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4 13:53:11

第1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S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组“巾帼英雄”主题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居里夫人一生中所拥有过的三克镭的来历,以及在这过程中体现出的这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作者借着三克镭,将居里夫人的大公无私,献身科学,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定位于下:

三维目标:

1.知能目标:通过学习,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

2.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抓住居里夫人的言行,领会她的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情意目标:体会居里夫人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三克镭的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说的一段话,进而理解她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已经拥有了初步的看法和见解。本课内容表面上浅显易懂,但实际上,对于文中所出现的两类人,学生们很容易产生一边倒现象,认可第二类,否认第一类。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第二类人,是极其伟大的,但也应该肯定第一类人,他们也很伟大。

【说教法】

《课标》总目标的第七条表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概括为五步:

教学过程:

透过课题知内容:

抓住内容理思路:

沿着思路悟情感:

根据情感明中心:

围绕中心学写法:

【说学法】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称其为“读”。所以,“读”并不光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有默读整体感知,也有齐读集体感悟;既有文字的欣赏,又有默默的品味。通过主体的“阅”,学生才能将文本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把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仓库”。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找答案,然后再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注意结合本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读一读课题,说一说:

1.这是一篇写什么的课文?主要写谁?你对她了解多少?

2.镭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3.课文讲了居里夫人的什么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二、抓住内容理思路:

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2.居里夫人的三克镭是怎么来的?

三、沿着思路悟情感:

(一)抽生分别朗读1-4自然段,了解第一克镭的故事:

说一说:

1.第一克镭是谁发现的?

2.为什么十八年后居里夫人却买不起一克镭?

3.出示重点语句,议一议:

从句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从带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居里夫人由于放弃了专利而买不起镭,有人却因此腰缠万贯,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文第一自然段也有一处类似的对比,请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

(二)默读5-6自然段,了解第二、第三克镭的故事:

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第二、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居里夫人分别用它做什么用途?

麦隆内夫人回美国向十个女百万富翁募捐时碰了壁,“碰了壁”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美国公众捐赠的两克镭以及居里夫人的工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教师示范朗读7-8自然段,了解三克镭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1.用横线画出一句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用波浪线画出一句双重否定句,并改成陈述句。

2.居里夫人的“固执”表现在什么地方?

3.“他们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其道理何在?请用双横线标示;“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是针对文中哪句话说的?其理由何在?请用双波浪线标示。

4.“这个问题”指哪个问题?两个“他们”分别指的是谁?“我”“我们”分别指的是谁?“勇于实践的人”和“梦想着”分别指的是谁?

5.细心品读下面两句话,想一想、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利益,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人。”

6.“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伟大的人格”,说一说,居里夫人具有怎样伟大的人格?

四、根据情感明中心: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讲了关于居里夫人的什么事?

2.你觉得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一生曾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的记叙,表现了她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醉心于科学研究事业,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

五、围绕中心学写法:

1.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

2.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

3.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领会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课堂作业】:

1.熟读课文,仔细领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2.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3.用“既/又”造句。

【板书设计】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第一克镭:居里夫妇发现放弃专利为人类贡献

第二克镭:美国公众捐赠科学研究醉心于事业

第三克镭:美国公众捐赠治疗癌症为大众造福

伟大人格:大公无私

板书设计简单又清晰,紧扣文本,通过文章中的词来展示人物的品质。

第2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想在课堂中有机融入如下的教育理念:

一、扎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1、“听”:的题目就是《鼎湖山听泉》,因而“听”既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的确,只有用耳去听,用心去想,才是真正的听。我试图通过让学生听歌、听乐曲、听泉声、听他人的建议、听老师的朗读等方式,来叫醒自己的耳朵,从而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说”:说出自己听到的泉声,说出自己听后的感受,说出泉声究竟美在何处?

3、“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安排了学生的朗“读”,从开始的读课题到最后的读作者的感受。我采用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默读、快速浏览、个别读、互相读、男女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

4、“写”:让学生自己写读后的感受。

二、努力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课前备课时、在实际教学时,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让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描写泉声的词语,自己给词语分类,自己感受泉声的特点,自己发现泉声的美,以及到第4句让学生自读自悟。再说合作,除了师生合作之外,我特意安排两个邻座交流的环节:一是把自己听到的泉声告诉你的邻座,二是同座相互说说其他句子又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还有一处朗读时的学生互帮互评。至于探究就是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发现其中的美。

三、积极追求“美的课堂”“和谐课堂”

这篇课文本身就具有许多美的元素:泉声的美轮美奂,泉水的清亮丰盈等等。教学时我力图通过美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导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让学生感受“美”,品味“美”:泉声美妙丰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那是内容美;作者比喻确切,与各种乐器的演奏声联系,很具有艺术美感,句式工整,朗朗上口,气势非凡。这是表现形式美。

第3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五月端阳》这篇主要对端午节的习俗进行了介绍,分姑娘们做香袋,小伙子们赛龙舟,妇女们包粽子,老人们讲屈原的故事几块内容,反映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课文可以说是结构简单、脉络清晰,语言通俗。课文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第二段是写姑娘们、妇女们、小伙子们过端午节的情景。第三段是写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来历。课文总共安排了两课时完成教学。

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内容是初读课文,重点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从三个维度预设了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菖蒲、艾草、流苏、衣襟、削职流放”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操作目标:通过朗读课文词句,感受端阳浓浓的节日气氛,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情感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感受屈原那火热的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的课堂,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建构的过程,也是根据学生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以上教学理念的:

一、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初学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是关键。试想,字、词都读不正确,句子也读不通顺,何来理解和体会,更谈不上正确运用。所以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朗读。在检查朗读时,逐个纠正字音。这一个个教学环节无不体现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语文是一个大整体,一篇课文更是一个紧凑的小整体。整体把握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正确理解课文的一个必要条件,更是培养语文美感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初读课文后,随即以一句话谈谈你对端午节的感受。既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联系实际,加深体验。

叶圣陶说过:“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即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享受生活。比如学生对文中的菖蒲、艾草不熟悉、不了解,就用图片使学生对之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对他们产生了兴趣,就会在课后主动去找寻、通过课外读物去了解它。

三、认识屈原,丰富情感

《五月端阳》属于说明文。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较显著的特点是简单、明了,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处理文本时我采用了新的手法,赋予《五月端阳》感情的外衣——屈原的爱国情、后人对屈原的悼念情。也正是这样的处理,学生才能更珍惜五月端阳,从而更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

四、拓展文本,加深理解

教材要为我所用,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本课中介绍屈原的知识比较局限,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范围比较狭窄,学生也很难体会屈原当时那种痛苦无奈的心情。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充分利用语文这个知识的大缸,拓宽文本。因此,在课前,我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大量查阅了有关端午节与屈原的传统文化,为课文的教学作知识上的铺垫。

课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对这堂课以及课文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从今天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课文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也佩服学生的知识储备,课堂上我们是相互学习,一起探究的过程。自己感到不足的地方仍是挺多的,对教材的理解或说是钻研吧,要透彻,这样才能有更充分的预设。当学生提出句子“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心型的,虎头型的,菱角型的,辣椒型的,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为什么这里不用省略号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稍有慌张,随即以“如果此处用的是逗号的话,后面句子就不完整了”来应付。课后我想,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学生都不能确定,那就应该在我做出解释后跟学生讲明,课后我们一起去找答案,而不是这样不管对错搪塞过去。课堂中还有几处学生的质疑我都没有妥善地处理好。就比如当学生指出“屈原这样的死是不值得的,他应该好好地活下去,这样才有救国的希望……”,虽然在课前我也预设到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始终没有讲到“点子”上去,我也没有引导好,直接自己生硬地套上几句话,感觉不妥。还有许多考虑欠周的地方,有待于提高。

第4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人物描写一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讲课文。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专题,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本课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细致刻画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片段二《临死前的严监生》刻画了爱财如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片段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向我们展示了王熙凤这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的人物形象。作家描写的每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2)能通过阅读感受到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学交流、表达反馈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四、说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为此,我采用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2、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3、以读促悟策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我把本课分为三个课时来学习,现在我以第一课时“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为例来说教学程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观看影片《小兵张嘎》片段导入新课

借助电视剧《小兵张嘎》,和学生畅谈小嘎子这一人物,建立起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点,缩短本文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和高昂的兴趣中展开教学。

第二个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感受小嘎子的人物形象;并请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读文,使他们在读中学习表达。同时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在初读课文和学习完生字词后,指导学生说一说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嘎子和胖墩儿是怎样摔跤的?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根据学生交流句子的顺序朗读感悟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来体会人物的形象,让学生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把文章中的摔跤片段概括成几句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动词如:(1)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qian架似的对起阵来。

什么叫“虎势儿一站” “公鸡鹐架”?神态是怎么样的?是一双怎么样的眼睛?手和脚又是怎么放的?请学生做一下动作。并读出老虎的勇猛,把这种逼人的气势读出来,更加虎虎生威些,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并且默读课文,进行品读,感悟,进一步感受小嘎子的形象。这时,不仅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还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描写,真正做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同时,不忘感受胖墩儿的形象,从另一面看到嘎子的性格特点。而这些环节渗透着读书,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读文。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本着“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的理念,我布置了这样的小练笔

小嘎子和胖墩第二次比赛摔跤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看到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少年形象。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徐光耀爷爷把这两位人物写得如此鲜活,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呢?(主要是动作描写,兼有语言和心理描写)

那么第二次比赛,他们会比什么呢?小嘎子会想到使什么巧招儿呢?请大家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其他描写方式,展开想象,写一写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比赛片断。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 ,这个片段的板书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 和 胖墩儿比赛摔跤

气势逼人 站 摔跤惯手

机灵鬼透 转 憨厚沉稳

钩 赢得胜利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