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1 21:11:40

第1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情景引入

1、计算比赛

(1)男生和女生比赛,比一比哪队算的又对又快.

(2)小组内交流.

2、看图列式(12页练习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填写.

3、完成13页练习3题)

(1)都有哪些人来买票,你还知道什么?(说图意)

(2)你想帮助笑笑买给谁票?应收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

(3)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汇报.

5、完成课本13页练习4题。

6、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介绍乘法口诀的历史:学生读收集的资料.

2、教学 例题

看图用乘法口诀计算叶子的总数.

3、学习例2.小熊数图形个数是5个5个数的,你能帮它用一个乘法口诀算出图形的总个数吗?

4、二年一班老师带领8名同学去公园游玩,每张门票6元,超过6人每张门票5元,你能老师用一个乘法口诀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

5、学生自学例4.明明家住在五楼,他每上一层楼要上8个台阶,你知道明明从一楼到家要走多少个台阶吗?

6、全班交流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每支铅笔5角钱,红红要买4支铅笔要用多少钱?买9支呢?用乘法口诀计算.

2、判断题:

(1)每公斤苹果5元,买3公斤苹果用的钱数为5×3=15(元) ( )

(2)5个5的和是20.( )

(3)2个5加上7个5的和是55.( )

(4)6个5减去1个5是5个5,用乘法表示是:5×5.( )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2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说教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说教学难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说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数学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高,但存在两个学习误区:1、渴求实践,排斥理论。这种轻视、讨厌、逃避、拒绝理论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2.强于接受,弱于研究。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被老师“灌输”和“填充”,对研究型的学习方式很不适应。而这对于培养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师资十分不利。

说教法学法:

1、理论解析法:由教师运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引领学生初步感受理论的价值。

2、案例分析法:理论必须用起来,学生才会感受到它的真正价值。案例分析,为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设起了联系的桥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把理论逐渐内化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3、问题研讨法:问题是学习的心脏,运用问题研讨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 。

1、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4、课外延伸,拓展学习时空。

在进行课堂小结之后,布置课后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我想,课堂学习时间的结束不代表学生学习活动的停止,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拓展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生成智慧,增强素质,体会那种由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① 加法算式

2+2+2=6

乘法算式:2×3=6 读作2乘3

表示3个2相加

2表示相同的加数是2,

3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个。

② 加法算式

3+3+3+3=12

乘法算式:3×4=12 读作3乘4

表示4个3相加

3表示相同的加数是3,

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是4个。

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第3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分页标题#e#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 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分页标题#e#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第4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曹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自主探究量法,再在集体交流中得出正确又简便的方法。把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得到主动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组织了几次估测活动:⑴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估测,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测量的灵活性,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量长度的价值。

第5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的乘、除法》。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已经学会用10的乘法以及5.2.4.8.7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3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7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练一练。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练一练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已学的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实践3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理解3的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的能力。

2、熟练掌握3的乘法,并会用3的乘法口诀求商。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手机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3的乘法意义,编撰乘法口诀,熟练进行3的乘除法运算。

2、会用3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3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

2、通过抢气球抢答口算。

3、情景导入

师:出示幼儿三轮车,一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就是一个3,两辆呢,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呢,就来学习下3的乘、除法。等我们学过后呢,再来帮小兔子解决它的难题。

二、自主探究

建构新知

(一)主动建构3的乘法

1、观察与思考

出示媒体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感知。

2、操作与感悟

(1)学生独立完成:画弧线、填数、写出几个几。

(2)交流描述强化乘法含义。

〖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描述,让学生深深体会3的乘法的产生,充分理解3 的乘法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3、探寻规律合编口诀

(1)独自推算下列一组算式的积

(2)想一想:这一组乘法题有什么规律?

(3)编一编

a、想一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

b、同桌合编3的乘法口诀。

〖在推算出一组乘法算式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规律,并让学生想一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而后让学生两人合编口诀可以大大降低编撰口诀难度。

(4)说一说

a、指名介绍所编的乘法口诀

b、说说编乘法口诀时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乘法口诀

(5)看看想想:3的乘法口诀中有几句是新学的?

4、自寻方法熟记口诀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熟记3的乘法口诀

a、给学生1分钟熟读口诀

b、赛一赛: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c、讲一讲:熟记口诀的方法

5、独立写出交换题。(写后看书校对)

〖自寻方法、熟记口诀,给学生一分钟自由空间,教师要巡视,指导学生快读,比赛时请好学生引领,再分小组背,男女生背,学生会兴趣盎然,不要两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二)互动推出3的除法

1、小组合作

找出三六十八的兄弟姐妹。

2、交流核对板书如下

三六十八

36=18 183=6 63=18 186=3 3、

在找三六十八的兄弟姐妹时,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熟悉加减法的兄弟姐妹,将它引进乘除法,学生很容易掌握,并且能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有关3的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能做到看清题目,理解题目,能灵活应用3的乘法口诀)

p43 题1、每束花里有3朵郁金香,小亚买了6束花,里面一共有多少朵郁金香?

算式:36=18(朵)

答:里面一共有18朵郁金香。

师:做这个题目时,小朋友们一定要先弄清楚图意,想一想这里有几个几。然后运用相关的口诀就能很快的得出结果。

p43 题2、二(1)班有24个人参加环保活动,每组3人,可分几组?

算式:243=8(组)

答:可分8组。

师:这道题的已知信息时有24个人参加环保活动,每个组3人。要求可分为多少个组,就是把24分成几组才能得到每组三人,求的是组数,用除法计算。

p43 题3、窝外有3只小鸡。窝里的小鸡只数是窝外的3倍,窝里有几只小鸡?

算式:33=9 (只)

答:窝里有9只小鸡。

师:这道题已知的信息是窝外有3只小鸡,而窝里的小鸡是窝外的三倍,就

是求3只小鸡的3倍是多少,求的是窝里小鸡的总数,用乘法计算。

p43 题4 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巩固复习拓展练习

(熟悉并巩固3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应用)

1、拓展

a、12=()3 24=()2

b、3=()()=()()=()()

〖此环节看似多了一点,但在处理上较灵活:题1、题2采用口答,题3、题4直接写答案,在时间上可以快许多。拓展题是将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延伸。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为什么要对熟记3的乘法口诀?

六、课后作业

练习册3的乘除

第6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使学生从“分香蕉”的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小棒20根、投影仪、课件等。

三、 说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两点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点,但有不全面,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除法算式的意义、读法等,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说出新课的内容,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啊,它们正在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有了生活经验,既喜欢,又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3)、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独立分——自己轻轻说——全班交流

2、认识新朋友

(1)、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 12÷2=6(根),12、2、6分别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

(2)、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说说它各部分的含义吗? 下面的几种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请你写在本子上。

(3)、观察这几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这几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

[设计意图]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游戏:闯关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愿意去吗? 1、看图列式(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看算式分一分。 10÷5=( ) 15÷3=( ) 20÷4=( ) [设计意图]:创设了“闯关”这个游戏,让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应用。说一说、分一分这题是看算式让孩子分图,是个逆向思维,有一定的难度,激起孩子的挑战欲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联系。

(四)、课堂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机动)

2、排座位:马上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准备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座位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分香蕉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12 ÷ 2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12 ÷ 3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商

第7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阜阳市铁路学校的侯晶晶,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刚三年,教学经验不足,加上这次准备的比较仓促,说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上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六课时------《小熊请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熊请客》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以“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编制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的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并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开火车”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畅性和了解口诀记忆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以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导入,然后用大屏幕出示色彩鲜明的主题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展示给大家。接着组织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少个红果,4串需要多少个红果,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等等。同学们真善于提出问题,我相信你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以快乐的心情步入课堂,通过展示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设计理念: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乐学、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也能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要想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独立完成课本20页的填一填吧,想一想,数一数。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同时我去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请一位同学汇报结果。刚才大家填的速度真快,学的多认真啊!那能根据我们刚才完成的表格以及编制5,2,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编制4的乘法口诀吗?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编制4的乘法口诀,并完成课本20页的4的乘法口诀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去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编制口诀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口诀。最后小组汇报结果。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4的乘法口诀表的特点,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4。这时我抛出“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么办?引起学生的思考。有的学可能会说20+4=24。之后我通过师生对口令,男女对口令,开火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记忆4的乘法口诀。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对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做过多引导,因为学生已经经历了5,2,3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学生主要是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这些都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我首先设计的是看算式说口诀,这里有10道题,男生女生各说5道,比一比谁说的更好。第二个练习是看口诀说出对应的两个算式。请位声音洪亮的同学读口诀,其余同学对算式。最后我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运用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实例。生1:一张课桌4条腿,我们组4张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条腿。我们每天上午4节课,每星期5天上课,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节课。生3:教室前面国旗一边有4个字,两边有8个字,“二四得八”。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记住了4的口诀。

生3:我会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记在数学日记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这样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数学紧密相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对传统的布置作业的一种补充,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方式。

第8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等候时间》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之后再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新增内容。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排队等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分析、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候时间的总和”,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本节课采用“阅读-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相关文字,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探索出各种排队等候的方案,在通过计算,对每种方案进行选择,从而找到最优化方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形成寻找最优化方案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谈话引入课题。在谈话中,不但回顾了前两节课的内容,又导入到新课;在新课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得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出示导学案中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事先让学生做了导学案,预习了排对问题,就是卸货可能出现的顺序,有6中顺序,在学生预习、讨论的基础上来让学生帮助完成我的课件-----填表格(即是卸货的六种顺序的讨论结果)。学生在展示讨论的过程中把每一种卸货顺序占用的总时间,总结出最节约时间的一种顺序都一一说清楚。

在巩固新课中,我安排了三道练习,一道是“小明、小亮、小叶三人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他们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5分钟、3分钟、1分钟,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综合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这也是导学案中的一个巩固练习,在展示时考虑此题相对比较容易就没有再让学生来展示。

第二道也就是实际展示的第一道,是在例题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题“是要使四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第三道题是一个巩固新知题“一个装满货物的仓库,如果用小型车装货物,需要 20 分钟装完;如果用中型车装需要 35 分钟装完;如果用大型车需要 55 分钟才能装完。仓库只能一车一车地装。要使这三辆车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装货的顺序?这样安排,这三辆车等候时间总和是多少分钟?”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探索、提高了合作交往能力,这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通过自己学习感悟的。 学生的视觉感官在多媒体课件刺激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在课件上完成表格,使学生民百排队等候时如何最节约时间。巩固新知的习题,层层深入,逐步拔高,使他们圆满得完成学习任务。

第9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近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统计的有关内容,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的统计知识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以“我又换牙了”初步认识了统计。在一年级下册以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近大海”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习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习更是这样。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习。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作了以下准备:课件、学生2份题签等。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与一年级统计内容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统计。本节课的统计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们的教材是呈现了一幅夏日海滨浴场这一学生特别喜爱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两个重点问题。根据第一个问题,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统计的方法。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组织学生巩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面对教材的这种情况,我有两点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数减少了几个,呈现出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人多的干扰,为顺利学习分类统计做好基础。这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实验教师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

其次在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我们书上直接给出了两种分类统计的标准:一种是按男女分,一种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设计时感觉根据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探究出分类统计的方法,就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而不是直接给出按标准。我认为这样做即使学生探究不出分类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而且,只有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参与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把握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有了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备课的这些想法,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再播放一段美丽的海边录相,引出书上的主题图,再重点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个问题?在本环节我注意了3点:第一点让学生猜一猜录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点在学生充分识图后,我注重了从下到上,有顺序的进行了一个小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第三点在学生提完问题后我注重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幅图提出的问题是多样的,今天就重点来解决2个。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以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完成:

第一个小环节:讨论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启发他们说出不同的分类统计方法,如:可以按性别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类统计。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不怕花大量时间,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需要。在完成统计表时,让同位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初步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我认为在探索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独立思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因为受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有的思考结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交流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积极的进行反思,逐渐走向合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的进行判断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局限在表述而非沟通的意识里。交流没有积极的反思与回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3人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观察3个统计表,通过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类统计的意义。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在组织学生展示时把评价的大全交给了学生,如:你认为这种方法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吗?等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意见和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解决“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采取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借助刚才统计的感性材料,比较新旧统计知识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环节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

我这样分3个层次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层层递进。

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统计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评价补充。这样处理目的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探索分类统计的方法以后,我告诉学生分类统计能让我们对统计对象了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要用到分类统计,说一说你想统计什么?准备怎样统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学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统 计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第10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点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也是新编实验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出新的尝试。

本次《数学广角》其目的在于试图让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组合数学思想及其方法。本课主要对例1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第二点学情分析:

本教材处于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已有不同层次的接触,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有顺序地、深入地全面思考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

第三点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中教学重点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因为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对多个事物的排列与组合,常常出现遗漏、重复。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突破难点。(因为二年级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因此我将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作为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是:师生共同准备数字卡片0、1、2、3,学具。

第四点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准备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利用学生到数学广角做客作为新课的引入,运用直观情境教学例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从中发现要想摆得快又摆得准确,就必须有序地排列。(理念是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是尝试开启智慧的钥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多种方法的组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点说学法:

我通过合理地安排小组学习、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使每名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便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点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老师利用谈话创设情境:在数学王国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哪里有许多的挑战,你们敢去吗,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看一看吧。在此揭示课题并板书:数学广角。(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学习排列知识

第1环节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变化,我设计了比较生活化的“客人来访”,把数字“1”和数字“2”当作两位小客人来到数学广角做客,把数字1和2配上音乐、图画、鲜艳颜色进行多媒体演示。告诉今天学生小客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由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让生先猜一猜,同伴之间再摆一摆,并进行交流(利用客人来访再提出问题,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悱不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21。如果学生说出11、22这样的两位数,这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对吗?让学生说出理由:只有一个数字1和2,不能摆出。接着抛出问题:12、21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2个数字交换位置,顺序改变,数也发生改变。这就是交换法并板书)

第2环节探索排列的方法。

首先提出问题,让生思考。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3人摆,一人记录,由1、2、3三个数字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摆完后,小组交流,你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在操作中获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比一比,哪组摆得最多?哪组写得更全面呢?(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胜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接着追问:还有不同的数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摆出这些数的?而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这时整理学生的汇报,找出相似的地方板书,例如12、13,十位上都是1,也就是先确定最高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还有21、23,31、32这些两位数,都是这样摆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还有学生会考虑先确定个位和运用交换法都可以摆出这些两位数。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学生。之所以只板书确定十位这种方法,因为这是最优的方法,利于学生今后进行多数字的排列。(这个过程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学生的不断探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纠错,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用板书方便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用课件演示。接着用鼠标指着交换法,向学生提问:这3组两位数是用哪些数字摆出的?引导学生说出这3组两位数是从1、2、3这三个数字先选出2个数字,再交换位置。(说明这点是为了让生感受这种方法既运用了组合知识,又运用了排列知识,为今后解决更难的数学题奠定基础。课件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形成整体的认识,加强对排列过程的理解,同时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3个环节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让全班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说得再多,都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好,通过再次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排列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机会,)。

第4个环节灵活变式,拓展运用。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习:把数字1改为0,用0、2、3任选2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目的为了让学生感受0不能作为一个数的最高位,告诉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认真读题分析。)

第三步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第1环节情景演示,感知组合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奖的同学握手表示祝贺,进行实际演示。提出疑问: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猜测过后,4人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做裁判,握一握。学生汇报3次(目的让每个人都亲身体验,感知组合与顺序无关)。

接着课件演示,三个小朋友握手的过程,显示次数。(加深学生对组合的理解)。

第2环节探索追问,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追问:为什么三个数字能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三次呢?接着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再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在这里用课件显示,让学生观察对比,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同时使学生明白像握手这类似的组合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这样也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3环节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首先运用激励语言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进行评价:今天你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给你们每人买一份特别的奖品。这份奖品要5元钱,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五张1元,可以有几种拿法?(这个环节运用语言自然过渡,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

通过学生摆学具,多人上台汇报书写,教师整理板书并问学生是怎样拿的?学生很容易想到先拿一张5元的,拿一次。拿5张一元的学生也容易想到。接下来就该拿2元的了,确定拿一张2元的,就要拿3张一元,确定拿2张2元的,就要拿一张元的。(让学生做到有序地解决问题,不重复不遗漏)

第四步当堂检测,加深理解。

师告诉学生接下来咱们去逛逛服装店,这里有2件衣服和2条裤子,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搭配买一套衣服呢?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学生可能会说先选一件衣服再搭配裤子(课件演示),有的学生会说出先选裤子再搭配衣服,对于学生出现的情况合理都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告诉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第五步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老师再和生一起总结,并向学生强调要有序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再次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师说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小精灵让我们进行课后调查。(让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六步课外拓展。

今天老师想和表现好的3个小朋友中的其中一位站成一排照相,帮老师设想一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照法?(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让生理解题意。这当中既有排列知识,又有组合知识。而学生往往会弄成组合问题。首先选出其中1人和老师照相,属于组合。在照相的过程中可以左右交换位置,顺序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不同的照法。使学生明白不能表象看待问题,而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数学广角

排列的方法:付钱的方法:

①交换法:12、21

②确定十位:12、13,21、23,31、32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