们具有一定的 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实验法:以实验说明结论。生物学的教学就是实验的教学过程,实验的展示形式有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示范实验、动画和图片演示实验等,让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结论。

2)问题探究教学发: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要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

3)比较学习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光合作用抽象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4课时(其中1课时为本节练习、讲评、复习)

第一课时: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在实验室上)

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化能合成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引入新课:(情景导入 )

2、 “万物生长靠太阳”,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变为细胞能够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绿色植物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这是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因此,我们先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与结构。 说明:此导入方式先导入到节再到课时,用情景加问题的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的主题-----光合作用,即明确了本节要掌握的目标,又清楚本节课的内容。

2捕获光能的色素。包括色素的提取、分离,色素的种类、含量、捕获的光谱、作用 教学策略:

采用实验法和问题探究法来突破此教学重点。

1实验法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

2本实验相关的药品和实验注意事项较多,故采用问题探究法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含自学、实验、演示、谈话、讨论、讲授等)来突破。

色素分布在哪里? 过渡到学习捕获光能的结构

3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包括叶绿体的分布、形状、结构组成、功能。

哪些细胞才有叶绿体?叶绿体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结构组成?基粒和内囊体有什么作用?叶绿体的膜表面和基质中分布了什么?叶绿体的功能是?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

小结,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初中生物所学的光合作用的概念 说明: 先复习概念,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几句话,但人们得出这一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究历程,科学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自然进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学习。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几句话,但人们得出这一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究历程,科学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现在我们就沿着科学家们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来体验他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由于实验较多,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思路和结论。所以打破以时间为线索的常规教学,而把实验分为五类:植物为什么会生长?植物放出氧气之谜?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场所、分别是什么?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通过五个问题贯穿本节课,有利于学生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理解?

一植物为什么会生长?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吗?你认同吗?

2海尔蒙特的柳树盆栽实验

根据实验设计原则,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有什么缺陷?是谁首先想到植物的生长与空气的作用有关? 多角度、多种方法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在关注经典实验过程的同时,强调对实验设计的思路、优缺点的分析,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进行合理假设,参与实验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植物放出氧气之谜?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2英格豪斯实验

是谁发现了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与前人相比,英格豪斯的实验设计改进在什么地方?

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场所的探究

1索绪尔的实验

2梅耶的观点

3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

4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1897年,首次在教科书中称它为光合作用。

根据以上科学家的探究里程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归纳得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从化学方程式引出问题四和五。

四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鲁宾和卡门的氧同位素示踪实验

五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

卡尔文的碳同位素示踪实验。

近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

袁隆平的杂交育种 总结归纳、感悟。

课后拓展:P103的第三题。

小结,课堂联系 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化学方程式 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2光合作用的过程

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突破,含自学、演示、谈话、讨论、讲授等)

3出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并作适当讲解。

4光反应与暗反应关系的比较 列表比较法:用表格形式归纳,是内容简洁明了。

5光反应暗反应之间的联系:

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暗反应会被停止吗?反过来,当暗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光反应会怎样变化? 通过比较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变化,进一步巩固光合作用的过程。

6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课外作业,小组设计,选一种环境因素,分析它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并实施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设计,待教师审阅后,与生物实验室联系,而后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安排各小组到生物实验室完成本小组的实验。

提供一些思路供同学借鉴,当然还可以自己创出更有新意的实验。

①光照强度的变化

②不同波长的光(红光、绿光)

③不同的温度(过度、适宜、过低)

④水分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7、化能合成作用

按小组学习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提取这二个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然后小组派代表说说从这部分内容中获得些什么知识。

讲清:①自养生物(光能自养、化能自养及区别),

②异养生物。

结合上一节(第3节 细胞呼吸)的内容,全面划分生物的代谢类型。 列表比较法

小结,练习 巩固本课时的知识

板书设计

捕获光能的色素

一、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色素 制备滤纸条 画滤液细线 分离色素 观察与记录

二、 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种类 色素颜色 选择吸收光能

叶绿素

(3/4) 叶绿素a 蓝绿色 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b 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1/4) 胡萝卜素 橙黄色 蓝紫光

叶黄素 黄色

三、 叶绿体的结构

外膜

内膜

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

基质:含多种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和少量的DNA

第3篇: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离子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而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离子键是指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验的方式引课,从宏观到微观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形成过程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论思想:电性相反的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键和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难点: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二、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离子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1、新课引入

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离子键。目的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知识入手,让他们能很快并清楚地体会什么是作用力,从而引出新知识。

2、讲解

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如何形成氯化钠。利用多媒体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离子键的特点及离子键的成键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如何判断离子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离子化合物外我们遇到的其他物质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我们看不到的微观变化展现出来,不仅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学习任何事物都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3、巩固归纳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布置作业。至此教学目标完成,最后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归纳巩固学到的新知识

三、练习

1、下列电子式中正确的是( D )

2、下列电子式中正确的是( C )

3、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其中正确的 (C)

四、布置作业:

为了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本节课的板书利用多媒体显示。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说明,谢谢大家。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成键微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成键过程: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原子电子式:

离子电子式:Na+ Mg2+

3.用电子式表示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第4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重难点: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张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学中,我运用音乐、画面将情境交融,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诵读法:

为了完成秋思的教学,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诵读来展开教学。

第一次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读正确,读流利以至于熟读成诵。

第二次采用读重点词和诗句,体会诗句含义。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学生很容易说出:“一轮明月嵌在蓝蓝的天空中。”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接着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我让学生课下查阅关于张籍的资料。此环节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最后我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搜集的资料,我的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张籍写《秋思》时的背景,为讲解古诗做好了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在 “初读质疑”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诗题──《秋思》并把诗题的意思给大家作了解释。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你能从诗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将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词语,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再配以明晰的自读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接下来,在“再读解意”环节,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或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第一组学生站起来说,我从“洛阳城里见秋风” 感受到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看见了被风吹落的树叶,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孩子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PPT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回答说,他的内心是孤单、寂寞的,(板书:见秋风)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家乡的明月,有的说是亲人,有的说是作者的母亲。是呀,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红柑树、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第二组学生说,我从“意万重”这个词感觉到诗人思绪万千,有许多话想对家里人说。恩,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有哪些话想要对家人说呢?学生回答:“张籍可能会说我很想念你们,你们想我吗?”“他可能说你们过得好不好?要保重身体。”“他可能会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已经感到很疲惫了,想和家人团聚”“他可能会问家人银子够不够用,要不要寄银子回来?”。我一听,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境,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这一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读后第三组学生站起来说,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是呀,这封饱含着意万重,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又怎能不开封呢!

3、悟诗情,入诗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生配乐朗读。)这时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这浓浓的思乡情里,很明显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接着,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背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种从“悟”到“诵”进而从 “诵”到“悟”的方法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总结: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思乡情。

4、寻诗律,悟诗律。

这一环节,我扣住“思乡”由古至今,让学生感悟千古思乡情。

首先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古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A、师: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B、师: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

C、师: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1)导语。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

(2)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设计意图: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懂得张籍思乡,古人思乡,今人思乡。】

四、说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凄婉的背景音乐,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我用一组枫叶落叶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很快的走进了作者的心田。而将思乡的情怀,思乡的诗句,由古至今通过PPT演示娓娓道来,仿佛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感悟千古思乡情。

有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实也是相通的,“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有多大的创新空间。”我希望我的古诗教学课堂上学生会闪现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第5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学生 《家人的爱》目的是让孩子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示 对他们的感激、尊重和关心。但是,调查表明,当前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 对父母养育儿女的艰难并不理解, 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和关爱被看作是平常和理 所当然的。

二、活动目标 情感熏陶:

1. 感受家人不同方式的爱,理解疼是爱,严也是爱。

2. 学习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

能力培养:

3. 培养动口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活动重点: 感受家人不同方式的爱。

活动难点: 理解严也是爱。

三、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切入,设计多种 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感受、理解家人的爱,激发对家人的感 激之情。

四、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需要,我将以课件演示为主要手段,运用影视录像、图片、配乐诗朗 诵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如临其境,自 然而然地得到爱的体验. 五、教学准备 课前,我布置学生准备一张与家人的合影,并提出问题: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 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

六、活动过程

活动一:激趣、感知爱

1. 一开始我就播放一段图片, 让学生欣赏动物世界中父母关爱儿女的几组镜头,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让其谈感受,体会动物家庭中的爱,从而为感知自己 父母的爱作铺垫。

2. 紧接着,播放一段《幸福宝宝》的录像,轻柔的音乐,温馨、动人的画面,不 禁使孩子们如临其境。这时我会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在看、想和 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对父母的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体验。

活动二:体验、感悟爱 1. 首先,课件出示几幅画,这些生动的画面,就是生活情境的再现,符合儿童的 兴趣和需要,能让学生触景生情,回顾生活中曾经历过的一个个备受父母长辈疼 爱的场景。这时,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照片说说自己在家长呵护下健康成长的 故事,这样在看、听、说、演的体验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了对家人那平常、无 声的关爱的感受。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等能力。

2. 当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满脑是家庭中那温馨的一幕幕时,我又利用件再现几个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探究:严格要求是爱吗?当学 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严也是一种爱时,便是感悟了爱 的真谛。此时若有同学谈到自己因误会了父母的爱,心情很后悔,我会立即用手 机让他与父母联系,当场向他们道歉,化解心中的疙瘩。这样,把现实和情境结 合起来,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3. 课件演示小诗:同样的爱 在体验、领悟了家人不同方式的爱之后,我让学生续编或仿编、朗诵这首小诗, 学生的情感在自主的创造活动中再次深化。

第6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的:

1. 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3.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什么地方?是独自旅游的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旅游了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她是怎样旅游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2课(板书:乌塔)

2、 出示地图,简介欧洲

(二)、新授

1、 师导入:年仅14岁的小姑娘乌塔居然去了那么多国家,而且还是一个人去的,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把书打22课,按自学要求学习课文。

(出示小黑板)你认为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①先自主学习 ②合作学习 ③集体交流 ④归纳板书

2、师过渡导入:小乌塔真是不错,连老师都很佩服她呢?课文中不仅写了乌塔的经历,也谈到了中国孩子的生活,这句话 是 怎样理解? (出示小黑板)

(1)、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指导学习写作方法。

三、知识拓展

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出去旅游?)

四、质疑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我们从小培养自立的能力和习惯,自已会做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生 活,自立自强,向乌塔学习,有主见而并不盲目,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胆大心细,热情交往,有爱心,好学。我相信,将来你们一 定会成为祖国的骄傲!

六、作业

1、 本课到这里即将结束,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感想吧!回去之后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2、 向爸爸妈妈讲书述这件事,和他们交流一下见解和看法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