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1、“玩中学、学中练、练中思、思中动”,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器材(蹦蹦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快乐体育”的真正含义。为学生从小培养浓厚的体育兴趣和建立良好的健身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情境,建立“同化的、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
3、“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副教材有机结合,合理调整运动负荷,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全体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构思要点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队形打破常规(散点站位、双语问候)
2、教师启发、引导,使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材中去并进行创造性的练习。
3、每个环节推陈出新,用各种游戏进行连接使其环环相扣。
4、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材和教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此不疲。
5、课程结构打破常规,主副教材有机结合,全方面发展学生。
6、通过分组、集体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三、教材选择
1、蹦蹦球(重点:能够连续跳跃,并进行创造性的练习。)
2、各种上肢游戏:着重发展上肢力量,对主教材进行有机的调节。
四、课程结构
1、准备部分
用游戏开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充分热身,用象形走将学生引入器材场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2、基本部分
本节课始终贯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副教材有机结合,合理调整运动负荷,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以游戏和不断变换的情境为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愉悦地掌握教材。
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出自主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进行蹦蹦球的各种跳法,挖掘学生潜能,教师的启发引导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本着同学之间合作互助的原则共同参与游戏和身体练习,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养成合作精神。另外,教师的激励评价达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选出优秀的学生示范又让能力稍差的学生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进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最后的个性发展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结束部分:通过儿歌、舞蹈的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美育教育,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点评
于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器材上,于老师选择了新兴的体育器材──蹦蹦球,从直观上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课的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先主教材,后副教材的思路。而是在学习蹦蹦球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各种上肢调节小游戏,这样既缓解了学生下肢的过度疲劳,使学生的上下肢协调发展,又使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始终高涨。
3、本节课在很多环节的设计上,教师采用了学生自测、自评、自荐、自编、自创,充分反映了教师能尊重学生,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上不足的地方是:
教师在目标的确定上,不够明确。教师把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全都设计出来了,这样在上课时,教师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利于教师对目标的把握。建议教师应确定本节课的主要目标,而不是面面俱到。
第2篇: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及其应用,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
本章通过对汽车行驶速度问题的分析,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过程,体会到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既有相等关系,也有不等关系,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等式.
2、主要知识结构
不等式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以前接触到的代数式及方程等知识都具有唯一性,给定字母的值,能确定唯一的代数式的值,给定方程能得到唯一的解,而这一节所接触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却有无数个解,需要我们去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这对学生形象思维来说是一个大的转变,所以我们将不等式解集的理解和表示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题学习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不等式解的意义,并能判断出不等式的解.
2.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历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索→类比的过程,体会到生活中数量关系的多样性,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共同探索不等式的意义及找到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以讲学稿为载体,采用探索发现法,以问题为主线,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通过情境的分析过程,强化学生的主动探索,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里,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导入新知,解释疑难
(1)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对前面情境的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对进一步了解不等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再引入新的情境,让学生去分析其中的不等关系,学生乐于接受.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设车速是x千米/时.
从时间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
不到 小时,即 ①
从路程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 小时的路程要超过
50千米,即 ②
式子①和②从不同角度表示了车速应满足的条件.
(2)不等式的解和解集
在了解不等式之后,学生很容易将思维转移到什么样的值才满足这个不等式,光凭想像很难得出结果,此时利用多媒体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对未知数的值进行试探.比如:若速度为100千米/时,(多媒体演示)输入速度x的值为100,多媒体中的汽车随之进行运动,观察运动的结果,满足题目的要求,所以100是这个不等式的解,从中得到不等式解的概念.
如果学生对这个演示过程感兴趣的话,鼓励学生多进行试探,比如再输入80、75等,同时穿插一些不满足题意的值,如40、50等,便于进行对比,寻找这个不等式的解的范围.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不等式的解到底有多少个?
2、这些解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后,从中归纳得到:只要是大于75的数都满足这个不等式.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为 ,从而得到不等式解集的概念: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体演示)画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过程.
然后在黑板上按四步引导学生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画数轴—→找点—→描点—→牵线
2、归纳类比,寻找解集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师生合作,共同归纳.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老师进行引导、整理.归纳时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什么叫不等式的解?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板书设计(略)
第3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上海牛津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6 M parents中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生词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以及会运用句型 What des ur therfather d?HeShe’s a……。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词汇: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
(2)掌握句型: What des ur therfather d?
What d ur parents d?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所学句型询问他人父母的职业。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他人职业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表示职业的5个单词。
2.掌握句型What des ur therfather d?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单词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的'发音。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设计
英语的习得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交替复现的过程。在本节课导入新课时,我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知新。在操练单词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强化记忆。我还发挥英语歌曲、对话、游戏以及TPR活动的激趣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通过多种活动来操练重点单词和句型,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2、学法指导
通过说、唱、玩、演、比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英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
3、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借助单词卡片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及利用活泼的歌谣、激烈的竞赛、有趣的游戏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Step1.Lead-in
1.Greetings(师生问好)。
2.出示Listen and en的儿歌和图片,播放儿歌录音,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3.T: O,tda
第4篇:说课稿
《新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语言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因素,有益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说设计来源及意图
教材来源于《福建省中班领域活动指导》的语言领域,在这个活动之前,小朋友围绕“房子”已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对房子的结构、外形特征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且幼儿通过搭建、泥塑、绘画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了房子。当我告诉幼儿有一种房子会动时,幼儿都想探个究竟,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因此,故事《会动的房子》油然而生。
二、说教材
新的课程改革把故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提出,要求幼儿喜欢听故事,乐意讲故事的语句,并懂得一些简单的道理。《会动的房子》生动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松鼠在造好的房子内居住,但房子每天都在变化着方位和地点。故事中所述之事是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小松鼠、乌龟,这两只动物都是幼儿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叙述过程中小松鼠和乌龟的对话语句能够照顾到中班的幼儿的口吻,符合中班幼儿语言获得的水准。
三、说目标:根据中班幼儿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将目标定位为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作品故事情节以及动物形象的特点,感受其中的幽默。丰富词汇:腻、驮、手舞足蹈、惭愧。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习惯和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清新的大自然画面,从而热爱大自然。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理解作品故事情节以及动物形象的特点,感受其中的幽默。
难点是: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续编故事。为使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电脑课件(幻灯片)、录音机、磁带、木偶、指偶等。
2、 画有大树、浪花、草原的背景图一幅、小背景图若干、小图片若干。
3、布置四个场景:“大树底下”、“山脚下”、“大海边”、“大草原”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因此,活动中我除了以幽默、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还挖掘此活动价值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演示法:木偶形象逼真,深受幼儿的喜爱,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为了帮助孩子的理解,我操作木偶,让幼儿对重点、难点的内容获得清晰的第一印象。
2、交流讨论法: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凭以往的印象,我班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故事产生兴趣,有一种想表演的欲望;这时进行对话教学、交流讨论是个很好的时机。
3、审美熏陶法:幼儿学习语言,重在感悟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我把教学过程融合与多媒体课件中,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兴趣盎然,使幼儿的创造性素质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
4、创设情境诱导法:具体的场景,能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能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扮演小松鼠,依次来到“大树底下”、“山脚下”、“大海边”、“大草原”上,并根据场景变化进行提问,让幼儿在平等、宽松、活泼的环境中有足够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五、说学法
1、操作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边操作图片边讲故事。
2、自由讨论法: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师应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象“房子为什么会动呢?”这类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
3、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让幼儿自由表演故事情节,以增加对故事的理解。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课一开始我就以题质疑。
教师出示一幅石块样子的贝壳图,问:石块有何用?为什么?我出示另一幅房子到了山脚下的图,说:不知怎的,这么稳固的房子却移了位置?小松鼠好是疑惑:“房子为什么会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立即叽叽喳喳,说出了许多充满智慧的答案。
2、以境促感,境中生情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小松鼠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内容上吸引孩子,由于电脑提供的软件不仅形象直观,色彩鲜艳,而且富有动感,尤其配上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更能使语言和形象有机融合,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官,生动地形成语言表象。我让幼儿边听故事边看幻灯片、课件。并根据故事内容提问:(1) 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2) 小松鼠到过哪些地方?(3) 小松鼠在旅行中听到过哪些声音?(4) 房子为什么会动?
3、角色表演,内化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幼儿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我以情境表演为导入,根据教学实际与孩子们的特长提议他们分工合作表演课本剧,在布置好的四个场景中,幼儿手持指偶大胆表现小松鼠和乌龟,从而了解到乌龟的生活习性,以突破重难点。
4、续编故事,拓展升华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教师引导激发出来,就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采用不同的鼓励引导方式,来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以解决难点。我在课末提出: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将小松鼠的房子移到什么地方去?把你的想法画到画纸上,然后讲给小朋友听。又一次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地培养。
六、说教学思路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集中,特点鲜明、语言通俗的特点,我从(激趣导入,以题质疑)——(以境促感,境中生情)——(角色表演,内化感悟)——(续编故事,拓展升华)四个方面引导幼儿学故事。
1、激趣导入,以题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课一开始我就以题质疑。
教师出示一幅石块样子的贝壳图,问:石块有何用?为什么?我出示另一幅房子到了山脚下的图,说:不知怎的,这么稳固的房子却移了位置?小松鼠好是疑惑:“房子为什么会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立即叽叽喳喳,说出了许多充满智慧的答案。
2、以境促感,境中生情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小松鼠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内容上吸引孩子,由于电脑提供的软件不仅形象直观,色彩鲜艳,而且富有动感,尤其配上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更能使语言和形象有机融合,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官,生动地形成语言表象。我让幼儿边听故事边看幻灯片、课件。并根据故事内容提问:(1) 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2) 小松鼠到过哪些地方?(3) 小松鼠在旅行中听到过哪些声音?(4) 房子为什么会动?
3、角色表演,内化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幼儿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我以情境表演为导入,根据教学实际与孩子们的特长提议他们分工合作表演课本剧,在布置好的四个场景中,幼儿手持指偶大胆表现小松鼠和乌龟,从而了解到乌龟的生活习性,以突破重难点。
4、续编故事,拓展升华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教师引导激发出来,就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采用不同的鼓励引导方式,来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以解决难点。我在课末提出: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将小松鼠的房子移到什么地方去?把你的想法画到画纸上,然后讲给小朋友听。又一次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地培养。
第5篇: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瑞恩的井》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加拿大一个6岁的小男孩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孩子能喝上洁净的水的梦想,额外帮家里做家务来攒钱造井,他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终于,瑞恩的井建成了。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瑞恩的爱心、决心和执着,感染着每一个人。
教学要求
1、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3、培养学生浏览、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5、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2、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二、说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验自学课文的过程,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三、 说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适时指导。鼓励学生运用多读,多思、多写、多说的逻辑顺序进行学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重优等生对学困生的帮扶工作,使学困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的进步。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教师提问
1、我们在“地球家庭”这个单元了认识了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你们的心目中都是怎样的孩子?大家来说一说!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小朋友,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能告诉老师他叫什么名字吗?
4、教师板书:瑞恩 教师继续谈话: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六岁小男孩,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瑞恩,走进他的心灵深处,一起学习他的故事——《瑞恩的井》。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满信心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 )、汇报预习情况
1、交流课前摘录的生字词和好词。
2、教师出示课件:募捐、捐助、募集(他们是什么意思?)
3、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填空题: 瑞恩是( ),他从老师口中知道( ),他还知道打一口井需要( )。于是,他( )挣到了70美元。可是这钱不足以打( )。在( )的帮助下,瑞恩开始了面向整个加拿大的( ),他的同学也加入捐助的行列,他们还与非洲的孩子( )。两年后的( ),8岁的瑞恩和妈妈来到( ),这里有一口( )。当地的孩子们( )瑞恩的到来。现在,瑞恩的募集活动( ),那些钱将被用来( )。
4、根据同学们填写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段。 (设计意图:对学生预习能力的检测,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检测。)
三)、默读课文,谈“知道”
教师将各大段分给各小组,各小组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找到最值得一说的内容,在班级上汇报。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享受自主权以及获得教师与同学肯定的成就感,同时也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体会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必要性。)
四)、学生再快速读课文,质疑提问
1、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2、教师提问;
①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
②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这两句话你如何理解?)
③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注:这两句话是本文的重点,如果学生在汇报中已经对这两句话加以自己适当的理解,教师就没有必要再出示这两句话了!)
3、“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让我们一起来做瑞恩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瑞恩的内心世界。(出示课件) 面对老师介绍的非洲孩子没有水喝,瑞恩默默地对自己说—— 面对当地居民的真挚感谢,非洲孩子们洒下的热泪,瑞恩更加坚定地对自己说—— (设计意图:对学生不能够深刻理解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的理解。)
五)、 感情熏陶、拓展训练
1、教师谈话:一个六岁的加拿大男孩,在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高尚品质?请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写一段话评价一下瑞恩。 (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再次谈话:瑞恩这么棒,这么让同学们崇拜,那你们想不想更深的了解他呢? (出示有关瑞恩的资料)
3、教师继续谈话:其实像瑞恩一样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献爱心的善举,在我们这个“地球家庭”中有很多,你们能说一说吗?
4、同学们的一字一句,让老师感动,让老师深深的感受到你们也是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孩子。那么就让我们一边看图片一边唱起“爱的奉献”这首歌,感受“爱”的力量吧!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与写话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主人公瑞恩得那个神品质;图片与《爱的奉献》这首歌的同时播放,使学生感受爱的力量,爱的伟大。)
六)、作业
瑞思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你的梦想是什么,又如何实现呢?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设计意图: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定向。)
第6篇: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我设计的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授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内容,学习风和太阳第一次比本领过程和结果。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段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学会本课7个生字:本、碰、自、己、巧、脱、强。理解“正巧、谁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体会,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同过情境创设,调动起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课文插图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培养和提高学生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风和太阳一开始谁也不服谁,两个人物都非常有自信认为自己能赢得比赛,以及在第一次比赛中风和太阳不同的表现。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识字写字,体会人物感情,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意在低年级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与心理状态,旨在让他们的积极情感贯穿课堂始终,因为只有调动起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所以课堂上应创设不同的、最大限度激发他们兴趣的情境。本课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颇有个性,适合让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教学中如动画再现、角色扮演等情境创设为让学生投入良好学习状态创造条件。
二、朗读体验
本课内容通俗易懂,童趣性强,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因而本文采取以读为主的学法,求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在安排学生读书时,每次都有明确要求,特别强调图文对照,边读书边思考,在朗读中,要善于抓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自己学过的语言文字,如给“正巧”换个词,“没想到”可以用哪个词语表示等等。总之,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通过读,让学生自已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改和新课标理念,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人物介绍,导入故事
首先,出示风和太阳的图片,快和他们打声招呼。以图片引出课文中人物,这个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因此学生很积极参与课堂。接着:老师要考考大家,他们两个分别有什么本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风和太阳不同的本领,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基础。
那他们两个谁的本领大一些呢?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课题,并在揭示课题的过程中解决第一个生字“本”的教学。这样的设计,符合随文识字的特点。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请小朋友打开课本,先做第一件事,读读绿线格和田字格里的生字。
第二件事:把生字放入课文中,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三件事情:图文对照,读、想:课文讲了风和太阳比本领的事。他们一共比了________次,每次比赛的结果怎样?
三次朗读,每次都有不同目的,并且层层深入,一步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接着反馈学生朗读情况。检查 课文讲了风和太阳比本领一共比了_两___次,第一次太阳获胜,第二比风获胜。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接着,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今天这节课学习风和太阳的第一次比本领。
第三环节:精读感悟,体会人物感情。
1、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交流:风和太阳为什么要比本领?“他们都说自己的本领大”。引导学生抓住“都”、“自己”等词语,体会风和太阳的自信,他们谁也不服谁。并展开想象说说“风会怎么说?太阳又会怎样说?”通过具体的语言来丰富人物形象。
接着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太阳和风比第一次比本领的方式: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就算谁的本领大。本自然段词语中帮助学生理解“正巧”这个词,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太阳怎么会想到要比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正巧,前面来了个孩子”接着让学生找找正巧的近义词,“正好、碰巧”等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
2、面对太阳的挑战,风害怕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就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进入文本,自读感悟,读中体会。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风面对太阳的挑战,态度是怎样的?他怎么说?谁来学风自信地说一说?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风的自以为是。
为了能更真实具体地再现课文情景,我还运用动画演示孩子在风呼呼的吹刮下,孩子冷得将外衣裹得更紧,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懂得了风的自大和愚蠢。
这一自然段重点理解“谁知”一词,我是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风呼呼吹的结果,他原先有没有想到?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谁知”这词的意思。
3、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太阳此时的心情,并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太阳的得意洋洋的神态。接着再学生读书后交流风的做法和结果:发出强烈的光,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这样,不难看出,太阳“脱下那孩子外衣的本领”要比风大。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到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板书,说说风和太阳第一次比本领的不同做法和结果,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接着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领悟文章含义。
第四环节、巩固复习。
在学生读生字词的基础上,根据课标理念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了很多有趣的游戏,调动学生兴趣,比如:
1、听意思猜字。
A、 木下加一短横,什么字?本
B、 “说话”的“说”去掉言字旁,换上月字旁,什么字?脱
2、变戏法 (出示今天要学习的7个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闭上眼睛,老师要变戏法了,把己换成了已经) 让学生观察老师变了什么戏法?
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区别 ,一起总结出 “自己”的“己”不封口,“已经”的“已”半封口。
3、利用讲故事方法,巧记“巧、强”这两个字。
“巧 强 碰”这三个比较难写,需要老师范写
弓字旁写得狭长,虽:两个“口”一小一大。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三个一。
通过以上环节,力求做到扎实、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字型,学会写本课7个生字。
说板书
我力图通过简单的板书,突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梳理思路,便于学生背诵。
第7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全方位的我》是选自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六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自定义动画,在学生已经能独立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能自如的运用幻灯片中的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从而使演示文稿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教材安排这些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幻灯片进一步进行美化。教材这样由易到难,由静态到动画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且求知欲强,自定义动画设置步骤稍繁,学生掌握自定义动画设置步骤后,稍加提示,就可自主学习幻灯切换效果的设置。所以我确定
重点:设置幻灯片自定义动画效果。
难点:设定播放顺序与时间。
二、教学目标分析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着重选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内容进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个基础工具,培养学生利用这个工具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五年级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设置幻灯片自定义动画效果的一般步骤,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播放一静、一动的幻灯片,让学生产生求知与创作欲,主动愉快地接受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后,总结出设置步骤,促进学生创新、团结协作、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探索过程中,通过操作、思考、讨论、交流与评价,培养学生务实的作风,认真学习的态度、对信息技术与探索新知的兴趣。
三、教法分析
1.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新课标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美术教育和德育整合,设置一个大任务拖动几个小任务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2.直观演示法
此法主要运用于创设情境,展示学生作品。本节课从一开始就播放贺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任务,符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完成任务后,展示学生作品,利于学生交流,进行美育与德育渗透,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分层教学法
新课标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针对学生的差异,在设计任务时我注意任务的层次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取任务。我还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做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启发、诱导贯穿始终,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让课堂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流程图如下:
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探索质疑——自主创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所以我创设情境,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主动接受任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搭配,共同合作探究,互相扶持操练。在操作中探索质疑,在完成任务和自主创造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融合。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激情导入
播放用幻灯片做的两张内容一样,一张没有动画效果,一张有动画效果的节日贺卡,然后问:这两张贺卡有什么不同呢?想不想做出这样的贺卡呢?学了本课后,你也能做出这样的贺卡。
(二)任务:请为所给的幻灯片设置不同的动画效果
1.试一试:将学生分成三个组,每个组给一个只有单一对象的幻灯片,要求对其设置动画效果。
学生操作,遇问题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完成后和其他组交换任务,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说操作步骤。
2.赛一赛:给每个组同样的一个图文声俱备的幻灯片,要求对所有对象设置动画效果。
教师先启发:把所有对象合起来做动画效果时要注意什么?进而引出难点问题:如何设置播放顺序与播放时间。学生在组内合作探究,协作学习并尝试操作,教师巡视、组织讨论,辅导、答疑。集体评优,让学生说说设置步骤与注意事项,教师点评。及时帮助学生提升知识。
3.巩固练习:给出三张对象数量不等的幻灯片贺卡,让学生自主选取任务操练。
教师巡视,答疑,及时对学困生给予帮助。操作完成后,播放有待提高与设置合理的作品,师生共评
(三)课堂小结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
(2)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的注意事项
2.想想还有什么方法让我们的幻灯片更美更富有动感
(四)拓展练习:制作一个演示文稿,对其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
1.看一看:播放几张设置了动画效果与切换效果的幻灯片。
学生观察,让学生说说这几张幻灯片与我们做的有什么不同?
2.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自主创作一个演示文稿,并设置动画与切换效果
教师提示可在“幻灯片放映”菜单栏中去实现操作,学生根据提示课后练习操作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紧扣新课标的思想与要求,遵循“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的指导思想。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品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通过任务这根导火线,向学生抛出任务,及时扶持、肯定,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和学习热情,直观演示、分层教学法的使用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全程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指导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