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31 13:59:17

第1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先打出幻灯片1)

大家好。我是安达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范伟华,说课的题目是《松鼠》。

(打出幻灯片2)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有怎样的教学思想就有怎样的教学实践。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 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阅读赏析,掌握抓住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前者为教学重点,后者为教学难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简单说明文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科学求实的价值观。

二. 说学法与教法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作者思有路,缘路识斯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 说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先整体感知--再阅读赏析--后迁移训练。阅读赏析环节,我采用导读引路法,重点赏析第二段,导读点拨第三段,放手自学四、五段,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为了分散难点,每一段文字的阅读,都辅之相应内容的幻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内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细致观察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所在。

2.说教法:

由讲读到导读再到自学,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帮助老师改错误,动手帮助小松鼠搭窝,编写小松鼠儿歌等教学过程和方法。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十多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幻灯片,放映松鼠的录像,迁移训练中放映长颈鹿的录像,这样更有助于生动,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程序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这样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这首儿歌从兔子的外形、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语言生动、形象。你想学习这种抓住特征描述事的方法吗?

根据初一学生的活泼,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采用儿歌导入法。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后面编写小松鼠的儿歌作铺垫。)

2.作者介绍: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用40年时间著成36卷《自然史》。

第2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2、朗读体会法:教学时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对比理解重点词语: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并说说哪个用得好,好在哪里,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突破难点。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4)、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

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六、说板书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既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又以形式美吸引学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附板书设计:

第3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雪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且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情,表现了我对鸟类的爱护,也流露了我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腿跌伤在家,向往到外面去活动。第二,三自然段写我照料受伤的小白鸽并且希望它快点好起来。第四,五自然段写白鸽展开双翅飞上蓝天,我的心情十分快慰。

本文以我与白鸽的相伴到别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小白鸽,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了悲伤。小白鸽的狼狈与哀伤让我一下子产生了怜悯之情。相似的遭遇,相似的期盼,使得我似乎理解雪儿的心思,天天和它看蓝天白云,盼望雪儿早日康复,早日重返蓝天。爸爸的介绍让我懂得雪儿是蓝天信使,我让雪儿重返蓝天的愿望更迫切了。终于,雪儿展翅飞上了蓝天。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尽管多日相处结下深厚的友谊,我对雪儿有很多眷恋与不舍,但看到雪儿终于返回蓝天,我十分快慰。在我的眼里,雪儿翱翔于蓝天的样子是那么美丽。我的感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展而变化,纯真的感情,善良的心灵真挚动人。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我拟定一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认识不写。

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关键词句的品味,朗读等品味我和雪儿之前的深情,发挥想象,想象我和雪儿之间在分别时的话,体会我们的深情。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让学生对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

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思路,脉络要清楚。

然后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语。完成描红习字测,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1.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三组词语,这三组词语之间都有规律,指名学生起来读词语,从内容上熟悉,从内容上导入跟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让学生在总体上有个印象。

2.出示关于雪儿的照片,让学生在图片层次了解雪儿,引入雪儿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蓝天信使,然后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够飞越千山万水,蓝天信使”体会雪儿的品格,并且这里发挥想象,雪儿会遇到哪些困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接着让学生 试着用“我是一只信鸽,我.......我......”这样的句式来说话。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从图片和文字内容层面了解了雪儿,感知这一形象。

3.通过对雪儿来我家之前和来我家之后对比,凸显我和这只信鸽的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我对它的怜悯同情之情。然后让学生试着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我和爸爸是怎么对待雪儿的,通过抓住敷了药,取名,洗澡等体会我和爸爸对它的爱心关心,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体会感悟这种感情。接着向学生提问,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我和爸爸对雪儿关心,爱心。师生交流总结为两点:

1 我对雪儿说把自己的家当成是它的家。

2 我天天和雪儿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从这里两处体会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心爱心,这里还可以启发学生我和雪儿在看蓝天时分别会想写什么?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通过指导朗读来感悟我对雪儿的关心和爱心,和雪儿之间的深情。

第4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金吉娅小小的年纪,却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灵。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布置学生了解圣诞节,教师搜集圣诞节的背景音乐和西方过圣诞节的图片资料。

2.本课的识字量和写字量都较大,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学习中,教师要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

需要注意读音的字:“圣”“偿”都是翘舌音和后鼻音,“予”读yu,不读yu。“担”是多音字,本文读dan,另外还有dan的读音;“卡”,可读ka,还可以读qia。

有些字易混淆,如“予”和“矛”,“买”和“卖”,“即”和“既”。有些字虽然笔画简单,但不容易写匀称,如“予、卡、仁”等,教师需做书写指导。

3.本课表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生活,有一些风俗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教师要想办法缩小文化差距,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从圣诞节的快乐氛围导人教学,给学生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前,教师对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国外事物和名词可以直接说明,如“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或者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援助中心”“给予树”则可以给学生直接解释,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4.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最后,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妈妈很生气?”“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

课文中有两个泡泡,第一个是通过金吉娅的神态来突出她内心的难过,这种心情在后面金吉娅的讲述中有提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第二个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做开放性的联想,加深读课文后的体会。

第5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赶海》是任务教导课程尺度试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期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现了赶海的无限乐趣。课文语言活跃、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斥了童年的无限乐趣,处处洋溢出作者酷爱大海、酷爱生涯的情怀。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家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作文以歌词开始,奇妙地引出下文。“每当……便……”突出赶海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赶到海边——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次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进程。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要浪花还不时回过火来,好像不忍分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高兴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高兴与快活。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运动,又通细致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运动。其中抓蟹、捉虾是重点,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安静。既展现了薄暮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作文的结尾再一次引用歌词,照顾开始,使全文浑然一体。

教学目的

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的,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巧:

(1)准确、流畅、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培育良好的浏览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似”。

(3)通过接洽高低文,懂得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进程与方式: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情势,调动学生的生涯经验,启示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绪、态度、价值观:

懂得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酷爱大海、热爱生涯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领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在播放《大海啊,家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

、领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

3、学生答复,教师归纳: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是——赶海。

4、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并引读。

5、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感情极易受到环境氛围的沾染而发生共识,基于这一点,我借助背景图画和乐曲等手腕营造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本,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讨自读后果,改正错音。

3、领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本上,再让学生浏览课文,弄清作者写了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和捉大虾这些有趣的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让学生选自己爱好的趣事再自由朗读,教师领导学生用惊喜、好奇等适当的语气读好练习4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整体感悟是深入领会的基本。而学生对作文的整体把握,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成果。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初次自读、再次自读的环节,让学生在重复的朗读中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感悟

本文的内容比拟浅易,同时“赶海”对本地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接近生活的。教学中,我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等道路,领导学生感悟赶海的乐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一段《大海啊,家乡》的歌曲,借助精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大海的憧憬和回想。

2、齐读课文,引诱学生抓住“每当……便……”句式,领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入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沾染学生。

2、领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火来,好像不忍分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海人相互迷恋、嬉戏的情趣。从“闹着”、“高兴极了”体会“我”想去赶海的迫切心境。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撒手让学生缭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依据课文的描写,想象运动中哪些处所是有趣的。

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觉得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窗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换中去相互比拟、相互评价,既能丰盛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培育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组织集体交换,引诱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本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尽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本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进程中,渗透着对“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懂得

同时在交换过程中,相机再次出示课后练习4中的句子,接洽高低文体会并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欢乐的心境。

3、经过前面充足的交流和朗读,引诱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抓住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盛学生的体验。

设计意图:情景表演是学生由:“理解文本——感知文本——表示文本”的一个认知升华的过程,对巩固学生的理解起到非常主要的作用。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展示夕阳西下、海鸥翱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安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境。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再次呈现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我”对大海深深的爱,懂得课文首尾呼应的特色。

第6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石榴》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说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4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石榴生长过程

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二 说教法、学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三、 分段教学,逐步感悟。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掌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说说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学习第四小节。

1、通过听读想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读读书中是如何写的?玛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都是对石榴子儿的描写。

2、让学生说说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并加强朗读的指导。

四、 总结全文,延伸教学。

五 布置作业

第7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捞铁牛》,《捞铁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进河底的淤泥里,和尚怀丙主动提出打捞铁牛,再讲怀丙做了哪些打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最后讲怀丙是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的。

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会认本课的生字词,并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浮力打捞铁牛的。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的写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4、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怀丙是怎样打捞铁牛的。

2、教学难点:

⑴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

⑵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以情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向同学们介绍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由他联系到怀丙,从而激起同学对怀丙的兴趣。

2、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中教给方法。

本课教学中,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法,通过读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3、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意识,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交流,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4、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并及时地教学生要爱科学、学科学。

五、说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介绍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之事,由他联系怀丙,激发学生了解怀丙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㈡齐读课题,质疑课题。质疑课题,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完课题后能更有目的去读课文内容。

1、谁去捞铁牛?

2、究竟为什么要去捞铁牛?

3、他是怎样捞铁牛,捞到了吗?

㈢带着以上疑问让学生初读课文,整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文章的字词。

1、初读课文,不会读的字看课文后字表上的读音,或查字典。

2、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先要认真想一想,想不好的可以问老师或同学。

3、回答阅读课题时质疑的前两个问题。

㈣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第3、4、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要深入理解和尚所做的每项准备工作,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进一步理解领悟作者按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体会作者的言之有序,并设计了以下问题:

1、怀丙为了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打捞铁牛的工作分为几步做的?

3、再看看怀丙又有哪些出色的表现?

4、和尚把铁牛送了回来,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

5、从和尚的所作所为中,让学生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㈤练说话,促进能力转化。

1、学了第3段后,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请同学们就做过的某一件事说几句话,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这一组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这样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强化了知识的记忆。

2、学习全文后,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科学家的一两个事例。

㈥课后让学生思考并去实验:你有没有比和尚更好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第二天给老师汇报。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清新明快,看了使人一目了然,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捞铁牛

1、时间:宋朝

2、人物:怀丙

3、原因:被水冲走

4、准备:备船装沙,拴船搽架,拴牛连架

5、打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故事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8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掌声》,首先谈一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新课程理念,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重点,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我将从新课标要求、教育学、心理学等因素来谈《掌声》的设计构思,从主观愿望、客观效果来谈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教学设计,最后谈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掌声》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非常重要引领作用。我想:在教学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掌声就是爱,同学们都爱小英”这空化了的思想内容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爱”的情感世界里,经历情感的洗礼,精神得到唤醒,沉淀为人格了,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为生命奠基”!面对着今天被爱重重包围的学生,我想:感受爱,只是起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爱?才是本课的终极生命意义!

(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上述对文本的认识,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段“能质疑,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本要求,我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掌声说课稿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情感,扣住情感升华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像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学生在激情、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爱、懂得爱、奉献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启发点拨法: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演示法:引入音像视频资料,使课件符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直观、形象、视觉效果好。

3.创境想象法:创设假如小英就在我们的身边等环境,让学生以想象谈话的形式理解文本。

4.评价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我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感受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批注记录法:带着疑问读课文时画出相关答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记录读书体会。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渲染 启动情感

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乐曲的音调,开课时我用激情的语言为本课定了情感基调,这样就让我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入学习情景之中。

(二)整体感知 积蓄情感

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打破了一篇课文从头到尾顺着讲解的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为了消除朗读中的障碍。我首先把文本中易错、难读的字音利用课件演示进行预习检查、强化。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关键词语的理解,探究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边读边悟,随悟随记下自己的感受,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潜心品读 升华情感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感悟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词语和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但我更侧重于在自主阅读中为学生搭建开放阅读的平台,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入情入境的朗读足以让关爱之情,感激之心渗入到学生的心里。不仅让他们学会了阅读,更重要的我是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教会孩子们学会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联系实际 延伸情感

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弹响属于学生自己的那根情感之弦,我让孩子看《掌声响起来》视频课件,为下一步的朗读和仿写放飞思维,积累素材,实现情感、语言和思维同构共生!

(五)课堂总结 内化感受

当不同内涵的视频响起的同时学生为身边人鼓掌,这样呈现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说板书设计

其目的在于依据课文内容,突出重、难点,清晰、美观、简洁,让学生一目了然。

六、教学反思

回顾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

1.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选择教学策略,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并向课外拓展学习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2.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授之以渔,点拨方法,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氛围,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点燃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当然,我觉得这节课个别环节的精细化处理还有待加强。我为了照顾全体学生,使后面教学时间紧张。有待于加强整体设计的科学性。

我觉得课堂永远没有“完美”二字,但也正是这遗憾成为我探究课堂教学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海探幽无止境,我要用我的教育智慧尽量减少教学遗憾,让我的课堂每一节都精彩!(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第9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团结的力量》的说课,下面我将从学情、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希望我的发言能得到各位评委的指正。

第一方面、首先,我简单的介绍下学情。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角色意识逐渐增强,在集体做事或完成任务时往往为了表现自己而忽视他人的作用,合作意识不够。很多事例说明不团结会影响工作和学习。因此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方面、说教材下面我将对教材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1、教材分析

《团结的力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版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农夫的八个儿子从小就不团结,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农夫找来了一位长老来帮助他,长老通过折一根筷子和折八根筷子的方法,让儿子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让学生从读中悟,并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重点词句的含意,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2、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读懂长老的办法

(4)读文感悟,拓展体会“团结力量大”

(5)感悟“团结就是力量”,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团结的力量”,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三方面、说教法与学法否(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与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文感悟,实践体验等教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并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大儿子折一根筷子和折筷子的表情、动作,体会八根筷子团结起来力量就大了所以不容易折断。全文以读为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团结就是力量”。

第四方面、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七个教学环节来落实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第一环节:)

1、谈话导入,揭示新知

上课开始,我以同学们熟知的拔河比赛导题,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劲往一处使,互相配合、团结一致才有可能赢得比赛。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团结的力量》。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为明理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让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为此,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读通全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流利,有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接着出示生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偏旁部首及组词,帮助学生识记生字、理解字意。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熟读课文扫除拦路虎)

第三环节:师范读课文,生感知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因为没有录音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听后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着请学生按照下面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A:儿子不团结,农夫日夜担忧

B:长老想办法教育儿子们要团结。

最后学生反馈:课文分成两部分,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3—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整体把握,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这一环节我采用先读、后悟、再读的方式,由点到面,抓关键词的手段,感知文段大意。

在学习第1、2自然段中,因为这部分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先让学生自由读,同时画出描写农夫心理的语句。然后指名反馈。出示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儿子的不团结、父亲的忧愁。

在学习3—9自然段中,因为这是本文的重点所以我会重点分析。先让学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后说一说: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了这些儿子?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个办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了解这个办法,我先让学生齐读4—7自然段,再自由读,分小组读,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感知长老的办法。接着我让学生从4—7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儿子折筷子的句子,朗读,比较,体会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八根筷子折不断,为了验证这个道理我拿出课前准备的十根筷子,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折一根筷子,筷子很快就断了。接着我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折筷子,筷子同样被折断。我把剩下的八根筷子捆成一捆,再请几位同学挨个上台折筷子,最终筷子还是完好无损的。此时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悟出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八根筷子折不断。在第八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读一读农夫的话,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如果你们八个人团结起来,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话的含义——团结力量大。

在第9自然段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轻声地互相道歉,亲亲热热地搀扶老父亲”这句话,感悟儿子们痛改前非。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让他们发挥想象:儿子们互相道歉时会怎么说?

第五环节:拓展体会

(1)让学生谈收获

(2)说一说我们班上哪些事是通过团结合作最后取得了胜利的?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

我用P4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结束课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下面3个作业:)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成语和格言,并和同学交流

第五方面:说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过程的浓缩,是教材知识重点的呈现,我根据教学过程设计了层次明确、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的板书。)

这篇课文的板书主要是突出体现:八个儿子的一个变化过程,由开始的只顾自己互不相让到最后互相道歉亲亲热热。

第10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少年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学生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学情分析:

课文具体描写了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学生可能对部分内容有疑问。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以理解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表现的句子(第7节)为基础,在这基础之上,抓住语言文字质疑,力求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乱蓬蓬”。

2、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句子中的矛盾指出提出问题,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不停向上跳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牛顿对于学生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教师从和学生的谈话中引入,简单介绍牛顿,使学生对牛顿有个初步的了解,也使他们对这个生活在360年前的人充满兴趣。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整体感知。

在出示了课题之后,教师由课题入手。解释暴风雨就是大风大雨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在读后让学生尝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根据板书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三、深入学文。

在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文。我采用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学生的疑问来展开教学的方法。让课堂教学不离语言文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抓住“罕见、特大”两个词语,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课文第一小节中的两个词语“罕见、特大”给了我灵感,以这两个词语为切入口,在教学的开始,出示一组图片,配以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声。让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场罕见、特大的暴风雨中,同时理解词语“罕见、袭击”。找找哪些词语写了暴风雨是罕见的、特大的。在找到了词语之后再来读这句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一定的语气。

2、抓住关键句子,学习七、八小节。

课文的7、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之前的情景铺设之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教师顺势直奔重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的同时:用 “_________”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让学生养成静心读文的好习惯。在交流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时(第7小节),先让学生弄懂这一节三句话的意思,再抓住“向着风、背着风、测量、刻”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牛顿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真正做到“读通、读懂、读出感情”。

3、抓住句子中的矛盾处提问,学习九、十小节。

抓住矛盾处质疑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又一个好方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矛盾”可能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质疑,允许学生的质疑天马行空。培养良好的质疑习惯和能力,敢问是基础。在这是教师可以抓住妈妈在暴风雨中焦急地寻找牛顿的句子来知道学生体会当时妈妈的心情,读出感情。然后,教师可有意识地再读: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让学生思考,老师读的句子中有什么矛盾之处。这样教师的引领作作用就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四、总结全文。

通过抓关键词语,找矛盾处质疑深入学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悟道:少年牛顿是个爱钻研的孩子。在完成了从整体,由切入口,到局部的深入学习之后。帮助学生再由局部回到整体,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互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辅以老师的补白,对所学文章进行梳理。为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文中的好词好句,为今后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悟道之后使学生明白牛顿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他具有爱钻研的品质是分不开的,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名人的故事,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求能做到边读边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