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20 17:00:16

第1篇: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妤!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第四单元的第二课 《环球旅行去》

一、 说教材

《环球旅行去》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漫游世界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书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和了解人类文化的多彩与奇妙, 产生对人类多样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认识世界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并建立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神游埃及金字塔、探秘古玛雅、追溯西方文明的摇篮一希腊、 游览艺术之者[豆一巴黎、 漫步国际大都会一纽约、 嘹望台一城市花絮等。 本课书分两课时完成, 根据内容可分为世界古老文明之旅、 现代文化魅力之旅o 第一课时世界古老文明之旅就包括“神游埃及金字塔、 探秘古玛雅、 追溯西方文明的摇篮一希腊” , 有关埃及金字塔、 古玛雅、 希腊的知识很多, 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但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 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 在课上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感兴趣的内容, 课后进一步上网查找学习, 甚至研究o

二、 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历, 能够自己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获取知识, 本设计希望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这种能力继续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中的快乐o 在感受快乐的同时, 增加对世界的了解o

三、 说敦学目标

1. 初步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 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含的聪明智慧。 它们有的反映了世界古代悠久的文明, 有的体现了浓重的现代文明, 旨在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并为他们今后进一步了解世界、 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2.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欣赏的态度o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 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含的聪明智慧o

难点:

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世

五、 说教法、 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 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 由教师引导, 学生归纳,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霆,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o

学e

小组合作、 课堂交流、 师生交流、 小组交流、 自主学习。

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活动, 激发兴趣n

二、 走进埃及, 知识大闯关o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性学习, 了解埃及金字塔, 感受世界古文化的魅力o】

三、 探秘古玛雅, 资料大搜索o

四、 观看图片, 总结活动。

矢【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古玛雅的文明, 感受古玛雅人的聪明才蛊、】

一、 导入活动, 激发兴趣n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 不了解世界历史, 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o 你想不想放眼全球呢? 让我们一起来漫游世界吧、

二、 走进埃及, 知识大闯关o

本环节分为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关, 必答题。 闯关规则: 以小组为单位, 答对一题就算过关,两种求助方式: 1求助课本2求助组员。

第一小组: 埃及最有名的金字塔是哪座? 有多高?

第二小组: 修建胡夫金字塔动用了多少人、 历时多久?

怎术萱三小组: 建造金字塔的材料是什么? 如果用现代火车运送将会...、 、薰、

董体毒入第二关, 抢答题。 知识闯关题的答案就在于这段录像中, 看屏ˉ o

录像看完后本轮闯关规则: 在我喊山开始抢答之后, 举手有效n

若未答出, 其他组继续举手抢答。

第一题、 金字塔里藏着什么

第二题、 胡夫金字塔用了多少块巨石? 每块巨石有多重?

第三题、 埃及还有一个标志性建筑录像中没有提到, 课本里是怎样介绍它的?

第三关, 想象题, 看狮身人面像的视频介绍

俨 想象一下, 建造金字塔都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你能作出怎样的目 测 ?

你觉得“狮身”和“人面”都代表了什么? 猜猜看, 为什么把“狮身”和“人面”结合在一起?

三、 探秘古玛雅, 资料大搜索o

告别埃及, 来到美洲中部墨西哥附近的密林电 这儿的古玛雅遗迹, 被誉为丛林中的神殿, 让我们跟随录像去探寻一番。

(一) (播放录像) 观看录像, 初识玛雅o

课本上介绍了古玛雅的哪些文明成果? 谁来说说o

(二) 深入讨论, 集体交流。

就请大家像刚才研究金字塔未解之谜那样探讨一下古玛雅之谜, 小组内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讨论, 并加以凝炼, 最后由代表上来交流你们的收获或疑问n

四、 总结活动 故事续编

故事续编“密林深处的秘密”。 让学生结合教材或资料库中的相关资料整理成小故事, 把玛雅人的消失作为一个开放的结尾, 让学生思考失踪的原因 按照自己的猜想将故事续说。

七 说板书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 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板书:

环球旅行去

神游埃及金字塔

探秘古玛雅

无穷的智慧 非凡的创造力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 有说的不好的地方, 请大家批评指教!

第2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学活动所作的诠释,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回收废品》一课。这节课选自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这里通过“三位同学收集塑料瓶”这一生活情境,为孩子们呈现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比多比少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进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运用加减法来解决,关键是如何在学生脑中建立问题意识及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在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时,教材为我们呈现了摆学具的过程,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摆一摆,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贴近于实际生活,学得更有亲切感。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学生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2、难点:培养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所以,本节课我以情境创设法和实物操作法为主。首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接着,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会借助多媒体出示一个公园的场景,让孩子们一起来逛公园,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步入课堂。随着画面转换,孩子们将看到有人在公园随地乱扔垃圾,这时孩子们肯定有话要说,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回收废品”的需要。由此,自然地引入到“回收废品”的教学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提出问题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我们就可以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即“小林、小红、小青三位小朋友收集塑料瓶”的情况。然后,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而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些可能不是。对于后者,我们不能给予否定,也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孩子们把它们存入问题银行今后解决,也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把它当作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解答。

2、解决问题

这堂课我们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也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也就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教学我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1)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

(2)读:把找到的数学信息与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初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摆:指导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摆小棒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更多,谁更少”等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便于学生接受,而且还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寻找单位“1”做好铺垫。

(4)算: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5)结:教师适时给予小结,升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就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扶”,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这堂课中,我对练习部分做了较大改动。为了突出“回收废品”这一主题,我将课后练习在保持原有题型不变的情况下,改编成与环保有关的内容。

1、将课后练习题2的捐书改编成收集易拉罐。

2、课后练习题4的比身高改编成收集旧电池。这一题数学信息较多,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相互补充。既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又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我们不是常说,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吗。因此,课后练习题1,我把智慧老人也融入其中,改编成一道比多与比少共存的习题,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所学知识。

这样一来,整堂课的练习设计不仅紧扣主题,而且层次清楚、由浅及深、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采用提问的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还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最后,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比多比少”的问题。这不但巩固了课堂上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也使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教学反思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主要做到了两个关注。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于学生此前只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因此,我把主题图中小青提供的信息——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4个,改为——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2个。这样,避免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更有效地突出了“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这个重点。

2、关注课堂练习的设计。

在这堂课中,练习部分有较大改动。为了突出“回收废品”这一环保主题,我将课后的练习改编成与环保有关的内容,例如:收集易拉罐、收集旧电池等。这些东西学生在生活中都有接触,无形中让学生觉得格外亲切,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不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又突破了“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难点。

第3篇:说课稿

教学流程:

一、从玩具谈起,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少玩具,这些玩具一般都是花钱买的,它们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当代女作家葛翠琳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童年是贫困的,"没有穿过一件合身的衣服,没有见过一种从商店里买的玩具",但是童年又是快乐的,大自然里的许多事物,都是她们的好玩具,尤其是绿叶,更是她的好玩具,更令她着迷。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作家的童年,感受那缤纷的《绿叶的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内两人一组,合作读文。要求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到读错的地方立即指正,并帮助他多读几遍,达到通顺。

2、小组赛读:每组指定一名同学参加赛读比赛。依据读书情况对小组进行评价。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并强调"秆"与"杆"的区别,"戒"字里面的部首,"垂"字的笔顺笔画。

4、谈感受: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5、理清文章的内容:这篇文章每段都与绿叶有关,那么,围绕绿叶,都写了什么?

三、品悟课文,感受快乐

1、学习第一段,引出问题

"一双小手创造了多少可爱的玩具!"中感叹号表达了什么?你能读出来吗?

一个感叹号,写出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丰富多彩,以致作者在回忆时,都禁不住赞叹。这些玩具肯定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快乐,而作者却说"然而,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从而引出问题:为什么孩子们对绿叶最着迷?绿叶带给孩子们哪些独特的感受?

2、带着问题,品悟3-6段。

课件出示问题:

为什么绿叶使作者最着迷,请同学们默读3-6段,抓住喜欢的句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必须给学生独自钻研文本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静下心来走进文本。

通过默读课文,学生会知道,原来,孩子们在采集绿叶的过程中,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疯狂的、快乐的、冒险刺激的,充实的、而且还能收获许多知识,这些都是其它玩具没有的,难怪作者会说:"最着迷的还是绿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因此,在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对于学生感悟不透彻的语句也要适当点拨。在交流中,重点点拨以下内容:

A、星期天,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子。爬大树,钻丛林,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

在这两句话中,学生可能通过"跑遍、爬大树、钻丛林、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感受到孩子们是快乐的、自由的,疯狂的,但是,玩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还是需要点拨的: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你能想象到哪些欢乐的情景呢?

【设计意图:以想象画面为契机,让学生尽情地说,感受绿叶与其他的玩具就是不同,绿叶带给了孩子们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疯狂的感觉,这是其它玩具所不具有的。】

B、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嬉笑、打闹,把元宝树叶穿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在旷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组成我们生活的乐章。

这是孩子们在用绿叶、野花打扮自己。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表现出相应的情景,再想象省略号表示的内容,最后想象画面并读出来。

C、我们每人都想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因此少不了争强和探险。我们常常有意外的发现,但也少不了刺伤手脚。毛栗子、酸枣树的尖刺儿几乎在每人身上都留下过伤痕。

这段话,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探险的那种刺激感受,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会:你探过险吗?能说说你探险的感受吗?文中的孩子也是一样,乐于探险,探险给他们带来了刺激,同时,也富有乐趣,那偶尔发现的一枚鸟蛋,会让孩子们的嘴咧得老高,发现的新奇的叶子会让孩子们在同伴面前尽情炫耀,这都是绿叶带来的。

D、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奔跑着,欢呼着,搂树叶,堆成垛,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坐下来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

这种情景最热闹了,飞舞的落叶、习习的秋风、欢快的孩子,这是大自然中最富生机的一幅画,最适合读。

理解读:找出动词,背、扛、奔跑、欢呼、搂、积、躺、打滚、翻跟头,感受到孩子的畅快、疯狂,读出自己的感受。

边做动作边想象画面读,读出当时的情景。

配乐读: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配以教师的恰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入境。

E、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毛的… …这段话除了感受孩子采集的树叶多、收获颇丰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顿号的用法。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学生采集了不少绿叶,在学生知道顿号的用法后,让学生续写:

我们采集了许多绿叶,( )形的、( )状的、( )形的、( )状… …既延伸了课文内容,又学会了应用顿号以及作者交换使用同义词"状""形"的语言技巧。

3、谈感受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对绿叶最着迷了吗?学完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四、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文章的题目是《绿叶的梦》,那么,绿叶的梦是什么样的梦呢?

绿叶的梦是快乐的梦,

因为

绿叶的梦是

因为

这样的读写结合,是理解文章的外在显现,既深化了主题,又照应了题目。

五、推荐书籍

《最丑的美男儿》

《翻跟头的小木偶》

六、作业

背诵课文三、五自然段;积累书中喜欢的词语、句子。

第4篇:说课稿

教材简析: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

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

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第5篇: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三、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五、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流程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更多相关内容: