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0-02 12:28:10

第1篇:说课稿

一、背景知识

《雨天中的布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雨天中的布料》是继学生学习了《研究材料的特征》课文之后,继续引领他们从一个侧面深入探究材料的某一类特征。

二、设计理念

本课选择选择布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布料的吸水性、防水性及渗水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本课通过学生亲历控制条件的模拟实验及进一步的观察研究活动,使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生活化情境认识雨中的布料。教材中以“下雨了”这一生活化了的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描述淋雨后,衣服上出现的不同变化,进而思考:布料在雨中是否有不同的特性?怎么来研究?第二部分是模拟研究“毛毛雨”下的布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15cm×15cm大小的布料上,自主选择材料,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中对布料表面的水珠和布料背面的湿度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等上面的差异。同时,这个部分要求学生进行连续观察,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三部分使模拟研究“中雨”中的布料。学生借助观察雨量变化后布料不同变化的比较实验,来认识布料不同渗水性。这两个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布料的防水性或渗水性,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也将两个可以并为一个环节,由学生来设计、完善和选择实验。第四部分是布料的使用。这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来使用布料。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材料单元的要求、对五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将引领学生经历“雨天中布料”的科学探究活动,实现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下雨),了解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的细致观察(水珠大小的变化,布背面干湿度的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经历探究活动,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能根据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异,在今后应用时,作出合适的选择。

四、教学重、难点

第二部分模拟研究“雨中的布料”是学生第一次经历的模拟实验,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能力的所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对模拟的初识也使这部分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材料准备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参与到他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中。从这一角度出发,准备了下列材料。

1、演示实验材料:

伞,喷雾器,各种布样一块;

2、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套):

(1)、布料(棉布、毛料、丝绸、合成纤维),杯子,橡皮筋各四样;

(2)、洒水器、喷雾器(均装好水),放大镜,水槽,记录纸各一个。

六、设计思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原则,结合本课的特点,选择采用由美国著名的自然教学法专家兰本达教授创造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按照科学探究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一、从生活现象中提出布料差异性的研究问题。二、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布料的具体差异性。三、利用所了解的布料的差异性,应用于生活。

七、教学板块

1、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产生期待心理,将对后续的探究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上课伊始,我出示雨伞,以“雨伞的作用”引入,激起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忆。接着问:“伞的作用是依靠什么实现的?”引入对棉布、毛料、丝绸、合成纤维等布料的认识。在这基础上,适时提出:“在毛毛雨下,这些布料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促使学生推测,提出种种假想。教师根据学生的预测,以简要的形式板书。

2、研究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研究创造是要自己去找路。”这是杨振宁教授的一句名言。本课中,在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假想这后,面临的就是怎么去证明?怎么从证明中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为此,我安排小组研究讨论实验的方案,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组织实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视情况以“参考意见”的形式,给出几点实验提示:

(1)、需要什么仪器、材料;

(2)、怎么模拟下雨;

(3)、雨量、下的时间怎么控制;

(4)、布怎样摆放;

(5)、实验中,观察布料的哪几个方面;

(6)、实验中怎么分工。

在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时,主要围绕模拟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展开,引导学生意识到控制实验的起止时间、“降雨”的水量、“降雨”的高低、布的松紧等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实验中的几个关键因素;让他们思考如何在观察时对布料的变化进行细致的对比观察和记录等问题,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在一次次质疑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小组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整理出比较合理模拟“毛毛雨”或“中雨”的实验方案,并作出方案的选择。

这里,为了让“雨”模拟实验起到帮助学生学会连续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的作用,以问题“布上的水或者水珠变化有可能是很快的,四个人怎么协作?”引导学生作出细致的实验分工,让他们意识到科学需要创新,同时也需要严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器具整理的关注,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接下来由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与你的猜测一致吗?它们说明了什么?”刚开始,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实验操作的,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或者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帮助。对分组实验,尽可能安排每组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教师适当掌控实验时间,在小组操作了四、五次的时候停止实验。

在模拟实验后,学生收拾好实验器材,描述实验现象。对学生的描述要求有序,条理清楚,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在汇报中可作出辩驳和补充。描述主要是以下几个内容:

(1)、四种布料各自的变化情况(表面的水珠、布的湿润情况、背面的渗水情况等);

(2)、对比猜测和现象,从中想到什么;

(3)、比较四种布料的变化,做出小组的结论。

学生描述时,教师简要地把内容记录到黑板上,并及时对照预测的板书作出评价。

收集到各种现象后,分析是比较关键的环节。此时,要鼓励和启发学生根据现象大胆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要讲自己的结论,还要讲自己是怎么思考的。这样的目的在于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作出解释的能力,同时也使得许多相关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发展他们认识物质性质的能力。

4、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围绕“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展开分析后,学生已能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差异,让他们了解布料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布料特性的兴趣。这里,我设计了几个生活化的问题,具体如下:

选择什么样的布料来做雨衣更合适些?为什么?

打翻了一杯水,你考虑用什么布来擦,为什么?

课后请同学们关心一下身边的布料,运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在课外继续研究,选用什么样的布料做内衣最合适。从而把本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使上下课铃声不再成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5、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而科学课的则更能体现学生探究事物的一个过程。本课的板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具体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个过程:“提出问题——预测——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作出解释——应用”。通过板书强调了主观预测和科学实验的差异,从而形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认识方式。

板书: 雨中的布料

预测:观察到的现象:

1、……1、……

2、……2、……

3、……3、……

…………

不同的布料在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差异

第2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实数》第一节《平方根》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说课稿。

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而本课是学习无理数的前提,是学习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实数运算的基础,对以后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引入

教学的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1、说出正数a的算数平方根的定义,记住零的算术平方根;

2、会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知道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数学思考: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些完全平方数,能说出一些完全平方数是哪些有理数的平方,同时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的认识。

2. 相应的教法: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案《算术平方根说课稿》。

3. 具体措施:精讲多练,教师担任设计活动、调节气氛、整理归纳的导演作用,学生是表现者、活动者、实践者。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容量,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结合通过“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以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本课的重点,从而归纳出: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3、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实践,活学活用,善于用所求的知识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4、随堂检测 反思教学

通过小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反思教学,查漏补缺.

5、提出疑问 留下伏笔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反思教学,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师设悬念,激发学习的动力。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重要手段,以感悟为学习的目的,以发现为宗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第3篇:说课稿

一、课题选择

1、家用电器种类繁多,学生每天都在接触它,很熟悉,研究它,学生有兴趣。

2、家用电器铭牌上的信息涉及到的初中物理知识多。仔细研究它,可以说涉及到了初中物理中的所有重要的`电学知识和大多数力学、热学中的重要知识。

3、把部分物理基础知识融入到家用电器铭牌中,复习课中基础好的学生没有炒现饭的感觉,基础差的学生也没有听天书和与己无关的感觉,相反可使他们感觉到物理知识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很实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激情,在复习课中达到人人有所收获的目的。

4、便于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家用电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从而加深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家用电器铭牌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物理现象的习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家用电器铭牌上部分参数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难点: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

即将毕业的九年级学生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准备考高中的学生在认真听讲,认真学习,没有学习目标的同学上课心不在焉,而复习课,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认为是在炒现饭,上课时不随教师的思维转,其实他们只是掌握了书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放到一些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考查他们的各种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无法下手了。

五、教法设计

1、情景讨论法:通过拍摄一些家用电器的铭牌图片和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交流法: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3、协作教学法:教师以指导者身份从旁协助,

六、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法上主要是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大胆进行讨论、学会倾听、评价和自我反思,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

教学准备

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双休日到家电城或家电维修部去认识各种家电,并观察和记录各种家电的铭牌,对不了解其意义的参数请教家电销售人员和维修人员。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第4篇: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运用文字图形等设计元素,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

2、通过借助文字图形这个相对抽象的设计元素进行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封面设计的规律性知识。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封面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

3、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逐渐养成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构思立意,运用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考虑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去进行封面设计。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观察比较法、直观演示法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书籍设计的相关作品图片、视频、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绘画工具、设计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程

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课前到市场调查,到书店观摩各具特色的书籍封面的情况:你都看到了那些别具一格的书籍?它们在外观上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学生根据亲身体验,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欣赏感知,尝试体验

1、教师播放视频展示书籍发展的简单历程,并提问: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技能体现书的类别、性质与内容,又能起到保护、装饰书籍的作用,还能增强书的感染力,加深读者印象,给予人们审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教师多媒体出示不同类别的书籍,组织学生观察思考:

A、按照内容来划分,书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主要有名著类、杂志类、教科类等。

教师继续展示不同类型书籍的封面设计,追问:

B、籍的封面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其表现形式都有哪些?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主要由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组成;表现形式比较常见的有文字、绘画、摄影和图案等作为元素进行设计。

3、教师播放课件分别展示《废墟之花》、《南京传统手工艺艺术》的封面设计图片,组织学生对比分析:

A、在进行书籍设计时,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的不同组织、布局,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教材得出答案:对称的布局给人稳定、庄重的感觉;均衡的布局既稳定又活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

B、仔细观察老师展示的封面设计图片,看一看在书籍封面设计时重点是什么?都会用到哪些字体?这些字体变化遵循了怎样的原则?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完善:最重要的是书名,在进行设计时会用到宋体、黑体、楷书等;字体变化遵循的原则是从内容出发、易于辨认、统一完整。

(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1、教师示范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优秀封面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们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来设计、表达封面主题的。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书籍封面的步骤:①构思立意;②确定封面的规格、定位图形及文字的位置;③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图形的设色或制作。

2、学生练习

教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运用本课所学知识选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根据内容特点,以书名为中心,用以文字为主的表现形式为其设计一个封面。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提示学生注意封面的布局以及字体的设计。

(四)展示评述,小结拓展

1、展示评价

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大胆的展示作品,以自评为主辅以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秀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小失误,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步。

2、小结作业

师生一起就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教师提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养成热爱书籍、善于观察的习惯,并鼓励学生课后尝试以绘画的形式设计一个书籍封面。

第5篇: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意义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越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选点品读——迁移扩读

2. 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悟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学理论以及徐锦熙的三段教程论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实践,日本东京文理大学的垣内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论也极力推崇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足见,创造性学习法是有其较强科学性的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学板块之一:认识吆喝

快速阅读活动活动目的——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然后给“吆喝”写一份说明书

品名:

产地:

功用:

特点:

种类举例:

2.方法积累: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过渡句、总领句、段中心句、总结句),有助于迅速熟悉课文内容

,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这个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迅速熟悉课文的内容,并且培养学生筛选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板块之二:体味吆喝

选点品读活动活动目的——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品味语言特色

1. 介绍北京口语特点

2. 北京商贩的叫卖免不了用地道的北京口语,作者描写吆喝的语句,也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富有京白特色的语句,并大声朗读,品味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中浓郁的地方特色,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北京口语的特点产生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还设计了用比较法加深学生对北京口语特点的印象

▲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

(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要让学生“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 这个环节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析词能力,扩大词语的积累量

教师小结: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门“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走进富有京城特色民俗风情的世界

在品位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听几段原汁原味的北京吆喝,让学生身临其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北京吆喝的独特之美

体会作者情感

1.萧乾说过:“《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新课标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文章中平实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升华到对作者感情的体味,并在此基础上推荐阅读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板块之三:模拟吆喝

体验反思活动活动目的——体验升华

a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也可以自己创作吆喝声,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环节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B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

让学习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

五.板书

[板书设计]

吆喝

语言:富有地方特色

情感:怀念往昔生活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6篇: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

第7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现在我要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寓言同古诗一样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学经典。语言简练却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警醒。对于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接触过,让学生在阅读浅易寓言的同时,感受语言的精华,初步对学习寓言产生兴趣。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竽,就混了进去,领取报酬。等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没想到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赶快逃走了。为什么呢?寓言中没有说,留下的是思考,这也正是引发学生思考、交流、感悟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是上给学生的,学生学什么要依纲扣本。对于寓言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只是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积累的过程和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重在理解。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本节课将完成二项目标:

1、理解寓言中相关词语的词义。

2、使学生理解寓言内容,懂得不会装会、不懂装懂骗人害己,要有真才实学的寓意,并结合滥芋充数的三种比喻义和对课文的理解尝试运用“滥竽充数”说生活中的现象和做相应的练习,学会做人。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这一培育一指导恰恰是我们教师所做的,这一理解一运用恰恰是学生要做的。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要想让他们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就要把死板的文字激活,让他们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正如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在学生心中烂熟于心。也就是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与运用滥竽充数。由于滥竽充数的现实价值学生可能感受不到,或没有接触过,在运用上将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直观、提问”的方法落实尽可能多的语言文字。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相结合。

四、说教学流程:

为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寓言的丰厚内涵,并对其产生阅读的兴趣,这节课将从以下几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这就需要老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所以我一上课就先以《滥竽充数》的动画资料入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对这则寓言故事进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学习,解决疑难问题。

(二)、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寓意。

对于语言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感知,不是靠教师的讲解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在语言的实践中完成。从课题入手,以句子为切入点,引发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对于寓言的理解,我们要利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学习语文是我们所追求的。我就将寓言贯穿于三个问题中。(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对学生把握不好的地方给与及时指导。教师是什么,教师就是最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并帮助他们学习的人。对于理解的内容只有内化,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在学习了课文的时候,接着就利用填表的形式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活化故事中人物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五、质疑交流明寓意,结合实际巧运用。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育是无声的。我将随着学生的回答点拨:对,他是因为不会吹竽而逃走的。孩子们,南郭先生是逃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没有走,值得我们深思呀!学生深深感受到不会装会、不懂装懂,骗人害己,要有真才实学。人哪,不能靠蒙骗过日子,要靠真本事。同学们,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由比喻人的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到比喻物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再后来又比喻人的自谦。让学生说说“滥竽充数”在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和出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充分去理解“滥芋充数”这个成语的三种词义。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课后作业《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的练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