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说课稿
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恩洪小学 张黄琼
《小草之歌》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要训练的重点是:学生能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的崇高品质。受到“爱”的教育与启迪,培养自己的爱心。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阅读,积极思考,主动积累语言。
《小草之歌》中的之跟“的”的意思一样,即小草的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
我在教学中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一)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结。(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三)要训练学生会认的字七个,会写的字十个,要求掌握的词语有九个。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小草图片等
教学时间:2课时
这篇课文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学生字。我采用的是查读法p画读法等适合学生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应用了讲读发和谈话法。应用情景再现法把小草的图片重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在最后我出示小草的图片,请同学添上赞美的话,就是要训练学生用规范的语言p积累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例如:题目中的“之”当什么讲?题目串起来怎么讲?从而引出:小草的歌。“谁为小草歌唱?歌唱些什么?”引出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引出下文。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每节课中我都让出时间,空间给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训练他们,让他们发现问题并能把问题解决掉,达成目标。这是最好的教学效果。我和学生一起合作学习,有利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利益个别指导,帮助后进生。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这是一篇现代诗,诗歌的特点是想象丰富p形象感强,文字优美p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我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1)我帮助学生疏通文字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诗歌的结构层次。理解诗歌的层次并不是让学生归纳每节诗的意思,而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顺序。(2)理解领悟诗歌的含义时,我带领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让学
生了解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草当作人,让小草进行自述,显得亲切p生动p易懂。我引导学生说诗歌是从那几方面赞美小草的,体会小草为什么会有这种自豪的感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小草对人类的贡献。(3)我和学生一起读诗歌,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小草的无限深情,表达出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课后练习: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5、整理《我的采集本》和“词语花篮”,继续丰富内容。
6、练习朗读、背诵P92《爱的奉献》(“语文百花园五”中的“积少成多”内容),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先引导学生读读]。课后练习我每节课后安排了三个练习题。每个题的题量很小,可以做到练习的精,样式多,学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我每完成一个大目标,我都要小结,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教学效果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我和学生学到的知识都得到了及时的反馈。
我认真的板书:
小草之歌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我会以新的理念、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的思想去迎和我的学生,也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2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刘立志。
我说课的题目是:“合作探究,质疑思辨”——《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接下来,我将从:选题背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教学理念与过程、反思总结五个部分进行说课。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选题背景:
雨后的校园干净清新,学生漫步其中本该心情愉悦,可是一些学生却在操场上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大量的蚯蚓在雨后爬出了草地,而太阳升起后大批死亡。孩子们心痛蚯蚓尸横遍野,质疑蚯蚓为什么在雨后离开土壤。也提出了问题,蚯蚓的生存分布还会受到哪些条件的影响呢?
于是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他们又了解到,蚯蚓在土壤中有着重要的环境净化作用,国内外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其生态学作用的研究。然而,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了蚯蚓的生存。因此,研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对于更好地保护蚯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我选择了这一研究课题,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合作探究,质疑思辨”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背诵。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蚯蚓生存的环境因素种类;
②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技能性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②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尝试用这一方法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性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重难点分析
结合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重点确立为应用实验法来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由于初一学生刚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操作能力较弱,因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是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有: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有:探究讨论法和合作实验法。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也了解了设计实验遵循的原则。因此学生基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生物学问题。
2.学生对生物实验课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科学思维还不够严密。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加强。
四、实验教学理念和过程
*实验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
*实验教学过程:
(一)户外观察:
首先学生在户外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并查阅相关资料。同学们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了解了它的生活环境,实现了情感性目标——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去发现生命现象。
(二)提问质疑:
1.学生结合户外的观察以及查阅的资料,针对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提出问题。请看课堂实录——播放视频。
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提出了光、水分可能会影响蚯蚓的分布,还想到了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蚯蚓的生活。这也让我感慨,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老师更全面、更发散。
最后,通过讨论辨析,学生们自由结组,选择了感兴趣的8个问题进行探究,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酸碱性、土壤中有机物多少、农药、化肥这8个因素是否影响蚯蚓的分布。
(三)思维碰撞
通过交流讨论, 8个探究小组分别设计了实验方案,其他小组进行了补充质疑。请看课堂实录——播放视频。时间关系,这里只展示了光、温度对蚯蚓分布的影响,其实针对每一种环境因素各探究小组都设计了实验方案。
比如探究农药这一因素时,他们是这样设计的——土壤两侧有无农药形成对照,将蚯蚓放在中轴线的位置进行观察。孩子们还查阅资料了解了土壤中容易残留的农药种类和浓度。探究土壤酸碱性他们是这样设计的,将三种土壤平均分布在实验装置中,把蚯蚓放在中心的位置进行观察。设计之后孩子们又查阅资料了解酸碱性土壤的分布情况以及如何测定土壤的酸碱性。
孩子们的认真让我感动,虽然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还很稚嫩,可是已经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的思维,这也让我意识到,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通过讨论,学生们还确定了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并设计了探究实验报到单。
(四)动手实践
之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请看实验片段——播放视频。(老师穿插讲解:实验一段时间后,学生通过统计两侧不同土壤中蚯蚓的数目来判断蚯蚓更适合生活在哪种环境中。)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如实记录了数据,比如水分这组,学生分别记录了3次实验数据,并取了平均值以便分析。
(五)交流展示
实验后组内合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之后代表进行汇报,这是学生汇报的片段——播放视频。
之后组间交流实验现象,得出最终结论—— 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空气充足、温度适宜、富含有机物的中性土壤中,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它的'生活有不利影响。
(六)情感升华
最后,同学之间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学生们一致认为:蚯蚓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了解其生活环境之后要更好的保护它们,使人和其他生物和谐发展。
这是雨天蚯蚓爬出路面,学生救助蚯蚓的情景。这是孩子们做的保护蚯蚓手抄报,手抄报上人和蚯蚓的关系和谐温馨,让人感动。
四、反思总结
(一)成功经验
1.本节课教学程序科学合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学法改革,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蚯蚓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这种方法探究其他生物学问题。
(二)创新之处
1.创新之处一:方法创新。学生能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分别探究了多种环境因素对蚯蚓分布的影响。这是各组的实验装置。通过探究实验,不光拓展了学生思维,教学相长的同时也拓宽了老师的思维。
2.创新之处二——装置创新。
①用垂钓蚯蚓保鲜盒减少了实验过程中蚯蚓的死亡数目。
②探究光对蚯蚓分布影响时,水槽一侧用黑纸包住并盖上纸板,一侧不包并盖上玻璃板,明亮和黑暗对比更明显。
③探究温度对蚯蚓分布影响时,用冰块降温和水浴加热的方法解决了土壤温度容易改变的问题。
3.创新之处三——评价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得到他人的肯定。为此,作为课改中的实践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及时的评价。所以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每名同学都进行了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及时的评价成了学生学习最好的催化剂,不仅激励了学生,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点滴感悟
最后将我的一点感悟和大家分享:
1.对于初中的生物教学来说,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2.通过探究实验落实了重要概念:使学生领悟到动物的行为能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3.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从探究性实验中学到构建科学的知识与理论,体验科学,并在探究性实验中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独特魅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3篇: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任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含蓄内秀、执着坚韧品质的赞美。
此课是在学完《广玉兰》之后进行,是在“咏物抒情”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之下的课文学习,学生对“咏物抒情”这一写作特点和主要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为此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学习中学会想象感悟的读书方法与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进行品析鉴读,懂得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资源整合
1、与主题学习“咏物抒情”相结合,进行学习迁移与类化
2、与助学案相关知识相配合,提高有效学习
3、与季羡林的其他名篇《槐花》相整合,进一步感悟他的“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4、与主题阅读丛书相结合,拓展阅读面
五、教学方法
1.主题背景下的课文泛读:《广玉兰》《夹竹桃》《石灰吟》《墨梅》都同属于一个主题“咏物抒情”,因此,本课的教学起点应从属于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之下,在“划分主题----概括内容”这一环节之上,通过泛读,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对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特点的描写,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 助学引导后的精读:学习本课之前,发放给学生一份“助学案”,以帮助学生了解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根据文章生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读
3、想象悟读:以3、4自然段为范例,通过情境叙述性语言, 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画面,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思路。
4、对比品读:在详教第4自然段,略教第3自然段,不教第5自然段 的策略之下,在想象情境、感悟画面的基础之上,对比品读夹竹桃与其他花的不同之处。
六、教学过程
1、感悟花之美,衬托铺垫下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 课堂学习之前,结合课文第3段内容,我引导学生观赏春夏秋冬各种花的图片,同时相机理解“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的含义。
2、、以问促究,了解作者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季羡林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在感悟花美基础之上,用 这样的问题,引出对作者的关注,用一系列图片和文字拓展资料,介绍季羡林。
学到此,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这样一个大家,对夹竹桃如此衷爱,原因究竟何在呢?”这样的补充拓展,会更能激起学生对夹竹桃的好奇,引发他们深入思考。
3、一问相连,理清线索
有了相关兴趣之后,我再着重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关键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线索。
所以教学中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季羡林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在泛读基础之上,认识到作者是从“色彩美、花期长有韧性、花影迷离”这三个方面写出了对夹竹桃的喜爱。
用这样的问题串起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无形之中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4、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读是语文学习之法。充分的读,有效的读,有情的读,会更好地促进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于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线索之后,针对相关的2、3、4、5自然段,结合相关段落写法特点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
(1)图文对读第2段,感受夹竹桃色彩的美
对照图片,边读边想,让学生脑海里呈现那样的色彩,那样的景象,领略作者当时的情趣。
(2)情境悟读第4段,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大,领悟对比写法:
运用情境补充式语言:如在和煦的春风里,各种花儿争相开放,他们迎着春风,伴着细雨,大门内的夹竹桃在迎风吐艳等,感悟想象夹竹桃春、夏、秋三个季节中“迎风吐艳”的风姿,从而启发学生从此段文字中体会到不论是气候和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迎风开放;花期之长,无花可比。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的可贵之处——韧性。为此段的感情朗读和感悟对比写法做好背景渲染。
(3)想象品读第5段,感受夹竹桃月光下的美
此段教学中,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力求获得和作者同样的感受。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
我想它是地图( )。……(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 ),……( )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 )。……这一幅画竟变成了活画了。
【指导学生边读边闭目想象,达到熟读背诵,在赏读中积累内化,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
5、花语相伴,内化提升
当学生对夹竹桃的特点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之后,对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为夹竹桃设计花语”这一实践形式,将感情内化为行动,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通过《夹竹桃》这一课,学生领悟到季羡林“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散文风格,进而利用助学案和主题阅读丛书,让学生阅读季羡林的其他名篇,进一点体会他于平凡物中体现睿智的独特视角与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夹竹桃
最值得回忆留恋
色彩美
花期长,有韧性
花影迷离
爱上它
八、教学成效
《夹竹桃》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文”用“语”为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理解升华,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充分利用问题探究,把握要点、升华情感;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拓展迁移;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学生自学;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学生广泛的阅读。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第4篇: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应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先说一下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青岛版)第八册教材第40-41页《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①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②能过操作,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说明依据
难点突破则是: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进行正确分类。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于三角形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活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既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上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猜一猜”等环节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与发展、回顾整理四部分进行。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观看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像(电脑出示一组画面:三角板、金字塔、彩色旗、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围绕三角形提出问题,归纳为①什么叫三角形?②三角形由哪些部分组成?③三角形有什么特性?④三角形怎样分类?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抽向概括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强调“三条线段”、“围成”二者缺一不可.
2、观察: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不是三角形的让学生说明理由(图略),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后,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能说出理由。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概念,真正成为概念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第二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组成
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动手感知,然后自学课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第三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首先设计提问,生活中有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拉用硬纸板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学生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变形,使学生形象地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让学生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四部分: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怎样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在于怎样找出分类的标准。首先,将学生事先
剪好的三角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给三角形分类?学生会踊跃地提出按颜色分类、按大小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只要说的有道理,都要一一给予肯定,重点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讨论、对比,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从而掌握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认识三类三角形。
(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巩固与发展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老师书中夹的是什么三角形?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通过猜一猜使学生知道了露出一个直角的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的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通过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形成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学习氛围。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
通过回顾,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最后是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大屏幕所示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5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线段,能区分线的曲、直,为本课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无限”到“有限”的概念,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射线、直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副三角尺。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说学法: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评价欣赏线条美
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射线
1、激趣引入手电筒,并出示。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能把它画下来吗?
介绍线段,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指名画学生自己想象的这样的线,小组讨论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三)认识直线
老师出示另一把手电筒,让学生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手电筒?能玩出
什么来?
1、拼、打开成一直线,(两端无限延长)
2、让学生画出这这样的直线。
3、认识了三种线,让学生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四)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板书:
4、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课堂活动第一题)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学生动手操作。
说明: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学生动手操作。
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5、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小组交流:哪条最短?你还能想像出连结两点的其他线吗?那些线与线段相比,长度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中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6篇:说课稿
【教材分析与处理】
《春天在哪里》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第一单元的教材都是围绕“春天”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与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融为一体,刚好又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学习本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穿插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口语交际更有凭借,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学生入学已有半年,能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但表达得不够完整、不够准确。由于学生年龄小,倾听别人说话缺乏耐心、不够认真。因此,将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完整地讲述春天的变化,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仪态大方、有礼貌。认真听人说话,了解内容,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教法学法】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要从开始本组学习时就提出要求。在课文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的图画,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在识字部分,提示学生去找春天,画春天,搜集有关春天的资料。组织学生到滨江公园去春游,要求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三个方面去寻找,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激情引趣,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想不想听?”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接着播放视频《春天在哪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春天不仅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还钻进了小朋友的耳朵里,躲在小朋友的心田里。回忆一下,大家到滨江公园去春游,发现春天有哪些变化了?” 调动起小朋友的学习热情。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把课堂教学拓展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敢说、乐说、会说、善说,享受到交际的乐趣。
二、小组讨论,互相介绍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互相介绍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物、听到的春天的声音、感受到的春天的变化,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发表见解,互相补充。教师提示学生尽量说具体、补充完整,并且融入其中,个别辅导。
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又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上台展示,交流汇报
教师问:“同学们在小组中说得真好,谁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在哪里找到春天了?它是什么样儿的?”找几位同学上台说说,要注意说具体、说完整,做到大方、有礼貌。台下的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听,对没说到的内容,可以进行补充,对没听懂的地方,可以发问质疑,还可以评价他说得好不好,并说明原因。
在交际过程中,学生会对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说得最多、最全面。比如,“我在公园里找到春天了,我发现柳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桃花开了。”“我在广场找到春天了,小朋友在放风筝。”“我到隆中去玩,发现郁金香开花了。”“我回老家,在小河边看到小蝌蚪了。”……此时,老师再问:“谁听到了春天的声音?”把学生引入听觉感观的回忆,学生就能说出风吹树叶沙沙响,燕子唧唧叫,蜜蜂嗡嗡忙采蜜等等。教师再提示:“春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学生会说天气暖和了,我们脱下厚棉衣,换上了单衣,早上上学不冻手了,白天变长了、变亮了,可以省电,哈气时看不见白雾了……
课前,教师已要求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资料。此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由各小组推荐学生上台,或展示图片、绘画作品,介绍图中春天的景物,或展示照片,介绍是谁在哪里干什么,那里风景如何,或展示实物,介绍它在春天时的变化,或朗读有关春天的诗词,或谈自己感受到的春天。听与说的要求不变。
交际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初步的简单的评价活动,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端正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及时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予以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生机勃勃、极富动态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四、播放视频,温故知新
“同学们说的真美啊,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一起欣赏吧!”播放视频《春满人间》,展示出春天的美景。“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们想说什么?你最喜欢哪个画面,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视频画面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观察春天的景物、倾听春天的声音、了解春天的变化、唱出春天的赞歌。
五、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这一环节中,整合课内外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官认识,开阔学生视野,播放视频《春满人间》,同学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说:“春天真美啊!”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赞美春天。如:画一画自己看到的春天、背一背有关春天的诗词、唱一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写一写有关春天的感受……这样跨学科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学生不喜欢春天。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让喜欢春天的学生和不喜欢春天的学生分成两队,分别准备资料,双方展开辩论,看谁能说服对方。在这一交际过程中,喜欢春天的学生可能会说:春天天气暖和了,草绿了,花开了,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我可以出去春游,所以我喜欢春天。春天来了,不用再穿厚棉衣了,我喜欢春天。春天可以放风筝,因此我喜欢春天。而不喜欢春天的学生可能会说:春天天气忽冷忽热,容易感冒,我身体弱,不喜欢春天。春天也是病菌大量繁殖的季节,很多流行病就是这时候开始流行的,比如流脑、非典等,损害人的健康,我不喜欢春天。在这激烈的争辩中,学生对春天的特点了解得更全面,认识更客观。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出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应该注意什么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这样水到渠成地为学生创设了交际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从中得出,要有健康的体魄,必须注意卫生、积极锻炼身体,游玩中还要注意安全。
第7篇:说课稿
教材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二十四课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样的一个大教室,和这么多老师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人高兴经常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生:笑
师:你们会笑吗?
生齐:会!
师:那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你们究竟会不会笑?我来说,你们来表现,请同学们面向台下的老师们,让他们来做个裁判!
师:微笑--笑眯眯--哈哈大笑---冷笑,冷笑可不代表高兴呀!
上课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高兴,那么想一想,与高兴相近的词语还有哪些呢?
生:兴奋
生:激动
生:快乐
师:(板书:快乐)大家说得非常好。在生活中,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可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却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成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给予是快乐的
师:有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给别人什么。
生:是付出的意思。
师:理解得很好,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想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读书)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看来是被故事吸引住了。现在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课题左上方画上略读符号),你们知道这个星号表示什么吗?
生:这个星号表示,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师:有谁知道略读是什么意思?
生:简略地读
生:这样的文章只要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就行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另外还有一点很得要,那就是这样的课文要求大家自己读懂,而我只能给大家一些提示。这样一篇文章,要你们自己读懂,有信心吗?
生:有
师:光有信心还不行,还应该有好的读书方法。(投影:读、思、圈、注),这是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方法,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投影:问)要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来检验一下,我们的自学能力如何吧!
生:(读、思、圈、注,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随机指导学生学习。约五分钟)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我发现师范附小四年三班的同学读书的本领真强。许多同学都掌握了自学的方法,而且运用自 如,读得很深入,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可是作为四年级的同学,光会提出问题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提出有价值 的问题,并且能够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互相协作,交流一下,解决、筛 选我们提出的问题,比一比看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大价值。过一会儿,我们在全班进行汇报。
生:(分组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对提出 问题进行筛选,比较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自己提出的问题,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那么究竟谁的问题提得最好,最有价值呢?我们来分组进行汇报,交流一下各组的想法。同时,告诉大家,我在 读课文的时候,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会儿我们比一比,我提的问题怎么样?
生: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这个问题最有价值: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师:是个不错的问题,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我们组认为,保罗被小男孩善良、无私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激动得快要流泪了。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能够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地体会到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师:问题提得好,理解得更好,你们组表现得真不错。其他小组的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们小组认为“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这个问题最有价值。因为课文中只有三个人物,而保罗和小男孩是最重要的人物,保罗的思想变化最大,从这种变化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了小男孩一心为弟弟着想的好品质。
师:分析得非常精彩。可是我要问:保罗真错了吗?
生:(纷纷举手)
师:在读文中,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保罗是错了,还是对了?”(投影)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生:我认为保罗有错的地方,也有对的地方。因为刚开始,当他见到保罗在看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