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3 19:33:41

第1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这首七言绝句共四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一丛丛的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这是多么睛朗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啊!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喜悦之情。在前两句“扬”的基础上,第三、四句一变为“抑”,诗人的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的帝王都好“佛”,为此大兴寺院,弄得农田锐增,百姓不堪重负。虽然大批寺院耸峙,蔚为壮观,也不失为江南一景,但每一座寺院要耗费农民多少血汗!诗人显然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反对态度,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默写《江南春》。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对如何学懂古诗已有一定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学生不感兴趣,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感到累、烦。

苏霍姆林斯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说教法

漫画大师丰子恺有一幅题为《教育》的漫画:一位先生把一块块泥放进模子里,印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泥娃娃。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千人一面,抹杀个性。

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干这种“做泥人”的蠢事了。那么,在遵循教学共同规律的同时,应让语文教学展示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教材的特点,运用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老师从旁组织、指导、点拨、激励、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学法

1、课前认真预习,记下疑难问题,课前查询诗人简况和写作背景材料。

2、学生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每个学生教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所以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彻底放开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合作探究理解意境,读中感悟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程序

(一)师用言语表扬激励,树立信心。(绝大多数人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自信。)

(二)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感悟诗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先分组举行小型诗歌朗诵赛(侧重写景方面的诗),并给予奖品表扬激励,设小组奖、个人奖。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情趣盎然,紧接着把学生带进新课,点击课件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接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每一上新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后让学生尝试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所说的和所提的,老师归纳总结出有价值的内容和问题,以便在学习古诗中深入渗透探究解决问题。

(二)知诗人,介绍写作背景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对诗人进行简介及介绍写作背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做好了准备,同时帮助其获取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品质。

(三)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具体,才能理解得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点击课件,出示景——诗——配乐朗读。让学生认真听,仔细观察图像后,说说对这首诗的总体感觉。再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由于学生理解特点及机能的差异,所受家庭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因此采用的学习方法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适于自己的方法,决不强求一律,厚此薄彼。)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观察生字的形,老师随机点拨提醒学生生字的音、形跟哪些字的音、形易混,注意读正确、写正确。然后抽读,齐读。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教学更不能忽视读的重要性。

(四)明诗意,入境悟情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我将随机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像、朗读,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比如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借助工具书,找自己要好的伙伴进行探讨研究等等,尊重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在唐风古雨中尽情沐浴,潜能在读情画意间从容释放。

小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意识,以往的小组活动成员大多是由教师分配指定的,学习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通过实践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使他们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使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2、汇报自学成果,进一步解诗明意。

学生个性生理要素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心理潜能在学习之初不可能充分发挥。让学生随时表现这些潜在的能力,能促进其潜能的开发。因此,我主张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权利(如前面的诗歌朗诵赛、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等等,现在的自学后的汇报都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3、提疑、释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而,在教学中,我交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课前,问学生预习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课中,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课后,问学生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

学生所提的问题往往直接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这就要求朗读者立足于诗的总体,把诗人倾注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融会贯通起来。所以我在这里先让同学们回想诗人杜牧和写诗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让诗人的情来激起自己的情。我先出示大屏幕投影——江南春天美景,再配上一段优美的乐曲《春江花月夜》,接着让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全诗,把诗人喜爱美好春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师读生评价。

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然后,因势利导,激发其写作动机,引导学生进行练笔,使其想象得以再现。

5、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像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句子都充满着神奇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一首诗往往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学生此时已充分理解了诗意,能用口头语言表达。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把诗歌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

6、欣赏、积累知识。

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五)扩展延伸,旨在打破课堂的界限,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展示欣赏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课后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小结下课

六、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直观教法的体现,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本篇板书我依据作者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展现文章内容,从而有助于学生调理结构,强化理解,这样做是依据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件性原则进行的。

附: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热爱 黄莺 绿叶红花 晴朗明丽

美好

春光 水村山郭(山青绿水)酒旗 春风 生机勃勃

讽刺封建统治者 南朝 八十寺

朦胧迷离

(忧国忧民) 楼台 烟雨中

第2篇:说课稿

一、课文分段

课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三大段:第一段(1-8):乔依回家途中帮助老妇人修车;第二段(9-11):老妇人得到女店主热情招待后,帮助辛劳的女店主;第三段(12):女店主理解和关爱下岗的丈夫,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乔依和他的妻子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丰富内涵,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本单元的课文多是以人间的大爱为主题,如《最后的姿势》《船长》,在此之前,学生还学过《爱如茉莉》等,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情感积累,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可能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她轻轻地的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这句话的内涵品悟得不够到位,教学时教者要注重引导。教学准备:课前播放《爱的奉献》的歌曲,意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4、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的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所以教学方法上,我力争体现以情境为动力,以朗读为主线,以对话为灵魂,以感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采用了设境感知爱、初读感受爱、品读感悟爱、延续缔造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深入文本,充分感悟人与人之间情谊与关爱的可贵,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四、教学过程

(一)设境感知爱师板书繁体的爱字。

深情导入:同学们爱字,上面是手,中间是心,下面也是手。爱是什么?手捧一颗真心,轻轻地放在别人的手上,这就是爱。有人说,爱如茉莉,洁白纯净芬芳怡人;有人说,爱如港湾,可以遮风挡雨;有人说,爱如大海,能够包容一切;还有人说,爱如珠链,串起生活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爱是什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爱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前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从繁体爱字谈话,再由一首爱的小诗导入新课,爱的三步曲给学生营造浓烈的爱的氛围,激起他们对爱的感性认识,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二)初读感受爱。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因此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三读课文。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二读:抓重点段落指导朗读,在读文中识字、理解词语。比如第一节环境的描写,指导孩子读出冷的感受;第三节抓住人物说话的神态,读出安慰的语气。在随文识字理解这一环节中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帮助帮助三读梳理文脉。指导学生抓主要人物,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梳理文脉。

初步完成板书:

乔依------

老妇人-----

女店主

(三)品读感悟爱

1、品味凄凉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循着爱的足迹走进第一个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交流时,抓住凄凉,体会乔依生活的窘迫、艰辛,穿插写作的方法以景衬情,最后读出乔依内心的凄凉。因为凄凉一词既写出了乔依的心情,联系后面的内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乔依高尚的品格-虽心情凄凉却热情地帮助老妇人修车。

2、寻觅爱。

学完了第一小节,我以留白的形式过渡,意在引导学生根据第二小节内容回答:乔依凄凉地行走在荒无人烟的公路上,他发现了,这位老妇人,乔依想到了。是啊,老妇人的车胎瘪了,无法行驶。这位可怜的老妇人已经在风雪交加的天气里,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她的心里多么希望。此时,乔依是怎么做的呢?哪一小节具体写乔依帮助老妇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4小节,会读书的同学能将一段话读成一幅画,甚至是一组画面,你读出什么样的画面呢?等会请你向大家描述一下。学生描述时,我将以评价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的描述。如:天气真冷呀!修车真是太累呀!乔依赶紧擦擦手上流出的血吧。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一个词语概括乔依的修车工作?并说明理由。(如: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如果学生说到天冷困难脏等词,我会这样引导学生:作者写天冷困难脏等更突出了乔依的修车的。由此,你看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乔依?(助人为乐)该节中还有一处细节应引导学生关注:乔依让老妇人坐进了车里,由此可见乔依不仅助人为乐,而且一心为他人着想。写法迁移:出示一段话(与课文进行比较)乔依很卖力地为老妇人修车,他不顾一切地修着,手冻僵了,脚磨破了,满脸满手都是油污让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怎样写更好?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文中通过乔依的动作、神态表现乔依的尽心尽力,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二、三、五到八自然段,找一找,我们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乔依的为人?抓住乔依的两次笑,品读乔依虽然心里很凄凉,可面对需要帮助的老妇人却给予了春天般的温暖。抓住愣住了师故步迷局:乔依你真傻呀!你下岗了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这钱是你应该得的,可你为什么不要呢?引导学生以乔依的身份与与文本对话。抓住从没想过从来就认为天经地义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感悟乔依的纯朴、善良。品读乔依的话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读出爱心在传递,爱心在接力。抓住乔依看着老妇人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读出乔依真诚的帮助。(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我在教学第一件事时,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自由读文,读出画面,读成一个词,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渗透写法的训练。再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爱的细节串联起来,使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使课堂教学既重点突出,又环环相扣。)

3、传递爱。带着感恩的心,带着爱的温暖,老妇人驱车来到了一个小餐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9-11小节,完成填空。这是一个的餐馆。在这里,老妇人受到了的招待,她发现了,想到了,想到了。她认为,于是。引导学生从雪白的毛巾甜甜的微笑忙来忙去端茶送饭等体会女店主的热情。让学生再读一读乔依的话,体会爱在接力。想象:当女店主看到纸包里的钱,读到了纸条上的那一串文字时,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设计理念: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学第二个故事时,我以填空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学,避免了课堂上繁琐的分析,实现了语言的内化、运用。)

4、品味爱无声的爱,默默的关怀让女店主感动不已。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一小节,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交流时重点品读女店主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说一说你从女店主的话中读懂了什么?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我这样引导:你能帮女店主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如果学生说出因为有钱,所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这样引导:钱总是会用完的,而什么却会永存心间?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请学生分别用安慰的语气,充满爱的语气,充满信心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设计理念: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最后一句话耐人寻味,也是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时预设了一个梯度:把女店主的话补充完整。学生说出了女店主未说之话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意蕴。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个性化朗读的指导。)

(四)延续缔造爱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课文仅仅写了乔依、老妇人和女店主之间的爱吗?现在你如何理解这根爱之链,请你用简洁而富有创意的图画、文字或你喜欢的任何一种形式来表达你对课文及课题的诠释。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3、请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设计理念:课虽止,意犹存,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学中我把黑板也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中创新,既是对课文的总结,对课题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等多方面能力得到训练,语文素养得以提升。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写一段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3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

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

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A35分钟)

以同学们课下积累的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然后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A1、210分钟)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B110分钟)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应重点强调孩子姓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还有仁爱、善良、温顺之意。“聪惠”一词,说明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教养。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第三句重点强调,孩子端来各种水果,其中有杨梅,再次强调“杨”字。第四句让学生明白,孩子姓杨,而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第五句强调:“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马上想到孔雀,真可谓聪惠。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的语气,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第四板块: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B210分钟)。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想想: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①从“应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孔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且天衣无缝。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会待客,热情、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有无“未闻”两字的微妙变化,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A25分钟)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既巩固了上节所学内容,又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第二板块:读写结合,激发想象。(C126分钟)

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不过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现在我们以杨修为名,把这个故事分组进行新编。

第一组的同学:想象,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用哪些语句可表现出他聪明机灵。第二组想象二、三句,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开门?小孩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后,会怎样跟孔君平见面?第三组想象四、五句,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还会说些什么?这一设计意在读写结合丰满文本,让学生丰富想象,使学习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需要。

第三板块:交流搜集的妙言故事。(C210分钟)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抽生读自己搜集的妙言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杨氏之子聪惠

杨——杨梅反应快

会听

孔——孔雀会说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那么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1、课外拓展要有针对性。例如学习了《杨氏之子》,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敏,巧妙应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可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妙言小故事,感悟他们的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积累。再如学习了《打电话》,可让学生看电视时,注意相声的表达艺术。

2、课外拓展要有上的性。无的放矢,什么也做不好,课外拓展也同样如此。为使学生视野更广阔,学完课文后,老师也可有目的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如学了《儿童诗两首》,可补充《山村孩子的画》《童年》等,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

3、课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时间过长,任务过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达到拓展的目的。

第4篇:说课稿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习,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 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 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 )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

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习模式。

(三)巩固练习

练习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

(四)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

(五)全课小结

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之星一定会从你们中间冉冉升起。

然后点击轻松一刻,电脑里放出mtv儿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结束40分钟的学习,体现了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的思想。

第5篇: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12册第12课《奇思妙想》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首先选用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去感受作品“奇”在何处,“妙”在哪里,点明奇思妙想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并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自己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要求学生通过探索研究,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并能表达自己作品的创意。

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上,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教学中,多让学生欣赏并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奇思妙想的核心是联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这也是解决教学中难点的主要手段。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东西。

2.重点、难点。

重点:展开联想,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难点: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案,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创意是现代设计的灵魂,奇思妙想是创意的基础。

2.通过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学会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纸、颜料或其他材料。

(教师)道具。

二.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1.哑剧表演,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一支钢笔:大家都认识这个物品吧?老师现在把它想象成别的物品,用哑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同学们猜猜是什么?要求同学们在说话时声音响亮,内容完整。(教师:一会儿飞针走线,一会儿指挥大合唱,一会儿钓起鱼来。)

(2)教师小结:一支钢笔经过思维的发散——开阔地想,变通地想,竟想出了这么多外形类似的物品。难怪德国科学家高斯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我们今天的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2.欣赏评述,加深理解。

(1)请同学们欣赏教材第30页的作品,看看奇思妙想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并思考这些作品“奇”在何处?“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

3.联想练习,激发创意。

(1)欣赏教科书第31页,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除了单形和组合联想,你还有与之不同的联想吗?

(2)学生发表见解。

(3)请同学们把自己独特的想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4)教师挑选出优秀的作业,肯定大家的创意。

4.构思作业,强化创意。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作业展示,知识拓展。

(1)学生代表展示作品并表述作品的创意。其他的同学要对其他小组的练习进行评价。

(2)小结本节课内容。

四.板书设计:(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