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2 12:26:10

第1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识字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的专题是“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教学本组教材,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融相依,从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这是一篇以拍手歌的形式出现的韵文识字教学课文,共十小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可以引导孩学生从活动中轻松地学会生字,同时体会到——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

二、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20xx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识记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但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采用多种形式,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和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的氛围中夯实识字,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孔、雀、鹂、灵、锦、鹰、丛、护、牢、嬉”10 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准确、熟练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多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拍手歌及学习生字的兴趣。在学习中体会人与动物的互相依存,从而懂得保护动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读写。难点是通过学习拍手歌,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总时数为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谜语导入--初读感知--归类识字---理解儿歌,随文识字--指导写字--朗读拍手歌--游戏巩固识字--总结”的教学环节。

(一)谜语导入

通过猜谜语和看会意文字的方式理解“保”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认识“保护”一词。知道要保护动物,动物也需要我

们的保护。

(二)初读感知拍手歌

我直接点出本课是一首拍手歌,并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文中讲到的动物用圆圈圈出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使学生对“保护动物”有个初步的感受。并随即认识了的八种动物。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拍手歌的特点及读拍手歌的乐趣,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读书时提要求,更能使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有层次地读书。

(三)词语中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掌握生字,更要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和识字兴趣的激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方式读八种动物的名字。随后依次出示八种动物的图片和名称。学生直观的感受动物的形象,将图片与生字相结合,把生活和语文学习相贯通,使得识字学习更加水到渠成。接着,分类读词语。将八种动物分为鸟类和兽类,学生先发现,在朗读词语。在这一环节中“嬉戏”一词较难理解,我引导学生先观察熊猫玩耍的图片,再总结出有玩耍和嬉戏是一个意思。让学生再熟读句子,效果较好。 之所以这样设计,既是为了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为了夯实词语朗读。

(四)集中识字

出示词语中的生字,识记生字。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利

用形声字认识“护 鹂 嬉”三个生字。利用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再介绍“锦”字,掌握了形声字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自主利用形声字的方法认识“猩、鲸、坪”三个字。紧接着讲“隹zhui”这个部件表示鸟类。我们的祖先根据鸟的特点造出了隹这个字(出示课件)。“隹”的四横表示鸟的羽毛。所以“雀”字也有“隹”这个部件(出示课件)。第二步,学生自主利用多种方式识记“丛、牢、鹰、孔”四个字,这时我会帮助同学识“牢”字,利用象形字讲解。“牢”放置这里通过字理分析来识记,在古代“牢”就是指关牲口的地方,我们祖先造字的时候,“牢”是这样写的,房子里关着一头牛,而关牲口的地方就要建得坚固结实,用很久很久也不容易坏,所以就有了“牢固”这个词。后来人们说一件事过了很久很久都不会忘记,这个词就是──“牢记”。这样设计基于两点考虑:1、“牢”字形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解决字音的同时识记这个字。2、通过字理来识记“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牢记”一词,不仅解疑,还回扣了课文,点明了主题。本环节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注重实用结合。

(五)指导写字

指导书写“牢”字和“丛”字,学生先交流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再出示田字格中的“牢”字和“丛”字,观察、分析结构后,教师接着示范在田字格中写,学生跟着书空,最后由学生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书写技能,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六)朗读拍手歌

首先,学生试读教师正音。接着师范读,边拍手边读。最后,让学生们反复拍手打节奏朗读,与伙伴互相拍手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们与小伙伴们拍手朗读,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最后,我会强调“伙伴”与“朋友”,让学生们发现这是一组近义词,并且提升学生们的感情领悟,让学生们知道人和动物是朋友,要保护动物。 (五)游戏巩固识字

游戏一:猜谜语,巩固识字,此环节的识字游戏,既是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又对几种识字方法做一个回顾,不断渗透各种识字的技巧。游戏二:拍手游戏,巩固识字,本环节通过师生和生生玩拍手游戏让学生再一次感知拍手歌的特点及读拍手歌的乐趣,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并在读书中体会“拍手歌”的两大特点:一是押韵,二是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指导朗读时充分利用这两个特点让学生读得流畅,读出节奏感来。

(六)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再次总结我们学到的知识,再次强调保护动物要牢记。

六、说板书

二年级孩子板书设计要以简单明了的板书呈现在学生眼前。板书设计有两个我会写的生字并组词。本课主要让学生明白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设计板书的时候就写了动物、保护、爱。

第2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玉米》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相信自己。在教学前,我充分研究教材,理清文章的脉络,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二、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领会童话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

三、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确、棒、奈、晃、褐、烤、淋、腐、怨、誉”10个生字; 重点强调“褐、棒、烤、淋”的字形;理解并积累“荣誉、抱怨、心灰意冷、一无是处”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最棒的玉米心情变化的原因。

3、读文的过程中能尝试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课文内容进行释疑,初步培养提问的意识。

4、通过学习懂得: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四、教学方法

1、抓关键词提出问题,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学生初步具有提问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大胆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入新课学习时,抓住关键词:心灰意冷。让学生根据词义来提出问题,联系上下文,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几个问题涵盖本课重点学习内容,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和感受这个很棒的玉米心灰意冷的心理变化过程。另外,我们的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往往借用参考书,并没有真正理解,这节课中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课文上下文、借助课件理解词语。

2、让学生自主识字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认识生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体会识字的乐趣。在写字教学中,抓住难写字:“差、荣”来扎扎实实的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够正确书写。

3、让学生在不断朗读中体验情感。

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篇文章文词精美,情感丰富,很适合学生练习朗读。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将“读”贯穿了教学始终。有自由读、个人读,可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读,读出玉米过去样子和现在样子的鲜明对比;还有入情入境的读,让学生当玉米说抱怨的心里话、夸老婆婆的.玉米、感激老婆婆等等。创设语文课堂中朗朗书声的氛围,让学生通过朗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等语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课文的语言情景,从而教育学生坚强面对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第3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

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 导入,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 品读,触摸语言

这是课堂的重难点所在,将文路、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我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读中,明白作者记叙的顺序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我最后问:你读完这些词句,发现什么?(作者的观察很有顺序——言之有序;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些词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绍的景物吗?请把它们圈出来。(板书:长廊、佛香阁、昆明湖) 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细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2)作者先后怎样观察?请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的词语。 反馈:板书: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3)怎么介绍“佛香阁”?出示句子研读——你能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也能将将它介绍清楚吗?——比较一下,哪一句更顺口?

(4)怎么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让你

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颜色、长度、美丽 游览顺序 颐和园{ 佛香阁: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七、教学反思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和昆明湖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和昆明湖的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

(2)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

(3)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不乐于动脑筋,不善于表现自己。

第4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 )学校(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 ),学生们懂得了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们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们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们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们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们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们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们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们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们和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们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们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们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们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们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们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们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们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怎么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们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们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们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们"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们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们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们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们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们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们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们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们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们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们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5、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们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们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样做,既为学生们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1、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

2、说明写作意图,

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

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们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们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们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们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们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们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们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们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们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们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们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 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们课下阅读: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三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们以强化记忆。

7、 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五、 板书设计

第5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学习本册第四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猫》是一篇需要精读的散文。老舍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特点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总之课文围绕“人爱猫,猫亲人”这一感情主线,表现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境界。

二、说学生

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老舍笔下猫的特点,并是从哪些方面,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的。也使学生感受到主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纬度的有机整合,以此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无忧无虑、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导读法、合作交流法,锻炼她们自学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是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趣谈话,揭示课题

T:许多同学都带来了自己养过的小动物的图片,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它的小伙伴啊?

T:有一位叫老舍的作者今天也想向大家介绍它的动物朋友,你们欢不欢迎,想不想认识呢?

(此时介绍老舍,揭示课题《猫》)

(二)初读课文,领悟感情

T:读过阅读课文后,大家有什么感受,老舍笔下的这只小猫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说。

(经同学间合作交流后,大致能感受到这只猫淘气可爱,性格古怪,作者喜爱猫的特点。而这些恰好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三)再读课文,品味词句

抓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在哪里,再读课文,自寻答案。

(要求学生把表现猫古怪的对比性质的句子画出来)

阅读后完成填空练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又();既()又();既()又()。

(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1~3自然段)

第6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的抒情散文,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文章真切地描绘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同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我计划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本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1.深入研读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拓展延伸,学习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收集交流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二、说教法、学法

崔峦老师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三、说教学程序

这里,我主要就第一课时的教学作一番陈述。

为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整体感知——细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舞蹈《千手观音》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课堂伊始,通过多媒体播放舞蹈片段,让学生感受舞蹈之美。同时提出问题:一群聋哑人怎么能在无声的世界中,舞出如此整齐划一的优美动作?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同样的奇迹也发生在一个叫安静的盲童身上。是什么促使了奇迹的发生呢?一起到书中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扫清阅读障碍

a.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b.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c.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d.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2.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a.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c.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暂时不做讨论)

【整体把握既是阅读理解的起点,又是阅读理解的归宿。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弄清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先的感知表达出来。】

(三)品读欣赏,体会感悟

教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的研读。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很深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想办法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1.阅读标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不同的办法深入理解。这方法包括: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抓关键词语去理解,通过有感情朗读去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

(学生边读边画出句子)

2.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随机出示重点句子,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收获。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句子的理解去体会文章的主旨。

①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请大家注意这个句子,作者传神地描绘了这一奇迹。通过“悄然”、“竟然”、“奇迹”、“灵性”这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从女孩子穿梭、停下、伸手、拢住蝴蝶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一系列动作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因此作者说安静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若不是有一种神奇的灵性在牵引着她、指挥着她,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会被盲女孩抓住呢?这神奇的灵性不正来自小女孩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吗?与其说是蝴蝶被盲女孩拢住,不如说是生命的美好被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所摄取、所捕捉。

②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在理解这一句话的时候,我们不要忽视了课文插图的作用。通过观察图画上小女孩的神态、动作去体会小女孩丰富的内心世界。尽管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追随着蝴蝶飞舞的轨迹,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已经感受到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

诸如此类地语句文中还有很多,比如:“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等等。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反复研读、思考、交流讨论,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总结出理解句子的方法,同时渗透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学会推敲句子的深刻含义。同时注重了句子理解后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深化感受,不断完善、升华各自的认识。从安静身上,感受到一位盲童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在学生交流之后,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总结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收获了些什么,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你对下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期待,也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抄写下来并背诵。

2.按照课文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第7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由一篇新闻通讯改写而成的。介绍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后,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文章先写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再回溯整个事件的过程。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也有细节的描写,如搜索犬救出男孩的事。

1、本文的教学目标:

⑴ 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⑵ 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了解我国人民发扬的人道主义精神。

2、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整个救援事件的过程,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

二、说教法

1、学生以前可能有一些地震方面的知识,但可能还比较肤浅,所以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的知识,了解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灾难;以及中国救援队方面的材料,为学习课文作下良好的铺垫。

2、利用课件创建多媒体情景,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3、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学法

1、在阅读中,听、说、读、想贯穿全文始终。

2、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3、通过课外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一、导入部分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有关介绍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学生阅读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语气读课题,特别是“真棒”两个字。

二、整体感知

老师出示独立阅读的要求,学生按照阅读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包括以下几个要求: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你觉得这样做表达了我们中国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

三、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补充。其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了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进行救援。

(速度快,是救援队的第一个特点。)

2、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抢救。

(不怕危险,是救援队的第二个特点。)

3、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

(技术高超,是救援队的又一个特点。)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地方。

2、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地方,然后派代表展示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要求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

五、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就给学生指出来)

六、拓展练习

让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以及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些事情,如:这次的印度洋海啸等等,老师同时适当给学生讲解一些预防自然灾害的知识,如海啸和地震。

第8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找汗》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共九个自然段。故事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小花猫分别向老牛、黄狗、小猪询问自己身体出汗的部位的过程,从中介绍了牛、马、狗、猪、猫这五种动物排汗的不同特点。课文浅显易懂,富于儿童情趣,易于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了解动物的兴趣。教学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处读课文,学习字词,第二课时了解课文内容。今天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排意图,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意识和习惯。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动物的排汗方式。

(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搜集其他动物排汗的资料或趣事,课上交流。

(2)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3)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了解动物的兴趣。

3。重点、难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找汗》:深入钻研教材之后,我将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动物的排汗方式作为重点,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创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启发形象思维,使用激励性语言,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2、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协作互学的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注重语文的交际化。

3、范读引路。

教师准确、有感情的的范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的教具有:电脑课件、头饰、图片等。

三、说学法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注意引导学生采用的学法是:

1、自主探究法。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自己研究,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探索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2、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动物说话时的不同心情,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悟读出不同的语气,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做到既能学习语言,了解知识,又能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理解实践

在学生感悟理解课文之后,通过学生表演实践,将文本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四、说教程

根据小学生感知—体悟—理解—发展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这样安排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视听结合,整体感知。3。师生互动,品读感知。4。生生互动,合作学习。5。朗读表演,内化升华。6。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设计的巧妙合理,往往一开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集中注意力,产生一种探胜求知的欲望,主动展开思维,积极创造性地听讲、质疑、答问。针对低年级学生喜爱卡通图片的特点,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我引入话题: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他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同时课件出示小猫图片说:“我们大家来和小花猫打个招呼吧!”此时,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纷纷和小花猫打招呼。教师适时引导:你们真是懂礼貌的孩子,谁来告诉老师小花猫来做什么?因为有第一课时的铺垫,孩子们很快说出“找汗”。此时,教师适时板书:26 找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 找汗 ,看了课题,你们想探讨什么问题?此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小花猫为什么找汗?它向谁找汗?怎样找汗?找到了吗……等问题。教师相机板书:?(这样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质量不同的问题,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于是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电脑课件演示,教师配音朗读。

学生带着问题感知课文,通过多媒体软件,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听后设问:你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了吗?此时,学生的思维如开闸的洪水,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理解的内容,这时会提出几种小动物排汗的方式。教师趁机把小动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这里,通过学生的感悟了解,把握了文章的重点。)接着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充满感情地说:“同学们刚才听得非常认真,知道了这么多知识,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老师读得怎样?(这样,教师角色发生转换,学生会积极评议老师哪读得好,哪儿不足。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转向高潮。)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师适时说:“同学们给了老师这么高的评价,那么,你们愿意和老师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儿童具有爱表现的天性,这样一问,会激发他们感情朗读的浓厚兴趣。从而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生生互动,品读感悟。

波利亚提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首先,我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语气。(这里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挥其个性化潜能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接着教师提问:小花猫为什么找汗?你是怎样知道的?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会很准确地说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因为……所以……此时引导学生体会小花猫的语气,学生会说出小花猫此时应是奇怪的语气。教师问:谁再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后要及时表扬:“你读得比老是还好呢!你愿意领谁读一读?”这里及时表扬学生,树立他的自信心,他会更出色地表现自己,领其他学生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又问:小花猫有了疑问,他是怎么做的?学生读课文会说:“小花猫去请教老牛、小马、黄狗、小猪。”此时课件出示小花猫和老牛图,提问:“图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看图后会说:“小花猫在问老牛。”师:小花猫会怎样问老牛呢?此时在 生动的图片的吸引下,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会说:“老牛伯伯,您能告诉我,我的汗在哪儿吗?”有的会说:“老牛伯伯,您能告诉我,您的汗在哪儿吗?”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读老牛说的话,比较应该怎样读才合适。读书后学生会重新做出判断。教师引导两学生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师:你认为老牛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沉稳,苍老的语气)并让学生用自己感悟的语气读一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再出示句子:小花猫摸摸鼻子,没汗!让学生体会这句话重的动词,考虑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学生能准确地找到动词“摸”,做动作体会,读出失望的语气。学生读后互相评价一下,这样让学生自读自悟,在互评互学中逐步弄明白怎样才能准确地读出感情。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9自然段,师生互动。(这里通过观察直观的画面,抓重点词反复品读,使学生逐步感悟,由此突破难点。)

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师适时提问:在小猫找汗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说出不同动物的汗在不同部位,应该像小猫一样坚持不懈。此时应该及时表扬,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小结后引导学生活动:贴汗珠。(又一次把握文章重点,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随机进入第四个环节。)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儿童具有表现的天性,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是促使其读书的关键。此时,教师说:“刚才又很多同学想和老师比一比,现在,我们现在小组内互读互评,选出最棒的一个来和我比赛,好不好?这样,激发起学生参赛的激情。

(学生在组内互读互评,不但注重训练朗读,而且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时进入第五个环节。)

(五)朗读表演,内化升华。

进行分角色朗读,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读后,师问:你愿意评一评哪位同学?这样组与组之间互评,指出优点与不足,让学生在互评互学中提高朗读能力。然后让学生挑战角色,使学生在竞争的气氛中表现自己,提高自己。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陶行知也曾说过:“解放小孩子的手,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对此,我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理解带上头饰进行表演,从而将课文内容内化升华,进一步体现语文的实践性,贯彻新课程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在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动物排汗的资料或小动物趣事。师说:“我搜集了一些课外资料,请大家看一看!教师课件出示,学生观看。接着教师说:“谁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由此进入第六个环节。

(六)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因为课下学生积极搜集了资料,他们会踊跃地展示自己的资料,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进行说话练习。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把你们搜集的资料仿照课文写成一个小故事?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师生共同选一个材料仿照课文说话。接着,教师进一步说:“谁愿意自己来写文章 ?”在前面引路的情况下,学生会积极地自己编故事说话。学生会说:小花猫去问小乌龟,小乌龟正在草地上散步,它指着自己的背说:“汗嘛,在背上!……

(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注重了语言训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精彩的一笔。)

总结是教学的重要一环。精彩的总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炼升华的作用,还能充满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鼓励性语言进行总结: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看,小花猫也来向你们表示祝贺,课件演示。

新课程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以学生自我体验和个性张扬的形式来完成知识的内在生成。我们应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地不同特点布置个性化作业。因此,我这样布置作业:学了这课,请你为自己设计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特长的作业并完成它。这个作业融音乐、绘画、创作、朗读为一体,闪烁着创造和智慧的火花,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灵活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放飞个性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一个能自我表现、超越自我的平台,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9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一)教材理解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像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其次,出示课件主题图,着重分析"一去二三里"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这个小山村热闹吗?美吗?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总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