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3 22:13:15

第1篇:说课稿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 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 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 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 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4、 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

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

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

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 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

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 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第2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拿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前两遍我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读这篇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紧凑鲜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确是“伟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这一小昆虫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还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无限喜爱之情。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类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三四遍,我站在学生的立场读,读后产生了一些疑问:学生对蟋蟀熟悉吗?他们理解什么叫“随遇而安”吗?学生能从拟人写法中感受到什么呢?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呢?因为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总是喜欢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这么小的一个洞穴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师的立场读,我找了我和学生在阅读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为什么说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伟大工程的?这之后的四遍,我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怎样构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怎样组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堂。思索再三,我将目光锁定在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并作了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作了如下安排: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 、遇 、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1、2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课时:我根据“抛锚式教学法”,安排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引出课文,用时5分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所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而教师帮助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随遇而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伟大”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阅读感受,用时10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注重将字词学习与课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的“伟大”,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成效。第二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体会“伟大”,用时5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思考,使阅读实现个性化,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知识的联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第二大环节的“概括”性阅读到本环节的“具体化”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泡泡”、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的概念。

  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伟大”原因,用时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就能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化。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因此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阅读热情,用时10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最好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该环节通过“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的“我手写我心”形式,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的“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蟋蟀的住宅

热爱生活:科学 精致 舒服

伟大的工程

不辞辛劳:柔弱简单——浩大壮观

第3篇: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富区洪河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山珊,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研究探讨,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以下是我对《彩色世界》一课进行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彩色世界》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13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色彩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在受到美术教育后最感兴趣的内容。在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画图工具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拓展“彩色世界”的丰富内涵--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画图知识教学提高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 “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②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 “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的处理。

难点:“彩色世界”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其中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任务激趣---任务探究---任务实战---任务扩展---任务评价)

五、教法阐述:采用“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 “小组合作法”、 “师生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因此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激趣,情境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可用FLASH模拟一个场景),接着出示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由于缺乏色彩而显得单调、不“美”。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图画涂色,要求注意色彩的搭配。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任务探究,师生合作

教师利用科教20xx电子教室,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同一图框进行添色,让学生观察发现,老师用的哪种方法最好,最方便,最快捷.(学生发现并探讨)

生:老师,第一种方法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添色,而第二种方法好快呀,你用小桶一倒就出来色彩了,真好看!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尝试着做一下吗?

生:想!

(三)任务实战,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任务:

任务一:给学生发送一些画面框架,让学生跟据以上讨论结果选择你认为最适当的添色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出画面内容的不丰富性,结合学生已受过的德育教育,集体讨论,引导拓展“彩色世界”的意义——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

任务二:

创作一幅体现各种“彩色世界”的图画。要求对于画面设计(如内容、颜色搭配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进行比赛,优胜者发奖品:软盘和书签。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对个别学生进行点评与指导。

(五)任务评价,完成建构

1、给学生制定一个量化考核表,让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表内内容,自我评价,明白自己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学会的程度。表格具体如下:(请在完成的后面画圈)

了吗?

涂色工具的使用

自己创作一幅图画

喷枪工具的使用

给自己的作品涂色

刷子工具的使用

色彩给生活带来的意义

取色工具的使用

料桶工具的使用

2、把学生好的作品发到育龙网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利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针对农村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这一学科不长时间,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利用网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5、分层教学的实施。农村学生跟据自己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学习的层次也有所不同,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同对象分别对待)

第4篇:说课稿

【说教材】

《迷人的夏天》是北师大版第四册最后一单元《夏天》里的主体课文。它是一篇文质优美,富有童真童趣的散文。文章以“炎热——多彩——有趣——悠闲”为主线,从贴近学生生活情趣的事例展开描写,从多个角度写出了夏天迷人的生活。学习这篇文章,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在这样迷人的夏季中是快乐、幸福的。文章结构简单,整篇课文段与段之间均为并列关系段落,每段都是以总--分形式描写,适合学生自学。

基于以上的分析,所以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夏天,感受夏天的迷人,感受夏天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自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掌握自学的方法。

【说教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空器,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通过吟读,句型训练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丰收。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夏天的迷人,激发他们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1、吟诵古诗的形式导入课文,我以带有启发性的句型训练放飞学生想象的空间,诱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激发喜欢夏天的情感。

2、展示美丽的风景图,唤起学生头脑中对美的喜爱之情,为第二段学习多彩的夏天作铺垫。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第二自然段——自学第一、三、四自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法的指导

通过语言的渲染有感情地朗读。语言的渲染把学生带到夏日美丽的图面当中,通过两段课文的对比,让学生感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带着美的心情朗读,让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然地流露到课文的朗读中。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个别读、男女生读、组内表演读、全班读、对比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法,意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夏天的喜爱。

【说教学过程】

一、古诗渲染,走进夏天。

1、吟读古诗《小池》。问:你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夏天)从哪里知道的?

2、根据你的观察,夏天到了什么发生了变化?

(出示课件填空:夏天到了,知了叫了。夏天到了。夏天到了,树更绿了。夏天到了,更。)

(创设情境,并从学生经验活动出发,让学生轻松投入课堂学习活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默读课文,找出夏天的特点。

2、认读词语。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通过预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认读生宇,并在课堂上检查他们的自学情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让学生有展示成果的机会)

三、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一)指导学习第二段。

1、播放美丽的风景图片,学生谈感觉。(引导学生发现因为有了色彩使图片看起来更美)

2、找出描写色彩的段落。

3、如果去掉写颜色的词,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4、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夏天的多彩,发现夏天的美。(画出表示颜色的词)

5、你还知道哪些颜色?能把它放到夏天的景物里去吗?

6、再读第二段。

7、总结学习方法:读----划------想----再读

(二)自学一、三、四段。

1、从1、3、4自然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把它读熟。

(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学习空间,使之完全放开,更有利于激活形象思维,达到物我—体的最高境界。)

2、把喜欢的那一段读给大家听听。(根据学生读的顺序进行教学调整,喜欢哪段先读哪段。)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再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这篇课文里是怎样描写夏天的?(结合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炎热。

①夏天这么炎热,你为什么还喜欢它呢?(教学“炎”字)

②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小作者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下起雨来就在小雨中奔跑,洗一个痛快的凉水澡。”这是什么样的感觉?

2、第三自然段----有趣

①你从哪儿看出:“有趣”?(生答)

②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③让我也欣赏欣赏你们的朗读好吗?

④如果你正坐在树荫下,稻田边或小溪旁……你还会看到或听到什么?

3、第四自然段------悠闲:

①指名读。

②出示星空图,夜晚,望着星空你会想些什么呢?(放飞想象,痛快,尽情地想,这就叫做畅想)

(学生望着星空图想象,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想中缩短了学与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

③夏天可以……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或者……(师生接读)

④夏天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用这样的句式练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回忆起夏天悠闲之事,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四)学习第五段。

①你们那么喜欢夏天,难怪我们的小作者也说夏天是迷人的。

②为什么说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

四、分享收获,整体回味感受迷人的夏天。

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组合练习朗读全文——学生自由组合上台展示配乐朗读。

②学了(课文)《多彩的夏天》这一课,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再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了课堂气氛,而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学习空间,使之完全放开,更有利于激活形象思维,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说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1、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注重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培养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已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作标记,自由选择同学读词语,让学生感觉到自已是学习的主人。

2、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线,整节课始终围绕读中感悟,以读促思,采用对比性朗读、感悟性的朗读、理解性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欣赏到夏天的多姿多彩,感悟到夏天的快乐。比如:在读讲第二自然段时,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边读边想象“盛开的鲜花”,“漂亮的衣裙”的色彩,体会夏天的丰富多彩,并读出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3、注重学法的指导,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①采用指导第二自然段——自学第一、三、四自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本节课的遗憾:

1、本节课教师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是在后面的自学环节没能很好的实行,学生的自学还没有落到实处,后面一段的教学教师应让学生按着第二段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还需进一步加强。尽量少说,让学生多读。

3、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过于琐碎,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5篇: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玩出了名堂》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15课。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课文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并能够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在学文前,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把课文读通顺。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玩的同时,要留心观察事物,才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在第一单元的《金色的草地》中,文章也表现了玩耍中的发现这一内容,在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写过观察日记,所以也降低了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难度。但是学生对放大镜、显微镜、微生物的有关知识不够了解,大多学生可能没见到过,有必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如读课外书、上网、观看音像资料,掌握丰富的有关显微镜、微生物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里的内容。在学习方法与能力上,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难。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学法:抓重点词句品悟。品词:课标指出: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第三段中我抓住"薄"和"厚"词,有效的促进学生感悟到列文虎克伟大的细心和耐心。品句: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因为……所以……"和"如果……就……"的句式说一说。这个环节设计,既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妙处,一举多得。品读:学生感悟读。我两次让学生想象列文虎克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这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贴近人物心灵,加深阅读体验,丰富读书感悟,读得更有感情。本段文字表达深入浅出,十分生动活泼。在适当的时机播放录像资料,出示图片,激起学生朗读兴趣。、

以疑导读,读中悟理。学生紧紧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梳疑。在"怎么玩?玩出了什么名堂?"等问题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在教法上,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整体把握等方法,如在上课之初,以"玩"切入,让学生说说自已平时喜欢的游戏,让孩子自然而然、满心欢喜地进入课文。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在体会"玩法"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磨镜片"、"玩放大镜"等段落,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整节课用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准确导向,使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敢于放手,给足学习时间,开放学习空间;恰当帮扶,比如:用问题引路,用方法助学,用朗读示范,用话语点拨,用生成促学,用评价激励。

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二 、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出示导读提示,让学生带着提的问题初读读课文。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

三、走进课文,体会"玩法".

1、解析"怎么玩".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划找列文虎克怎么玩的句子。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感悟了。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中,我抓住了磨玻璃那段话,引导学生从中品味:厚、薄二字。这一厚一薄,看似简单,实际上暗含着他多少心血呀。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对相关内容的想象,学生会想象到制作情景,会认识到玩中要耐心,有持久性,才会成功。

2、感悟"新玩法".

在玩放大镜到玩显微镜中

在朗读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让他们想怎么会这样,看到这样的蚊子腿,列文虎克会有怎样的反应?让学生感受到玩中得到的快乐。通过不同的玩法又有了新的发现,让学生体会要会思考,才有新玩法,才会有新发现,接着又抓住句中的"想"和"试"两个字,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贴近人物心灵,加深阅读体验,丰富读书感悟。

3感叹"玩出的名堂".

后面写他的发现的句子表达深入浅出,十分生动活泼。我让学生们读懂列文虎克观察了哪些事物后,猜想他还会观察什么?填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 ),看见了( )。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大名堂。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小人国"和"居民"分别指的是什么,并用课件直观感受微生物这个神奇的世界。这个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妙处,一举多得。

四 品味过程,"玩"出道理。

文章学到这里,玩出了花样的学习也就告一段落了。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出什么道理呢?学生静下心来,回顾列文虎克玩出花样的过程,会有所感悟。我提示学生可以借助以下句式说一说:因为------,所以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学生发言过程中,师帮助归拢、提升,总结出列文虎克玩出大名堂背后的秘密。即:持久的兴趣;无比的耐心;细致的观察;用心的思考。随着课堂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一步步走进了列文虎克的内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对列文虎克玩法的认识,最终,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从中经历了真切地阅读体验,收获了宝贵的阅读方法。

五 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于是我引导学生交流交流自己在玩耍中的发现或收获,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六 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我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练习题,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板书如下:

15 玩出了名堂

镜 片 放大镜

玩 放大镜 显微镜

显微镜 微生物

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持久耐心

第6篇:说课稿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四课《轮轴的秘密》,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轮轴有什么作用;二是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轮轴这种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但对轮轴的概念和省力现象的理性分析是缺乏的。所以本课从回忆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水龙头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水龙头的构造上来,从而了解了什么是轮轴。接着教材通过组装一个轮轴的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通过本课教学力求达到如下目标: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和轮轴能省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的层层推进探究轮轴是能省力的且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经历轮轴的研究过程,建立轮轴的完整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我做了以下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2套不同的轮轴装置、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2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水龙头2个、2套轮轴装置。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教法学法是

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总结概括法

学法:动手实验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到轮轴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深入探究,揭发秘密

动手实践,体验真理

拓展整理,总结新课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2个实物水龙头,让学生分别拧开,让他们体会两次活动的感受,学生发现第二次拧比较容易,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在水龙头上加上这样的东西手容易用力,很轻松就拧开了,紧接着给同学们介绍水龙头这部分是轮,这是轴。进而揭示轮轴定义: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由此进入新课《轮轴的秘密》。 (通过实物展示法、概括法让学生初步认识轮轴的定义,并且知道轮轴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亲身体验法,感受到轮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揭发秘密

出示轮轴装置,让学生认识轮轴的各部分名称,如果在轴上挂一定数量的钩码作为阻力,轮上挂钩码看成用力的大小,那么在轴上挂3个钩码,轮上挂几个能够使轮轴处于平衡状态?学生开始猜测,按照学生所说做相应的演示,直至轮轴平衡。如果在轴上挂6个、9个甚至更多钩码,轴上应挂几个?让学生将猜测结果填入试验单一,为了验证猜测学生提出做实验,经小组讨论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开始试验。实验发现每次轮轴平衡时轴上钩码总比轮上的多,以此得出轴上用力比较省力的试验结论。

紧接着老师又拿出另一套轮轴装置,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套装置,发现两个轴的大小相同,轮的大小不一样。如果阻力一样,两套装置的用力一样吗?学生说不一样,是这样吗?你们想怎样证明,生提出作对比试验,并提出试验时应注意的变量与不变量。为实验更准确,结论更有说服力还提出了多次试验。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轴大小一样时,论越大越省力。(此环节通过讨论法、对比实验法、观察分析数据法小组共同合作得出轮轴是个省力的装置,应用轮轴工作起来更方便,且轴大小一样时,轮越大越省力,让学生知道选择工具时应择优。)

(三)动手实践,体验真理

(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学生举出拧螺丝的例子说明螺丝刀是轮轴,刀柄为轮,金属部分为轴。老师给予肯定 :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 想不想玩 “吊水瓶”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游戏让学生再次理解轮轴的定义。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学生提出玩时的注意事项,老师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 游戏后学生发现第一种玩法比较省力,并应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这个游戏就是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学生在游戏中又一次体验到轮轴省力,深刻认识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感知知识来源生活,应用生活。)

(四)拓展整理,总结新课

(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学生们通过本课所学知识,知道了这就是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加上轮,在轮上用力更省力。 这就是轮轴的秘密,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物品应用了轮轴原理,让学生找到他们的轮与轴。(联系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奥秘,从而喜欢科学,喜欢探究。)

四:说作业

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学会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

五:板书设计

轮轴的秘密

轮上用力比较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板书图文并茂,简洁,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真诚的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大家!

第7篇: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谈生命》,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解读

《谈生命》是冰心的一篇谈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美文,道出了她历经沧桑、倍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全文仅有一长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文字简洁、哲理深邃,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开篇用一句话:“我不改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引出话题,接下来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描写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意,升华哲理,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体会文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文章精美简练的语言。培养感悟能力。

3、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含蓄而深厚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赏析文中优美、含蓄、富有哲理的语言,加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4、教学难点:

透过文章精美、简练、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品味文章深沉含蓄的意蕴。

二、说教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想象法

三、说流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生命”二字,引导学生描述由这个词引发的生活联想,以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朗读课文,感受生命的律动

1、听读课课文,初步感受生命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标出你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标出你认为老师朗读得好和不好的语句。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朗读方式。

(3)字词积累(重点在“读一读,写一写”)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像春水奔腾不息,小树顽强生长的画面,思考作者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落叶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有没有道理,暗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是点评)

(三)精读美文,品悟生命的力量

1、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然后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个,赏析品味语句。

(1)我最欣赏的一个词语;

(2)我最喜欢的一句语;

(3)最能激发我想像的一组画面;

2、教师出示示例

3、学生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4、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精美的,富有哲理的诗句,深入领悟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5、教师小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写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让我们充分感受本文意境美的同时,领悟了生命的本质。

(四)延伸阅读,感悟生命的真谛

齐读“宇宙是一个人生命”到文章结束这部分,找出本文的主旨句,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教师小结:作者告诉我们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伴,我们应用坚强、乐观、向上的主旋律,谱写自己短暂而又激越,昂杨的生命之歌。

(五)拓展表达,升化生命的意蕴

让学生根据“一江春水”表现生命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形式和“一棵小树”表现生命过程的形式仿写:“生命像 , 。”

(学生仿写,然后联读展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

2、收集人类或自然界中痛苦与幸福相伴相生的生命现象,然后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写一段话。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8篇:说课稿

一、选材:

《新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草地、花园、天空、大树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而“踢踢腿”、“闻花香”、“排排队”、“睡一睡”更是来自幼儿自身的生活。我通过改编儿歌的形式将这些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串连,组成了新的内容。既符合了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二、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既体现了对小班幼儿语言的需要,又以情感上让幼儿获得愉悦。具体目标为:

1、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儿歌,掌握词汇“踢踢腿”、“闻花香”、“排排队”、“睡一睡”。

2、运用游戏的方式感知、理解儿歌内容,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指偶小虫虫:导入时用到了指偶,以幼儿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引题,易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热情,也为幼儿进入后面的活动做了铺垫。

2、Flash课件:通过欣赏FLASH,把儿歌内容更直观的摆在孩子面前,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理解画面内容,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方式”。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教师与孩子的交互主体性,采取相互尊重、协商、交流、共同建构的方式,共同成长。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1、情境创设法:利用可爱的小虫虫这个动物形象,将幼儿引入到活动中,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极大地调动起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2、观察法和启发引导法相结合: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以flash的动画形象,让幼儿通过五官的感受来发现、探索画面内容,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幼儿在观察画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运用适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画面的内容。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教育性。运用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的方式感知、理解儿歌内容,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认识小虫虫。教师运用指偶,与幼儿近距离的互动,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通过动画,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通过观察、表述、模仿、表演来学习儿歌。其中,先分段后完整的教学使幼儿能够较好的掌握儿歌。

第三环节,教师指导幼儿用手指扮演小虫,边玩游戏边朗诵儿歌。运用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的方式感知、理解儿歌内容,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也在有趣的游戏中,幼儿达到了复习儿歌的效果。

六、教学体会:

1、儿歌讲究韵律美,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儿歌节奏与动作节奏的相协调。

2、良好的师幼互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也比较注意与幼儿的互动,使他们乐于跟着老师学,主动地参与创编,也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

第9篇:说课稿

《蜜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他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说教学理念:

教学本文紧扣本单元“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这一专题,一方面采取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做试验,试验是怎么做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同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知道,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动脑思考,每个人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

1、反复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法布尔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好词佳句。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难点是体会法布尔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说教法、说学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阅读感悟指导法,讨论探究法。学生们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互相合作交流,观看多媒体课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复习导入共设计了两个知识点: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主要重视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共设计了3个小环节。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2、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3、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我在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共设计了8个小环节。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连接词。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练习说话,为学生在写作中能有序组织语言打下了基础。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全班汇报。(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的段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中,逐步学会阅读。

4、读到这里如果你是法布尔你觉得蜜蜂会飞回来吗?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设计意图】抓住朗读训练点,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法布尔对科学的严谨。

8、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了吗?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在学生多元化的解读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反复朗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改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现,此时,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改读,及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句三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感的迁移,情的激发,智的启迪。从而体察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感情。

五、学习最后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2、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3、自由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里面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课正好适合对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科学态度和方法熏陶的培养,因此,紧扣末尾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发现、自主地探究。

六、拓展延伸:

出示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七、作业布置:

1、造句:

尽管……但……不是……而是……

2、留心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也来写写它吧!

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三点:

一、完成了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加强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写作能力的指导。

三、尝试用参与式教学,注重了学生合作、思考、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是:

一、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尤其在板书的设计上还需多下功夫。

二、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还不够娴熟,需以后多锻炼。

三、在引导学生探究方面要更多的把机会让给学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没有留给学生在课堂上动笔练习的时间。

当我提出“假如你是法布尔,你放飞了蜜蜂后你会想些什么?”“飞回来了十七只蜜蜂,其余的三只去哪儿了呢?”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却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我真实的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更值得我思考的是,对于这一类教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处理才能使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呢?

以上说的不对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