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8 16:58:09

第1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品读文本说教材

读着《两小儿辩日》,天真可爱的两小儿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仿佛看见两小儿为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各执一词,争执不下,面红耳赤,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多有意思呀!细细品读,课文语言简洁,两段风趣幽默的对话描写让我感受到两小儿是那样天真可爱,善于观察,勇于探索,而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着实让我敬佩,同时也让我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是主题单元“人生感悟”的第一篇课文,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为后面的《匆匆》、《桃花心木》等文章的学习积淀学法,同时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六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学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积累还不够,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因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所以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的朗读,能否正确地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本年级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因此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道理将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三、因材施教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为此,我将采用“质疑探究法”、“情境品读法”、“合作讨论法”“链接生活法”等学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读为主线说流程激趣设疑,导入课题。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孔子乃一代圣人,却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因此,开课伊始,我便用链接资料导入,用资料丰满孔子一代圣人的高大形象,与后文“孔子不能决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设置悬疑,激发学习兴趣,又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一上课,我便出示图片,(点击)用敬佩的语气叙说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在学生的惊讶声中,继续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当孔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高大时,我又抛出悬念:这样一个伟大的圣人,却被两个小儿笑曰:(课件出示)孰为汝多知乎?预设这一句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是“为”、“知”,因为孩子接触文言文有限,在这里我采用讲解法,直接告诉学生“为”、“知”通“谓”、“智”,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断句,读出反问的语气。而后设下悬疑,导入课题,读题解题。

四、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为了让孩子读通、读顺、读出节奏,我分三步:第一步,自由读。根据六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首先让孩子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古文。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步,试读指导。我先指名读,根据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问题相机指导。在此过程中,我预设了(课件出示)这四句是断句朗读的难点,一是因为这几个句子比较长,二是因为这四句是学生理解的重点段落。为解决这一朗读重点,我采用范读、师生合作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朗读,达到把古文读通、读顺这一目的。

再读古文读明文意这则文言文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照文后的几个注释,采用自查自阅,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古文的理解,进而全班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我预设了学生难理解的地方为“车盖”、“盘盂”,“车盖”、“盘盂”学生没见过,书上的解释很笼统,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车盖”、“盘盂”,学生一看既明,图为文服务,在认识物的同时学习比喻句。而后,我又让学生带上动作比划这两个物件进行对比朗读,调动多种感官,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读一读,动一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古文意思。“沧沧凉凉”“如探汤”的感觉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早晨与中午的不同感觉,从中体会这两个句子的意思。

五、三读古文,品“辩”品“决”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关键的字、词、句、段处细细揣摩体会,引领学生从肤浅到深刻,从简单到丰富。这篇课文中两小儿的“辩”与孔子的“决”言语简洁,透过这简单的句子却有极大的琢磨、品味、想象的空间,对悟理以

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为此,我把这两次对话与孔子的“不能决也”作为品味的重点。一品小儿辩趣,二品孔子不能决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阅读,总得读,阅读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我采用反复吟诵、朗读的教学方法,对一品小儿辩趣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品读。

品读对话解内容我先抛出话题:孔子东游时,他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两次对话,这两次对话都以“一儿曰”为提示语,一些中下学生对这两次对话容易混淆,因此,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借助多媒体,用两个小儿人头区分出两小儿辩斗的语言,分成A、B两组朗读,再让学生默读。完成练习(课件出示)。现在的孩子能说会道,但浮躁无耐心。而学习不仅需要乐学,更要静学。这一练习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孩子在安静的氛围中与文本交流,透过文字弄懂隐藏着的文意。

想象画面品辩趣古文简洁,但不详细,有些地方需要靠想象推测。这篇课文中两小儿辩斗是一个非常可爱、有趣的画面,可是古文却用“一儿曰”概而说之。教学中,我用“想象画面品辩趣”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会这样入问:读着他们的对话,你的脑海中会想象出两个怎样的小儿,说说他们当时的动作表情?孩子想象画面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通过情景创设朗读,语言引领朗读,回旋朗读,让孩子发挥想象,体会辩趣。如:师生合作,分角色分别重复朗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着凉乎?”刚开始语气平缓,随着“此言差矣”、“非也”、“胡说”等词语的加入,两人的语速逐渐变快,语气逐渐变重,最后,感情激昂,互不相让,师生“辩斗”结束,教师请学生评价。又如引领朗读,“一儿坚持曰“、一儿不服曰”、“一儿争辩曰”、“一儿反驳曰”、“一儿拍着胸脯曰”、“一儿跺着脚曰”等等,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的辩斗越来越激烈,最后发展到指手跺脚,互不相让,场面热烈,使得这种形象感不断地立体化、生动化、细节化,两个可爱的古代“小儿”形象就这样被还原到了现代的课堂。

六、文言共生悟道理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反映到古文课,就是文言共生。待学生从表情到动作到语言读到酣畅淋漓时,放慢教学的速度,让学生从激情澎湃,诙谐逗趣中平静下来,抛出话题:从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已进入角色,他们一定会说:我能感受到两小儿的天真可爱,我能感受到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二品“孔子不能决”。“孔子不能决也”只有6个字,给予学生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学中,要利用空白,找准引发想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为此,我让学生分别以“现代小儿”、“古代小儿”的身份,请教孔子,这一设计,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让学生对古文活学活用,有的孩子说:老师,您能说说我俩到底谁对呢?有的孩子一边作揖,一边说:先生,孰是孰非?出示句子,孔子不能决也。理解“决”“也”的意思,并让学生找出这篇课文中带“也”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一读,体会古文的节奏和韵律。而后,让孩子说上几句带“也”的句子,如:多乎哉不多也。我乃齐天大圣也。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这一笑耐人寻味,或天真或讥讽或失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在这一教学中,我让孩子自由体味这一声笑,这一声问,孔子心里会在想什么?又会说什么呢?让孩子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孔子内心,从而悟出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时空。

从这“辩”和“不能决”里,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孩子汇报以后,我相机导出学生要积累的名言,再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课文的感悟。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教学难点在此突破也是水到渠成。

四读古文积累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积累,为此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指导背诵,通过同桌背、指名背、全班齐背等方式,从而达到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让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我设计分组练笔,丰满文本这一环节,让孩子想象孔子、两小儿外貌及他们辩斗与不能决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这样做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此板书扣住关键词“辩”与“不能决也”来进行设计,其中艺术化地处理了“两小儿”与“孔子”,“辩”与“不能决”。强烈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两小儿的可爱、执着,圣人孔子的实事求是,此设计既突破重点难点,又富有艺术性。

第2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金色的脚印》是一篇略读课文,它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分析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还分析了这一课的德育渗透点。

1、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点:

⑴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五、德育渗透点

1、透过正太郎和狐狸的亲密关系,让学生从小树立爱惜、保护动物的意识。

2、透过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其中我把……放在了重中之重。

【谈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谈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案时我充分考虑了教学重难点,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析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我班的学生也比较活跃,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讲过程】

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情况以后,为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贯穿全课。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首先出示课件:我们学过了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课文,能说说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吗?看着伴随自己成长的故事插图,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对狐狸的印象。可我却话锋一转:一直以来老师和大家的想法都一样,可读了一篇文章后,我反而非常佩服狐狸,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课文,看得出他们已被课文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初读后,我顺势问道:“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两只老狐狸为救出小狐狸,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这种生死与共的亲情,挺让人感动的。“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蛮有人情味的。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讨论课文内容。而且告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维观点。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把它们归结为三大类:

1、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

2、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接下来让学生自主探究,比一比看谁能自己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此举再次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主动积极投入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感受、体验、理解文本。

在交流过程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合作。可说来说去,我发现孩子们始终围绕前两个问题在说,而无一人提及第三个问题。经询问才知他们或者是不理解,或者是明白一些但想法不成熟不敢说。在那一刻我感觉到每个孩子都产生了合作的欲望,于是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交流后的汇报证明了我的选择是对的。当时的课堂是这样的:(播放录像)

这一环节通过自主探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通过合作交流,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也逐步感悟到: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更重要的是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的这

种感人至深的亲情,冲击着孩子们的心灵,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悄悄地在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

四、表达心声,升华主题

孩子们沉浸在狐狸一家的亲情中,我趁机放上一段略带伤感的音乐,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心中涌动的情感:自己读一读你感动的句子,句子里包含狐狸的多少心声啊,老狐狸不能言,小狐狸也不能言,但我们能言,请替它们说一句心中的话吧。前面情感铺垫,音乐的渲染,教师语言的感染,让孩子们深深沉醉其中,孩子们的情感被点燃了,激发了,教室里出现了动人的场面:空灵的音乐流淌着,孩子们动情地朗读着,真诚地述说着,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不动了,一种美妙的情感在教室里传递着。听听孩子们替狐狸表达的心声: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保护你的;我的儿子,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放弃的;人们啊!如果你们都能像正太郎一样爱护我们该多好啊!……孩子们真正走进课文了,融进课文了,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一个。

面对孩子们的如痴如醉,我被深深感染了,可内心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这时刚好班上侯文丽同学发言说:“老狐狸为救小狐狸、想尽了办法,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它们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使我非常感动,这让我想起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他的话一下子使我豁然开朗,原来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升华、情感的碰撞和来自内心深处的东西。于是我顺势说“侯文丽同学的体会感人至深,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对待孩子的爱是那么伟大,无私,而我们作为孩子有没有象父母爱孩子一样的心爱父母呢?”没想到同学们齐刷刷地回答:“没有!”随即又马上改口,齐声道:“有!”这个自相矛盾、在几秒钟之内改变主意的说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即抓住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在短短几秒钟内,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呢?课堂顿时沸腾了,同学们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几乎每个人都举起了小手,有的人激动地回忆起自己生病时妈妈无微不至照顾的事,有的后悔地回忆起自己顶撞父母的事,有的尽情地回忆自己孝敬父母所做的事……大家一至认为,在对待父母的爱上,自己做得不够,以后应该象父母爱自己一样去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然后我又充满激情地说“你们有父母的爱是快乐的,父母有你们的敬是幸福的,返回大森林的狐狸一家又怎样呢?(出示课文插图)你能续写这个故事吗?课上到这里,孩子们心潮澎湃,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续写故事的提出,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一篇篇充满爱心,承载祝福的文章便应运而生了。

【想成功】

整堂课我被文中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感动了,被文中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感染了,用自己的情,文中的情激发了学生的情,使课堂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情感包围着,这份情感随着读书的深入,对话的深入弥漫开来,散发到教室里每一个角落,渗进每一个人的心田。

【思失败】

一节课有成功的亮点,也必有失败的遗憾,反思整堂课,我对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爱惜、保护动物的意识一处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孩子们这一思维的火花在表达心声,升华主题一节中,替狐狸表达心声时就曾闪现过:人们啊!如果你们都能像正太郎一样爱护我们该多好啊!如果这时我引向深处:学了这篇课文,你打算以后怎么做?感动于正太郎所作所为,感动于狐狸一家亲情的孩子们必能从内心深处,发出保护动物的呼吁。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却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保护动物的意识便深深印在学生心中。

【结束语】

课堂应该是孩子生命成长的乐园,而不仅仅是表演的天地;课堂应该是学生丰富个性、健全人格的场域,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工作间;课堂应该是滋养性情、陶冶性灵的生态环境,而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简单循环。这是教师的需要,这是学生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正所谓心随我动,我随心动,动中有你,动中有我,动中升华,动中提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动用生命去唤起生命,用真诚激发真诚吧!

第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别挤啦》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主题为“地球家庭”的一首诗歌。它通过对人思想感情上“别挤”和严防把美好心灵挤走两方面的抒写,表达了作者向往人间的美好,追求人间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 诗虽短小,却给人以道德教育,使读者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节。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说教法学法

本课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所以学习课文时可以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即作家呼吁的道德观。

说教学设计

1、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2、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为了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所以在朗读上就要下功夫。学生在联系生活谈自己感受、收获,都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朗读先是“正确、流利”,在细读基础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础上,再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也就是体现了语文课的“读中感悟”。(但教学中学生还是没读好,可能是学生感悟不到位,也与平时朗读技巧指导有关)

3、精读理解,感悟表达。在揭示课题之前先将第一节的内容分解导读,通过问题提示、“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句体会诗句意思,并在理解诗句过程中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整个“问题导学”过程里,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为理解本诗做足了铺垫:世界之大,足以容纳所有人的自由。随着作者写作思路的转变,老师跟着将矛盾抛给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并非真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条件的,需要做出“保证”的。在矛盾激发的同时,揭示课题“别挤啦”,揭示作者的中心意思“不要挤”,学生对它的接受与体会当然就自然且深入了。 联系生活理解诗歌中的道理,这也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一个亮点。学生们只要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所以在细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随心所欲的谈,告诉学生把你读这首诗歌时最先想到的说给大家听,一人说,大家补充。学生们把自己身边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甚至关于对世界的和平问题的看法都谈了出来。学生们自己总结了“真诚”“宽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谐”“平等”等词语,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应该怎样做。

4、借助背景资料,领悟作者情感。

5、领悟现实意义,拓展延伸 “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在多元化思维拓展的基础上,当学生对“挤”有了自己的思考,他需要一个表述的机会及交流的平台,所以,就设计了写诗的环节。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又可以锻炼其模仿课文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还可以使探讨问题的平台延伸到课堂外与教室的墙壁上。但是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没有在课堂上写,只能做为作业回去写。

第4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是十二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描绘了景之美、人之醉,人景交融、天人合一之境界,在本单元最后安排这样一篇赞美人的美好心灵的课文,我的理解是由景美过渡到人美,因为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美的。首先说说我对“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题目的理解:

1、这是那位残疾青年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2、还有一层含义:别饿坏了那匹马也指小作者,小作者对书如饥似渴,而残疾青年是不想饿坏小作者,才说了这一谎言!这篇只有一课时的自读课文,我想这次是第一次把自读课文列入实践课的范畴。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我的课题是“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我想习作的源头是阅读,于是将目光定格在了这课上。自读课文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学为主,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发现。翻开课程标准,关于略读课文的内容很少,只在评价过程中提到一句: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略读材料的大意。但教师并不是旁观者,应该抓住主线引导好学生的读。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朴实,情感真挚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想简化头绪,着重从两点入手,以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品悟语言文字,感受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2、感情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渗透我课题特色,加入了一个小练笔。

反思这一课,我谈谈我的几个主要设计。

1、注意导读的引入。我是这样导读的,用他们上下楼梯经常见到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关于“诚实”的话题说明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话锋一转,告诉学生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却得到了别人的感激,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2、设计好细读的问题。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3、安排小练笔,填补文中空白。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那夜,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小虫子的鸣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有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4、感情朗读,情理交融文章很长,我让学生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学生的文字来读读,在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学了本文之后的理解。

5、课外拓展第十二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对略读课文有这样的描述:右上角有三角形的为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阅读,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新课程标准中对五六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何完成这样大的阅读量呢?我觉得教师要利用课上提供学生材料。于是,我在课的最后提供了学生一些文章,和主题有关,放在班级中任他们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