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29 17:45:39

第1篇: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一课。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派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晏子针锋相对进行反驳,三次挫败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三个回合的较量充分表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能言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思想。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晏子善辩的口才,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二是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根据这些,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有力地反击楚王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尊严的故事,理解晏子说的话。

(2) 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楚王前后态度不同的比较及晏子的三次反击感受晏子的形象。

(2) 通过剖析重点词句,体会晏子的语言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晏子善辩的口才,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三、 教学重点

理解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四、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五、 课前准备

1、 制好课件。

2、 学生收集生活中巧用语言解决问题的事件。

六、 教学流程

1、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提问:你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 简介春秋时的历史背景和晏子的情况。

2、 出示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学习课文

(1)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 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怎样反击楚王,并且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及国家的尊严的?

(3) 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1) 这个故事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不敢不尊重。板书并课件出示)

(2)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晏子的机智和齐国的强大。课件出示:国势强,显威风)

(3) 结合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点明这种写法叫前后照应。(课件出示:前后照应)

(4) 理清原因、经过、和结果,提示,像这种写作顺序就叫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课件出示:事情发展顺序)

4、 引导学生了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以及晏子三次反击的经过

(1) 课件出示体现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和晏子三次反击过程的表格,让学生对比填空。

(2) 指几名学生回答楚王三次分别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学生回答后再课件出示答案)

(3) 指几名学生回答晏子每次分别是怎样反击的?楚王的态度怎样?(板书:只有访问狗国才进狗洞 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 只好陪着笑;两国的水土不同 只好陪不是。并课件出示。)

5、 引导学生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晏子所说的话。

(2) 晏子每次反击楚王的时候都是正面回答的吗?(不是的,都是将计就计,从侧面予以反击。)

(3) 你从这当中体会到了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勇敢、能言善辩、热爱自己的国家)

(4) 你从晏子的语言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机智巧妙地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

6、 课题小练

课件出示练习题:

(1) 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______,结果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是最下等的人,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结果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淮南的自然条件好,产柑橘,淮北的自然条件差,产枳桔,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去楚国当强盗,所以楚国是_________,结果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拓展创新

请你举出你所搜集到的现实生活中巧妙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事情,把精妙的对话给大家讲一讲。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只有访问狗国才进狗洞 只好大开城门,迎接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 只好陪着笑

两国的水土不同 只好陪不是

不敢不尊重

第2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

上午(下午)好!很荣幸在此说课,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18课三国鼎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和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 说重难点

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

四、 说学情和教法

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 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

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约5分钟)

根据导学案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02—107页,找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探究新课(约25分钟)

我将本课的三个子目进行重新整合,使本课内容变为三个部分:三国鼎立的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这样做使本课内容条理性更强,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

(一)三国鼎立的背景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们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温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史实。出示幻灯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教师讲解,东汉末年,军阀林立,中国处在四分五裂时期,但分久必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要想实现统一,必须要经过战争,由此引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两场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1、官渡之战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用箭头显示袁军、曹军的行军路线,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时间、经过,结果、作用及特点,并重点分析曹操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重视人才等多方面来进行归纳。曹操胜利后,在班师的途中,写下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我提问:曹操的壮心是指什么?为统一全国,曹操发动了什么战争,由此导入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比较熟悉,也易于理解,可分三步来设计,一、自行寻找并落实相关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特别要强调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二、请同学们讲解“三顾茅庐”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增强其课堂的趣味性;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我来完善。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我带领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各自的情况,指出三者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可能。三国先后建立,鼎立局面形成。

鉴于三国建立的内容比较简单,请学生简单讲解之后自己制作表格,并填充完成。利用表格,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三国经济的发展略讲即可。

(四)合作探究:你说我说大家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原因的分析。因为之前对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原因和赤壁之战失败原因都已做过分析,因此这个问题可迎刃而解,并在此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

2、如何评价曹操。通过展示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从侧面认识曹操,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所学,能力提升

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承前启后,留下悬念,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进入到练习阶段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随堂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曹操在《蒿里行》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

A.东汉末年 B.东汉初年 C.三国 D.西晋

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六、 说板书设计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蜀

刘备 吴

联合抗曹

孙权

第3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圆的周长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知识和上节课掌握了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而且在对圆周长有关知识的推导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测量方法和圆周率的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理解“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问题,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归纳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的平台。把学生分成每组4—6人的学习小组若干组,每组配备直尺、绳、数据统计表等学具,让每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绳测法、滚动法测量周长,依所测数据找出直径与周长的倍数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公式三个操作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三、教学所需材料:圆纸片、直尺、绳(系有小球的绳)、数据统计表、多媒体电脑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发探究。

1、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想请你们观看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片段,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秘密?(课件显示:运动员分别绕篮球场以及圆形大花坛跑步的情景)

2、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跑步的路线,让他们思考并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要求运动员绕篮球场跑一圈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

(2)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要求运动员绕圆形大花坛跑一圈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

(从而顺势引出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聊天和创设融洽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轻松氛围。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二)人人参与,探索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

教师先拿出教具——圆,启发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圆周长的含义。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各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根据电脑屏幕上的动态演示,叙述出圆周长的含义。

最后,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圆片比划一下,自己去体验、领会圆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后,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活动一:测量圆的周长。

首先让学生商讨:怎么测量圆的周长?都需要什么工具?

然后,指导他们合作测量,并鼓励学生上台向全班同学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其次,用课件演示学生通常用的绳测法和滚动法。

最后,设疑激趣:绕动一条系有重物的绳子形成一个虚圆,引出矛盾。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由问题引入,激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进入新课所要解决问题的发展区,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

活动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

1、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2、要求每组同学用准备好的三个大、中、小不同的圆片作为测量材料,分工合作,分别测量各圆片的直径和周长,并将数据填入下表。

周长(分米)直径(分米)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3、完成后,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学生看书自学后,交流汇报圆周率的含义。

5、引导学生读、写“π”并进一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和趣闻。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汇报交流,不仅可以突破难点,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为我国古代数学家杰出成就而骄傲,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三: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1、引导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如果已知圆的直径或半径,该怎样求周长?

2、推导出求圆周长公式

C=πdC=2πr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和自己的伙伴一起解答例1和做一做。

2、说出这两题用哪个公式比较好?

设计意图:解答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依据本节知识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层次:基础题

(1)一个圆的直径是1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个圆的直径是1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练习使学生明白虽然数据相同,但计算出的答案不同,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第二层次:判断题

(1)π=3.14。()(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

(3)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设计意图:这组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第三层次:发展题

(1)求黑板上画的圆的周长,你打算怎样做?

(2)我想知道一棵树的横截面的直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哪种方法最好?

设计意图:这组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既要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也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五)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

1、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梳理)

2、你是怎么学到的?(指出这些方法还可以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3、以你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圆的周长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

圆周长公式:C=πdC=2πr

板书目的:能反映出全课内容的重、难点,形成知识网络,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4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像保护色、拟态、硬壳、硬刺、装死等等。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孩子们很喜欢了解的内容,但它不容易通过直接的实验或探究进行学习,老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料,所以这个活动需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是科学讨论型的活动。

二、说活动准备:

这种活动首先要调动家长、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如图书、图片、网上下载的资料。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如准备好相关的课件和录像资料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讨论、交流、学习。

三、说目标:

科学讨论型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孩子围绕某一主题的表达交流,以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结合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而且随着各个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也积累了一些有关记录的经验,本次活动的目标

1、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并尝试用绘画等方式进行归类和记录。

这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2、运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说教学方法:

1、观察分析法:让幼儿自己观察交流,总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比较法:比较人和动物不同的自我保护方法,加以区分。

五、说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出动物的自我保护。

二、出示教学挂图,初步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

1、利用身体颜色保护自己。

提问:图上有谁?为什么你很难发现它们?

小结:动物使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同或相近,都是为了隐藏自己或逃避敌人的侵害。

2、利用身体结构特点保护自己。

提问:图上有谁?身上有什么?遇到危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三、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进一步了解自我保护的方式。

引导幼儿看图想一想,说一说:图上有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四、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地讲述画面:

1、毛毛虫身上的颜色很鲜艳,这是警告敌人,不能来吃我,我是有毒的;

2、青蛙身体的颜色会随着季节而改变;

3、变色龙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4、豹子身上的颜色,与它周围环境的颜色很相近;

5、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身体的颜色是白色的;

6、螃蟹有两个大钳子,可以用来攻击对方保护自己;

7、蜥蜴身上的颜色跟地上的颜色很像,这样可以隐藏自己,不容易被别人发现;

8、狮子鱼身上有长长的毒刺,使敌人不敢靠近它;

9、海龟身上有硬硬的壳,发现敌情海龟会将头和四肢缩进硬壳里;

10、梅花鹿身上的花纹,与周围丛林的颜色很像,可以隐藏自己。

六、扩展幼儿的经验。

启发幼儿大胆地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七、教师念谜面:

一只大鸟真古怪,有翅不飞跑得快,

遇到危险藏脑袋,屁股留在沙滩外。

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并在图上勾出这一动物。

第5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四、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六、五、说教法学法

(一) 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有时怎样的一个姑娘?

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隐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习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他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第6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欣赏自我》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单元《与自我对话》。学习本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体验和表达自我,欣赏和悦纳自我。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2、态度和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学会欣赏自己。

3、能力和问题解决目标: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自信心,学会欣赏自己。

难点:启发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缺点,扬长避短。

二、说学情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由于身心发展的失衡而导致的一些心里矛盾和行为表现较为突出,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这时如果没有积极、正确地引导其对自身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的话,将会对学生本身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比如一些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过于在乎自己的优点,会让自己变得很自负、自满;但过于在乎自己的缺点,则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源呢?今天的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你自己,培养自信心,学会欣赏自己。

全体起立,一起跟老师念:“你棒,我也棒!”、“你好,我也好!”

分析: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这种鼓励性言语,在心理上起到暗示性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以一个合作、统一的小活动作为本课的开始,引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增加学生上课积极性。

引导语: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这些价值的存在,使得生命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但究竟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呢?生命的价值取

决于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朗读一则小故事,听完这则故事以后我要向你们提几个问题,你们要通过这则小故事,去寻找答案。

故事讲述的是一名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对院长说因为觉得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因此过得很悲观,于是院长交给小男孩一块石头,并让他拿着这块石头去市场上卖。由于小男孩对这块石头的珍惜、惜售,使得石头成为“稀世珍宝”。

问题:1、小男孩为什么觉得活着没意思?

2、为什么小男孩的石头最后会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什么是生命的价值?

5、生命的价值取决于什么呢?

分析:此环节以问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了解,使得从这篇小故事中学生有感悟到更深的道理,得到更多的启发。同时,利用问答的形式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二)直击主题

1、自我剖析

(1)人无完人

要求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纸对半折成两部分,在其中一半写上自认为不自信或是尚未本人发现的闪光点。

引导语:故事听完了,大家对此也都有所启发。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仔细想一想,你们是否觉得有时候自己也和小男孩一样,那么悲观、不自信呢?是否也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呢?现在请你们每个人都拿出一张白纸,对半折成两部分,在其中一半上写下你自认为还不够自信的地方,或者是还没有被他人发现的闪光点。限时五分钟左右。

(2)换个角度看自己

启发学生利用自身优点去弥补缺憾。

引导语:发现了自己不自信的一面,应当如何弥补呢?想想办法,让你们的缺点也变成优点吧!在纸的另一半写下你觉得值得别人赞扬、让你自信的闪光点。然后你们会发现,原来自己是那么的优秀。

例:

分析:用“人无完人”、“换个角度看自己”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不够自信的方面,用优点弥补其,从而达到正确看待缺点,学会欣赏自己的教学目的。

2、自我欣赏

让学生用,套入之前写下的优缺点,写下这些句子。

引导语:要学会欣赏自己,就从你们的优、缺点入手吧。我们用“虽然??但是??”这个句式,把你们刚才写下的那些优、缺点套进去,比如“虽然我很矮,但是我很爱运动”“虽然我屡遇困难,但是我很勇敢,从不退缩”“虽然我不漂亮,但是我成绩好”??

(三)画龙点睛

课上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感悟呢?是不是发现自己其实很优秀,并且因此信心倍增呢?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生命存在的特殊价值,学会欣赏自己,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都要在内心深处为自己鼓掌,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像今天上课的内容一样,不断增强自信心,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